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红艳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 江苏南京 211102)
学具就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学生用来实际操作的学习用具。课堂上运用学具辅助学习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具体地感受学习内容,快速掌握理论知识。数学是研究客观实际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所以使用学具进行辅助教学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数学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更新,数学课堂上使用学具也可以帮助学生紧跟老师的教学思维,使学生更活跃、增强好奇心、提升学习动力、提高主动学习能力。
〔例子一〕某个小学数学四年级“三角形的认识”课堂上:
老师带领学生用不一样的材料做三角形及画三角形辅助学生认识三角形。
师:接下来,我们用吸管来做一些三角形,同学们觉得要多少根吸管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生:需要三根吸管。
师:那好,下面请同学们分别取出10厘米的吸管来做一下,看看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话音一落,同学们就开始取出吸管,进行实际操作。老师在一旁围观,等着同学们的否定答案。但是却有同学举手示意做好了。老师感到惊讶,看到同学的成果后,只得跟同学们重新说明:刚刚是因为吸管的原因,吸管是中间空心的圆管,比较粗,所以才能碰到勉强围成一个三角形,但是如果是一根较细的棍子是不可能做成三角形的。
〔例子分析〕
这个数学课堂,原意是想通过吸管来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实物来认识三角的三边关系。但是由于取材不当,不仅没有完成既定的教学目的,还使同学们产生了疑惑,模糊了对三角形的认识,造成了尴尬的局面。归根究底是因为吸管是同学们自行准备的,材料质量不一,长短不符合标准,大小不一致,且吸管是空心圆管,不是最佳取材。
在旁听另一节相同课程时,老师自己精心制作学具,用各种颜色做成不同长度的细木棒,既为节省同学们制作学具的时间,又能统一学具的质量及标准,使学生能快速融入老师的教学中,课堂氛围融洽,课程顺利,学习认知到位。
〔例子二〕一节数学四年级下册《搭配规律》的课堂上:
老师为了使教学内容更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准备了种类繁多的学具。铅笔、橡皮、玩具、彩色卡片等。
师:大家看过来,老师这里有3辆小汽车和2辆自行车,小红想购买1辆小汽车和2辆自行车,颜色都不一样,她根据颜色选择不同的车进行购买,可以有多少种搭配方式。同学们可以实际操作一下,然后告诉老师答案。
师:第二个问题,将刚才的车换成娃娃跟鞋子,你们还能得到结果吗。
师:第三个问题,给娃娃穿上衣服和裙子,可以搭配多少种穿法,换成衣服和裤子又有多少种穿法,同学们先计算一下,然后再实际操作一遍。
师:第四个问题,同学们手上的都有一组卡片,有若干种颜色和图案,如果选一种颜色、一种图案,有几种选法?大家思考一下,再上手摆一下。
〔例子分析〕
这四个学具操作下来,课时已经用了大半,同学们也感到疲惫,热情减退,过多的操作影响教学质量。
本来这节课程老师做了充足的准备,为了让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及参与学习,制作了4组学具,但是最终还是没能达到预期效果。第一,过量的学具使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在学习上,影响学生深入思考。第二,四个实际操作都是让大家进行不同的搭配,问题形式单一。前两次的搭配,学生已经知道了规律,然后就到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规律总结就可以了,最后两次的操作就显得有点累赘了。
这次课堂学具使用过多,大半的时间用在了实际操作上,占用了老师给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梳理的时间,学生的注意力被学具吸引了,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关注就下降了,影响了教学质量。
所以,老师在选择学具时,要看学生与学具建立的活动和构成教学过程本质的活动的关系,思考学具在教学活动中是否起到促进作用。如果学具与教学内容本身没有联系,就没有必要强加联系,一定要画蛇添足在课堂上使用学具,这样做反而会造成不好的后果,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教学秩序。因此,学具要根据教学内容来制作与选择,而不是盲目跟风认为只要上课就必须带上学具。
〔例子三〕一节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千克》的课堂上:
课堂内容:老师把比较两袋大米的重量作为切入点,以此来引出日常所用的秤,再给同学们介绍重量单位,教学生认识并学会看秤上的刻度。
〔例子分析〕
这节课的学具使用就是典型的“被操作型”,老师进行操作,学生被动观看。不是每一节数学课都需要使用学具进行实践的,在学生有疑惑,真正需要用到学具进行解惑时再引导学生使用学具自行操作寻找答案,这样才能强化学生的记忆,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这堂课让学生认识1kg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比较难,老师在备课时,没有考虑到让学具发挥最大的效用。
