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萍萍
(安徽省公安教育研究院 安徽·合肥 230031)
欧文·亚隆基于人本—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观点,独创带有亚隆特色的心理治疗理论。其中,他关于治疗师与病人的关系,尤其值得研究与思考。亚隆认为,每个人,既包括治疗师也包括病人,都注定既要体验生命的美好,也要体验其不可避免的暗黑一面:幻灭、衰老、疾病、孤独、丧失、无意义、痛苦的选择和死亡。这种悲剧性的但又是现实的对待生命的观点,一直影响着他与前来寻求帮助的来访者。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有许多词汇用来描述咨询与治疗关系,比如病人与治疗师、来访者与咨询师、被分析者与分析者、病人与促进者,甚至是使用者与提供者。而深受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浸润的亚隆,更愿意把自己和病人看成是“旅途伙伴”,因为它缩小了甚至是消除了“你们”(被痛苦折磨的人)和“我们”(治疗师)之间的巨大差别,因为从本质上说,我们都是普通人,都会经历生活中的磨难与痛苦,这种存在的悲剧,反而拉近了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心理距离,而这种关系的建立将更利于治疗效果的达成。
亚隆一生著作颇丰,这也为研究他的心理治疗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其《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给新一代治疗师及其病人的公开信》一书中,他总结其40多年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经验,提出了85条建议给新一代的治疗师及其病人参阅。而这85条中,有40多条,都在探讨如何与来访者建立“旅途伙伴”式的关系。这种关系深度地传递了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原则:准确的共情、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然而又不能简单地称之为原则,因为本身对亚隆而言,没有所谓的咨询原则,因为治疗中的变革力量不是理性地洞察,不是解释,不是宣泄,相反,而是两个人之间深刻的真诚相遇。
人本主义、存在主义心理学中的代表人物,例如罗杰斯、罗洛·梅、欧文·亚隆等,都认为人的心理困惑和心理疾病都和他们早期与父母及他人的人际关系相关。(团体治疗中几个重要关系的处理)因此,人其实是生活在关系中的。而许多病人其实就是在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方面存在矛盾,因此,在治疗中通过体验和治疗师的亲密关系能够对他们有所帮助。
以至于欧文·亚隆用这样的方式表述这种关系建立的重要性:“对我来说,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凌驾于我和病人之间关系的维持,我会非常仔细地注意任何一个表现我们对彼此看法的细节”,“我强烈建议你让你的病人真的对你重要起来,让他们进入你的思想,影响你,改变你。”对于一些害怕建立亲密关系的病人,放弃对自己不可接受、让人抗拒的担忧,尝试着在咨询的场合中,向另一个人完全呈现自己而仍然能够被对方接受,不用担心被利用、被控制和被抛弃,这种亲密而关怀的治疗关系本身就是一种治愈。
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卡尔罗杰斯,提出心理咨询与治疗中衡量治疗是否有效的三个基本特征:准确的共情、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这三个原则已经成为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的普遍共识,大量的研究都证实了准确的共情对咨询及治疗效果的有效性。如果治疗师能够准确地进入病人的世界,治疗就能够被增强。通过体验到自己被充分认识和理解,病人能够受益很多。因此,重要的是理解病人如何体验过去、现在和将来。
亚隆认为,心理治疗可以被看作交替进行的情感表达和情感分析。当遇到病人因某些原因在治疗中出现哭泣等情绪反应时,治疗师可能要摒弃通常的做法,例如给予安慰,或者使用某种方法让其恢复自控,停止哭泣。因为哭泣或者强烈的情绪反应意味着治疗进入到深层次的情感领域,与其试图改变病人的状态,不如从他的视角出发,鼓励其更多更深地进行内心的探究。
从更深层的治疗效果来看,治疗师通过准确的共情其实也在教会病人发展对他人的共情能力。因为对很多病人而言,他们往往欠缺成功地发展和维持令人满意的关系的能力。咨询过程中的示范,也是对真实生活的预演。
