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八戒形象的影视改编——基于《西游记》和《喜气洋洋猪八戒》的思考

2022-01-01 14:32:42张凤娟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八戒猪八戒悟空

张凤娟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猪八戒有着猪的外部特征:黑脸短毛、长嘴巴、大耳朵、身粗肚大、体态臃肿、行动蹒跚;更有着猪的习性:贪吃好睡、懒惰自私。作为精灵,他有着三十六般变化和腾云驾雾的神通,他的九尺钉耙重5048斤。作为人,他有自私、偷懒、说假话、进谗言等突出的缺点,更有憨厚、纯朴、能干重活的优点[1]。在他身上实现了猪、人、神的完美结合,所以猪八戒的艺术魅力才会盛久不衰,古代社会的皮影戏里常常会有猪八戒的影子,当代社会则把猪八戒这个艺术形象改编成各种影视剧搬上银幕,使他得到了更多人的了解和喜爱,其中最著名的电视剧作品就是《喜气洋洋猪八戒》,它不但颠覆了猪八戒的原始形象,而且还注入了更多当代社会的流行时尚元素。要想了解猪八戒的最新形象,首先要分析一下猪八戒在原著中的形象。

一、猪八戒在《西游记》原著中的形象

(一)贪婪自私的猪八戒

八戒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突出性格特征就是他的缺点。猪八戒贪吃贪睡又贪穿。八戒不仅嘴大,食肠也大,吃起饭来如风卷残云,不论米饭、馒头、面条,一股脑地往嘴里“丢”[2],在通天河畔陈家庄吃饭时,还未等唐僧念完《启斋经》,他就“把一碗米饭,扑的丢下口,就了了。”那些端饭的仆人惊呼道:“爷爷呀,你是磨砖砌的喉咙,着实又光又溜。”在平顶山,孙悟空让他去巡山,而他却躲藏在草丛里偷懒睡大觉;在乌鸡国,悟空叫八戒去救国王,八戒却“丢倒头只情打呼,那里叫得醒?”猪八戒离开高老庄时,他除了向高老公要三石“挂脚粮”以外,还要“一件青锦袈裟”,“一双好新鞋子”;就连他费尽心机攒的私房钱,也是为了“买匹布做件衣服”。和唐僧、沙僧、悟空比起来,八戒身上的这些贪婪的性格就成了他的缺点。可是这都在情理之中,八戒投胎成了猪,猪的食量本来就比人和猴要大,他在取经的路上常常吃不饱,所以一旦遇到食物,就要尽量填饱肚子。这就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如:对水、食物、休息的需要,这些需要在所有需要中占绝对优势。

猪八戒贪名图利又好色。原著中第三十四回,在宝象国,沙僧帮八戒去降妖,八戒大喜道:“来得好,我两个努力齐心,去捉那怪物,虽不怎的,也在此国扬扬姓名。”在乌鸡国,悟空哄他去背国王的尸体,骗他说是去偷宝贝,他一听,就急忙从床上爬起来,说:“偷了宝贝,降了妖精,我却不耐烦甚么小家罕气的分宝贝,我就要了。”他还在取经途中攒私房钱,曾经央求银匠给他煎了四钱六分重的银子,塞在耳朵里。八戒早在天宫任天蓬元帅时,就因醉酒后调戏嫦娥而被贬入凡间,即使后来皈依佛门后,他的好色之心也从未死过。只要见到貌美如花的女子,不管是人、是神、还是妖,他都两眼发直,寸步难行[3]。他在西梁女国看到貌美的女王时,就“忍不住口嘴流涎,心口头撞鹿,一时间软筋麻”。八戒之所以会比一般人要贪名图利又好色,是因为他前世是位高权重的天蓬元帅,而今世只是一头戴罪立功的猪,他时常会感到心里不平衡,所以才会对名利有着如此偏执的追求。

猪八戒贪生怕死,贪图享受。他打不过黄袍怪,便顾不得沙僧,“不分好歹,一顿乱钻,那管刮破头皮,再也不敢出来,单留半边耳朵,听着梆声”。八戒对西天取经缺乏坚定的信念和热情,他刚刚踏上征程,就想着有朝一日取经不成,再回到高老庄里享受天伦之乐。他走前对高太公说:“只怕我们取不成经时,好来还俗,照旧与你做女婿过活。”正是八戒经常有这样的心思,所以他一碰到困难就打退堂鼓,讲泄气话,特别是一听到唐僧被妖怪抓走了,他就说什么“沙和尚,你拿将行李来,我们分了吧”“你往流沙河,还去吃人,我往高老庄,看看我浑家。”八戒之所以会贪生怕死,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法力不是甚高,为了珍惜自己的生命,才不和妖怪硬拼,这其实也正说明了八戒处事比较灵活。

