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振 曹自洋 伯 洁 戴晨伟 苗 情
([1]苏州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9;[2]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9)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要论断,在新时代视域下,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工匠精神、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等德育内容融入到“三维建模与机械创新设计”中,充分实现立德树人、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构建“教科产创赛”多维融合的培养模式,在“三维建模与机械创新设计”教学中通过“教科产创赛”多渠道体现思政元素从“教科产创赛”多渠道找准切入点,在“新工科”建设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复合型性人才,符合国家和社会的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更好地将十九大精神、榜样精神、工匠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突出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将教师科研项目与课堂理论教学相融合,以科研项目的实际案例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老师和学生共同就经典案例和项目进行剖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科研项目在思政指引下对学生的培养作用。
目前,较多的高校中,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是分开授课的,在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缺少任课教师对学生思政思想的引领;缺少对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职业文化、工匠精神、革命传统教育的宣传和培养;缺少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建设以及爱国奉献精神的教育;缺少将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难以充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三维建模与机械创新设计》作为我院的一门新开课程,也不例外的与课程思政教育联系不够紧密。
高校更加注重对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培训和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思政素质的教育和考核,导致部分学生思政意识淡薄,不够关心时事政事,不对外交流,缺少对社会的认知和适应能力,毕业参加工作后,岗位适应能力差,难以容易新集体,需要提升家国情怀、思政认知和责任担当。在新时代视域下,积极全面推进“四新”建设。紧跟时代需求,明确“新工科”建设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统筹、协调、融合新形势、新情况及其带来的新任务、新问题,探索工程人才教育的新思路、新对策,优化机械专业现有教学体系,融入思政教学理念,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教科产创赛”等多维融合是新时代社会市场对思政高等学校教育的强烈呼唤。
在“新工科”建设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复合型性人才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将十九大精神、榜样精神、工匠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突出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培养优秀复合型人才。在“三维建模与机械创新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课程中,从以下多个方面进行了项目研究和改革:
(1)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职业文化、工匠精神、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劳动教育等德育内容融入到“三维建模与机械创新设计”课堂当中,充分实现立德树人、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2)联合思政教师、专业课程教师、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组建多学科背景互相支撑、良性互动的课程教学团队,通过教师之间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来保障“三维建模与机械创新设计”等课程之间的“同向同行、协同效应”。
(3)建立以“三维建模与机械创新设计”专业课程为单位的专业课程组。负责研究制定专业课课程思政标准、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建设课程思政素材资源库,制订课程思政学期计划,制作课程思政课件,明确本门课程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以及思政元素的融入点、课程思政的重点和难点、课程思政的设计与教学方法。
(4)基于思政理论、专业理论、创新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构建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有效性四个维度,以重素质教育、强学科基础、跨专业知识、创新教学方法践行“三维建模与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案。
(5)追踪新时代社会企业需求,明确新工科建设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基于新工科建设体系,结合学校办学平台和条件,通过“教科产创赛”多渠道体现思政元素,提出新时代视域下“三维建模与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案。
(6)通过“教科产创赛”多渠道体现思政元素,促进“三维建模与机械创新设计”课程学习,提升学生整体素质,使学生具备本专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7)在新时代视域下“三维建模与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案中,设置“价值引领”或者“育德功能”指标;在学生考核标准中设置“育德效果”的观测点。
(8)根据学生的实际思想动态和创新实践进程、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育德效果”,不断进行阶段性考察,及时调整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建立“教科产创赛”多维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平台,培养符合新时代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大学生。
(9)在“新工科”建设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复合型性人才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将十九大精神、榜样精神、工匠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突出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培养优秀复合型人才。
为了更好的发挥《三维建模与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思政的积极作用,本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和期末考核采用了多元化的全程考核体系,可以更加全面、合理、科学的考核学生在《三维建模与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思政的学习效果。学生最后总评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和期末卷面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考勤(占平时成绩的20%)、课堂互动交流(占平时成绩的20%)、课堂小测试及课后作业(占平时成绩的20%)、课程思政交流(占平时成绩的20%)、课外“教科产创赛”参与(占平时成绩的20%)。
在多元化的考核体系中,不但对课程的卷面考试、课堂考勤、课后作业等传统的考核项目进行考核,还增加了体现《三维建模与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思政的考核内容,使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学有机的融合,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兼顾学生思想动态的引领和考核,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思想品德兼优、有责任有担当的、符合国家和社会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复合型性人才。
新时代视域下《三维建模与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思政将十九大精神、榜样精神、工匠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突出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培养优秀复合型人才。能够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基于新工科建设下的问题导向,构建“教科产创赛”多维融合的培养模式,在“三维建模与机械创新设计”教学中通过“教科产创赛”多渠道体现思政元素从“教科产创赛”多渠道找准切入点,在“新工科”建设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复合型性人才,符合国家和社会的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三维建模与机械创新设计》思政课程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教学理念新颖,后期可以结合项目成果,推广至其他课程或专业试行。对于打开思政课程高等教育变革创新的突破口,推动大学人才培养范式的深刻变革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需求,推进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从而推动高等教育变革由渐变到质变,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