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透热养阴思想及用药规律浅析*

2022-01-01 18:00:42河北中医学院河北省中西医结合肺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临证指南气分养阴

河北中医学院 河北省中西医结合肺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马焕瑞 董增浩 周爱民 周计春 张灵敏 靳红微 杨洪霞(石家庄 050200)

提要 透热养阴思想是叶天士治疗温病最主要的学术思想之一,在《温热论》《幼科要略》《眉寿堂方案选存》《临证指南医案》等代表性著作均有呈现,本文从温病卫气营血不同阶段分析叶天士透热养阴用药规律,阐明透热养阴在温病治疗中的重要性,以期为温病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透热养阴是温病学家叶天士治疗温病的主要思想之一,在《温热论》 《幼科要略》 《眉寿堂方案选存》 《临证指南医案》等代表著作中均有体现,如“透风于热外”“透热转气”“时时顾其津液”“主以甘寒”“甘寒之中加入咸寒”这些论述均体现“透热养阴”在温病治疗中的重要性。本文从卫气营血4个阶段分别揭示叶天士用药规律,从而阐明透热养阴思想是叶天士治疗温病的主要思想之一,并为温病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1 透热养阴的含义

“养阴透热”法最初是用于温病邪留阴分的治法,是一种咸寒养阴药与芳香透热药配伍治疗夜热早凉的方法,以青蒿鳖甲汤为代表方。《温病条辨》云:“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青蒿鳖甲汤主之。”但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临床上以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为特征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温邪属于阳邪的范畴,是致病的根本原因,阴伤是热盛伤阴的结果,只是在不同阶段热盛与阴伤的程度不同。因此,“透热养阴”法的实质是透邪外达与顾护阴液,在温病各个阶段只要邪热有外达之机,均可使用透热养阴法治疗。

1.1 温病“透热”理论的形成 “郁热”理论是温病学重要的理论之一。《素问·调经论》载有:“阳盛生外热……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认为阳盛发热是由于上焦壅郁,而致腠理闭塞,卫气不得泄越所致。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言:“郁,怫郁也。结滞壅塞,而气不通畅。所谓热甚则腠理闭塞而郁结也,如火炼物,热极相合而不能相离,故热郁则闭塞而不通畅也。”[1]认为火热怫郁是导致玄府闭塞的主因。俞根初在《通俗伤寒论》说:“病变不同,一气之通塞耳。塞则病,通则安。”认为气机壅郁致病。杨栗山在《伤寒温疫条辨》提出:“温病杂气热郁三焦表里,阻碍阴阳不通”。温病学家赵绍琴教授非常推崇之,辨治温病时尤重郁热[2-3]。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认为“郁热”是温病的本质,认为不论新感温病、伏气温病、温疫、湿温化热,其病变在卫气营血、三焦等各个阶段,均属于郁热在里[4]。因此,中医学认为“郁热”是导致温病的主要病机。

“透热”是针对郁热而设的重要治法,即透邪外达以宣郁散热,达邪外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以苦发之”,张景岳解释说:“发,发越也,故当因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即热郁于内,气机郁闭不通,须得宣郁透邪外达[5]。刘完素根据“凡治上下中外一切怫热郁结者”,必使“怫热郁结复得开通”。朱丹溪越鞠丸为治六郁而设,《丹溪心法》云:“越鞠丸,解诸郁。”即通过开郁以祛除郁滞,宣通气机,达邪外出,即“透热”[6]。叶天士在《温热论》提出的“透风于热外”“可冀其战汗透邪”“透热转气”“急急透斑为要”对温病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价值。俞根初《通俗伤寒论》主张寒温统一,补充张仲景论治温病的不足之处,提出:“凡伤寒病,均以开郁为先”。杨栗山对《内经》“火郁发之”认识深刻,提出“清热解郁,以疏利之”治疗温病,倡导宣郁清热以调畅表里三焦气机,独创升降散宣郁达邪[7]。温病学家赵绍琴教授、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多用栀子豉汤、升降散透散邪热[2-3]。因此,透热是温病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

1.2 温病“养阴”理论的形成 阴伤是温病的主要病理改变之一。温为阳邪,阳盛伤人之阴,《黄帝内经集注·热病》曰:“热在内而蒸发其阴液也。”[8]阴虚则邪热更炽,《黄帝内经灵枢译注》曰:“阴虚而阳盛。”[9]因此,阴伤既是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病理结果,又是温病发展的继发因素,与病情轻重、顺逆和预后密切相关。在温病过程中,“化燥伤阴”是其病机关键,叶天士提出“邪烁肺阴”“热伤气分,用甘寒方”“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若斑出而热不解者,胃津亡也”等均是对温邪伤阴的论述。吴鞠通于《温病条辨》言:“热病有余于火,不足于水。”“温为阳邪……最善发泄,阳胜必伤阴。”“胃液干燥,外感已净。”“病后肌肤枯燥,小便溺管痛或燥咳不思食。”均提示温病伤阴的病理特点。

