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税务总局税务干部学院 刘忠坤
众所周知,生命在于运动。科学运动对于个体健康促进和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相关研究发现,每年全球因缺乏运动而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了200万。科学性是“判断事物是否符合在时间和空间中存在的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的标准”。可见健康运动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运动是否符合机体生理阶段和健康发展的规律,是否能够满足个体健康发展的具体需求。
健康运动是以积极合理的身体运动为媒介,采取以促进健康和提升生命质量为目的的活动和行为方式,健康运动学则是在积极健康理念指导下构建的健康运动的知识和方法体系[1]。
从健康运动和健康运动学的概念角度分析,首先,健康运动更强调个体的主动性;第二,健康运动倡导的健康促进手段既要遵循健康的法则和要求,又要遵循运动的客观规律,使得运动更具科学性;第三,健康的发展是一个持续过程,运动的形式和手段也应随之调整,使得健康运动具有明显的科学性;第四,健康运动学是以“积极健康”理论为基础,按照科学运动的规律和原则逐渐形成的健康促进的方法体系。
健康运动学的理论价值主要体现在:首先,健康运动学深刻揭示了健康与运动的关系。不仅辩证地论述了健康与运动的关系,而且从多种维度阐述了运动对于健康的促进作用。第二,健康运动学学科规范有助于提高健康服务和管理水平。为适应新阶段健康理论和运动理论不断发展的要求,健康运动学的学科构建过程产生了许多健康与运动相融合的新的概念和术语,有利于健康观念的更新。第三,健康运动学学科理论有助于积极健康理念的推广。健康运动学是以“积极健康”理念为理论基础,并吸收运动人体科学、社会科学等众多学科理论,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健康运动学科理论。第四,健康运动学学科体系有助于促进运动的科学性的发展。健康运动学融合了健康理论与运动理论,形成的新的学科体系,为健康运动科学策略制定与实施提供保障。
运动对于身体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并且对身体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运动解剖学分析,科学运动为骨骼、肌肉及韧带等运动系统的维持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从运动生理学角度分析,科学运动有利于身体各器官的良好发育与机能的良好运行,并且也有利于各循环系统的良好运作与发展。从运动生物化学角度分析,科学运动能有效提高糖代谢、脂质代谢和蛋白质代谢等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预防或缓解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或恶化。
可见,科学运动对于身体健康的促进和发展至关重要。无论对各生命发展阶段机体器官运行的良好生理状态,还是对机体各系统机能的可持续发展,科学运动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实践证明,科学运动对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运动锻炼的心理收益主要体现在:提高大脑和神经功能,改善认识功能,缓解抑郁、降低焦虑和应激水平,对自尊心与自我形象的维护作用,对工作能力的效应等[2]。从生理学角度分析,科学运动有助于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也为脑功能和认知功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科学运动是压力释放和情绪缓解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有利于防止或减少抑郁和焦虑的产生与发展。从生物化学角度分析,科学运动会促进让人产生愉悦感觉的泌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化学物质的产生,有益于人们压力的缓解。
可见,科学运动不仅有利于人们负面情绪的释放和压力的缓解,而且也有利于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增强,进而促进人们良好心理健康的维持与发展。
社会适应主要体现在“个体在生存竞争中适合社会和自然环境条件而形成一定性状的现象”。所以,社会适应健康主要是指机体对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适应能力的具体表现。生物节律是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存在于生物体各个层面,是生物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遗传和适应自然环境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3]。