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约翰对早期中国体育学之贡献

2022-01-01 05:31:53李井海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教育观约翰体育运动

李井海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体育学院,广东茂名525000)

关于马约翰的学术思想,国内和欧美的一些学者都做过不少研究。其研究内容涉及马约翰先生的体育教育之路、马约翰先生的体育教育理论思想、马约翰体育思想与当代中国学校体育实践等几个方面。通过对文献的查阅以及与部分清华老师及清华校友的访谈,本研究表述的主要观点是,从总体上讲,作为我国早期体育学的代表人物,马约翰先生对中国早期体育学发展的作用是难以磨灭的,至今仍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当代体育人学习借鉴。

1 提出坚持全面发展的体育教育观,代表早期中国体育学理论研究的最高成就

纵观近现代中国体育发展史,体育教育是中国早期体育学的正统,体育教育的体育学探索代表了中国早期体育学理论研究的最高成就,其影响甚至延续到中国体育学恢复与重建以后[1]。马约翰是早期中国体育学界中提出坚持全面发展的体育教育观的集大成者,如果从他1914 年在清华任教算起,他在解放前的35 年时间里对中国体育教育理论体系的探讨渐成体系,代表着中国早期体育学理论研究的最高成就。

马约翰先生以“体育运动”为起点,在体育教育观方面有所创新,坚持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马先生认为达到智力与体质均衡发展的学生才是合格学生,体育教学也须讲究科学[2]。马约翰先生从全面发展的视角出发,构建起较为全面的体育教育观。正是在上述这种理念的基础上,马约翰先生以“体育运动”为研究对象,在平时的课堂上,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出“育人至上、人格和体魄并重”的体育教育观。简单地说就是,马约翰先生从体育运动实际出发,提出参加体育锻炼能够提高学习效率的学术观点。

马约翰先生全面发展的体育教育观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如,在解释对体育运动的影响要素时,排斥了外界环境等的影响,使得其对体育学研究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正因如此,清华大学校友认为,马约翰先生的体育教育观,是“用美国传来的科研方法和已有体育学理论去观察与分析中国体育学的发展”。但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马约翰先生坚持全面发展的体育教育观,把中国体育学理论研究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也因此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在新时代,国家始终强调中国学者必须有理论意识,反省自己的理论和他人的理论,努力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正确对待其他理论,特别是外国的理论。在理论上,要加强自身理论转化的自主能力,在体育学科中获得理论选择和理论创造的独立地位,以适应新的形势。

中国体育必须继续解放思想,从西方强大的话语权中解脱出来,正确定位自我,强化自主性。从理论意识的角度看,马约翰在20 世纪60 年代以前就拥有了当代许多体育学者无法比拟的强烈的理论意识。

今天,我们学习马约翰坚持体育教育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学习理论内容,更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坚持理论创新,因为理论内容有的已陈旧而不适用,而理论自觉精神帮助我们不断更新理论内容,创新理论,推动中国体育学者不断尝试在“中国特色”“传统文化”等方面发展理论,以“西方”理论为参考,立足现实,高于现实,发展传统,超越传统,借鉴西方,超越西方,以我为主,打造特色,逐步推动中国体育走向世界体育中心。

2 通过对体育的特殊性论证,对早期体育学科发展发挥了推动性作用

马约翰作为中国早期体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不仅是一位在体育教育及其应用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体育教育家,也是解放前通过一门新兴的人文学科推动整个中国体育学科不断发展的一代宗师。体育教育必须向国家、人民和学术界明确展示其效能。体育的存在有其特殊的意义,而马约翰先生则为体育学科在中国近现代的发展赢得了必要的空间。

这种特殊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向其他学科展示本体问题、基本问题和特殊研究对象,从而在学术竞争中逐渐巩固地位,这是合法性的理论根源。另一方面,让国家和人民明确体育学科特殊性的现实根源。与体育学术社会实践理论“特殊”不同,这种特殊性论证是体育学术理论的一部分,实际上是为了“特殊”推动体育学科的发展进行实践,为新的体育学科未来的发展赢得更广阔的空间。针对体育科学论证的特殊性,马约翰做了大量的工作,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中国早期体育领域的学术地位。

界定研究对象是体育学能够屹立于科学之林的一个前提。马约翰先生把体育运动作为体育学的研究对象,主张体育学是人类社会普遍发展和共同规律的一种需要和认识,这是它跟其他学科不太一样的地方。马约翰先生通过“体育迁移价值”[3]理论还认为,体育具有迁移价值。他发现:“通过比赛和运动能够培养青年人健康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成千上万的孩子们在运动场上总是会无意识地显示出他们的自然本能和特性,运动为他们矫正不良习惯和培养正确的习惯提供了最多的机会。”在《体育的迁移价值》一文中,马约翰分别从体育的发展、运动的教育价值等方面,详细阐述了体育学中国化要着重做的工作。如,在体育发展方面,制定体育纲领;在运动的教育价值方面,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学生,玉不琢不成器,琢,就是教育;在运动的迁移价值方面,关系到和谐的整体。