猪八戒经常挑拨是非,还吹牛说谎、诅咒骂人。他经常向唐僧进悟空的谗言,使悟空屡次遭到唐僧的驱逐,严重影响了取经进程。在第二十七回,悟空把白骨精变的女子打死了,八戒吃不到了白米饭,心里气不忿,就在旁边对唐僧挑唆道:“怕你念甚么《紧箍儿咒》,故意的使个障眼法儿,变作这样的东西,使不念咒哩。”就连妖怪都说:“那个猪八戒,尖着嘴,有些会学老婆舌头。”唐僧师徒路过宝象国时,国王问:“哪一位善于降妖?”此时悟空已经被驱逐回花果山,八戒便吹牛道:“自从东土来此,第一会降妖的是我。”可他与黄袍怪战斗八九个回合,气力不加时,却一头钻进蒿草里,再不敢露面了。面对悟空对八戒的捉弄,八戒求得心理平衡的办法之一就是诅咒骂人。如第四十六回,悟空与羊力大仙赌下油锅洗澡,悟空变个枣核,国王以为悟空死了,便要拿八戒下锅,八戒被捆在地上,气呼呼地说:“闯祸的猴子,无知的弼马温!该死的泼猴子,油烹的弼马温!”八戒的挑拨是非和诅咒骂人,是因为他的法力不如悟空,经常遭到悟空的捉弄,八戒正面打不过悟空,只有在背后搞些小动作,出出心中的怨气,这和鲁迅笔下的阿Q常用的精神胜利法有着相似之处。

八戒身上虽然有很多显而易见的缺点,可他的这些缺点往往是出于人的最本能的要求,反映了人性的普遍的弱点,八戒无疑有自私、狭隘、落后的一面,但同时往往能获得人们的理解和同情,他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英雄,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4]。可以说八戒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子,八戒并没有因为这些缺点而成为一个反面人物,这反而让八戒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更加有血有肉和真实[5]。他不像悟空那样高高在上,令人望而生畏,也不像唐僧和沙僧那样永远都是一个老好人,形象很单一。所以读者并不讨厌八戒身上的缺点,反而会时常会被他的懒和馋而逗得捧腹大笑。如果《西游记》中少了猪八戒这个人物形象,就像《红楼梦》少了王熙凤一样,那么看《西游记》时不但会少了很多乐趣,而且这本原著的艺术魅力也会大打折扣。

(二)憨厚单纯的猪八戒

在原著中,我们也看到了猪八戒性格的不同侧面,他也有很多优点。猪八戒最主要的优点就是吃苦耐劳、力大无比。水下冰上的活,是他的拿手好戏。能干悟空不屑一顾的粗活、脏活、重活,例如背死尸、埋人头、巡山、把三清的像推进粪坑等。在八百里荆棘山岭,他抖擞精神,挥耙开路,最后还赋诗两句:“至今八戒能开破,直透西方路尽平。”在路上遇到困难时八戒也能量力而行,有时还自告奋勇向前,最难得可贵的是,当他战败被俘后,总是表现出顽强坚韧的精神,宁可等死也不求饶,从来都不屈服,即使妖怪要把他蒸了煮了,他也总是“骂了又骂、嚷了又嚷”。连八戒自己都说他是取经队伍的“长工”,挑行李的任务由他承担,一直到西天。

南太平洋温暖的海水中蕴藏着大量的营养物质,这也是飞鱼选择在热带及暖温带水域生活的原因。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小飞鱼已经长大了不少。它们逐渐强壮起来,尾鳍摆动的力量增强了,游泳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这个时候,浅海区的浮游生物已经无法满足它们生长的需要。小飞鱼必须离开珊瑚礁“幼儿园”,到更广阔的大海里去寻找食物。

八戒对悟空言听计从,是他取经路上的好帮手。八戒与悟空的目标相同,命运与共,大多数时候都能够同仇敌忾、一致对外,悟空在很多场合都需要这位本领不是很高的师弟的帮助。在陈家庄,八戒变成了一个小女孩一秤金,帮助悟空捉拿河妖;八戒虽然在取经的路上多有动摇的表现,但在师傅和师兄的帮助和鼓励下,最终走完了全程,修得了正果,立下了汗马功劳。

