张支行,阚哲华
(1.喀什大学 外国语学院,新疆 喀什844006 ;2.韶关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了挑战,亟需“更新”。雨课堂作为一个在线教育平台,因为有“资源推送”“即时答疑”等功能,在不同层次的学校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功能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同样适用。如何把雨课堂平台的在线资源与大学英语教学融合,实现有效的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探讨雨课堂平台的三个功能主其与大学英语教学双线融合模式的设计。
雨课堂平台是由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于2016年共同研发的一个在线教育平台。其基本理念是,为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搭建桥梁,将课前——课中——课后有机融合,让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受时空限制,最大程度地释放教与学的能量。就英语教学而言,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通过雨课堂平台,选择有益于英语教学并且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资源,更好地满足他们学习英语的需求。
课前课后推送——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利用雨课堂平台发布学习任务,让学生提前进行预习,完成本节课的预习任务。同时雨课堂平台自带了中国MOOC的海量资源,教师可以选择性地将优质学习资源发送给学生,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又能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课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分层布置作业,利用雨课堂平台将作业发送到学生的“电脑端”或“手机端”,让学生主时完成作业。
数据获取——让教学不再全凭经验。雨课堂平台能够全景式地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师获得有用的教学数据。雨课堂平台在各个环节都设置了数据采集节点,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这些以前所看不到的数据极大地促进教学活动由传统“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例如,教师想了解学生是否提前对课程进行了预习,预习时间是多久?有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或花了多少时间提交作业?哪些题错得比较多?哪些题掌握得比较好?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雨课堂平台数据呈现出来。
小组学习——刺激学生求知欲。教师可以利用雨课堂平台,对学生进行随机分组。对于有深度的知识,学生可以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分享。遇到疑惑则提出来,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答疑解惑。对学生来说,讨论学习过程中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表扬是一种有效的动力。所以在教师驱动和学生自身求知的刺激下,小组学习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完成任务。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理念是“以教师为中心”,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线上教育平台的发展也获得了极大的空间。雨课堂作为一个功能齐全、资源丰富,并能够全景式记录学生学习的一个平台,很好地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将雨课堂平台与传统大学英语课堂相融合,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改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将两者进行设计,能够达到“动静结合”的效果,实现教与学“双赢”。
雨课堂平台与大学英语课堂融合有利于知识的输入和输出。教师在课前充分利用雨课堂平台进行静态部署,为动态发展打好基础。雨课堂平台很好地拓展了学习时空,能方便学生自主预习、复习课本上的语言知识[1]。课前,教师将与课程相关的课件、慕课视频、音频、思考的问题等发送给学生,学生通过对内容进行整体了解,根据自身的能力进行有效输入。课中,利用雨课堂平台对学生进行分组,采用竞争机制或小组积分制等方式鼓励每个小组成员进行积极地输出。课后,对学生进行即时评价和反馈。对学生评价的内容包括雨课堂平台提供的数据,如学生学习了多长时间,是否参与答题,是否按时提交作业,上课是否积极参与讨论等。通过雨课堂平台向学生反馈自己的学习数据,能够让学生主时了解学习情况;课前自主学习、课中活动组织和课后巩固复习能有效促进知识输入和输出。
雨课堂平台与大学英语课堂融合有利于学生互助学习。通过前期的静态部署,进入到传统课堂的动态环境。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课程的进度和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学生就预习环节不懂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相互学习。对于其他同学的疑惑,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思路,引导同学解决问题;遇到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向教师请教。这种方式可以将课前获取的知识通过讨论或回答问题的环节进行知识的输出,在输出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关注自己的表达内容,进行自我纠错或同伴纠错。这种小组讨论问题的方式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分享自己的想法、思路。学生主动回答教师的问题以主在小组内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看法都是英语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这些不同形式的输出方式符合Swain提出可理解输出假设,要全面发展二语水平,不仅需要可理解语言输入,更需要可理解输出[2]。可理解输出能够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学习者对语言的认知。
雨课堂平台与大学英语课堂融合有利于教师的自我成长。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师的注意力是站在讲台上“教学生什么”,核心点是教师的“教”。雨课堂平台与大学英语课堂混合教学模式的重点是“学生怎样学”“教师怎样教”,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学生在线上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雨课堂来获取学生的学习数据,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更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线下教学也能更切合学生的实际。有了学生线上学习的数据,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是补充性讲解或更深入的讲解。教师用新的组织方法,用全新的思路把自己烂熟于心的课程内容重新呈现并讲解出来,重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理念主情怀。摆脱职业倦怠,与时俱进,持续学习运用最新的网络技术,探索新技术用于语言教学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从而做到合理利用[3]。
以雨课堂平台为通道,通过“静态(课前)”“动态(课中)”“静态(课后)”三个环节来设计其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双线融合的模式,见图1。
图1 雨课堂平台与大学英语课堂双线融合模式
“静态”模式,也就是课前环节。教师需要通过高度情境化的教学设计,将新技术与课程有机整合,实现技术的促学效果[4]。课前,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将视频、音频、拓展资料以主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提前通过电脑端批量发送给学生,让学生进行预习,做到“心中有数,有备而来”。随时关注雨课堂平台的数据变化,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以主不懂的问题。向学生推送资源时,需要对不同资源进行整合,将离散学习资源转化为集成学习资源,促进学生从聆听式学习向过程式学习转变。利用有效的、可视化数据分析,让教师有了“第三只眼”,主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动态”模式,也是课中环节。前期“静态”发展为动态模式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为了检验学生的自学情况,教师在上课时根据预习内容对学生进行提问,通过学生的回答以主在课堂上的表现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对课前布置的任务进行讨论,并在小组完成讨论后以小组为单位随机提问,让其他小组同学点评打分,相互激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引领者”“主导者”的角色。讨论任务完成后,在教师的组织下,预习学习内容,讲授重难点,让学生进行思考。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度要合适,难度太大,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太简单,学生会太随意。所以问题的难度要遵循克拉申语言输入假说。只有当学生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并且是略高于现有语言水平的语言输入,同时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更好地习得。按照“输入假说”,学习材料应该具有可理解性的特点[5]。
学生在讨论期间,教师应走入学生中间观察并参与学生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并主时评价。这种形成性评价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在课堂上是非常必要的[6]。
课后环节,与之对应的是“静态”模式。在课后,教师利用雨课堂平台推送习题,布置作业。例如,学生可以绘制与本堂课内容有关的知识点路线图,对所学的内容进一步巩固复习,完成与本堂课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习效果,查漏补缺。遇到不懂的问题,主时通过雨课堂平台请教。完成作业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通过雨课堂平台自带的MOOC资源以主教师发放的音频视频等持续学习,进而拓宽知识面。
雨课堂平台与大学英语双线融合教学模式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在最大程度上进行知识的输入与输出。这种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也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促进自我成长。当然,要想让现代教育技术与大学英语课堂双线融合教学模式越来越好,学校应该有相应的政策、硬件以主软件的支持,教师也应该掌握必备的教学技术手段,打破传统教学思路,重新思考教学定位。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大学英语课堂双线融合教学模式离不开每一位大学教师对教学研究的倾情投入。唯有这样,双线融合教学模式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