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爱荣
为了拓展和补充学生的阅读,统编本教材创造性地在很多课文后以补充的形式设置了“阅读链接”,成为了统编本教材阅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重在承担深化文本理解、巩固方法策略、明确语文要素的作用。教师要将其作为统编本教材中的重要资源,达成应有的教学目标。
统编本教材编选了大量经典名著的片段,虽然可以独立成篇,但教学这一类文本都需要联系原著内容,如故事类文本中起因、发展和结局等,传记类文本中人物的完整经历、基本性格等。这些课文之外的材料往往都会在“阅读链接”中提供,教师可以充分把握“阅读链接”中的素材资源,找准彼此之间的交融点,实现素材与文本之间的无痕对接,以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体验。
五年级下册萧红的《祖父的园子》一文节选自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主要描写了萧红童年与祖父在园子中度过的自由自在的时光。从课文所罗列的事件中,从“愿意……就……”“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中,学生不仅感受到萧红的无忧无虑,更体会到祖父蕴藏其中的深深之爱。但这一切情感的体验都只能局限于课文,而结合课后“阅读链接”的内容就会知道,后来祖父和园子中的一切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只能永久性地贮存在脑海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链接”中的内容,教师还相机拓展了相关资料:“萧红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和祖母因为重男轻女,对萧红并不疼爱,只有祖父关心萧红。其实,萧红的童年是悲惨的,在祖父园子中的自由和快乐是其整个童年生活中唯一的精神寄托。”当学生带着“阅读链接”再次走进课文时,他们难以从中捕捉到快乐与自由,相反的是体会到了浓浓的悲伤与酸楚。文本字里行间原本所包含的情感,在“阅读链接”的感知下,可以使学生生发出全新的认知体验,学生自然就会带着一种全新的认知,重新审视和体验文本内容所展现出来的主题和情感,更认识到这是成年之后的萧红,带着严肃且理性的视角追忆过往为数不多的美好生活。此时,与学生刚刚走进课文时相比,他们对文本资源的认知无疑就更加深刻了。
说明性文本是中高年级教材中的重要文体,这一类文本都是从相关的维度,全面而立体地展现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事实上,无论作者构思得如何缜密,都无法将一篇几百字的文章中所包含的内容讲完,总会留下一些知识性的空白。对于叙事性文本而言,这种留白所形成的教学契机,教师就可以着力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还原,但说明性文本所形成的留白,都是既严谨又科学的知识,是无法借助天马行空的想象所还原的。因此,教材编者往往都通过“阅读链接”的形式,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留白进行感知与思考。教师要巧妙地利用文本中的对接点,在深入感知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
如四年级下册《琥珀》一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这是对四年级上册策略单元“学会提问”的延续和拓展。作者借助一块琥珀推测出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读过之后对其中的很多细节可以提出相关问题:为什么苍蝇和蜘蛛会在一个地方同时出现?这个松脂球包裹着蜘蛛和苍蝇,按道理讲就应该粘在松树上才对,为什么最后会在大海中出现?经历了这么长的时间,为什么松脂球不会腐烂或者被侵蚀呢?教师可以将本课教学与四年级上册策略单元“学会提问”联系起来,在原有认知上向前再进一步,即学会如何在提出问题之后解决问题。在这样的基础上,编者在课后“阅读链接”中补充了《琥珀物语》一文的部分内容。一方面让学生获取更多关于琥珀的知识与信息,与课文形成类群文本;另一方面则可以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支撑。因此,对于这一篇“阅读链接”的运用,就不应该停留在学完课文再学习“阅读链接”的固有模式之中,而需要在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及时调配、提取“阅读链接”资源。如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松脂球不会腐烂或者被侵蚀”,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链接”中找到相关的解释。原来松脂球埋在地下之后,由于地下深处的高温和高压,使得松脂球内含的有机物完全被挥发,变成坚硬的松脂,最终形成我们所见到的琥珀。
有了编者提供的“阅读链接”,学生便可以运用、整合资源,更加充分地在提出问题之后,借助“阅读链接”的学习去自主查阅资料,深化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而将语文要素真正地落到实处。
“阅读链接”中的素材与课文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但这种联系一般都体现在核心要旨、人物形象、情感特征、表达方法等层面,其中必然也会存在着诸多相异之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围绕着“阅读链接”进行异同的辨析,在很大程度上将“阅读链接”的作用最大化。
以表达方法的异同辨析为例,这是语文课程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更与统编本教材的单元要素息息相关。即便是相同的主题、相同的内容,在不同作者的笔下,哪怕就是运用了相同的写作方法,都会呈现出风格和效果上的差异。这就非常鲜明地揭示出,表达方法和表达效果之间的关系与创作者有着直接而紧密的联系,也与创作者当时的环境和习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深入、通透地把握课文写作方法的特点之后,教师要借助“阅读链接”,不断深化学生对写作方法的感知体验。如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文,课后习题的第2 题是一道关于语言感知的辨析题,解答这一问题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充分整合课文与“阅读链接”之间的联系,让学生阅读德国乌纳·雅各布所写的《太阳时钟》,并围绕写作方法进行异同比照。有学生发现,这两篇文章都善于运用拟人和比喻等方法来展现秋天景物的各自特点,而且每个自然段中都会以关键的语句开头。有了这样的感知与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中的其他语段,进一步学习课文中所展现出来的表达方法,还可以相机鼓励学生围绕着文本的内容展开合理的迁移练笔。
再以比照文章的主题为例,统编本教材以双线组元的方式编排课文,尤其是进入高年级之后,单元的人文主题往往对于语文要素的落实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情感体悟的方法、主题感知的技巧都会在语文要素中有着“蛛丝马迹”,所以“阅读链接”中的内容常常以主题的维度编排,这就给学生的对比异同提供了平台和资源。如统编本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第一篇课文就安排了老舍先生写的《北京的春节》,以展现老北京人欢度春节时的精神面貌和风俗习惯,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编者还在这篇课文后的“阅读链接”中编选了斯妤的散文《除夕》中的段落,主要展现的是我国闽南地区过春节的人情风貌,这就有了鲜活的对比空间:不同的作家,相同的节日,南方与北方在风俗习惯上有着怎样的不同呢?学生在对比、辨析中感受不同地域下的不同风俗,对传统佳节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都体现了祥和、温馨、团圆和热闹的氛围。
统编本教材中的“阅读链接”除了上述的作用之外,还对学生阅读整本书、习作表达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哪一方面的价值,对于学生学习来说,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充分洞察编者的编排用意,在深切把握“阅读链接”作用的基础上,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为落实单元的语文要素和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