彰显体育学的应用价值,为体育学在政府和民众中赢得尊重。马约翰先生非常注重研究重大的现实体育问题,以体现体育学的应用价值。 譬如,1913 年马约翰先生在清华《向导》专刊上发表文章,论述了体育的目的和任务;1934 年他在《清华大学校刊》发表的《中国青年体育之重要》一文中,立足于中国当时的体育现状,力陈发展体育之重要;1950 年马约翰先生在《新体育》创刊号上发表《我们对体育应有的认识》一文,文中论述了人民体育的两大贡献:一是用科学方法锻炼,增强人民体质;二是培养人的优秀品质,达成教育的目的。体育的对象是人,而人是个有机体,怎样使机体获得健康,这是科学问题。1953 年6 月他的《健康与体育运动》一文发表在《新清华》上,着重从生理方面讲述了体育运动对健康的影响,并且指出了有效锻炼的原则。1957 年1 月在《新体育》上,马约翰先生又发表了一篇非常重要的论著,题为《和青年谈体育锻炼》,他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体育和体育运动两大主题。

3 致力推动体育的发展进步,集中体现了中国体育学的学科精神

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它独特的学科精神,都有它的核心理念。马约翰先生1919年至1920年在美国春田学院进修时,写下了一篇题为《从事西洋体育十四年的经历》,1925年至1926年再次赴美在春田学院进修,写下了《体育的迁移价值》的硕士论文,他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学有所成的精英之一。从他学成归国后几十年的工作经历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马约翰身上那一代知识分子特有的精神气质。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马约翰数十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体育的发展与进步,充分体现了中国体育学科的诸多精神。

3.1 报国为民精神

马约翰在旧中国长期处于积贫积弱状态而无法自拔的时候赴美深造。因此,马约翰怀着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雄心“向美国求真理”。“盖正当民族生存危疑震撼之秋,……则体育学与有焉者矣。”完成学业后,他没有被西方富裕的生活条件所诱惑,毅然返回贫穷而苦难的祖国。他一生都在为体育事业做奉献,在1928 年罗家伦校长因对体育的误解将马约翰先生从教授职位降为体育训练员,同时降薪,马约翰先生仍然坚持留在清华,孜孜不倦地教书育人,1930 年元旦他用自己的成绩让罗校长恢复了他的教授职位。

西南联大时期,昆明物价飞涨,教师们生活困难,当局曾以高薪聘请他去四川江津某体校任校长,他婉言谢绝,坚持和联大师生同甘共苦,在生活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马约翰先生开动脑筋,开设了许多适合实际情况的体育课。他还用他的真诚和体育道德,坚持自强不息的体育理论,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获得龙云先生对体育及西南联大的大力支持。同时,马约翰先生及西南联大也为昆明的体育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他身上所表现出的强烈的振兴中华、追求真理和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值得世人学习借鉴青年学生。

3.2 增促社会进步精神

正是由于心怀为民报国的远大志向,马约翰三度远涉重洋到国外留学考察,学习研究西方的体育理论,直到1966 年10 月逝世,马约翰一直在体育教育战线上耕耘,52 年如一日,把教育青年[4]、开展体育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无论是面对困难还是屈辱,乃至利诱,什么都没有动摇过他执着的追求,他身上体现了强烈的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经世致用精神。

那时候,体育在国内学校还是新生事物,轻视体育的社会风气是很普遍。为了使学生走向运动场,有的学校采取了强迫运动方式,也招来一些非议。面对这种困局,马约翰先生没有动摇,没有退缩,而是坚持真理,先后发表文章和谈话,如“扩充本校体育之计划”“关于进一步开展体育活动和运动员制度的谈话”等,讲清道理,说服同仁,并且更加深入细致地开展体育工作。马约翰先生的这种经世致用精神也契合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理念,它应当是中国体育学科的精髓所在。

3.3 勤奋治学的精神

马约翰先生是我国体育界的元老,是著名的体育家和教育家[5],他一生创立和奉行的体育思想和教学价值至今仍历久弥新,他为中国体育事业所做出的奉献不会被人们忘记。他在体育理论、体育教育、竞技体育训练等方面均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热爱体育,勤奋刻苦,几十年来不知疲倦地工作,为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做出了卓越贡献,赢得了清华广大师生、全国体育界和社会公众的尊敬。

马约翰曾到欧美发达国家学习体育理论,撰写相关运动科学著作[6]。在国内外发表了体育教育理论研究的思想和经验,文章受到国内外体育界人士的高度评价。他阐述了体育运动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7],是强国兴邦的大事。在当时的中国,战争和社会动荡层出不穷,学者们多年流离失所,研究工作条件极其困难,要取得如此丰富的学术成果,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是现在人们无法想象的。马约翰这种献身体育事业的精神也应当是中国体育学学科精神的基本内容之一。

马约翰对身外之物看得很淡。马约翰以体育学为专攻的学问,以体育教学为终身事业的精神追求,至今仍然让人感慨颇多。

猜你喜欢
教育观约翰体育运动
体育运动
浅谈如何用科学教育观培育孩子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7:28
约翰·科林斯
NBA特刊(2018年14期)2018-08-13 08:51:26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金钱教育观,从现在开始
家教世界(2017年11期)2018-01-03 01:28:26
体育运动小常识
呆呆和朵朵(13)
论王十朋的教育观
名作欣赏(2014年29期)2014-02-28 11:24:32
基于工程教育观的GIS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河南科技(2014年10期)2014-02-27 14:09:39
新电源
环球时报(2009-12-25)2009-12-25 14: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