对病人要真诚意味着心理治疗中,治疗师需要掀开心理治疗的神秘面纱,放弃使用增加敬畏感和安慰剂效应的方法。比如心理治疗师的白大褂、咨询接待室力满墙的权威证书,拉丁文写的处方。这些外在的权威,再加上心理治疗的独特模式,让心理治疗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力量。因此,亚隆提出,病人在进入治疗的时候已经带有基本的焦虑,直接把他们推入这样权威又神秘的治疗中,很可能导致其产生二级焦虑。所以最为明智的做法是有条不紊地让病人准备好进入治疗过程,告诉他们治疗的基本假设、理念以及每个人病人如何做能够获得最大的进步,这种坦白的治疗机制会换来真诚的咨访关系。
同时,对治疗师而言,真诚意味着“直接说出你的困境”,在治疗的过程中,治疗师难免会遇到“彼此矛盾”、“卡住了”的情况,导致治疗的进程出现反复,或者与病人的关系出现微妙的变化,这个时候,亚隆选择“决定袒露所有的感觉和我在决定袒露这些问题时的困境”,正是这种真诚的自我暴露,往往能够得到病人的积极反应,反而促使治疗师和病人对一些重要的问题形成富有成效的讨论。
“如果治疗师对病人保持神秘、掩藏自己,这对治疗会有反作用”。亚隆认为治疗师可以在三个方面做自我暴露的准备:治疗的机制、“此时此地”的感受、治疗师的私人生活。
首先,在治疗的机制中的自我暴露,主要变现为对病人的真诚,也就是我们在上一条中所强调的,让病人做好准备,远比治疗师营造神秘的治疗氛围要有效地多,治疗师与病人在真诚的交往中,让病人经历一种完全信任、完全暴露、没有任何隐瞒、能够检查自己对另外一个人情绪的所有微妙之处,同时又被无条件接纳。
其次,表达“此时此地”的感受。为了能与病人建立真诚、信任的关系,治疗师需要随时准备好表达“此时此地”的感受。然而需要区分这种真诚,绝不是仅仅是为了真诚,而是时刻要检验它是否有利于病人的自我觉察。这种“此时此地”的准确把握我们将在下面具体论述到。
最后,要谨慎地暴露治疗师的私人生活。“一个人如果要和另一个人有真诚的关系,他怎么能够同时保持神秘呢?”这个建议可能会让很多治疗师有些排斥甚至恐惧,担心病人会不会一直对治疗师提出更高的自我暴露需求,甚至期望探索治疗师最深层的秘密。因此亚隆基于他丰富的治疗咨询经历,让我们放弃这个没有根据的担忧,绝大多数病人会接受治疗师现有的暴露,不会作出过多的要求。在自我保护和自我暴露之间,治疗师需要作出谨慎的权衡,过度的担心可能会限制治疗师的工作,反而让治疗丧失了有效性。
“此时此地”(here-and-now)是欧文·亚隆心理治疗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亚隆在存在主义哲学、现象学的理论基础上,基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治疗可以被看作一个微型社会的假设,提出“此时此地”具体指在此处(在办公室、在关系中、在你我之间的空间内)且在治疗当时发生的事件。病人的问题很多是关系的问题,而关系的问题总会在治疗中的“此时此地”表现出来。因此,“此时此地”是最重要的治疗力量,也是治疗师和病人最好的伙伴。
作为“旅途伙伴”的治疗师,需要增强对“此时此地”信息的敏感度。这种敏感一方面体现在要真诚地对病人感兴趣,发现病人在真实生活中种种不恰当的人际表现,比如要求过多、过分担心焦虑、傲慢、自我贬低、喜欢控制别人等等,这些特点会无形中表现在与治疗师的互动当中。另一方面要牢记:同样的刺激会引发不同的反应。这就需要咨询师既要对人类的普遍情感和欲望能够了解接纳,又要明白每个人有不同的内部世界,同一个刺激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会引发不同的反应。这种对人性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体察是增强敏感度的基础。
在生活情境中,人们很少会无所顾忌地对另外一个人的当前行为直接发表评论,因为反馈不是一种常见的沟通方式。但是治疗中,治疗师对病人的反馈,可以帮助病人了解自我的盲点,然而如何将这些与病人中心问题信息以病人能够接受的方式反馈,是治疗师应该要注意的。温和的反馈体现在注意反馈的措辞,有效性体现在聚焦于治疗师观察的行为以及治疗师的对此的感受,更易被病人接受,而不至引发其防御反应。
当病人哭泣时,治疗师应首先鼓励病人挖掘哭泣的内容和意义,然后一定要分析哭泣行为本身,尤其是因为它和此时此地相关联。不仅询问与一般性的哭泣相关的感受,还会询问当有治疗师在场时,病人哭泣时有什么样的感受,这种模式的共情,会让病人深刻体会到治疗师与其同在的陪伴感。
传统的精神分析观点认为:只有被充分分析了的治疗师才能带领病人完全解决神经症问题,治疗师的盲点会限制他们提供帮助的能力。然而无论是存在主义的先驱尼采还是卡伦·霍妮,都认为治疗师只需帮助病人移除障碍,病人自然成长、成熟并实现潜能,甚至会达到比治疗师更高的整合水平。所以承认病人也许会走在治疗师的前面,甚至走得更深更远,是亚隆所提倡的“旅途伙伴”式的咨访关系。
反过来,病人也许会对治疗师提供一定的帮助。因为“旅途伙伴”式的亲密活动总是带有治疗性的。荣格曾谈到,受伤的治疗师其治疗效果可能提高的现象,因为受伤的治疗师更能与病人深度共情,从而使得咨访关系更加深入、个体化。
也许欧文·亚隆的心理治疗理论,正是由于他从一个贫穷的移民杂货商惶恐不安、自我怀疑的儿子,成长为一代大师,怀着强烈的想要对人有所帮助的愿望,将童年的危急时刻感受到的慈爱与帮助,像涟漪一般,散布开来,传递下去,才有了“旅途伴侣”式的咨访关系,让更多的人感受真实、真诚的彼此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