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怀颖
(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第一中学 福建宁德 352300)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可以丰富学生网络信息知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学科。目前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存在制约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质量等问题。为了促进初中信息教学整体效果的提升,教师必须应与时俱进,对传统的思想观念进行优化改变,多方面融入目前新兴教学事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故本文通过剖析“互联网+”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瓶颈,提出优化教学过程的一些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越来越重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成为教师进行初中信息技术重点教学内容。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开展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不仅能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优化和弥补其中所存在的问题,还能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创新发展,使在学生掌握基础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形成一定的信息思维能力,可以合理利用相关信息知识进行应用,从而促进学生信息意识、思维品质、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这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重要意义[1]。
在互联网+背景下进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体验。通过运用一些先进的信息技术资源,为学生打造一个具有想象空间、自由独立的课堂氛围,学生通过教师布置的多样化环节,能够集中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望,对教学内容进行积极的探索,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2]。
在传统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会依据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延伸和扩展意义不强,学生只是中规中矩地进行了范围内的学习,无法进行思想的扩展,更无法接触更多的信息知识。而通过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进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能形式更加多样化,学生不仅能对教材进行学习,在教学活动中融入更多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有趣。
在传统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进行学习的机会本就不多,且由于家庭环境各不相同,有的学生从小就会接触很多的网络产品,对计算机耳濡目染,但有的学生则只能在学校才能进行学习。并且许多学校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导致教学资源相对缺乏,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无法全面兼顾所有学生的问题出现,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因为传统信息技术的教学无法与学生实际完全贴切,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导致学生在进行学习时,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而教师也没有太过于新颖的教学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那些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差的同学,我行我素,教师在上面讲解专业知识,这部分学生就会在下面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长此以往,学生发现跟不上教师的节奏之后,就会变得越来越缺乏学习主动性,最后对初中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丧失信心。
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在进行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时,通常会习惯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学生自然而然地归于被动学习行列,且教师通常会严格把控教学进度,对学生进行大量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本来感受。部分教师认为,只有当学生进行教材内容的学习之后,才能顺利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这样的方式虽然正确,但却忽视了学生思维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只会接受教师所讲解的内容,而不会对知识内容提出“为什么”,这样的结果就是导致学生的课堂学习事倍功半。
初中信息技术的基础教学内容过于单一,部分教师会沿用传统教学手段,对学生采用填鸭式、灌输式的机械教学,长此以往学生虽然掌握了部分基础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但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降低,教师的教学越来越趋向于单独化,教师再辛苦地进行教学,学生还是不为所动,无法找到接受课堂知识的接口,从而影响整体教学效果。所以,为了改变这一现象的延续,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借助数字技术的方式对模拟实验进行教学,使教学形式更趋于生活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提供重要的前提条件[3]。
例如,教师在进行“制作我的游乐园”动画教学实验时,在课前导入环节,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学生展示了一些娱乐设施的运动过程,如旋转木马、摩天轮等。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观看这些内容实验过程产生了兴趣,有的学生还会主动询问老师是怎么做的,可不可以做一个自己喜欢的游乐设施等问题。于是教师趁机引导学生进行动画构思,将自己难忘的游乐园场景进行模拟再现。并运用互联网技术对其中所用到的素材对学生进行了介绍分析,之后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了元件的制作。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体会到进行初中信息技术学习的乐趣,有利于学生进行高效的学习。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正确把握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分配,始终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和引导者的原则,对教学模式进行的规划。所以,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为学生创设情境的方式,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使学生能够被教师设定的场景所吸引,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合理的发散,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进行初中信息技术知识学习的快乐。
例如,教学“数据表格的创建与设置”时,为了更快地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可在进行教材内容的讲授之前,借助互联网技术,通过提问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了情境。在进行实际操作学习之前,学生都心存疑惑,对教师进行此环节产生了疑问“老师为什么不直接开始内容的操作教学呢?”正因如此,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被吸引了过来,于是教师提出“有同学知道为什么要创建数据表格吗?”“创建数据表格需要什么内容组成呢?”等问题,此时学生积极地采取多种方式回答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更具有效性。
教材内容是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基础,通过课本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师在进行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时,单单依靠课本内容进行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依据课本教学出现滞后的现象,导致学生通过课本所学到的知识内容与现实生活出现差距,从而影响信息技术的整体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与时俱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借助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4]。
例如,教学“电子表格数据的排列与汇总”时,除了依据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在Excel中使用数据的排序功能、了解排序多种类型”的内容教学之外,还通过网络搜集了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到数据排序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了展示和引导解决。如教师在开学之初为了高效分发学生的饭卡并进行统计,就针对本班学生的年龄高低运用Excel中的数据排序和汇总功能进行了操作。在此过程中,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对教师所举的例子进行了分析,使学生对电子表格数据排列与汇总进行了实际运用。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推动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丰富了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认知。
由于部分教师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教学时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教学感受,学生只是在课堂上进行被动地学习,导致学生丧失了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长此以往,学生不仅不会提高学习成绩,还会对信息技术教学丧失兴趣,使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知识区域形式化,并不能对学生进行实质性的提高。所以,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可以借助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使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教学“程序设计基础”时,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引出课堂主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在此过程中,学生以组为单位,对主题内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对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向教师进行了询问。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学习探究实践,不仅提高了学习的质量还增进了学生之间友谊,对促进学生的全看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本文对“互联网+”背景下进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探究。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优质共享,还能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同时促进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