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工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以《传输原理》课程为例

2022-01-01 19:42夏志美陈艺锋王宇菲胡宇杰叶龙刚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工科专业课育人

夏志美 陈艺锋 王宇菲 胡宇杰 叶龙刚 文 平

(湖南工业大学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 湖南·株洲 412007)

我国工业正处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型升级阶段,急需要有知识、有道德、有担当的工程技术人才。同时当今青年大学生成长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时期,很容易接触到一些不良的西方文化渗透和扭曲的价值观。大学工科专业正好肩负着这一重任,因此要充分利用工科专业课程教学有针对性培养学生这些素质。

我国高校的思政课主要侧重政治理论的讲解,枯燥乏味,学生不愿听,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而专业课教育只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和新技术等,未从思政教育角度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导致思政课和专业课形成了两条平行线,使“教书”和“育人”格格不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要坚持以德树人,全方位育人”。接着教育部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进一步要求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强化课程思政。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将思政育人元素引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中,真正实现“教书育人”。因此作为工科专业课教师非常有必要思考如何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和德育元素,与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多方位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形成“大思政”体系。让学生在这种更为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构建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 课程地位和特点

《传输原理》课程是冶金、化工、材料和环保等相关专业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是综合运用物理和数学等基础技术分析和研究冶金生产过程中流体、热量和物质传输的基本规律及其在冶金工艺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三传”原理去分析、研究和解决冶金过程复杂的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相关生产和科研等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课程与生产实际密切联系,实用性和实践性都较强,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的渗透容易实施。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含有极丰富的思政元素。学科发展史、流体力学发展史、辐射传热发展史等;还有很多著名科学家传记,如牛顿、伯努利、雷诺、顾毓珍、陆士嘉、苏元复等。这些资料在爱国主义、理想信念、使命感和科学精神等德育教学上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在课程教学中,依据课程特点,结合工程实际,无缝融合思政教育内容。这样不但能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正面浸润,引领学生的价值取向,对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企业责任和工匠精神的工程应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能减少专业知识讲授的枯燥无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其课程思政建设对工科类专业的其他课程具有典型的示范作用。

2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针对《传输原理》课程的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

2.1 研究学生的特点与现状

大学生不同于中小学生,其已具备很强的自主意识和对事物的认知批判行为,而生活在当今“国富民丰、全民幸福、网络爆炸”时代的大学生又具有个性突出和观念多元化,但自我控制能力和抗挫抗压能力差。根据当代大学生的这些特点和心理特征,准确找到时代发展的需求与学生关心的话题,与专业课知识深度契合并自然融入到专业课授课过程中。并通过了解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态度,采取有效的、学生容易接受的教育方法和教学理念对当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进行正确引导。

2.2 明确“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仔细研读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全面贯彻“以德树人,全方位育人”。把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的培养、奉献精神和坚强意志的培养、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的培养、理想信念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抗挫能力和工匠精神的培养、安全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哲学思维和思辨能力的培养以及高尚的学术道德的培养定位为《传输原理》“课程思政”的主要目标,实现专业课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引导等多方位的全面统一。认清各培养目标的意义,做到心中有数,并将其凝练于课程的教学大纲并落实于教学各环节。将教书育人和以学生为中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2.3 强化专业课教师的“大思政”观

大学期间的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理论课、实验课、实训课还有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其课程类别、课程门数和课时数都远高于思政课,这样专业课教师与学生的接触频率也远远高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因此要强化专业课教师对思政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为发现、挖掘和提炼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提供知识储备。让专业课教师各自“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改变专业课教师的教学理念,促使他们有“大思政”意识。并要求教师严于律己,在细微处做表率,言传身教,用严谨的教风和认真尽责的精神去感染学生,发挥引领协同作用,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成效。

2.4 深挖并建立思政元素库

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基本导向,构建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基本框架,确保思政元素挖掘的正确方向和精准找到课程思政的目标。坚持以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行业发展的实践过程和学生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拓宽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领域和方向,实现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与时俱进。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及教学内容的思政元素,开发和建设课程思政元素库,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拓展知识范围,深化专业知识理解。内容上从多角度、多层次和多方面探讨挖掘,同时专业课教师互相交流课程思政问题,取长补短,丰富和完善思政元素库内容。充分发挥教书育人功能,潜移默化地全方位培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兼备的工科人才。

2.5 巧用上课环节自然浸润

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不同专业知识形式为载体,采用联想、类比、发散、线性和归纳等多种思维模式和方法探究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点,优化教学内容,重新进行教学设计。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及内容,紧密围绕学生的真实思想认知和感兴趣的话题,全面构建教学内容。通过实施多样化、渗透化和嵌入式的课程思政教育,并积极探索类比式、案例式、研讨式等多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耦合教学方法,使课程思政穿插在课程之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上课做到收放自如,掌握课程思政的时机,善于抓住学生中的热点问题,寓教于乐,寓教于知,寓教于情,语言生动有趣,时间不宜过长。变空洞的说教为自然渗透,不留说教的痕迹。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强化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和良性互动,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浓厚兴趣,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目标。

2.6 完善课程思政评价和考核体系

冲破原有以期末试卷“一考定成绩”的课程成绩评定模式,从“课程思政”多方位育人角度进行课程成绩的评定。为了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弊端,设计了以小组为考核单位,从工程实例分析、小组课题研究和理论运用等评价角度,注重课堂活跃度、课后实践、课程报告、论文、参与过程、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等多元化过程性综合考评体系。打破教师单一评价的模式,实现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创新学习小组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模式。

3 结语

传输原理是一门多学科的工科专业基础课程,不仅要发挥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书”作用,同时也要承担“育人”的重要使命。“课程思政”是一种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是新工科建设下提高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有效载体。鼓励所有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进行相关的设计和思考,集思广益,创新育人工作方式和方法,为充分发挥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作用提出有效解决方案。本文是传输原理课程中“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初探,我们会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继续深入思考和挖掘更多“课程思政”模式,将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进行自然融合,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政引导,达成“教书”和“育人”的互助同行,并在更多的工科专业课程中运用实施。

猜你喜欢
工科专业课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