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梦婷
(广州大学 广东·广州 510006)
抑郁症又称为抑郁障碍,是一种心境障碍,以显著而持久且与环境不相称的心境低落为主要表现,同时伴有意志活动减退、思维迟缓,甚至躯体症状。目前,我国大学生抑郁症患病率较高,且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大学校园的安全稳定。抑郁症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主要与遗传因素、生化因素、心理和社会因素相关,其中原生家庭的类型和教育方式是大学生抑郁症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家校合力是应对在校大学生抑郁症案例的重要思路,给予抑郁症学生全方位的家校陪伴,保证人身安全、开展教育引导。辅导员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重视对家校合力的运用,构建健全的日常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帮助更多的学生渡过心理难关。
小F,大二学生,本地人,性格内向,入学成绩中等,大学期间成绩中下等,无挂科和旷课等不良行为,辅导员多次走访宿舍发现该生不善言谈,待人冷漠,喜欢动漫和游戏。大二下学期,该生因病请假,并诚实说明原因:自己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得知该生情况后,学院十分重视,辅导员查阅该生家庭信息,与该生家长联系确认该生情况,并与舍友间接了解情况。发现小F对待学习生活消极,对事物不感兴趣,时常把“死亡”挂在嘴边,只因牵挂父母才未实行,身边同学都习以为常;母亲说明了小F不喜欢与人交流、沉迷游戏动漫世界的情况,也提到该生“为了父母而活着”的想法,但并未十分重视。与母亲交谈了解到母亲基本一人承担小F的教育责任,父亲角色淡化,母亲对小F的教育方式比较严厉,小F长期压力大,高中失恋经历对其打击很大。他失眠严重,开始服药,生活态度十分消极,精神状态很差,也开始出现挂科,但是该生不愿休学调整状态,认为在家生活更加痛苦。该情况引起了学院的高度重视,立刻制定帮扶计划,决定家校联合,联动父母、舍友、老师多方,全程陪伴监护,保障生命安全,同时深入了解可能的原因,其中家庭成长经历是主要原因。鉴于学生病因与家庭关联大、目前在校不愿回家调整的情况,采取家校密切配合,全程陪伴式教育,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以心理治疗,缓解症状,帮助其逐步好转,实现顺利毕业的短期目标和康复的长期目标。最终小F在医生、老师、同学、家人的共同帮助下,病情好转,顺利毕业并找到合适的工作。
此案例属于学生因为家庭成长经历造成的心理压力,长期压抑之下发展为重度抑郁症,引发大学期间严重失眠、消极厌世,甚至存在自杀想法。
(1)以学生的生命安全为第一原则,联动父母与舍友,保证该生身边有人陪伴,以防发生自杀行为。
(2)多方了解情况,通过与母亲、父亲、同学的深入交流,尤其是母亲,了解该生的生活成长经历,分析可能的原因,引导该生自我发现问题并鼓励面对。
(3)家校陪伴式帮扶,与该生达成约定,引导该生坚持做好一件日常生活的小事,如运动,引导该生建立起与辅导员、舍友、家人的日常联系。
小F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存在自杀风险,了解到情况后首要任务是了解该生目前自杀风险程度,做好陪伴,最大程度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通过与该生本人及舍友的深入交谈,发现小F有自杀想法,并多次在舍友面前提及,同学们由于缺乏心理危机意识,并未太在意,一位与小F相处较多的舍友反映,小F跟自己提到过自杀计划,只不过目前牵挂父母,不会实施,也为自己设定过“死亡倒计时”;小F本人也很坦然自己存在自杀想法,只是需要送走自己的父母才会实施;小F的母亲也承认该生提及过结束生命,但认为是小F压力太大、生活不如意所致,只是宽慰该生,并未重视。据此可知,小F存在较大的自杀风险。
小F对于自己的状态并不隐瞒,也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只是一味强调老师不需要为他做太多,他不想成为别人的负担。因此,在该生不愿休学调养的情况下,做好安全看护是预防突发状况的重要措施。辅导员在与该生多次深入谈心后,建立与该生的日常联系与信任关系,每天与该生线上、线下交流;关系较好的舍友日常侧面关注小F状态,在该生愿意的情况下尽量陪伴、关注,监督服药状态;安排母亲定期打电话关心日常生活,按时复诊,了解病情,回家期间多陪伴、谈心。虽然小F外在表现出对一切事物的冷漠,但对于身边人的关心并不抵触,而是在默默接受中逐渐建立起与身边事物的联系,外界可以较好了解其情绪动态,防止意外发生。
