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党建与思政协同育人策略探析

2022-01-01 14:41焦信敏庄晨忠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思政

焦信敏 庄晨忠

(1.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2.福州大学,福建 福州 350108)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中国高校面临着办学国际化和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日益凸显的新形势。中国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核心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高校党委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加强对学校思政工作的统一领导。2022 年8 月24 日,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网信办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思政课建设、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课程思政,持续推动思政课和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1]。高校党委应当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开展党的建设的重要抓手,将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2],推动党建与思政协同育人,着力增强育人成效。

一、新形势下高校党建与思政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高校党建与思政协同育人符合新形势发展要求,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和培育良好校风学风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夯实高校国际化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3]。全面坚持和加强党的建设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改革把牢方向,更为新形势下高校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国际化以培养具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国际化人才为根本支撑,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夯实党建工作基础,发挥高校党建引领带动事业发展的优势和固有属性。思政工作承担对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工作,应该与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及专业学科教育深度融合。高校党建为高校国际化把牢政治方向,思政教育是对党建政治引领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实践。党建和思政协同育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党建与立德树人的深度融合,根本上是党建育人新态势新格局的构建,能够促使高校办学质量不断提升[4]。

(二)有助于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夯实人才国际化基础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思政工作的首要使命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体师生,广泛激发凝聚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党建和思政协同育人双管齐下,能够更加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放眼国家发展现状,国际化趋势要求国家国际竞争力提升。打造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国际化人才队伍已成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要因素。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讲好中国故事已成为人才国际化的重要素养。讲好中国故事要建立在坚定理想信念基础之上,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增强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辨明方向、看清趋势、把握未来的能力。同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民众精神生活追求更加丰富,重视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很多人才选择出国深造,唯有党建与思政协同育人,夯实人才信念,才能让青年人才意识到成长成才、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建功立业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5],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三)有助于强化校风学风建设,夯实综合实力提升基础

高校是培养青年人才的摇篮。高校党建工作注重从优秀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带动其他学生成长成才。高校党建“以点带面”的培养方式有助于高校校风学风建设,能够营造浓郁的校园思想文化氛围。同时,优良校风学风的构建,能够作为党建与思政协同育人的阵地,并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中,实现党建工作到日常思政教育,再到课程思政的融通结合,提升育人实效。如此,各级党组织能够为思政工作和校风学风营造提供组织保障;思政工作反之又能够持续强化党建工作保障,以春风化雨的形式吹到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领域;大学生党员、预备党员、教师队伍等能够为校风学风甚至班风营造提供人力资源保障[6]。久而久之,党建与思政协同育人效果显著,高校整体校风学风建设水平提升,综合实力提升基础更加牢固。

二、新形势下高校党建与思政协同育人困境

当前,高校党建与思政协同育人工作机制不够完善,党建与思政协同育人的内容深度融合不够,协同育人成效评价系统还不够健全,影响协同育人效果。

(一)党建与思政协同育人工作机制不够健全

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分别由不同部门负责,在工作内容、人员队伍等方面相对独立。高校党建工作一般由高校党委组织部门牵头负责,各基层党组织具体落实,由各级党组织书记、委员、专职组织员等组成党务干部队伍,推动落实包括学生党建在内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任务。思政工作一般由党委宣传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学工作、教务处等部门负责,具体由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团学干部等组成思政干部队伍,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课程思政等为工作任务。近年来,虽然高校“三全育人”思政大格局逐步形成,但在具体实践中,党务干部队伍和思政干部队伍各自“责任田”意识仍较严重,两者工作互动较少,工作内容虽有重复但主动融合不多,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仍不够完善。具体表现为,部分思政课专业教师因为非专业学生课时有限,难以将党建与思政协同育人的优势传授给大多数学生,思政课教师参与学生党建工作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7]。辅导员由于与学生接触密切,虽然承担了大部分的学生党建工作,但多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对党建育人作用的挖掘不足,使得党建教育处于虚置状态。课程思政工作在推动中也表现出“硬融入”和“表面化”等现象。党建和思政工作有机互动的工作机制仍不完善。

(二)党建与思政协同育人内容融合不够深入

随着“四史”教育的持续深入,党史成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必修内容之一。当前,高校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和教育教学的自主知识体系,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党建与思政协同育人在内容上逐步走向融合。但从目前教育实践来看,党建和思政的内容融合处于浅层状态。

具体表现在:一方面,虽然党的理论等已经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并提上学校重大议事日程,但更多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仍不够高,党的理论知识入脑入耳入心仍不够深入。甚至有部分思政课教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承担党建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的教学,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党建、思政工作的目标就已经完成[8]。

另一方面,新形势下,互联网信息化带来的海量信息和多元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政工作带来多元影响,只有顺应技术发展要求,探索提升协同育人的信息化技术水平,才能有效分析、处理有效信息,形成协同育人内容体系。部分高校在引进智慧化教育技术时未切实了解协同育人的需求并提供完备的软硬件支持,不利于教师对党的创新理论、思政工作新要求及时全面把握,不能对学生做出有效深入的引导,影响协同育人效果。

