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第二课堂提升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以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为例

2022-01-01 06:35周慧江炽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3期
关键词:新工科第二课堂工科

周慧 江炽

(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0)

新工科是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行动,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抓手,是新时代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在“新工科”背景下,“第二课堂”作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重要载体,其功能的发挥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重视。对工程类为主的工科学生而言,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因此依托“第二课堂”形成一套符合工科学生学习成长规律,同时又能满足实践教育全员化、阶梯化、专业化目标的教育方案显得格外关键。

1 “新工科”背景下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新工科”建设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工程,提出了要构建工科教育的“中国标准”“中国理论”“中国主张”和“中国范式”观点,受到各级政府、高校和相关企业的广泛重视,是我国为应对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新经济的快速发展,回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强烈呼唤,助力国家系列重大战略的实施,迎接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新挑战而开展的高等工程教育重大改革,其实质是培养能够适应、甚至引领未来工程需求的工科人才。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优先发展教育,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已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和应对诸多复杂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随着“新工科”概念的提出和建设的推进,全国各高校相继开展了新工科研究与建设,其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建设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和各省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高度重视的,本着打牢基础、搭建素质教育平台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创建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着力构建覆盖面广、多级层次、体系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可见,创新能力培养是国家战略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强大新动能,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新工科”建设内涵有机统一,与高校育人的根本目标和长远规划是高度契合的,因此高校理应肩负起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提升的重任。

2 依托“第二课堂”提升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保障体系和路径选择

“第二课堂”是大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第一课堂学习的延伸、补充和发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开展第二课堂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也作为高校共青团改革的创新举措,在大学生学习就业创业、创新创造实践、身体心理情感、志愿公益和社会参与等方面承担着重要作用。“创新力”提升作为“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要依托“第二课堂”有效提升本科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需要把握“五个一”原则,即“一条主线:顶层设计;一个目标:人才培养;一股合力:全员育人;一项优化:内容供给;一个阵地:文化基地”。

2.1 注重顶层设计,健全领导体系

应加强学院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统筹,成立专门领导小组,设立专题会议,充分依托“第二课堂”载体,全面部署推进院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工作,并从实施意见、组织流程、长期规划及系列配套文件等方面,构建完善的院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和指导的长效机制,为“第二课堂”创新力培养的功能发挥提供全面保障。

2.2 注重目标导向,把握培养要求

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所涉及的教育内容、教育队伍、教育平台、教育机制均需牢牢把握“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对大学生发展的时代要求。应聚焦学生“领导力、创新力、学习力、实干力、复合力、全球力”为核心的“六力”培养,从理论水平、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实践体验、赛事提升、国际交流等方面,深入探索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新方法、新路径。

2.3 注重队伍整合,实现全员育人

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工作需要依靠校内外多支队伍的协同育人和联合培养,其中应包括党政干部、校内教师队伍、校内学生骨干队伍、校外企业教师(工程师)队伍等。通过“选、引、聘、挂”等方式,组建教授导师团队和校外导师团队,为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保驾护航;鼓励青年教师开展“专业能力提升计划”,培养高年级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分析能力和科研能力;充分利用行业、校友等资源,邀请知名学者开展专业、科技系列讲座;鼓励在校优秀学子开展“专业认知培训”,培养低年级学生的专业兴趣,搭建成长成才平台,形成高低年级学生纵向的学习小组,由高年级学生带领低年级学生,同时积极构建团队毕业生现有资源与团队资源的共享机制,促进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打造一支专业指导、师生结合、全员育人的科技文化建设生力军。

2.4 注重内容优化,提升教育实效

通过对教育内容和计划的分级,形成阶梯式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从而有效适应于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从兴趣引导、专业感知、校内赛事、技能养成、高水平赛事、交流访学、基地实训、创业指导等环节为切入点,根据不同阶段、不同群体的成长发展特点,配套建立多样、科学、特色的理论和实践教育内容。同时注重教育内容体系拓展,切实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与学院基层品牌文化、学生工作体系紧密结合,努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

2.5 注重阵地建设,构建创新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在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和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上,需要将实践教育活动落到实处。依托各类校内专业实验室和学科基地,广泛开展学生实践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遵循“有场地支持、有团队入驻、有学生参与、有老师指导”的培育模式,为学生搭建体验、提升、孵化的“梦工厂”;联合知名企业,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创新创业团队、搭建创新创业与人才培养平台,实现优势互补。

3 “新工科”背景下“创新训练营行动”的探索与实践

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充分把握“新工科”背景下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发展规律,依托“第二课堂”载体和阵地,按照“五个一”的设计原则,探索实施“创新训练营行动”,探索打造“x-automanlab”创新教育平台,推进四级阶梯式工作体系,构建体验、提升、实战、孵化分级教育实践平台,以达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努力提升本科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为同类型工科院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提升提供了有效参考。

3.1 一级阶梯(体验行动),设置知学模块,构建以兴趣引导、专业感知为主体的体验平台

面向低年级学生,特别是大一本科新生,开展专业认知和启蒙教育。通过科技作品巡展,增强科技吸引力,培养专业意识;通过科普讲堂、新生专业认知培训,让学生初步形成学科概念,唤醒专业意识;通过创新思路大赛,拓展学生创新思路,培养创新意识。形成一批兴趣小组,配备高年级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学习兴趣。

3.2 二级阶梯(提升行动),设置好学模块,构建以校内赛事、技能养成为主体的提升平台

面向低年级学生,主要是大一、大二本科生,开展赛事技能培训和基础业务培训,通过分享会、讲座、学子沙龙等形式,重点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软件应用、文献检索、科技查新、论文写作等方面的理解和运用;结合专业特点,重点举办包括光电设计大赛、移动互联应用设计大赛、机器人设计大赛等一批基础性创新赛事,并做好比赛的基础培训、团队建设和校内选拔工作,让学生参赛过程中提升实践能力。

3.3 三级阶梯(实战行动),设置强学模块,构建以高水平赛事、交流访学为主体的实战平台

面向具有一定创新创业能力和基础的高年级(大三、大四)学生,强调以“赛”促学,应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根据学生不同兴趣和特长,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等国内高水平赛事,乃至菲尼克斯电气全球自动化大奖赛等国际性高水平赛事;利用暑期和课外时间前往企业、创新基地开展实训实习,并选派优秀学生参加国外访学或交流学习项目;由企业出资扶持校内优秀创新创业项目、由校方实验团队完成企业所需项目,促进优秀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3.4 四级阶梯(圆梦行动),设置精学模块,构建以基地实训、创业指导为主体的孵化平台

面向高年级学生,特别是大四毕业生,注重校企联合培养。在校企双方合作的基础上,以企业需求为切入点,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合作,企业定期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与机会,同时建立校外实习指导制度,聚焦产业需求,集成各类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由“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决定实习形式、内容和目标,指导学生深入了解基本生产工艺、专业发展前景与技术发展方向;利用实习过程带领学生认识相关企业的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的发展历程与操作方法、元件装备、管理制度等具体细节;做好校外实习实践考核认定,将其成绩纳入校内“第二课堂”分数和课外学分体系;注重项目孵化,由校企双方定期遴选优质项目,给予一定的指导和资金支持。多措并举,从而打造出实习、创业一体化的孵化平台。

猜你喜欢
新工科第二课堂工科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西子湖畔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