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图画书性别刻板印象研究综述*

2022-01-01 05:24胡丽娜胡佳欣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性别角色刻板图画书

胡丽娜** 胡佳欣 熊 威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图画书①国内目前有“图画书”和“绘本”两种称谓。 “图画书”一词对应的是“picture book”,“绘本”对应日语“絵本”。 本文均使用“图画书”,仅在引用相关研究的原文时使用“绘本”一词。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也是建构儿童性别意识的重要媒介。但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普遍期待往往以刻板印象出现在图画书中,如主角性别比例不平等、两性的性格特质和职业选择固化、父母在家庭中的形象失衡等。这对作为读者的儿童的性别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已形成的性别刻板印象又会影响儿童的阅读与成长。因此,图画书的内容表现及其性别教育价值受到学界广泛关注。本研究拟从性别视角下的儿童图画书研究、图画书阅读与儿童性别刻板印象的交互影响,以及图画书的创作与性别教育应用研究这三个方面对儿童图画书性别刻板印象研究的现状进行述评,以期为国内相关理论研究者及儿童性别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参考。

一、性别视角下的儿童图画书研究

1.早期探索:以定量研究挑战图画书中的传统性别意识

1972年,由美国学者魏茨曼等人发表的《学龄前儿童图画书中的性别角色社会化研究》最早对图画书中的性别刻板印象予以揭示。〔1〕研究对美国1967—1971年出版的学龄前儿童图画书进行抽样分析,从主角的性别比例、人物的活动场景以及角色设置等角度,揭示图画书中隐含的性别歧视与不平等观念。其中,女性的社会地位被严重低估,而矛盾的是,在全部样本中,作者为女性的超过半数。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许多关于图画书的研究都基于魏茨曼建立的定量评估方案及标准,如图画书中的女性和男性的数量是否相等、是否具有相似的特征等,用精细的内容分析描述图画书对男女角色的刻画,样本基本涵盖获全球儿童图画书各类著名奖项的图画书。这些研究继承了魏茨曼的研究范式,指出现有儿童读物仍会传播传统而固定的性别知识、强化传统性别行为规范。在研究内容方面,图画书中的父母形象、职业身份、情感语言、色彩与性别差异等方面均受到关注。安德森等人检视了200 本优秀儿童图画书中父母和孩子所扮演的角色,发现母亲和父亲的形象存在失衡:父亲形象在作品中所占的比例普遍偏低,且当父亲出现在书中的家庭生活环境中时,往往表现得相对冷漠、孤僻、无能,很少参与孩子们的生活;而母亲更善于照顾孩子、管教孩子、表达情感。〔2〕菲茨帕特里克等人分析了美国出版的56 本当代涂色书中的889 个人物,发现“孩子”和“人类”更有可能被描绘为女性,而“动物”“成年人”和“超级英雄”大多被描绘为男性,中性行为则更有可能由男性实施。〔3〕泰珀等人考察了图画书中关于性别刻板印象的另一个领域,即情感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结果发现,男性和女性使用的情感语言数量相同,与男性和女性有关的情感词汇的类型也并无不同。〔4〕

2.反思发展:融入定性研究,为多元性别表达争取空间

对于学龄前图画书中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指责,推动了据称避免或挑战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的书籍的出版。迪克曼等人对这一类“非性别歧视图画书”(nonsexist picture books)中的“不平等的性别平等”现象进行了反思。例如,这些书是否通过简单地刻画具有男性刻板性格、特征和职业的女性角色来回避性别偏见问题,是否刻板地描绘了女性的家务和休闲活动……他们认为,这可能会导致性别不平等的延续,尤其是当这类书籍对性别角色的描绘被视作“性别平等”的案例时。〔5〕