通过《家庭信息登记表》初步了解小F的家庭情况后,在确保该生并无抵触情绪的情况下,辅导员第一时间联系其母亲。了解到,该生父母均为普通公司职工,母亲操持家里大小事务,对该生管教严格,精心培养,花费大量精力和财力上补习班,父亲则角色淡化。该生从小懂事听话,学习成绩一直很优异,生病了也会坚持上学。该生学业上一直比较顺利,直到高中阶段花钱进入重点学校重点班,未受到老师的优待和重视,内心失落。期间与一位家庭情况很差的同学恋爱,经常在物质上帮助这位同学,两个“苦命”的人相互依靠。母亲知道该情况,并阻止他们当时的发展。高考结束后,两人确定恋爱关系,并来到同一所大学,但入学前对方就提出了分手,分手事件对小F打击很大,自大学入学起,就开始出现抑郁的状态。对方已经重新恋爱,但是还是会在遇到困难时候向小F寻求帮助,小F会提供帮助,但是表示自己不会也不可能再与对方恋爱。
小F家庭的母亲强势,父亲职能弱化,从小管教过于严格,未经受过挫折,造成压力大,抗挫折能力差,以至于无法应对高中学业挫折压力;在恋爱中寻找自我价值感,但分手又进一步形成打击,成为病情爆发的“导火索”。了解了该生的经历、初步分析原因后,经过专业咨询,认为目前除了重要的药物治疗,学校可以帮助该生建立起沟通途径,通过心理咨询和日常谈心谈话,逐步引导该生倾诉,减压;建议母亲利用该生回家时间多陪伴,尝试谈心,减少一些工作时间,带动父亲发挥作用,一家人营造出温暖的氛围。针对该生状态不佳、出现挂科的情况,辅导员联动专业老师,给该生更多的学业指导,帮助该生顺利补考通过,达到毕业要求;同时,辅导员对于小F就业问题更多关注,了解他的就业意向,积极帮助推荐岗位,让他在毕业前顺利找到合适的工作。
辅导员在与小F建立起日常联系后,与该生达成一致,每天坚持运动,跟辅导员汇报打卡,一方面督促该生运动促进睡眠,一方面通过日常的细微联系,了解该生情绪状态;舍友也与辅导员达成默契,关注小F的情绪心理状态,了解小F压力大时候经常去的地方、是否按时吃药,有异常行为立刻向辅导员汇报,如突然网购了很多东西;家长方面,母亲听从辅导员建议,在家中多陪伴,一家人一起郊游,小F复诊、吃药的情况都会跟辅导员及时沟通。小F也经历过严重恶心、呕吐等生理反应,经历过放弃服药的挣扎,经历过夜晚难眠时的内心痛苦,但是经过多方的默默帮助,小F也在改变,药物减量、学分达标、工作落实,在毕业前班级给辅导员的纪念册制作中,小F留下了一张与父母一同爬山的合影,代表无声的感谢。
(1)加强陪伴式教育,全面了解学生动态。学生是大学教育的主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关注学生,以学生身心健康为根本,遇到任何学生问题,都要先保证学生生命安全和健康。辅导员要把工作重点向学生本身转移,从班级群体和学生个体两个方面掌握动态。辅导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与学生保持联系,要有意识关注学生,例如,经常性开展谈心谈话、培养可靠的学生干部关注班级动态、学生干部养成有问题及时上报的意识习惯。辅导员要在平时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信任,才能在危机时刻顺利开展工作。
(2)加强“宿舍心理保健员—班级心理委员—学院心理协会”学生心理健康三级预警机制,掌握学生心理情绪状况。面对众多学生,辅导员精力有限,应培养好学生干部,发挥学生群体服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做好宿舍长(宿舍心理保健员)、心理委员的培训,加强对学院心理协会成员的专业指导,让学生干部有关心身边同学的责任心、发觉异常的细致心、应对突发情况的上报意识,这样才能更有效预防学生危机事件发生。
(3)了解原生家庭情况,建立良好的家校联动模式。家庭是学生成长的原始环境,很多心理问题的产生发展都源自家庭,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家庭的参与。关注学生家庭,尤其是家庭教育和学生成长经历,能更有效找到问题根源,家校合力帮助学生走出困境,为实现家校全程陪伴、保障学生生命健康打好基础。
(4)坚持解决实际问题和心理问题并重的方式。联合医生、心理中心、班主任、专业老师等力量,帮助解决学生实际问题。首先,心理疾病很多需要药物治疗,及对就医、按时服药是心理疾病必须做到的基础要求,联动家长、医生,保障得到及时恰当的医治是其他措施开展的先决条件;其次,心理上的不适往往引发学业困难、经济困难等问题,在关注心理状态的同时,通过联动专业教师为学生辅导学业、联动资助部门帮助解决经济困难,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更有助于心理康复。
(5)积极动员师生多方联动,点对点共帮扶。辅导员协同党员教师、班主任和学生党员队伍实现多方联动,针对不同学生群体进行心理关怀,点对点疏导学生心理困惑。辅导员与各年级班主任交流班级重点关注学生的情况,在保密原则下班主任开展关注和帮扶。发挥学生党员、班干部朋辈优势。学生党员队伍带头发挥朋辈优势,关心关注身边同学、同宿舍同学以及同班同学的动态,日常生活中给予关心帮助,共享生活趣事、互诉心中不悦。师生多方联动,共同推动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