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RTER'S
人物素描
如果在两年前有人问白琳琳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估计她会大声地告诉每一个人——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新闻人。自从2001年大学毕业进入天津电视台任时政记者,白琳琳一直在用实际行动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睿智、果敢、自信而又从容,是记者对白琳琳的第一印象。与白琳琳接触多了,总会被她身上大方、开朗的性格所吸引。在十余年的新闻工作生涯中,白琳琳用她出色的工作成绩获得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她创办并担任监制的多档栏目均位列天津电视台收视前十名,经营管理的频道美誉度、知名度、广告创收位列天津地区第一名;牵头打造的全国省级台都市新闻协作体资源交流平台,全国28 家省级台热播频道每月上传下载使用量达到60万条,孵化完成50 多档新栏目,各自都成为当地频道创收主力;联合全国12 家媒体打造“新拍客网”,时至今日,“新拍客”依然是众多网友的“宠儿”;创办并担任总导演的“真情天津——都市年度人物评选晚会”,被中央宣传部誉为“人文精神的盛典”;创办并担任总导演的“都市清风行动”被民政部誉为“天津经验”并向全国推广,成风化人;创办的“真情志愿者团队”曾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
在不太容易获奖的媒体行业里,白琳琳不仅获得了各类新闻奖项50 余次,还获得不同领域的多项殊荣,她是“中国新闻奖”的获得者,曾当选“天津市十大杰出青年”、“天津市三八红旗手”,入选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荣获“全国品牌推动力人物”、“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等称号。
2018年11月13日,由天津日报社、今晚报社、天津广播电视台整合的天津海河传媒中心正式成立。白琳琳时任天津电视台团委书记、都市频道副总监、天津都市体育传媒公司副总经理。2019年4月19日,白琳琳到天津杨柳青画社任书记、社长。“在我的印象里,杨柳青年画非常有名,但画社的现实情况令人揪心,年画博物馆运营、传承人工资待遇及各项非遗版块的支出,都要靠画社出版社取得的经济效益来支撑,难以为继……我不仅要让画社生存下去,还要带领画社走向发展振兴,重塑品牌形象”。白琳琳坦言,从她熟悉的新闻岗位转到文化产业,面对着来自多方面的重重困难和极大挑战,她没有退缩,带着新闻人的一股冲劲,凭借经济学硕士的真实本领,用智慧和胆识带领画社解困突围,融入市场,用忠诚担当诠释初心使命。
杨柳青画社经营困难,100 多万册图书和40 多万件文创衍生品堆在仓库里,一些图书还是20年前的滞销书,文创衍生品也是10年前的……以杨柳青木版年画闻名中外的画社里到底有多少张木版年画、多少块画版,哪些需要修复、哪些还可以印制出图,竟然没人能说得清……面对着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多年新闻工作练出来的从容和果敢让白琳琳稳住了心神。“再多的难题都只是一个表现,我得先弄明白我的工作重点是什么,解决难题要先找出病根儿来才行。”在新闻圈子里以“尖兵”之名著称的白琳琳,这一次面对挑战依然选择迎难而上。她提出了“吃得透行业、说得清家底、摸得准问题、帮得上发展、破得了难题”的工作要求,以“继承与创新”大讨论入手,在杨柳青画社内开展了六场大讨论,鼓励全体员工建言献策、展示才干,让所有员工认清现状、提振精神,一系列举措后,画社一扫之前低迷的工作氛围,消除了国有企业职工“等、靠、要”的思想,勇闯商海,抓党建促经营发展,建章立制,让党旗在攻坚创效的一线高高飘扬。
白琳琳深入开展调研,清晰梳理出年画、木版、馆藏的数量和积压滞销图书、文创衍生品的具体情况,并予以分析研判。多方了解梳理,明确了非遗传承人师承断代,整理出木版年画、木版水印两项非遗技艺的保护传承及发展路径。从对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一知半解到说起勾、刻、印、绘如数家珍,历史脉络、发展理念清晰透彻,白琳琳用最短的时间将自己从一名新闻人变成了一名合格的企业管理者、天津传统文化品牌的打造者和推广人。
对杨柳青木版年画了解得越多,白琳琳心里的感触就越深。杨柳青木版年画始于明朝崇祯年间,兴盛于清朝光绪年,流传至今已经有400 余年。杨柳青画社珍藏了自明代以来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和珍贵画版,这些木版年画和画版继承了宋、元绘画风格,题材广泛、笔法细腻、色彩明艳,在中国民间年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代表性。2006年,杨柳青木版年画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白琳琳说,“这个品牌是天津的骄傲。文脉永续,不管道路多么艰难、画社的底子多窘迫,我们不仅要全面赋能,打造好天津传统文化第一品牌,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感召力,还要推动它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市场瞬息万变、发展刻不容缓,我们必须只争朝夕、全速前进!”
