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燃料油销售有限公司 李子昭
2020年起,国际航行船舶低硫化政策强制实施,对传统船供油行业产生较大影响,加速了市场重塑和企业经营模式的变动,对船供油企业的战略选择与调整带来重大影响。
船舶燃料油供应行业是石油产品流通领域的重要一环,是港口综合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船舶燃料的供应能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亚太地区是船舶燃料的重要消费地区,而新加坡因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是世界船舶燃料的主要集散地,但船燃消费对港口经济的贡献较小,船舶燃料油消费量与国际贸易地位不对称。2020年,中国港口货物吞吐量达92亿吨,居世界第一,但在船燃低硫化以前,受资源成本和港口综合服务水平影响,中国港口船舶燃料油消费量并不突出,万吨货物加油量约26吨,仅为新加坡的1/35。船舶燃料资源长期依赖海外进口,在船燃低硫化以前,中国船供油资源进口比重高达90%以上,其中80%左右从新加坡进口,仅有少量船用轻质燃料油资源通过国内石油化工企业以来进料加工复出口的方式生产。
根据国际海事组织决议,于2020年1月1日起,全球船用燃料硫含量限制在0.5%以下强制生效,这意味着国际主要航运燃料供应企业将逐步置换原油高硫含量燃料油,国际航运燃料供应迎来巨大变革,船舶燃料油质量标准亟须升级,残渣性高硫船燃需求量逐步被馏分行低硫船燃取代,对中国港口船供油企业战略选择带来重大影响。
政策导向与驱动下,国内自产低硫船燃资源生产得到保障。2020年1月,由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发文,确了保税船用燃料油出口退税政策,为国内生产企业奠定了出口船燃的政策基础。与新加坡的贸易优势不同,中国更具备产品生产优势和需求市场优势。
中国石油化工生产水平世界领先,拥有体系完备的炼油生产能力,但随着近年来市场需求的下降,产能过剩矛盾较为突出。2020年,全国原油加工量能力约8亿吨,年实际加工原油量6.74亿吨,开工率仅有80%,产能持续过剩。近年来,燃油汽车保有量水平增长速度下降,高铁、航空等长距离公共交通运输能力显著提升,新能源汽车保有量逐年增长,天然气、燃料乙醇等替代能源消费量逐步增加,以汽油、柴油为代表的主营石化产品需求较显著下降,加重了石化企业产能过剩的局面。随着低硫船燃出口政策的出台,规模化、常态化的低硫船燃生产为国内生产企业纾解过剩产能打开了新的局面,调动了生产企业积极性。一体化的生产优势及距沿海消费市场较近的区位优势,有利于企业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生产和运输成本,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为低硫船燃市场提供了稳定的市场需求。随着中国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重大胜利,率先走出疫情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焕发出新的动能。202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4.66亿美元,同比增加2%,2021年上半年进出口总额达2.79亿元,同比增长38%。庞大的进出口贸易需求,促进了中国港口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一方面,中远、招商等国内大型船运企业回流燃料补给,增加了市场内需,另一方面,中国凭借资源优势和价格优势吸引了更多国际航运企业在华加油补给,进一步提升了中国保税市场的消费需求。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保税船燃消费量1700万吨,同比增加31%,其中低硫船燃消费比重达90%,新加坡市场船燃消费量4980万吨,同比增长5%,低硫船燃消费比重70%。中国凭借低硫资源优势,消费规模快速增长,2021年国内保税船燃规模有望突破2000万吨,进一步成为全球重要的船燃消费市场。
随着市场政策红利和需求的释放,中国保税油行业竞争不断加剧。在船燃低硫化以前,有5家企业拥有全国性船供油企业,但随着近年来各地自贸区建设的不断深化与加强,拥有地方性经营资质的经营主体增加,舟山自贸区先后颁发了多张地方性经营牌照,深圳、青岛等地也积极推进地方性牌照发放。新进入的竞争者加剧了市场竞争,尤其对市场价格竞争带来了较大的影响。船舶燃料油作为同质化较高的石油产品,价格因素是影响客户选择的重要因素,自2020年低硫船燃切换以来,各经营主体加大价格竞争力度,以谋求更大的保税船燃市场份额。2020年,中国船供油市场平均到船价格为372美元/吨,较新加坡市场到船价高10美元,而在低硫化切换前,中国与新加坡市场到船价差在20美元。中国船燃市场逐步呈现市场化、微利化的市场竞争格局。