基于以往研究,克拉克讨论了用实证主义研究方法进行相关研究的优缺点:将性别不平等现象量化为具体数字,利于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还能用来改进、改革出版实践,如推动女权主义出版公司成立,提高传统出版公司、作家、教师和家长的自觉,使图画书中的内容更加体现性别平等;同时,提出了定性研究的重要性,呼吁研究者在未来的研究中更大程度地寻求定性和定量研究的平衡。〔6〕克里斯普等人则反思了过去对凯迪克获奖书籍的研究假设:研究者通常依靠图像的视觉描绘来确定角色性别,这一行为本身便建立在对“什么意味着男性或女性”的个人理解之上;〔7〕有的研究者则根据儿童解读图像的可能方式来对图像分类,如汉密尔顿等人写道:“如果我们认为孩子可能将一个角色解释为男性,便会将其编码为男性”,〔8〕这种判断过于依赖成年人所持有的关于孩子如何思考和看待世界的观念。在此基础上,克里斯普等人进而补充了“无性别”(ungendered)这一分类法,如《猫头鹰的月亮》一书未定义儿童主人公的性别,以避免给小读者留下“女性需要成年男性的保护”的刻板印象。读者可以选择最能真实反映自身形象的性别定位,将其视作“一个虽胆小但坚持不懈的孩子的故事”。〔9〕从定量研究到定性研究,从挑战传统性别刻板印象到提倡性别多元化,是当前国外对于图画书中性别刻板印象研究的发展趋势。这个趋势既反映了研究方法的变革,又可见社会对于“性别”观念的认知深化。

3.国内趋势:中外比较研究,助力华文原创图画书创作出版

国内学者从性别视角对于图画书进行的研究,大多使用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国内学者对中外儿童图画书中反映的性别理念进行了对比分析。例如,陈宁依托美国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对抽样得到的1032 册图书进行内容分析和文本细读,从性别的呈现频度、角色设置和人格培养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10〕秦国浩等学者选取1999—2016年间获得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信谊图画书奖和凯迪克奖的98 本中美儿童图画书为样本,对两国儿童图画书中蕴含的性别刻板印象进行比较分析。〔11〕于莹等人以40 本获凯迪克奖和丰子恺奖的中英文图画书及信谊优秀图书为研究对象,从父母的人格特质、角色行为、职业分工、外貌特征和教养方式等维度进行比较分析。〔12〕储洁雅则聚焦于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对国内75 本畅销图画书进行内容分析,总结其中传达的性别图景,进一步探讨了图画书中对社会性别的建构途径以及背后深刻的结构、经济和权力因素。〔13〕可见,上述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呼吁在图画书中塑造多元平等的性别角色,鼓励中国原创儿童图画书传递正确的性别理念。

二、图画书阅读与儿童性别刻板印象的交互影响

1.图画书是影响儿童性别刻板印象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媒介

图画书作为一种儿童读者乐于接触的社会媒介,对儿童性别刻板印象形成和发展有着持久而深入的影响。科尔滕豪斯等人发现书籍会对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产生重要而持续的影响,如青少年能够准确地回忆起在学龄前听过的儿童读物的书名和内容。“考虑到书籍对孩子的长期影响,儿童文学中描绘的人物毫无疑问地塑造了儿童对社会接受的角色和价值观的概念”,且图画书中的性别差异很可能会塑造儿童对男性和女性思考、行为和互动方式的看法。〔14〕彼得森等人的研究也证实了图画书中的性别刻板印象会影响儿童的情感发展和认知发展,进而影响其性别发展。〔15〕

国内近年来关于图画书对幼儿影响的研究数量有所增加。徐梦琴以《鳄鱼爱上长颈鹿》系列图画书为例对幼儿进行访谈,发现图画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幼儿的性别刻板印象,幼儿的性别刻板印象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更加稳定,且男童形成的性别刻板印象比女童更牢固。〔16〕孙延永等人运用实验法对中班幼儿进行前后测,得出人物类图画书阅读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幼儿的角色认知发展的结论。〔17〕金鑫等人通过梳理国外文献,发现图画书承载着社会规范下的性别意识和性别角色期待,书中的人物特征给幼儿提供了性别角色榜样。图画书中男女形象出现的频次、角色分配、性格特质等都会影响幼儿性别观念的形成,而地位相当、形象丰富多样的男女角色有助于幼儿的发展不受性别刻板印象的限制。〔18〕可见,在幼儿性别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善用图画书阅读可对儿童的性别意识塑造产生及时且积极的影响。