早前兴起的以Uber为代表的打车软件到如今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再到共享房屋、共享餐桌甚至是共享时间,由此可见,“共享经济”早已融入人们的日常,遍布于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促进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力量,成为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保证。
成立于1958年的天津杨柳青画社曾经辉煌过,但长期以来的遗留问题和经营困境,令人痛惜。秉承着用“科学精神来研判和创新”的宗旨,白琳琳带领着她的管理团队多方奔走、引进资源,在提质增效创收的同时,不断探索振兴重塑文化品牌的路径——增加品牌美誉度及在国际上的传播度,树立清晰的文化符号,提升品牌的高级感。根据品牌自身资源挖掘其核心价值,重塑和振兴品牌形象的这套“组合拳”并不容易打好。
图书出版、博物馆宣教、木版年画和木版水印的销售,是杨柳青画社的四大支柱,白琳琳为每个领域都进行了顶层设计和业务规划,“四驾马车”齐头并进,在发展中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攀登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峰。她带着员工清查库存图书、文创衍生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目标,重新装帧、印刷,牢牢抓住“中国木版年画之首”这块招牌,让一些库存商品以崭新的面貌重新走上市场。极短的时间内,仅图书和文创衍生品销售就为画社进账46 万元,纾解工资发放难的问题。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杨柳青画社先后推出150 多场新形式新样态的展览和活动,其中,她设计推出的“海河锦鲤跃动津城”、“吉祥年画幸福中国”、“文化交融助力援疆”等活动,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充分挖掘木版年画和木版水印的新内涵,将两项非遗带出高级感和时尚感,令人耳目一新。她与“海鸥”、“王朝”、“桂发祥”、“梅花”等老字号企业合作研发“天津礼物”50 个,推出文创新品36 类,共计167 个单品。她发挥多年从事媒体宣传的优势,请各大媒体、新闻资讯、专题节目等相继将目光投向杨柳青画社,累计宣传达到120 次以上,特别是亮相《拾遗保护》、《群英会》等高端文化访谈及纪录片节目,让杨柳青年画在全国人民面前华丽亮相。2019年全年,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客流量达8.13 万人次,出展169 次。同时,有十余项工作成果成为了画社发展史上的“首次”。白琳琳到任后,杨柳青画社销售收入达到2400 万元,极大地缓解了画社发展的困境。她构建的“非遗+美育”、“非遗+思政课”的研学体系已经走进天津的大中小学校,为素质教育添彩。
到现在为止,白琳琳已经在杨柳青画社埋头苦干了近两年,有苦、有泪,也有欢笑。“虽然是临危受命,可我是带着忠诚之心、干事创业的真诚而来,重任在肩,使命光荣,我们要做对历史负责、对品牌负责、对企业负责、对员工负责的事。就算我为企业的发展拼了命,都值得。”白琳琳说,和画社全体员工一道共克时艰,实实在在提升员工的幸福感、获得感,是企业管理者的责任;助力天津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中国品牌、世界品牌,是一名文化工作者的责任。
图书出版、博物馆宣教、木版年画和木版水印的销售,是杨柳青画社的四大支柱,白琳琳为每个领域都进行了顶层设计和业务规划,“四驾马车”齐头并进,在发展中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攀登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峰。
EXCLUSIVE
DIALOGUE
独家对话
记者:面对杨柳青画社的经营难题、员工的心思浮动,您是如何开展工作的?