客户对船供油企业的品牌认同度和服务认知度相对较低,造成了船供油企业在服务上的同质化,通过“采购——储存——销售——配送”形成简单的价值链体系,通过赚取“进销价差”,做大规模效益,实现效益累计,经济附加值不高,服务趋于同质化。同质化的经营服务限制了船供油企业效益的创造,也客观上加剧了企业间的价格竞争,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但成为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跨越式的重要发展途径。随着我国各地方自贸区建设的发展以及港口经济建设,围绕船舶、船员的综合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以船供油价值链为依托,逐步构建船舶综合补给,有利于扩大船供油企业品牌形象,提升服务溢价,提高客户黏性,打破同质化。
船舶燃料低硫化以来,市场主导力量逐步从贸易集散地向资源和市场消费使分流,新加坡油品贸易国优势减退,市场消费量增长放缓,中国凭借较强的加工能力和市场消费优势,逐步形成了对东亚市场的虹吸效应,这是国内船供油市场面对的产业转移的重大历史机遇。对船供油企业而言,顺应市场发展趋势,把握市场主动权是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保障。第一,把握资源优势,构建产销一体的价值链形态,将有利于形成稳定的资源供应规模,通过降低生产和物流成本,提升边际效益。第二,发掘市场增量潜力,逐步引导客户形成新的船燃补给消费习惯。第三,积极融入国家战略,顺势而为,把握自贸区建设与“一带一路”发展带来的机遇。
随着市场竞争者数量的增加,对行业从业企业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市场价格竞争格局逐步形成,不利于企业形成稳定的效益水平。同时,同质化的服务也加剧了市场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性,加剧了价格竞争程度,最终可能导致劣质船燃充斥市场,影响中国船供油行业的健康发展,丧失赢得市场主动的机会。船供油企业需要克服行业挑战和自身发展瓶颈,通过提升服务质量,赢得市场认同,逐步摆脱非良性价格竞争的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逐步规范配送服务标准,供过高标准的配送服务体系,在质量、数量、效率等方面获得消费者的认同。其次,探索围绕船舶开展综合服务,通过“一次配送”实现对船舶各项物资的综合补给,构建多元化的价值链体系和盈利模式
船用燃料油销售定价依据国际船燃价格基本走势和市场供需情况形成,船燃价格受国际原油波动影响,特定港口的配送价格受到港口平均配送成本、供需情况等因素影响,由消费者与各船供油企业在询价过程中确定,市场报价水平与市场形势高度相关,买卖双方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都可能拥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对市场价格的影响不断切换。面对市场价格的不可控性,有效控制各项成本,坚持走成本领先战略是各船供油企业在低硫化市场下的重要战略选择。
首先,坚持成本领先战略需要选择合适的加工路线。不同于高硫船用燃料油简单调和的生产方式,需要通过对渣油加氢实现硫含量的降低,或通过加工低硫原油直接获取符合标准的低硫船燃。不同生产企业在选择生产方式时,需要考虑自身加工能力及加工成本、原材料等因素,选取最优生产方案。对于集团型生产企业,可以加大集团内资源调配,为不同的生产企业配置合理的生产资源,从而降低整体生产成本。
其次,优化物流配置,形成经济高效地船燃物流服务体系。从船燃企业经营情况看,物流成本占经营成本的比重达15%-20%,涵盖了资源采购、产品储存、销售配送等价值链。加强物流管理,建立高效地物流体系的同时,还应进一步通过优化物流运输方式、优化运输设备资源配置、提升库存周转等方式,降低物流配送成本,使低硫船燃产品更具价格竞争优势。
第三,有效利用金融手段,防范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经济损失。低硫船燃作为石油产品,价格受国际油价波动影响较大,可以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实现对油价波动的平抑,降低市场风险。
中国是进出口贸易大国,随着“一带一路”的不断推进,我国港口建设和海洋经济发展也蕴含了更多的价值创造力。船供油企业作为港口发展的重要力量,反映了港口综合服务水平,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围绕船供油业务开展“同心多元化”的综合服务战略也成为提升港口服务水平、突破业务发展瓶颈的重要战略选择。
同心多元战略是多元化战略形势之一,是企业围绕自身原有业务或核心资源,增加与之相关的业务或产品,利用原有资源优势充实现多元化竞争的一种战略形势。船供油企业的核心主业是船舶燃料补给,核心渠道是国际航行船舶客户,围绕船舶客户需求,在为客户供应船舶燃料的同时,实现对船舶物资配件、食品淡水、润滑油等物资的综合补给,可以有效提升船供油企业的品牌形象,增强客户黏性,突破价格竞争的发展瓶颈,获得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