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思 师
(内江师范学院 学生处,四川 内江 641100)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信息技术逐渐成熟,网络虚拟空间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阵地不再限于实际空间,也包含了网络空间。因此,在网络空间也应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目前学界关于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主要在以下方面。一是对网络爱国主义文化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如雷娜,左鹏等[1]。二是从网络爱国主义的内容、形式及制度建设等方面对网络爱国主义的现状及特点进行描述,如闫方杰、陶瑞等[2]。综上所述,这些研究对网络爱国主义的发展脉络及现状、特点等进行了描述,但对如何把握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话语权方面的研究较少。掌握网络环境下的爱国主义教育话语权是做好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前提。因此,探索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话语权的产生过程及提升路径是必要的。
美国首先利用自身先进的网络技术例如Twitter、Facebook、YouTube 等社交软件建立起意识形态传播的新平台,提出并实施“网络外交”[3]。一方面影响自身及其他国家民众思想和行为,另一方面重视对其他国家反政府、反执政党势力的培植,使其在网络中充当“意见领袖”,起到掌控话语权、引领舆论走向的作用进而隐性传播其意识形态。在中国,网络也已经深刻影响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连。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部分,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根据目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网络空间必然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即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与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在内容上是一致的,即通过一系列网络技术手段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主要包括中国革命史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道德教育和国家安全观教育。但是,互联网自身的特性使传播的话语信息量大,且意识形态的传递更加隐蔽。这样的话语权争夺其实更为激烈与重要。这些都使传统爱国主义教育与互联网环境下有所不同。在这一情况下,加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善用网络工具,提升话语权,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不同研究视角,不同专业话语权概念的侧重点不同。从社会学视角看,话语权是主体在话语过程中具备的权利与非强制权力的集合[3]。话语权至少具有两重含义:一是通过话语表达思想的权利。 二是掌控、支配话语的权力,即话语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对话语接受者进行引导,使其接受自己的思想。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话语权也具备这样的特点一方面是爱国主义教育在网络空间的延伸,既是对现实话语权在网络空间的延伸,又是对虚拟世界价值观的体现。是教育参与者基于技术支持而在网络空间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和在交往互动中声称和发展的多样话语权利与权力的总和[4]。具体表现为倾听、参与、表达的权利和引导、调控、管理的非强制性权力,能同时对线上和线下产生影响。在人人都可以随意发言的网络世界,教育者如何在教育中占主导地位,掌握话语权力,较为困难。这就让教育者思考如何通过渗透式、融合式的“软权力”方式构建网络环境下爱国主义教育话语权, 这一方式比通过制度化、强制化、权威化的“硬权力”,更能让学生自觉接受和认可,并能进一步让学生形成普遍的社会心理倾向、舆论氛围。
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话语权生成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教育内容的产生和表达。 网络环境相较于现实环境更自由、更隐蔽的特点使网络空间的话语主题在表达时往往更随意、更主观。 同时,网络的多元性决定了网络环境中的教育者与传统教育者相比,权力有限,不能像传统教育者一样,可以单独把控教育内容。在互联网环境下,实际上是多样命题共同构成话语主体即多主体性,互联网下的信息爆炸,且大家都拥有说话的权利,这样的情景下,教育者不能单独把控教学内容,也不具备单独的发言权,这样受教育者对传统的表达方式不太容易接受。因此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表达方式应尽量少用灌输,多用引导的方式,巧妙的表达教育内容。 综上所述,网络环境下的特点决定了教育内容的产生和表达与现实教育有所不同。