2.性别刻板印象影响儿童图画书阅读的偏好选择、故事回忆和互动表现

多伊奇在研究学龄前儿童对故事序列的感知和反应时发现,研究对象的性别和角色性别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3 岁和4 岁的幼儿讲述同性角色的故事时比讲述异性角色的故事时更准确。〔19〕乔登等人研究了学龄前儿童对刻板印象与非刻板印象故事的偏好,发现女童更喜欢有女性角色和女性活动的故事(如《黛比和她的娃娃》),而最不喜欢有男性角色和男性活动的故事(如《彼得的火车》);男童则相反。〔20〕艾丽莎通过定性案例调查发现,在与性别主题图画书有关的讨论和活动中,大多数幼儿难以抵制性别二元观点和刻板印象,男孩更倾向于严格遵守性别规范,因为男孩经常因不符合性别期待的行为而面临更严厉的惩罚。〔21〕

三、图画书的创作与性别教育应用研究

除了以上两方面研究,围绕图画书与性别刻板印象,国内外研究者还展开了图画书的创作研究与性别教育应用研究。

1.图画书创作研究

在图画书创作方面,国外学者近年来倾向于定性研究,将目光聚焦于个案,针对作品细节以及读者对故事的接受程度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创作建议。例如卡西米认为《飞行的火车》在为儿童提供性别平等的图景上表现出积极姿态:〔22〕首先,画家多选用绿色、棕色和黑色,避免使用与性别刻板印象有关的颜色;其次,作家根据角色的能力而非性别来刻画角色,两性拥有各自独立的声音和愿景,在对话、行动、人物数量等方面实现了性别平衡。莱普里基于多元文化论指出,李欧·李奥尼的《小蓝和小黄》与《佩泽提诺》使用多种色块来塑造符号化的人物,赋予角色以个性、人格而非特定的生理性别。〔23〕可见,国外研究者大多站在多元文化的立场,希望在特定的细节分析中关注性别形象,而非止步于定量数据分析。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研究范式的调整与女权主义理论的发展密不可分。

国内学者则致力于介绍国外优秀案例,注重对图画书中的情节、人物设置方面的分析,以期为国内原创图画书创作提供借鉴。例如,倡导在作品中突破单一的性别气质,颠覆传统的两性关系及家庭生活方式,彰显女性自足自立的生活追求与职业选择,并以单亲父亲或母亲的形象冲击传统的父母形象等。〔24〕据统计,《纸袋公主》《花婆婆》《妈妈的红沙发》《顽皮公主不出嫁》等图画书在大量相关研究文献中反复出现;同时,也有学者关注到了《灰王子》《不会写字的狮子》《神奇的色彩女王》等较不知名的优秀作品。〔25〕王晓艳从出版队伍、营销手段、激励机制等角度,倡导在作品出版中增强性别平等意识;〔26〕陈宁从图书输出的角度出发,提出性别教育理念的更新为中国童书的国际化提供了可能;〔27〕赵燕站在本土化的立场指出,性别刻板印象的突破将有助于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并呼吁图画书创作者重点关注边缘群体,加强传记类图画书研发。〔28〕可见,当下国内的相关研究多是展望式的、倡导式的。

2.图画书的性别教育应用研究

对于图画书的性别教育应用研究,国内外学者表现出了不同的研究侧重。在国外,图画书对于儿童的教育应用价值研究多集中在语言发展方面,斯特拉瑟等人的研究肯定了图画书作为一种图文并重的艺术样式对儿童学习识字的吸引力,认为家长可以通过图画书阅读活动鼓励孩子使用表达性语言,培养孩子的语音意识和高级思维。〔29〕摩根指出传记类图画书对年幼读者发展多元视角的重要意义,认为教育者可以通过使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精心编写的传记类图画书,引导儿童从小培养跨文化理解的视野。〔30〕还有一些研究表明,图画书中的形象可以促进儿童的社会文化认同。〔31〕

国内近五年来对图画书的性别教育应用研究较之前有大幅增长,整体上呈现出两类研究趋势。一类是基于图画书和性别刻板印象的理论研究,其中有对图画书进行的个例分析,并提出将图画书阅读作为一种性别教育对策。如梁薇基于性别角色和双性化理论,分析《纸袋公主》《朱家故事》《威廉的洋娃娃》等性别教育图画书的积极意涵,建议幼儿园和家长分别通过图画书集体教学活动和亲子共读对男女性别角色进行多元解读,同时鼓励父亲参与儿童的教育和阅读活动,以实际行动促进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32〕张萍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幼儿性教育开展现状及重要性,论证运用图画书开展幼儿性别教育的可行性,并结合如“萨琪”系列图画书提出图画书教育的具体实施对策。〔33〕值得一提的是,李佳洋等人在《性别刻板印象与社会性别平等教育》一文中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研发的“珍爱生命”系列读本,以全面性教育的视角首次将国内原创图画书应用于幼儿的社会性别平等教育。〔34〕