在遇到需要重点关注、强化学习的关键时,要根据教学方式搭配学具来提高教学质量,带领学生突破学习的重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思考。老师在课前备案时应该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制订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的,这样才能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学习以及生活经验都较为有限,所以在学习数学时可能会感觉有一定的困难。当学生无法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时,兴趣便是其最好的老师,可以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当中。而且大部分小学生都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可以结合该特点在课堂上灵活应用学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如,在对“认识图形”这一知识点进行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不同形状的物体准备好,包括了球体、正方体、长方体以及圆柱体等,以有助于学生更为直观与正确地认识到该类图形。在正式开始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跟学生说:同学们,老师今天在课堂上带来了很多你们喜欢的礼物,你们猜猜是什么?学生的好奇心一下被调动起来,并纷纷进行猜想。随后教师便将准备好的三棱镜、乒乓球、易拉罐、篮球、接力棒、魔方、牙膏盒、粉笔盒等物品呈现出现,并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它们叫什么吗?它们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呢?通过该种提问与引导的方式正式引入该堂课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并分别发放有关物品给各个小组,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类、感知与思考:为什么会将这几个物品放在一起?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随后每个学习小组都选出一名代表来发表小组的观点,让学生都能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地应用学具,能够让学生更为直观地观察与感知相关物体形状,进而有效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外界事物都表现出了强烈的探索欲望,所以在开展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应用学习来进行学习,这样一来不但可以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而且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如何促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有效提升其数学学习以及运用能力,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也是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联系实际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实现准备好有关学具,同时进行合理应用,让学生能够在应用学具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如在对“时、分、秒”这一知识点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一个可爱的时钟,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同时深化其对时、分、秒概念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将钟面呈现给学生,并问学生看到了什么?随后引导学生对钟面进行仔细观察,说出秒针具有哪些特点。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亲手制作小时钟,同时分别指出自己制作时钟上的时针、分针与秒针,以此来深化学生对时间的理解。采用该种学具应用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学到时间的具体意义。
因为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且低年级的学生主要都是具体的形象思维,所以对于该阶段学生其进行数学学习时可能会感觉到比较困难。所以在进行低年级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有效使用学具等支持性材料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具体的能够感知的内容,让其能够把思维和操作有效联系起来,促使其更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实现思维品质的提升。如,在对“认识分米和毫米”这一知识点进行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事先将学生生活中经常使用到的物品,如橡皮、课本以及尺子等准备好,在课堂教学时教师鼓励学生利用尺子来对物品进行测量,学生通过动手对橡皮的厚度、课本的长度、课桌的高度进行测量,让其能够更好地形成分米、毫米等长度概念,把抽象的教学知识内容转变为形象、能够感知的现实知识。在此过程中充分调动其学生眼、手、脑等感官,并且还能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氛围。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能够更为高效地进行学习,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学具在教师日常教学活动中起到关键辅助作用,对学生进一步学习理论知识起到关键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开放思维、启发思考。小学生都是12岁以下的学龄儿童,抽象思维还没有形成,在数学学习时,有很多理论知识还不能理解,需要通过使用学具进行实际操作来辅助理解。所以在课堂上,老师必须选择与使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把学具融入教学活动中,让学具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知识,了解知识,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形成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