由于网络环境下爱国主义的多主体性及话语权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内容的选择要侧重两方面。一方面正面宣扬爱国主义理论,阐释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内涵。另一方面,要关注并熟谙网络空间舆论斗争的动向和规律,在语言表达上要符合大学生网络语言的特点。一是要善用多媒体,例如除了常用的文字表达,也要学会运用视频等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传统严肃的爱国话题成为轻松活泼,有亲和力的大学生喜爱的新话语表达方式。二是合理使用图像表意。图片与表情包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及身份认同等特性,一旦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合理使用,容易使大学生有身份认同感,产生较好效果。三是合理使用感性叙事与戏谑化的表达方式。互联网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更关注自我情感体验,另外网络新媒体去中心化的特质与大学生逃逸传统、躲避严肃、喜欢消遣的文化惰性相对接,因此在叙事角度上如果注重从个体视野出发,进行微观描述和感性叙事手法,且适当运用隐喻、自嘲等的表达和阐释方式,则更容易引起学生共鸣。
话语主体生产的话语需要通过大范围内传播与扩散,才能使话语产生效应,进而影响更多的人。占有话语宣传优势和载体操控优势是话语扩散与传播的必要条件。不具备优势的话语主体,发出的声音会很快消失在互联网场域中。占有话语宣传优势的是拥有资本及网络资源的主体,如大型媒介、政府部门、资本集团等。掌握载体的是拥有网络信息技术的主体,他们可以直接决定话语能够通过何种渠道传播出去。普通个体很难传播自己的声音。在这样的情形下,互联网场域中一旦隐含着某种意识形态的话语开始传播扩散,这种意识形态也会随之传播并影响受众的思想观点,使受众在难以感知的情况下受其渗透。当前的网络环境下,教育工作者要想办法守住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确定宣传优势及载体操控优势,控制话语权。教育内容和表达方式确定之后,就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及受教育者的特点确立话语宣传优势及选择合适的载体建立载体操控优势,使教育内容传播和扩散效果达到理想状态,从而影响学生,达到教育效果。
在教育内容的传播和扩散方面,可以合理运用意见领袖,让其帮助传播,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他们一般依靠大量的粉丝,在网络社交团体中具有一定影响力,对信息的散播趋势能形成主要作用,是话语传播链条上的关键群体。这提示我们在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培养网络空间中影响力大的学生,让其帮助传播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进行传播之后,由于互联网的信息呈现巨量化、流动大、更新过快等特点,如果教学内容不能在较短时间使话语产生共振效应,扩大影响范围和影响力,发出的声音会很快消失。
为了尽可能地延缓教育内容的消失,提升教育内容的影响力,在实践工作中要重视网络社区建设,要把教育内容有针对性地在社区传播。网络是多样价值观念表达的场域,教育者不去占领阵地强化内容,别人就会去占领、强化。因此,要经营好重点网络社区,多在网络社区传播内容,多与网络社区的网友进行互动,使重点网络社区变为传播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密切关注网络新闻,要在社会热点事件发生后快速作出反应,积极引导网络社区的价值观。聚焦焦点话题,把合适的教育内容与焦点话题进行结合,通过“意见领袖”设置议题引导学生关注相关议题,进行讨论。也可以在线下进行相同的教育内容,线上线下同时进行同样的教育,现实生活与虚拟空间互相影响,形成合力,使教育内容产生共振效应,扩大影响范围和影响力。这样可以让教育内容进行二次传播,极大的延长传播时间,扩大影响力。
综上所述,从教育内容的产生表达到最终的完整话语权生成,有复杂的传播链条。在教育内容的产生和表达阶段之后,要通过传播和扩散,最后达到影响学生的目的。在传播链条中,网络社区和意见领袖是传播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其中,教育内容的产生环节反映的是教育主体“说什么”,表达方式的确立反映的是教育主体“怎么说”,是奠定话语权必不可少的环节;内容的传播和扩散反映的是“用什么渠道说”这是话语权扩大影响力的必经阶段。在这一阶段,往往会通过网络社区的圈层和意见领袖发挥作用,促使议题的产生及讨论并对讨论发展起着导向性作用。通过这样的过程教育内容才能进行较好的传播,话语逐渐形成影响力和控制力进而影响学生。
第一,教育者主体权威弱化。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掌握的信息较少,教育者几乎完全掌控教育内容,并且因为现实社会的真实性,受教育者在课堂不会轻易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与教育者的互动与反馈也较少,这样的情况下,受教育者不会反感教育者常用的说教甚至是命令的形式进行教育。受教育者对教育者往往会表现出一种服从的关系, 教育者能凸显自己权威[5]。但在网络空间,受教育者获取的信息量大增,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者的网络技术知识如果不足以应对,那么教育者将失去信息资源的优势地位,失去了对教育内容的全面掌控。同时,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个体具有隐匿性。这就导致在现实空间,一些不方便表达或没有路径表达的话语,在虚拟的网络空间有了表达的可能。这样受教育者可自由的表达,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地位开始变得更平等。受教育者不再喜欢教育者们生硬的灌输方式,教育者的主体权威受到挑战,主体权威弱化。第二,网络话语控制力减弱。