养阴包括甘寒生津、咸寒养阴等,是针对温病阴伤病理特点而设的治法。“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时时顾护津液”均是前人对温病须保存阴液重要性的高度概括总结。《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10]温病学家叶天士将养阴贯穿温病的治疗始终,根据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不同的病机,采用透邪养阴、甘寒生津、咸寒救阴等一系列养阴、护阴之法,如“主以甘寒”“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并提出“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的精辟阐述。吴鞠通提出“始终以救阴精为主”“欲复其阴,非甘凉不可”“阳明温病,下后汗出,当复其阴”的论述。雷少逸《时病论》云:“热病最易伤阴,当刻刻保阴为要。”[11]这些论述均说明保存阴液是温病治疗的核心。

2 透热养阴法在温病各阶段的应用

2.1 邪在卫分,辛散外邪,甘凉濡润 卫分证为温邪初袭人体,病位尚浅,症状较轻的一种证型,往往表现为一些轻微的肺卫见证,如发热、咳嗽、口微渴、脉浮数等。其发生机制是由于温邪侵袭肌体,客于肺系,影响肺气失宣发肃降之性,热不得透达,而形成卫分证。因卫分证为温病初期阶段,病在上焦肺卫,病情较轻,伤阴不甚,故叶天士在此阶段使用透热法原旨重在辛散外邪,宣降肺气,如《温热论》有“在表,初用辛凉轻剂”“透风于热外”之语。叶天士应用透热法,有两点:一为火郁发之,兼清、润二法,散解其热;二为告诫学者不可早用过用寒凉,以免凉遏冰伏,闭塞气机,使邪气内陷变生他证。叶天士用药多是轻清透泄之品,如金银花、连翘、桑叶、菊花、薄荷、牛蒡子等。而温为阳热之邪,易于化燥伤阴,叶天士恐其伤及阴分,于《眉寿堂方案选存》载“温邪宜润忌燥”。卫分邪热在肺,势必伤及肺津,《临证指南医案》云:“邪烁肺阴。”叶天士在此阶段甘寒养阴,保养肺津,常用药物如轻清甘寒之品,如麦冬、芦根、南沙参、玉竹等。此外,叶天士还擅长用“汁”以生津,适用于诸多津液亏损状态,如梨皮汁、蔗浆等。上述两法相互配用,有透热以保津,甘寒生津以清热的功效。叶天士临证时善用辛凉配甘寒,其自拟方中,多以辛透凉泄的薄荷、连翘、栀子、桑叶等药,宣散郁闭之肺气,使郁热透达,再配合甘寒生津的芦根、南沙参、玉竹等药物,泻热保津,叶天士称此类组合为“辛甘凉润剂”,所用方剂多为辛凉清解之剂,如栀子豉汤、越婢汤、苇茎汤、麻杏石甘汤等[12]。由此,邪在卫分,以辛凉解表达邪外出与甘寒滋润之剂治疗。

2.2 邪在气分,清透邪热,甘寒生津 气分证是温邪入里,影响气的生理功能而产生的证候类型,此阶段正盛邪实,较卫分证郁闭更甚。叶天士对于此证的治法,认为要以清透为基本,辅以滋阴生津。《温热论》云:“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到气才可清气。”其中深意不言而喻。气分透热法的应用,是以人体津液充足为前提的,在《温热论》有“热未伤津,犹可清热透表”之论。说明只有阴液充足,再兼有透热等法的使用,才可邪去热退,热退津复。由于此阶段以里热炽盛为主要特点,根据“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须得应用寒凉药物,清泄内热,方能防止病势深入。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温热》云:“热伤气分,用甘寒方,白虎汤加竹叶。”石膏辛甘大寒,辛可透热、甘寒可生津泄热,知母苦甘寒可助石膏清热生津,石膏知母配伍既清内热,又滋阴液,叶天士所言“以甘寒熄邪”即是此理,又配入竹叶助石膏、知母透邪,通过清气生津、宣通气机,使气分邪热向外透达而解。“阳胜伤阴”,叶天士云:“斯甘寒清气热中,必佐存阴,为法中之法。”由此,气分证治疗清透邪热与甘寒生津为要。

