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雷石山 李敏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之际,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辟了‘中国之治’的新境界”[1],“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纲领性文献”[2]。《决定》不仅对于我国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对于高校“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具有重要价值。将《决定》精神有机地融入高校“概论”课相关内容的讲解中,能够充实教学素材,增强教学内容的实效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吸引力。本文主要从六个方面探讨《决定》精神在高校“概论”课教学中的融入问题。文中所指教材均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高校“概论”课教材。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是高校“概论”课教材第十章第一节的第三个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融入《决定》第六部分关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系列论述。
教材主要从六个方面阐述了当前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点任务,将之与《决定》第六部分的论述进行比较可知,有相当部分内容是密切相关的,从提纲表述不难看出,《决定》更加突出“体制机制”建设。教师在讲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时可将《决定》中相关论述有机融入,使学生认识到: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完善来进一步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战略支撑作用;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健全来发展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动改革开放迈向更高水平。在教学中,教师可充分运用这些教学素材,通过讲解向学生表明,这一系列制度体现了党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探索。
“一国两制”是高校“概论”课教材第十章第二节的内容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融入《决定》第十二部分即“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相关论述。
通过分析可知,相比于教材,《决定》更加突出了中央关于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在制度建设上的努力,提出了“完善特别行政区同宪法和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3]“健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对中央政府负责的制度”[3]等一系列制度建设任务。教师可以充分地将这些论述融入教学之中,向学生指出,这一系列制度的完善将为香港、澳门的长期繁荣稳定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此外,《决定》还提出通过加强“宪法和基本法教育、国情教育、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教育”[3]来增强香港、澳门同胞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应当说,这一举措的提出有着鲜明的针对性,主要是针对持续时间较长的香港“修例风波”,此举旨在从教育方面着手解决香港问题。教师在讲解如何保持香港、澳门的长治久安与繁荣稳定时可融入以上论述,使教学素材的选择体现与时俱进,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高校“概论”课教材第十章第三节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融入《决定》第七部分第五点即“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相关论述。
通过阅读可知,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举措,其中之一是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教材在相关论述中提到“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但具体应采取何种措施,教材没有展开分析。而《决定》第七部分第五点的论述正是教材内容的有机补充,其中提出了关于“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的具体思路,如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制度等。[3]将这些相关论述融入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对文化强国建设中的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举措有一个初步了解。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是高校“概论”课教材第十章第四节的第一个内容,在教学中可融入《决定》第八部分关于“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的论述。
通过比较可知,教材中关于“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阐述与《决定》第八部分相关论述所涉及的内容差不多。但《决定》更加侧重于制度建设,例如,在就业方面,提出“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等;在教育方面,提出“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等;在社会保障方面,提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等;在人民健康方面,提出“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求助制度”等。[3]教师可将《决定》中的这些论述有机融入关于“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民生制度建设方面付出的不懈努力。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高校“概论”课第十章第五节“建设美丽中国”中的重要内容,在这一内容的教学中可以融入《决定》第十部分关于“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论述。
教材中关于生态文明体制的阐述基本上来源于党的十九大报告。将这些阐述与《决定》中的相关论述进行比较不难发现,《决定》在同样的表述上更加突出“制度”。教材上的阐述虽然也提到了一些制度,但总体上偏向宏观性要求。而《决定》则直指“制度”,例如,在“资源高效利用制度”方面,提出了“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制度”和“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等;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方面,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3]这些论述丰富和拓展了教材内容,是很好的教学素材,应充分融入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讲解向学生指出,《决定》这一部分论述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新部署,将为实现美丽中国目标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高校“概论”课教材第十一章第二节中的重要内容。对于这一内容的教学可以融入《决定》第一部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的有关论述。
众所周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门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4]。《决定》第一部分论述为教师讲解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丰富了素材、拓展了视野。这一部分充分肯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作用,并从十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教师在阐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内涵时,一方面要讲解好教材中的内容,使学生清楚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表述中的前后两句话是一个整体,其中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规定了实现路径;另一方面又要及时融入《决定》精神,向学生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现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好,更不意味着要对其进行根本性改变。教师要通过讲解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和重要作用,坚定制度自信,并向学生指出,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必须保持其稳定性与延续性,做到“制度定力和制度完善的统一”[5]。
综上所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的许多论述为高校“概论”课教学提供了丰富资源,拓展了教学视野,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决定》精神在高校“概论”课教学中的融入并不仅限于以上论述,上述六个方面只是我们目前研究中获得的一些初步认识和体会。《决定》中其他方面阐述在高校“概论”课教学中的融入问题,有待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