八戒在某些现实生活的经验上,甚至比悟空、唐僧都更为成熟。在冰上行走,他把稻草绑在马蹄子上,防止马滑倒;他让唐僧横担着锡杖,以防掉到冰凌眼里。第四十七回,路上遇到通天河的阻碍,不知河水深浅,他知道用石子试河水的深浅。他因为以前在天宫犯流氓罪而被贬的遭遇,使他对法律特别敏感,而且动不动就搬出法律条文来。悟空打破了他的大门,他就指责悟空:“你且去看看律条,打进大门而入,该个杂犯死罪哩!”虽然他大多时候头脑简单,可有时候也能做到粗中有细,第三十一回花果山义激美猴王就是一个例证。

八戒语言幽默,妙语连珠,令人忍俊不禁。如第五十九回过火焰山时,八戒叫苦道:“爪子烫的痛!”八戒自称自己的脚为“爪子”,很有自嘲的意味。第四十一回,八戒一见到红孩儿放起火来,对悟空美好叫道:“哥哥。不停当!这一钻在火里,莫想得活,把老猪弄做个烧热的,加上香料,尽他受用哩!”八戒有时的行为更加可笑,很会装模作样。如第三十九回,八戒在乌鸡国装作哭死去的国王,还教别人怎么哭,他说:“我且哭个样子你看看。”他不知那里扯个纸条,拈作一个纸拈,往鼻孔里通了两通,打了几个涕喷,哭到伤心之处,唐长老也泪滴心酸。由此可以看出猪八戒是中国古典名著中塑造的最成功的一个喜剧形象,他不仅外表长得具有喜剧感,而且他的活波开朗的性格更决定了他是一个喜剧形象。喜剧性是以笑为标志的,读者看到猪八戒的语言和动作就忍不住发笑,这已经超越了人的单纯的生理特征的笑,是生理性、心理性、社会性的有机统一。所以猪八戒身上的喜剧性就成了一种艺术魅力,感染着无数的人。

八戒性格温和,憨厚单纯,而且尊敬师傅,对待唐僧斯文有礼。黄袍怪骗他去吃人肉包,他想都不想都要进去,幸亏沙僧及时拉住了他,由此可见,他太容易相信别人。他又呆头呆脑,这让机灵的悟空对他任意地捉弄,他也通常不做计较。他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哭就哭,想闹就闹,想骂就骂,从来不遮遮掩掩,毫不掩饰地追求自己的自然欲望。他的呆,其实只是一种浑厚憨直的性格,有人类童年的天真烂漫、纯正朴直、直率。第三十回宝象国国王将酒奉与八戒,八戒接杯在手,人虽是粗鲁,行事倒有斯文,对唐僧说:“师傅,这酒本该从你饮起,但君王赐我,不敢违背,让老猪先吃,助助兴头,好捉妖怪”。[6]

八戒有自知之明,但毫不气馁,追求个性解放。八戒知道自己条件不好,自己相貌丑陋,所以在高老庄相亲时把长嘴大耳藏起来。虽然相貌丑陋,但也丝毫阻挡不了八戒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集中表现在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对教义教规的冲撞,“男女授受不亲”出家人要守的清规戒律,他统统不管。

虽然八戒的缺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是他的优点常常在关键时刻发挥着重大作用。如果他只有缺点而没有优点,那他也担负不起取经这个大任。八戒的单纯和憨厚不管是在黑暗专制的封建社会还是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都显得弥足珍贵,因为正这反映了最纯真、最原始的人性美[7]。《西游记》用多色调、多角度来描绘猪八戒这一艺术形象,与《水浒传》中的英雄豪杰、《三国演义》中的帝王将相相比,更接近于现实生活,而且具有真实性。《西游记》无疑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取得显著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8]。