另一类是为探究儿童性别教育现场存在的问题,基于对某幼儿园的实地取样展开的实证研究,其中也涉及对图画书中性别问题的分析,并将图画书的性别教育应用渗透到研究过程与对策建议中。如薛洁发现幼儿园中的图画书资源会传递性别角色期待,“教师选择与投放的部分绘本从内容到形式大多以幼儿的性别为划分依据,体现出对男孩女孩不同的性别角色期待”。〔35〕李夏采用行动研究方式,以“男生,女生”主题图画书为载体设计教育活动,探究幼儿的性别角色认知情况。〔36〕董雪婷提出教师应选择合理的性别教育形式与儿童进行互动,如选择《大脚丫学芭蕾》等优秀的性别教育图画书加深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深刻性和趣味性。〔37〕

四、研究展望

1.加强对“非性别歧视图画书”的创作和批评研究

与国外相比,国内因尚未形成对“非性别歧视图画书”的共识,因而对于“不平等的性别平等”现象的研究相对零散。李博泓以《粉红色仅仅只是一种颜色,蓝色也是》为正面案例,认为“男孩子的东西”只是兴趣爱好的一种,避免了二元对立,鼓励儿童培养自由而多元的兴趣爱好。〔38〕赵燕以《灰王子》为例,指出“男女角色互换”这一情节固然揭示了不平等的性别文化,然而,性别极端异性化并不能代表性别的真正平等。如灰王子的哥哥们遭受的惩罚是做家务,暗含“女性的传统工作改由男性做是对男性的一种惩罚”这一观念。〔39〕可见,“非性别歧视图画书”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这类图画书容易为了颠覆而走向另一种“不平等”,国内应进一步加强对其创作和批评的研究。

2.深化图画书创作与性别教育应用的理论融合研究

如前所述,国内以图画书为载体的儿童性别教育研究常涉及多个图画书个案,但整体上呈现出陈旧、重复的特点,近年的相关研究多沿袭使用前人文献中出现的如《纸袋公主》《朱家故事》等作品。此外,国内少有将国内原创图画书应用于教学的系统化、结构化研究,仅有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开发的“珍爱生命”系列图画书,但该套图画书的图文艺术性还有待改进。研究者们可以进一步深化对本土原创性别教育图画书创作与应用的融合研究,在创作方面加强对图画书专业理论的吸收,在应用方面探索更具系统性、科学性的框架以契合教育现场特点;及时更新、介绍国外近年来新出现的性别教育优秀图画书,以扩充本土教育资源。

3.拓展儿童对图画书中性别问题的批判性阅读研究

关于性别刻板印象对儿童的影响,有国外研究者提出,学者、教师、图书管理员等成年人必须认识到自己对性别是否存在一些假设,并指导儿童批判性地探索文学和媒体如何在性别方面影响其建立自我认同,培养其成为具有批判性阅读能力的读者。具体表现为,在儿童读者解读书中的性别角色时,让他们回归文本,自主寻找分配性别的依据并展开思考,而非仅仅通过性别刻板印象来做出判断。〔40〕如果儿童读者给作品中的一个没有性别区分的角色赋予了特定的性别身份,教育者可借机询问是什么让他做出这样的判断,由此有意识地引领儿童提出质疑并打破自身的性别刻板印象。另外,国内对于儿童批判性阅读的研究中,几乎没有涉及性别维度的专门研究。未来可在这一方面探索更加贴合本土语境的儿童批判性阅读教育方法与相关对策。

猜你喜欢
性别角色刻板图画书
图画书
十宣放血疗法在自闭症刻板行为治疗的临床观察
神奇的图画书
民众服务区“蝶变”新生:颠覆传统服务区刻板印象
低年级写话,不妨从图画书入手
刻板印象提升与刻板印象促进*
管理人员的性别角色观念:现状及影响因素——以湖南省为例
花是一本图画书
学困生元刻板印象结构探索与问卷编制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困扰程度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