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胜斌
摘要: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对数学教学的要求也日益提升,教师不仅要讲解基础知识,也要强化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能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在依照学生水平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制定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知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科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所以依托于素质教育背景,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期间,应该侧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能从课堂的角度出发,采取相对科学的方式,将数学思想及方法有效渗透其中,强化对学生的语言训练,保证学生知识体系在不断丰富的同时,数学核心素养也能慢慢形成,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培养學生核心素养作为基础,无论是对中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还是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都有很大促进作用,并且,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学生对数学学习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自主的对数学进行探索和研究。针对小学数学而言,理论性以及实践性较强,学生在学习时有很大难度,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实际能力,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合理制定教学方案,保证学生能深层次探索数学的奥秘,高效解决存在的各类问题。在以往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应用的方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性,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较为机械且被动,没有太多的时间思考和研究,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学生数学水平的提升。故而,教师在教学期间,应该合理制定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制定核心素养培养办法,让学生能主动学习数学,以便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能得到满足。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灵活应用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符号意识
学生在进行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数学符号,诸如数字、图形等。学生在对数学符号理解和感知期间,会形成一种主动性反应,而这种反应便是符号意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故而,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活动组织和开展期间,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聚焦符号化的全过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服务意识加以培养,并以此为基础,侧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让学生整体水平和能力全面提升[1]。
比如:教师在对圆的周长知识点讲解过程中,应该将教学内容作为基础,科学设计合作交流活动,让学生测量大小不同的圆的周长以及直径,共同探讨二者之间的关联,通过计算、对比,综合地进行分析,找出圆周长和直径之间的联系,最终明确二者之间的比值便是圆周率,其是一个固定值。在数学知识学习期间,圆周率用字母兀π表示,圆的周长用字母C表示,圆的直径用字母d表示。借助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快速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具体为C=π d。通过运用这种方式,学生符号意识会增强,核心素养也会进一步提高。
(二)通过细致化的分析,侧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师在对数学知识讲解期间,需要将教学内容作为依据,正确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细致化的分析,保证学生在不断探索和研究中,思维能力也可以越来越强[2]。
比如:教师在讲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知识点时,在课堂上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情景图片,然后结合图片提出问题,学生通过思考,会提出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有多少公顷?世界文化遗产共有多少处?等问题。在具体解答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情景图,细致的进行分析和思考,找出其中的数量关系,并在不断地探究中,快速掌握其中知识,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可以理解新的知识,能灵活地进行应用,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形成数学素养。
(三)结合数学内容,强化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由于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应用的时间较长,所以很多教师在教学期间,对传统应试教学方式的依赖性较强,最终导致教学效率迟迟得不到提升。因此,为了能有效提升数学教学水平,促进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的科学融合,教师应该依照教学内容,及时且主动的对教学思维模式进行优化,确保教学效率在整体提高的同时,学生还能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
比如:教师在讲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知识点时,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图形,先放大原图,最后得到旁边的图形,通过两个图形的对比,学生可以清楚观察到图形长与宽的关系,从而找出其中的规律,精准且快速地掌握新知识点。同时,教师在对知识讲解期间,也可以对知识进行适当延伸,尽量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根据具体情况对知识加以讲授,增强学生学习有效性,让学生能对数学越来越感兴趣。
结束语:
综合而言,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以及技能的基础保障,可以说,加大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力度,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期间与实际生活紧密衔接在一起,帮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可以灵活利用数学知识加以解决。因此,为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在综合学生水平的基础上,合理制定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孙丹义.小学数学教学核心素养培养意义研究[J].教育观察,2019,8(05):105-106.
[2]杨小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价值和路径思考[J].教育观察,2019,8(05):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