猪八戒在原著《西游记》中的形象已经成了一种经典,在现代社会对经典文艺作品的颠覆性改编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时尚和潮流。《西游记》这部作品就是经常被改编的原著经典。香港改编成的电视剧主要以孙悟空为中心,主要有《天地争霸美猴王》《齐天大圣孙悟空》等,而内地改编成的电视剧则以猪八戒为主角,形成了“猪八戒三步曲”—《春光灿烂猪八戒》《福星高照猪八戒》《喜气洋洋猪八戒》,其中以《春光灿烂猪八戒》最为出名,收视率也最高,猪八戒这个喜剧形象,在这些电视剧里被发挥的淋漓尽致,他被改造成一个乐观、可爱的形象。电视媒体营造着全新的世俗文化的神话,不仅从外观和情节上颠覆了原著《西游记》,而且重置了古典神话的价值尺度。这部电视剧《春光灿烂猪八戒》讲述的是发生在《西游记》之前的恩恩怨怨。它从原著《西游记》中取出猪八戒这一人物作为全片的主角和核心,进行了全新的改造和大胆的构思,完全脱离了原著的束缚,使猪八戒不再作为悟空的陪衬,而首次成为了主角。

二、猪八戒的原始形象在电视剧中的转变

这部电视剧先从猪八戒的出生讲起,第一集就说他是一头自以为“天下第一聪明”的小猪,于是围绕着这头猪发生了很多故事,与小龙女的感情纠葛,对嫦娥的痴心迷恋,和太白金星的牵扯纠缠等。猪八戒的扮演者徐铮凭借此剧一炮走红,他演的八戒几乎彻底摆脱了《西游记》中的原始形象。

(一)外部形象由肥头大耳到白面小生

他首先摆脱了肥头大耳的外部形象。原著中猪八戒的形象是“黑脸短毛,长嘴打耳”,是一个猪的形象,而电视剧中的猪八戒则是一个瘦弱的书生,他白白净净,圆头圆脑,呆而不傻,反而十分可爱,给人一种新鲜的感觉,就算变成猪的模样也是一头可爱的小猪造型,就连众人对他的称呼都由“呆子”变成了“小猪”。

猪八戒的服装造型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原著中的猪八戒头上有几根稀疏的猪毛,有时也会戴着一顶帽朴素的黑色僧帽,常常穿着一身露着鼓鼓肚皮的黑色衣服,行动蹒跚。而电视剧中的猪八戒则是有着两根可爱的黑色小辫子,后来还戴上了铃铛和小花,再配上很有现代气息的帽子和色彩鲜艳明亮的衣服,而且走起路来还一蹦一跳,十分活波可爱有趣,特别是原著中猪八戒的兵器九齿钉耙,则被改造成了一个戴在小猪脖子上的金色猪头项链。他还总露出傻傻的憨笑的样子,看起来似乎永远也长不大。

猪八戒在电视剧中的外部形象之所以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其实和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转变有关,文学从本质上来说是意识形态,其特殊属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原著《西游记》产生于明代的农业社会,猪八戒的身上也集中体现了封建小农经济的一些特点。如他的肥头大耳、力大无比、干活勤快、穿着朴素等,这在农业社会里会是很好的劳动力,所以当初八戒得到了高老公的喜爱和肯定,还要招八戒为女婿。明朝和清朝的读者在读这本原著时,肯定也会希望家里能有像猪八戒这样吃苦耐劳的人,可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社会已经成为一个高速发展的工商业社会,机器已经取代了大部分的劳动力,所以原著中力大无比、干活勤快的猪八戒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讨人欢心。而影视剧的发展已经成为文学发展的新形态,它可以把原始形象的猪八戒改造成为一个符合当代人口味的新形象,其实就是在猪八戒身上反映了当代人的审美水平、心理追求和着装风格。观众之所以会很喜爱电视剧中的猪八戒,觉得他可爱可亲,其实观众是在欣赏他们自己,因为剧中的猪八戒正是编剧按照现代人的生活面貌和心理状态进行改造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现代社会人们的自恋倾向会越来越重[9]。

(二)性格由贪婪自私到活泼可爱

原著中的猪八戒是一个贪图安逸、比较悲观的人,而且很自私。他遇到困难就想放弃取经、经常想着散伙分行李的人。而电视剧中的猪八戒永远都是一幅乐观开朗的形象,每次一出场都是一幅傻笑的模样,遇到困难时总会想办法解决,不会打退堂鼓。

原著中的猪八戒是一个好色又滥情的人,说话还粗声大气。他不论是美人、女妖怪,还是女神仙,猪八戒见了都会两眼发直、流口水,甚至是胡言乱语。而电视剧中的猪八戒则比较专情,从头到尾最喜欢的就是小龙女,并无私地为之奉献。原著中的猪八戒经常骂骂咧咧,而电视剧中的小猪说过话奶声奶气,温柔可亲,有时还扮嫩、发嗲,让人忍俊不禁,活脱脱就是一幅当下社会的职员、学生的形象,让人感到无比可爱。