良好的生物节律、会促进个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而科学运动不仅有助于机体提高对季节、气候等自然条件的适应性,促进良好生物节律的形成,而且体育的社会化功能有助于提高人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可见,科学运动有助于促进良好生物节律的培养与发展,增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也有助于竞争意识、耐挫能力和沟通能力等提升,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进而促进人们社会适应健康的发展。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道德健康定义为“个体良心、道德心的功能及他们的道德和价值观如何影响决定他们生活的方式”。简而言之,道德健康可以分为个人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等。个人道德是指个人良心与行为的具体体现;社会公德是指个人遵守社会规范要求的具体表现;职业道德则是指个人对职业规范所规定的具体表现。运动过程中,遵守规则、尊重对手、服从裁判、保持秩序等等都是道德健康的具体表现。
可见,科学运动有助于规则意识的培养,也有助于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良好道德行为可迁移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最终也会促进道德健康的全面发展。
“运动是良药”,运动对健康的促进作用是经过科学和实践证明的。而健康观念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科学运动也应该根据健康理念发展的要求而不断调整。可见,为满足发展的健康需求,应该科学树立持之以恒的健康运动观念。但现代社会中,由于工作和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多,人们用于运动锻炼的时间、空间和资金等资源受到一定限制,致使很多时候人们的运动冲动难以持久,运动的连贯性和持续性难以保证,运动效果更难以保障,最终导致运动对健康的长效促进机制难以形成。因此,现阶段应正确认识发展健康的需求,进而科学树立持之以恒的健康运动观念,满足自身发展健康的需求。
运动对于健康促进的原理主要体现在运动的“超量恢复原理”,即在科学运动之后,经过有效恢复,人体各器官、各系统的机能能力和运动水平等方面可以超过原来的水平,健康状态也会随之得到提升。可见,运动对健康的促进作用主要归功于超量恢复的不断累积,最终促进健康水平的不断提升。但同时,根据超量恢复原理可知,如果缺少连续性的或负荷强度较小的运动刺激,先前获得的“超量恢复”就会逐渐下降,并很快降低到原有状态或更低状态。因此,科学掌握健康运动的原理,有助于人们深刻了解运动与健康的关系,并且更有助于人们健康运动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科学的运动强度是在综合分析个体机体状况、运动机能和健康状态等信息基础上,结合不同运动强度的标准控制自身运动强度的过程。根据运动负荷价值阈理论,即在机体获得充分氧气供应情况下进行锻炼的理论(认为乏氧锻炼对机体不利)可知:很小的负荷超量恢复的效果也小;较小的负荷超量恢复的效果比前者大;适中的负荷获得理想的超量恢复效果;过大的负荷导致机体迟迟难以超量恢复。从运动生理学角度分析,运动强度对于超量恢复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可见,科学控制健康运动的强度是获得最佳超量恢复效果最为关键的因素,更是影响健康促进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运动可以广义地理解为身体的活动。大家都知道运动对于健康的作用,但是很多人对于健康运动及运动具体形式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以“减肥”为例综合分析;运动是减肥最有效的手段和方式之一,但减肥却不是运动的最终目的,运动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为了促进健康。现代生活中,一部分人本身健康状况良好,但为了过度追求“瘦美”的效果,采用节食和高强度运动的减肥方法,结果导致健康状态逐步下降,这与运动的最终目的背道而驰。另外,体育运动锻炼是健康运动的主要形式,但并不是唯一形式。科学研究证明,上下楼梯等日常活动和拖地、搬运物品等家务活动都会对健康带来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科学认知运动目的和运动形式,为丰富健康运动手段、促进以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运动与损伤是同时发生的。换言之,有运动必然会带来损伤。而运动对于健康的促进主要体现在运动带来的价值远大于带来的损伤,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健康。按照损伤部位与恢复程度区分,运动损伤可分为器具性损伤和疲劳性损伤。器具性损伤主要是因为长期不锻炼或身体预热不充分,而运动强度突然增大导致的身体运动系统的损伤,例如踝关节扭伤、肌肉拉伤等。这类损伤需要经过一定的临床治疗手段才能逐步康复。疲劳性损伤主要是指因运动负荷强度逐渐增大或运动时间逐渐增长而超过机体原有的承受水平带来的一定的损伤。这类损伤的伤害性较小,经过有效的疲劳恢复,损伤也会逐渐消退。可见,科学预防运动损伤既是保护机体运动系统和运动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有效发挥运动对健康促进效能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