白琳琳:杨柳青画社是个老企业,常年管理封闭、市场意识差。面对令人揪心的现状和经营僵局等实际问题,我提出抓实党建工作,强化制度建设。党建引领,正本清源,筑本固基,筑牢国有企业的“根”和“魂”。以党建促经营发展,把党建工作成效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振兴和重塑文化品牌。我提倡用科学精神来研判和创新,注重强调理性和实证性,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地做好画社各项工作,在调查研究中提高工作本领。
带着这样的想法,我多次深入一线实地调研,摸清具体情况,寻找切入点和突破点。倾听群众声音,寻求企业解困破局的招法,排除万难予以有效推进。开展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教育实践,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行动合力。按照“预防为主,保护第一”的方针,梳理非遗传承脉络。我提出了“非遗+”、“博物馆+”、“年画+”、“文创力+”的工作方向,横纵联合,全面赋能,创造国有文化企业更多的合作可能。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形成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向非遗要创意、向非遗要效益,聚合优势资源,真正让国企实力强起来,让老企业有新作为。
记者:在采访中您多次提到,杨柳青画社会以版权保护和版权开发为引擎,以“非遗+”和“年画+”为理念,振兴天津传统文化第一品牌。能否谈谈这方面的工作?
白琳琳:版权开发和利用是文化企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文化品牌和形象塑造与传播,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愈加重要。天津杨柳青年画有“中国木版年画之首”、“中华老字号”的美誉,通过深挖资源和品牌历史,树立了“天津传统文化第一品牌”的定位和形象,通过探索发展路径,进行了品牌发展的顶层设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通过企业品牌振兴和重塑,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在实现资源整合、全面赋能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有效的实践。
提出“非遗+”、“年画+”、“文创力+”和“博物馆+”的概念,充分发挥了品牌的全效益和新动能,使博物馆资源充分调动使用。我们带着成功案例参与国际版权交易会,荣获“最佳IP 赋能企业金奖”、“最佳版权产品金奖”和“最佳版权单位银奖”。“两金一银”的佳绩,成为天津出版界此类奖项零的突破,也为画社未来开展国际化合作创造了更多可能性。2020年初,画社又获得“2019年度国家版权示范单位”称号,这是中国版权界最高荣誉,实现了建社62年以来的历史性突破。
立足文化根基上的衍生品才能经得起时间和市场的检验。我带领团队锲而不舍、多方奔走,大力开展了与非遗协会、创意协会、老字号协会及全国知名院校艺术院系的合作。天津杨柳青画社还积极联合“海鸥”、“王朝”、“桂发祥”、“梅花”、“郁美净”等老字号企业,形成了文化IP串接产业链条的模式,给静态的文化符号赋予潮流思维。打造网红产品,推动老字号营销模式的创新,提升老字号品牌价值,树立起天津第一文化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和凝聚力,使文化资源活起来,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记者:不久前,杨柳青画社走进了学生课堂,让学生们近距离地接触非遗。面对经营压力,为何还要分出精力来做这样一项工作呢?开展这项工作的初衷是什么?
白琳琳:杨柳青木版年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尤以反映现实生活、时事风俗、历史故事的主题为特长,很多故事都是生动的教科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流传载体,是天津传统文化的骄傲。杨柳青木版年画是2006年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勾、刻、印、绘四道工艺各具特色。我推动非遗走进课堂的初衷,是希望更多的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参与非遗技艺的体验,让文脉永续。为此,我们构建了不同年龄段的非遗研学体系,提出“非遗+美育”、“非遗+思政课”的内容设置,大力推动非遗进课堂、进课本、进校园的工作。通过我们的课程分享、互动体验,学生们更多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促进了文化产业项目的合作走向纵深。
另一方面,通过“非遗进课堂”这样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可以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逐步提升传承人全方位的素质,培养一支懂专业、擅创新又能够忠诚担当的人才队伍。我们抓项目、带团队,以项目实现效益。
记者:未来,杨柳青画社是如何规划的?
白琳琳:国有企业要尊重并顺应市场规律,要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切实有效地提升市场化水平。我们针对画社实际,对四个经营领域进行了顶层设计,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取得了有效且有益的成果。未来,我们将开发更多的出版物品类,做强非遗特色;努力将木版水印的传承发展推向深入;木版年画更多地彰显品牌优势和文化影响力;博物馆资源要活化,更多地成为各种展览的内容提供商。与此同时,我们要打造天津市非遗研学基地、中国非遗衍生品研发基地、中国非遗展示中心,做与天津城市地位相匹配的高品质项目。
面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复杂形势与艰巨任务,我们攻坚克难,于变局中开新局。初心不变,才能有始有终。将“振兴和重塑天津第一文化品牌”的使命化作每天只争朝夕的艰苦努力。奋斗不止,才能有所作为。在与同志们团结奋斗、共渡难关的奋斗中,开辟出一条通往高质量发展的新路,我感到非常的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