原著中的猪八戒性格特点之一就是“呆”。他经常被人叫做“呆子”,还经常被捉弄。而电视剧中的猪八戒则不是“呆”了,而是“傻”,傻头傻脑,这头小猪我们可以用一个现代词汇来指称,就是“猪头”一词,因为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可爱,有时还装可爱,和“猪头”这个称呼是很相配的,都是现代社会的东西,都带有可爱搞笑的色彩。

从上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喜气洋洋猪八戒》既保留了形象中固有的一面:贪吃贪睡、聪明、好色,同时又能够为了当下观众的欣赏口味进行改造,集经典型、趣味性于一体。可以说,猪八戒拥有了魔性的单一和人性的丰满双重性格特征[10]。当代社会不再是以前的单一的农业社会,随着各种新的社会阶层的不断涌现,观众的审美品位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电视剧中的猪八戒为了迎合不同观众的需要,他的形象变得更加复杂,农民可以从八戒身上看到自己的憨厚单纯;学生可以从八戒身上看到自己的活泼可爱;儿童可以从八戒身上看到自己的奶声奶气;白领可以从八戒身上看到自己的扮嫩发嗲。这样一个糅合了多种复杂因素和性格的猪八戒虽然和原著中的形象相差甚远,不过却更为受欢迎。有些影评家批评这部电视剧文化内涵不够深刻,内容纯属搞笑,丢失了传统,不过我却认为这有情可原。在古代社会,能买得起书并喜欢看书的主要是知识分子和官僚阶层,如果书中的文化内涵不够深刻,便不会有市场,更不会登入大雅之堂而流传后代。当代社会的文化传播已经不局限于书本,更多的是影视作品,一部电视剧不是拍给少数的知识分子和官员看的,更多的是要考虑到大多数群众的口味,特别是具有广大收视率市场的青少年阶层,如果电视剧的内涵过于深奥晦涩,则不能取得较高的收视率,这正说明了当代社会的文化正在从阳春白雪的精英文化转向下里巴人的大众文化。这部电视剧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特别的小猪,作品主题积极健康,人物形象美好可爱,叙事形式天马行空,有效地利用了中华民族艺术的宝贵资源,使其在当前的电视剧创作中独树一帜,所以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和社会意义[11]。

三、猪八戒在电视剧中形象转变的意义

(一)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意义

从时代层面来说,《喜气洋洋猪八戒》所要宣扬的是宽容、和谐、诚信、乐观等精神向上的新时代精神。《西游记》是嘲笑又懒又谗的猪八戒的,而《喜气洋洋猪八戒》则塑造了一个活波可爱的猪八戒的形象,虽然小猪身上也有着好吃懒做等恶习,但周围的人们都是以一种宽容和谐的眼光来看待它的种种缺点,帮助小猪完善自我,努力进步,得到成长,最终成为大家都喜欢的猪八戒,这也是《喜气洋洋猪八戒》在当今时代的积极意义。《喜气洋洋猪八戒》是在原著中猪八戒的基础上,是从人性的本真出发的。电视剧中展现了一个凡人化可爱的猪八戒,就连剧中的玉皇大帝也不是一个高高在上、威严满面的人,而是一个油嘴滑舌的可爱的小老头。观众可以从剧中人物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可以从小龙女、猫妖、太白金星身上发现人性的善良可爱或贪婪奸诈的不同侧面,而这些都能以轻松搞笑的画面来吸引观众。在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扮嫩、发嗲、撒娇是部分人精神减压的一种手段,这一点在电视剧中小猪的身上是可以找到的,这就是这部电视剧的时代意义,随着时代不同,人们的精神需要也不同,这部电视剧正满足了当今时代有些人的精神需要。