2.3 邪在营分,透热转气,养阴益营 营分证仍属于郁热,大多由气分顺传而来,或由卫分逆传所致,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为阴分素亏,正气不足,无力御邪,以致邪气陷入心营;二为邪气亢盛,逼热入营。由此可见营分证为正虚邪实并存。营分证为温病发展过程中的危重阶段,邪气伏郁更深,耗伤阴精,即人体有形物质基础,所以在此阶段“透热”和“养阴”是关键。“透热”着眼点在于一个“透”字,叶天士“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是营分阶段治疗的高度概括。“透热转气”意在将深陷营分之邪热转出气分,使深入之邪,有外解之机,常用药物如竹叶心、麦冬、黄连、金银花、连翘等。“养阴”重在“养营阴”,在卫、气分2个阶段,邪气以损伤人体的津液为主,而津液易生,邪在营分伤人之阴,阴精难充,营阴损伤,甘寒之品已不胜任,应主以咸寒,正如《温热论》所言:“其人肾水素亏,……,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临证指南医案》和《眉寿堂方案选存》用犀角、菖蒲、郁金、竹叶、连翘等清营透热,以地黄、阿胶、玄参等养营阴,营分证治疗轻者如生地郁金方(生地黄、麦冬、杏仁、郁金、川贝母、橘红),重者如清营汤(犀角、生地黄、丹参、竹叶、玄参、连翘、麦冬、黄连、金银花)[12]。由此,营分证治疗以透热转气,养阴益营,使入营之邪热透出气分而解。

2.4 邪在血分,透散伏火,凉血养阴 血分证为温病的极期,热邪闭伏至极,多由营分证发展而来,血分证即血热炽盛,灼伤血液,出现瘀血及出血并存的病理改变[13]。叶天士《温热论》概括为:“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其中血热炽盛,为耗血动血的病机。一则,邪热在血,煎耗其液,使脉内血液滞塞不通,形成瘀血;二则,邪热在血,迫血妄行,血溢脉外则为出血。凉血即使用甘寒、咸寒之品,“热者寒之”,去其躁动之因,热去血自安。笔者认为散血之意有三:一是使用滋阴补液之品,使血有生化之源,滋阴行血,如生地黄、鳖甲、玄参;二是活血化瘀,去其恶血,通畅血道,血行顺畅安于脉络,出血即止,如牡丹皮、赤芍、紫草等;三是透散血中伏火,透邪外达,如牡丹皮、连翘。《临证指南医案·温热》云:“法当清解血中伏气,莫使液涸。”[14]叶天士常用犀角与生地黄,以凉血滋液解毒。同时配伍牡丹皮和赤芍散血中之滞,能行能散,既能透热又能凉血散血,甚为精妙。后世吴鞠通深得叶氏精髓,用犀角地黄汤凉血散血,方中“丹皮泻血中伏火”,对于血分证亦属“郁热”来说一语中的。血分证人体真阴耗损,力薄质轻之品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临证指南医案》用阿胶、鳖甲等血肉有情之品填补真阴。由此,血分证治疗透散伏火,凉血养阴为主。

3 结语

笔者认为透热法和养阴法是密不可分的,透热是针对温病的本质“郁热”所采取的治疗方法,透热法在不同阶段有不同含义,有泄卫透表、清气透邪、透热转气、凉血透热等,即顺应火热之性,因势利导,通过宣散、凉泄等方式以透散邪热,使人体郁闭的气机得以输布。养阴是针对温邪易化燥伤阴的特点采取的正治法,养阴法不仅是温病发展到中后期,营血耗伤,肝肾之阴不足所采取的治法,更是贯穿整个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治疗大法。正是由于人体之阴有津液、真阴之分,“津血同源、精血同源”,因此,在感邪初起,损伤津液,亦是伤阴。笔者认为养阴法主要有两点体现叶天士温病治疗思想,一为甘寒咸寒以清热,二为“先安未受邪之地”,护其阴即防其传变。正如古人云:“留得一分津液,便 有一分生机。”二者相互补充参照,透热以养阴,养阴以清热。故叶天士在著作中多处提到治疗温病时须“透热”“时时顾其津液”,这也是其重视透热法与养阴法的体现。正如《金寿山医论选集》曰:“全部《温热论》精神,一方面是透邪外达……另一方面是扶正存津。”[15]由此可见,叶天士对于温病的论述确实是字字珠玑,处处彰示大法。

猜你喜欢
临证指南气分养阴
白露秋分 润燥养阴
中老年保健(2021年9期)2021-08-24 03:51:46
立冬补冬 小雪养阴
Network Pharmacology Investigation in the Mechanism of Radix Pseudostellariae-Rhizoma Anemarrhenae Therapy for Diabetes Mellitus
试从《内经》理论探讨《金匮要略》中气分、血分、水分等水气病的治疗原则
《临证指南医案》中“四时节律”运用探析❋
冬季如何补肾护阳、润燥养阴
基于中国知网的《临证指南医案》研究概况分析※
40万吨/年气分装置塔顶温度波动改进方案
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药治疗探讨
基于气分装置案例的LDAR减排效果影响因素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