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应用》专业建设研究

2022-01-01 16:25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智能网技工实训

丁 琳

(南京交通技师学院 江苏·南京 210049)

近年来,电动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汽车不断融合,传统的汽车正从单一的交通运输工具转变为大型移动智能终端,乘员、车辆、货物、运营平台与基础设施等逐步实现智能互联和数据共享,一种新型的汽车智慧生态体系业已形成。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委《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预测:到2025年,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汽车后市场及服务业在价值链中的比例将达到55%以上;汽车DA(驾驶辅助)、PA(部分自动驾驶)、CA(有条件自动驾驶)新车装配率达80%,其中PA、CA级新车装配率达25%,高度和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开始进入市场。

伴随着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也必然需要大量的相关高技能人才。为化解当前技能人才供需矛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开展了《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2018年修订)》增补工作,在2020年公布的新增31个专业中,《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应用》位列其中。在此背景下,技工院校作为国家培养技能人才的中坚力量,应该未雨绸缪,积极布局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应用专业,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相关技能人才需求进行前置研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搭建课程体系,规范专业设置。

1 深入调研,明确智能网联汽车技能人才定位和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结构

技工院校的显著特色是以就业为导向,应根据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需求明确技能人才定位,拟定培养目标。汽车产业的智能网联化已成发展趋势,未来毕业生的就业岗位面临更多不确定性,为了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和适应力,还应加强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融合培养。

(1)对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趋势进行调研,了解当地及周边地区产业结构变化情况,预测所需岗位类型及需求量,结合学校办学层次和办学条件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及招生规模。如南京市在加快推进全市主导产业优化升级工作中,提出构建“4+4+1”主导产业体系,打造的四大先进制造业之一就有绿色智能汽车,并出台政策促进汽车产业向智能网联汽车转型。因此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将会大幅增加。

(2)通过校企合作委员会、行业交流和汽车产品展销等各种内外沟通机会,关注汽车技术进步带来的岗位需求的变化。如在新能源汽车上,机械部件相对减少而电气系统相对增加;传统汽车的低压电系统上增加了高压电部分、动力电池与电池管理系统;在智能网联汽车上,除了传统汽车涉及到的传感器、车载终端、操作系统等,增加了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技术,对维修人员的知识及技能都提出了新要求。

(3)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对毕业生岗位变动情况统计分析,动态了解汽车前后市场岗位的需求,可以发现汽车维修保养过程中电气系统所占工时量正逐渐增加;汽车智能网联化趋势下,汽车前后市场在不断融合。对学生的要求的不能仅是一技在手,而更应重视全生命周期的人才培养。

2 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制订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

应着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增强其岗位适应能力。重点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1)教学形式的双向性原则。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专业课教室中听、看、问和自己动手操作,在教、学互动中学到知识和技能。

(2)知识技能结构的整体性原则。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及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应形成渐进的逻辑结构,课程之间做到相互联系,既要避免内容的重复,又要避免教学上知识和技能的脱节。

(3)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原则。既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又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在智能网联汽车的应用,打破学科体系的约束,不单纯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做到需要什么学什么,通过综合课程增大知识信息量,打下较宽的职业基础。

(4)教育方式的多样性原则。除课堂教学、实习操作等显性教育外,注重系统的进行隐性教育,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参观相关企业、讲座、校园文化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中,让学生提前感触到职业氛围,如在校园分类张贴各种企业标识、各种企业励志标语,使毕业生今后能更快的融入企业。

(5)制定实施性教学文件的工作任务导入性原则。

①用职业教育的眼光解读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从智能网联汽车定义出发把握职业教育教学的重难点。智能网联汽车(ICV)是指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X(车、路、人、云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可实现安全、高效、舒适、节能行驶,并最终实现替代人来操作的新一代汽车。主要是由感知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通讯系统等组成,涉及到的关键技术有环境感知技术无线通信技术、智能互联技术、车载网络技术、先进驾驶辅助技术、信息融合技术、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及人机界面技术。因此,学校应根据行业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来确定专业课程和技能课程的内容,进一步制订实施性教学文件。

②组织优秀的教师参与制定课程标准,编写适用教材、配套PPT课件、微课和实训指导视频。持续跟踪产业发展,每学年根据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发展,适当调整课程内容,对教学资源进行调整或补充。

③建立健全相关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考核的试题库等评价文件,形成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学校组织课程考核或参与社会认证,评价课程教学质量。积极参与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关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 建设专业的师资队伍

专业教师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应用专业建设的践行者和主导者,他们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都影响着新专业建设的开展。智能网联汽车是基于汽车的移动互联平台,技术上覆盖了信息技术、智能交通、能源、环保等多学科内容,要求教师具有更宽的知识面和技能,才能在固定课时内对学生进行专而博的教学。现任汽车专业教师如果仍满足于掌握传统的汽车专业知识和技能,就不能适应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工作。在变革将成为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应重视智能网联汽车专业师资力量的储备和建设。帮助教师增强行业发展与教学改革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紧跟行业需求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教学实践能力。可采取安排现有专任教师外出培训进修,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等深度校企合作,聘任或以兼职形式引进企业生产岗位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等方式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4 建设满足基本需求的实训场地

实训场地是技工教育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平台,是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基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规划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应用实训室时应体现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的融合。鉴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尚在发展中,技工院校在建设实训室时可结合自身办学特点,采取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递进方式,建设下述三个实训场地。同时,应充分利用一些教育科技公司根据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特点和工作场景研发的虚拟仿真平台,采用虚拟场景来培养学生智能网联汽车检测与运维方面的基本职业能力,用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克服实训场地建设过程中设备、场地不足等不利因素。

(1)电动汽车实训场地。该场地可完成电动汽车相关知识和技能训练。包括电动汽车安全教育、整车维护和常见故障诊断实训、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实训、电机驱动系统实训和充放电系统实训等。

(2)智能化实训场地。该场地可完成对环境感知、决策规划、控制与执行等基本知识和技能训练。包括对传感器的认知、激光雷达的安装与调试、毫米波雷达的安装与调试,摄像头的安装与调试;基于激光雷达的前方障碍物识别、基于毫米波雷达的前方障碍物识别、基于摄像头的行人识别、车辆识别、前方车道线识别;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座舱系统测试与装调;智能网联汽车底盘线控执行系统测试与装调等。

(3)网联化实训场地。该场地可完成对车联网和V2X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包括云服务器及中央控制台、云平台显示屏、网络设备设施、路侧端信息单元、车联网平台仿真软件、车联网实训机位等。

5 专业建设评估与持续改进

新专业建设是技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适应产业变革,提高办学水平和层次的重要标志。对技工院校来说,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应用专业是一门从无到有的新专业,基础相对薄弱,其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续改进和完善。在新专业教学实施一个周期后,应从人才定位的合理性、人才培养方案的规范性、教师团队的专业性以及实训教学的有效性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估,建立“评价—反馈—改进”反复循环的闭环系统,通过经常性和周期性的校内自评和聘请校企合作委员会参与评价,及时发现和改进新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不足,及时优化调整,在下一个教学周期中加以改进。

技工教育的办学目标是为国家产业发展输送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故专业结构和教学内容必须适应产业发展,与行业岗位需求紧密衔接。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应用专业开发、建设成功与否不仅影响学校办学质量和社会影响力,也关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推进过程中,汽车前后市场技能人才供给的可持续性。

猜你喜欢
智能网技工实训
从技工到英雄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5G赋能智能网联汽车
智能网联硬实力趋强
迎战智能网联大爆发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基于SJA1000的CAN总线智能网桥设计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拓展技工教育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