原著《西游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而当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没有多少人会拿着厚厚的原著去细细品味,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娱乐节目、选秀活动的大肆流行,而如何用现代技术条件下对原著进行改编的影视手段来吸引观众,已经成为影视编导的一个首要问题。《喜气洋洋猪八戒》这部电视剧在取悦观众的同时,并没有忘记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虽然猪八戒的外部形象和内在性格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可他身上最本质的东西即憨厚单纯的人性美依然保留了下来。原著中的一些人物,如:孙悟空、太白金星、玉皇大帝、龙王爷等,由于剧情的需要,大部分都保留了下来,并且结合现代人的口味,赋予了他们一些新的性格特征。除了保留原著中的人物,电视剧也用了很多特技手段尽可能地还原原著中的很多场景,如:腾云驾雾、仙妖大战、变幻无常等,这会让观众觉得看电视剧比看原著更生动、更直接、也更有趣。现在随着3D技术的流行,《西游记》也应该很快就会迎来3D立体效果的新版本。

(二)具有商业化的社会意义

从社会层面来说,《喜气洋洋猪八戒》是现代社会商业化运作的结果。在这里,猪八戒不仅仅是猪八戒,他还是一个符号、一个商品,他可以是任何人、任何事,他是现代娱乐精神的一个表现,是一种文化快餐现象,就像现代社会的肯德基、麦当劳一样,可以迅速地让人吃饱,并且还能满足不同人的不同胃口,是一种用现代技术演绎的后现代精神。由于《喜气洋洋猪八戒》是现代商业化的作品,其中包含着很多现代娱乐元素,例如特技的使用、恶搞的情节、无厘头的话语、人物的现代化语言的对白等,里面的东西有的只是为了纯粹博观众一笑,已经和古典文化的思想内涵越走越远,如原著中的反抗精神和自由主义,对当时黑暗社会的讽刺和嘲笑,以及对统治阶级的批判等,在电视剧中都已经丢失了。所以有的地方就出现了“泛娱乐化”和“娱乐至死”的倾向,忽略了寓教于乐的目的。看完原著《西游记》,能让人回味的东西有很多,而且越看越觉得经典,而电视剧看过一遍后很少会重复观看,这是电视剧所不能达到的。

现在每年都会涌现出很多新的影视作品,可是让观众记住并称之为经典的少之又少。现在影视剧中的广告越来越多,而且片面追求高票房和高收视率,这样不但不能取悦观众,而且会使我国的传统经典文化离观众越来越远,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影视作品会产生“票房高、口碑差”的原因了。现在国与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已经渐渐体现为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如何才能传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成为影视编导的首要任务,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不但可以加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还能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所以将来再由原著改编成的影视剧,如果能少一些商品化、娱乐化的成分,多一些民族性、传承性的东西,这样影视作品才能像原著一样经久不衰。

纵观全文,我们对原著中的猪八戒既喜爱又嘲笑,而电视剧中的猪八戒虽然形象有了很大转变,而且还缺少了原著中的不少文化内涵,可是也有着深刻的时代和社会意义,这让我们对他更加喜爱,这说明猪八戒的魅力是无穷的,是永久的,是超越了时代和时空的,因为猪八戒身上的每一个优点和缺点都是人类所共有的。所以,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处处都能看到猪八戒的影子,比如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只顾自己的利益,经常对中东发动战争,掠夺当地石油资源,这正体现了猪八戒贪婪自私的一面;国内的一些如张悟本之类的伪养生学家经常欺骗观众,正体现了猪八戒吹牛说谎的性格;至于社会中处处可见的“金钱至上,享乐及时”等观念,更是体现了猪八戒的贪图名利和贪图享受。猪八戒的缺点到处可见,可他身上最本质最核心的人性美却几乎在社会上消失了,以至于经常出现老人跌倒,众人却不敢扶起的社会现象。这只能说明,当代社会的发展是畸形的,虽然经济科技水平快速发展,可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却有下滑的趋势,这非常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希望当代的观众对猪八戒的喜爱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要改变和猪八戒相似的道德缺陷,同时发扬光大他的单纯的人性美。可以说,猪八戒是一面镜子,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己的灵魂深处,也看到了自己的得与失,这就是猪八戒的魅力盛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猜你喜欢
八戒猪八戒悟空
清代悟空戏考述
戏曲研究(2022年3期)2022-05-10 08:08:04
“帅”悟空来也
八戒打工(下)
八戒打工(上)
猪八戒下凡
“悟空”之道
海峡姐妹(2019年5期)2019-06-18 10:40:52
猪八戒开超市
悟空已被玩坏
学生天地(2016年23期)2016-05-17 05:47:20
八戒八戒,傻的可爱(连载)
读写算(中)(2015年11期)2015-11-07 07:24:37
八、八戒请客
读写算(中)(2015年10期)2015-11-07 07:2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