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琼
摘要:生活化教学理念是新课改的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新型教学理念,高中历史教学不能拘于旧时传统教学模式,在素质教育的推動下,也应该在教学模式上做出改变。因此,本文通过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的应用进行分析,对高中历史教学的革新提出策略和参考。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高中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从人类的起源到现代的重大事件发展都属于历史学科的范畴,然而,传统的历史教学中,高中历史教师对学生的历史教学还停留在死记硬背事件时间、灌输型传导知识为主要教学模式。这一陈旧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能够在历史学科中融会贯通,造成教学质量的下滑和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减少。因此,以下从几个方面分析如何改善这一现象,让高中历史教学水平得以提升。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高中历史教学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与生活实践脱离。从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学现状可以得知,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学目标停留在让学生掌握历史课本的知识,掌握应试要求的必考点和题型,忽视了生活与历史的联系。这种只看成绩而不注意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观的教学模式,在如今的新课改背景下逐渐行不通,因此这样的教学目标过于狭窄,不能适应满足新课改的要求,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也不能培养学生拥有一个历史全局观和用历史的角度看待历史事件。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日渐突出,高中历史教师忽视了高中历史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因此影响了教学质量。
其次,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也存在着问题,具体表现为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大部分都是偏向知识讲解,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历史也是存在于每一个角落,或许是一座建筑,或许是一个城市的发展,甚至一棵树、一个路标都有可能会成为一项历史事件的标志,然而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学内容,这些生活上的联系就会被切断,照本宣科地介绍历史知识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地活跃度低,机械地灌输知识也会让课堂气氛变得沉闷枯燥,有许多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教学内容和课堂氛围里丧失了对高中历史的兴趣,这样的教学内容是功利化的表现,但人文学科更注重的是对事物的理解和体会,这并不是一张试卷一个分数可以量化的。
二、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的应用
1.设立科学的高中历史教学目标
高中历史教学目标必须要科学化,从实际情况出发,不能脱离实践空谈知识。在历史教学目标的设定,除了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点以外,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培养历史的全局观。除此以外,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教学目标也要侧重学生的健康发展,有句话是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让现在的人参照。历史是经验的总结,是能够启发人有所上进和改变的学科。因此,在教学目标上,也要能够在情感、品质、三观等方面帮助到学生,能够让历史在课堂之外,学生的生活中,让他们变得更成熟,更坚韧。知善恶,明是非,这是历史能够带给学生的一个益处,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高中历史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启发他们能够对事件做出判断,对历史人物做出全面的评价。
2.采用合作教学手段
合作教学手段是指高中历史教师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不把自己放在主导地位,而是要做一个引路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这样能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不再以灌输知识为授课手段,而是作为一个历史交流者,给予学生平等、尊重的地位,与学生进行历史事件的探讨和研究。合作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感到被尊重,学生可以在高中历史教师的引导下,提出富有新意的问题,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到历史的影子,加强生活实践和历史的联系,共同研究探讨一个历史问题。
3.设定若干历史课题让学生自主思考
历史课题向来是考试的重点,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课题进行高中历史教学,也是一个培养学生拥有历史思维的好手段。不仅可以让高中历史教学与生活实践联系到一起,还能帮助学生培养实践能力,自主学习高中历史。具体的教学手段就是教师将若干个历史课题作为课堂任务或课后作业分发给学生,让他们可以在课后进行思考研究,同时可以成立学习小组,收集相关资料,梳理脉络,并且能与生活相结合。这样的教学手段能够让生活化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应用。
结语
生活化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应用,除了上文提到的几点,还有各种教学模式可以供高中历史教师参考和运用。但由于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生活化理念被严重低估了,所以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学水平难以得到提升。本文通过几点分析,对实际问题展开探究,希望能够给予高中历史教师一些有用的帮助,让高中历史教学可以与生活化理论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林秀环.基于生活化教学理念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设计[J].高考,2020(07):76.
[2]新时期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培育中生活化教学策略[J].林静.天津教育.2020(29)
[3]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戴鸿征.中国校外教育.2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