(三)党建与思政协同育人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新形势下,高校党建与思政协同育人面临着评价体系未能与协同育人目标、内容等环节相匹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党建与思政工作评价机制、评价内容各自独立,对协同育人工作针对性不强。部分高校党建与思政协同育人领导小组还未普及,针对协同育人的评价机制还未形成,顶层评价制度缺失,现有制度中缺乏内容与评价方式的规定和指导,评价一般采取定性评价方式。评价标准缺失,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调研和评价不足,影响评价结果。评价结果准确性不足,不能够作为考核评估党务工作者和思政干部工作情况的重要依据,削弱了结果的应用性。同时,评估质量小组未能及时设立,协同育人质量评估的动态性缺乏及时评价和数据汇总,对于变化的新内容缺乏量化评价标准,对于协同育人的评价反馈不足、科学性不足[9]。

三、新形势下高校党建与思政协同育人策略

新形势下,高校党建与思政协同育人涉及主体众多,需要通过增强主体间互动性,建立工作机制,促进内容深度融合,完善评价考核能力等,构建较为全面的改革策略体系。

(一)树立双重责任意识,构建良性互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

新形势下,党务干部队伍和思政工作队伍要充分认清二者工作使命的一致性,共同树立党建与思政协同育人理念,形成强烈的统一育人战线共识,坚持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加强党建、思政、学科教育教学合作,带动各岗位发挥战斗堡垒作用[10]。各主体应以互动为原则,在工作中保持密切沟通,共同构建以协同育人为目标的良性互动机制。

首先,各级党组织要坚持党建创新,持续推动党建工作与育人工作深度融合,坚持以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学生、教师群体,密切联系师生,提升党组织对师生的宣传、教育、引导力,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要善于将学生党建和思政工作情况作为案例融入协同育人活动,选树典型榜样,宣传成功经验,潜移默化构建激励机制,带动学生主动与教师沟通,以党的领导营造互动机制构建的氛围。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要以协同育人核心主体的角色,带动其他学科教师参与其中,推动课程思政走深走细走实。在此过程中,高校可以率先在教师考核和表彰制度中增加党建工作管理模块[11],督促全校教师在不同专业课堂中以不同视角对党建理论和思政相关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切实体会党建与思政协同育人对自身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促进作用,提升学习内在动力。学生工作处、党支部等部门可以积极派遣学生与教师、党委有关部门进行沟通,探讨学习协同育人理论知识和成功经验,将互动性贯彻到底,促使各主体以积极心态参与联动合作育人工作,推进良性互动机制形成[12]。

(二)提高技术智慧水平,构建资源互嵌协同育人平台

新形势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伴随高校党建与思政改革全过程。高校信息技术管理部门要着力搭建党建与思政协同育人资源互通平台,把协同育人摆在教育信息化的突出位置,着力构建课堂外育人新阵地。

具体实践层面,高校党建部门与思政工作相关主体应共同设定协同育人目标和方式,坚持贴近学生实际原则,不定期对学生擅长使用的移动终端、学生对学校现有技术的使用情况及党建与思政工作中运用技术手段的情况进行调研,持续更新技术、调整功能。

党建与思政协同育人应坚持技术服务内容的原则。各专业课教师要提升课程思政素养与能力,以党的大政方针为纲领,以教材为蓝本,运用信息化搜索引擎和官方网站确定思政拓展材料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新技术、新媒体发展变化,以及党的创新理论,及时调整教学资源和技术工具[13]。以此为基础,学生工作处、学生党支部、学生社团等可以通过学生习惯的新媒体渠道传播巩固教学内容,反映党建最新观点、思政教育成果和本校协同育人案例,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加深党建与思政育人资源的互嵌程度。

各主体可以从不同角度给予学生内容研究和学习的启示,合力勾画网上网下协同育人内容“同心圆”,成为资源互嵌平台中的共同组成部分,有力提升人力资源和内容资源的智慧程度。

(三)完善考核评估体系,保障协同育人评价良性循环

新形势下,国家对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其考核评估体系的完善能够作为党建与思政协同育人质量提高的关键抓手。高校应在完善顶层设计、评估实施环节的基础上,重点加强评估反馈,赋予评估体系以动态性,保障协同育人常态化。高校应根据育人目标和实际情况,从党建与思政协同育人队伍中抽调综合素质强的成员,成立协同育人评估计划制定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协同育人工作计划,以制度形式公布育人思想、目标、内容、方式等,构建起合力评估、职责分明的评估实施机制。领导小组应安排部分成员负责质量评估,分化为质量评估小组。该小组应对党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教育内容和教学其他环节设定量化评价指标,对于类似于与服务融合等难以用客观标准进行量化的内容,可以直接采用传统定性评价。质量评估小组应注意不断提高评价方法准确选择的能力,使得考核评估结果更加准确。评估结果可以作为高校工作人员升职、教师职称评定、人才选拔等的参考指标,也可以作为完善不同部门、教师和学生激励机制的依据,充分发挥考核评估结果的应用作用。领导小组应在评估结果产生之后采取抽查方式,听取被考核的个人的心声[14],总结问题,调整考核指标、考核时间,提升协同育人评估质量,为协同育人常态化提供坚实保障。

高校应构建起适合本校特色和学生发展的协同育人评价机制,这也是协同育人改革正向循环的关键。评价机制中应将数据研判、多种信息数据分析作为考核标准化方式,为协同育人不同主体提供可选择的总结教学教育经验的方式,合力形成更加科学的问题清单,为提出更加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提供坚实基础,切实发挥评价指向的准确性和指引性作用,最大限度保证党建与思政协同育人工作各个机制的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