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教育中因为教育者能掌握话语的主动权和控制权可以通过系统性的“传授”“灌输”等方法实现,且有一定的效果。但在互联网背景下,教育活动的环境、场域及教育对象的特点等都发生了较大改变。例如,环境的信息量变得巨大,活动场域从传统教室变到了互联网空间。在网络环境下,受教育者形成了自己的话语体系,如果教育者不熟悉这套话语体系,教育者的网络表达将不被认可,网络话语控制力减弱。例如,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教育者在进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时容易照搬大话套话,容易给学生造成生硬脱离生活的感觉[6]。这样的话语表达体系往往难以被学生接受,最终难以转化成有效的教育话语,教育话语控制力被削弱。第三,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往往是由身兼数职的辅导员进行。辅导员须从事大量事务性工作,这使辅导员往往难以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同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一般只是通过网络上的痕迹和只言片语来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样的特点加大了辅导员从事教育工作的难度及网络影响力。这也会导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者的边缘化。
传播是话语权实现的重要过程之一。网络空间信息繁多,如果没有良好的载体对此信息进行传播,信息会很快消失在茫茫网络中。因此具有良好载体优势是话语能良好传播的必要条件。思政教育工作者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早期并没有意识到此种技术变革。对网络传播载体的认识与思考都不充分,加上思政教育语言体系本身比较严肃等特点,对思政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载体建设并不太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思政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宣传都还停留在展板等十分传统的手段。官网建设也只是把课堂内容照搬到网上,并没有根据网络话语的特点修改课堂内容的表达,对于学生常用的QQ等网络社交工具等的特点更是少有充分了解及使用。教育者较少研究这些常用的网络载体,没有根据这些载体设计话语表达方式,最终使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传播路径不佳使得教育内容在网络中影响力不佳,影响最终的教育效果。
在新环境下,网络教育话语的影响力降低。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西方话语霸权的强势影响。西方敌对势力一直坚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价值植入。西方国家凭借着互联网技术传播手段的优势、国际话语权的强势,向我国渗透西方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甚至一些诬蔑国家的报道,这些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话语权带来巨大影响,使主流话语影响降低。二是因为网络环境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导致网络教育话语影响力降低。“互联网+”的兴起,网络与实体经济形态逐渐融合,消费意识形态以更隐蔽的形式影响人们的生活,人们获取的信息量大且碎片化,理性价值逐渐被情绪化的表达消解。这样网络教育系统性的、理性的话语影响力则降低了。
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和重塑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话语权,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新时代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努力探索提高话语权的路径。提升路径的方法应从话语权的产生过程和目前面临的困境两大方面着手,寻求思路。
话语的产生和表达是话语权生成的第一步。教育者表达方式不被受教育者接受与理解,也是目前话语权面临的困境。因此需要创新话语模式,提升教育者的网络话语能力。
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及语言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在网络空间中,受教育者不喜欢传统教育者所主导的严肃性、系统性、规范性等教育话语体系。为了提升话语权需要重构表达方式,要尊重大学生的话语主体意识,在工作实践中应主动理性梳理,辩证分析,探询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话语的特点及规律。例如,教育者在进行话语模式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网络语言的特点。从小事切入,叙述故事情感要真诚。同时当代大学生在网络中的爱国情绪话语表达与呈现有时容易出现感性化倾向,教育者要理解并尊重此表达方式,积极引导,把“激情”转化为“理性”,让学生把对国家的热爱之情投入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以实际行动表达对国家的热爱与忠诚。总之,在工作中,要认真总结大学生网络表达的话语特点,做到良莠有分,因势利导。
话语生成及表达后,就进入了传播环节。优化网络平台,做好传播环节也是掌握话语权的重要工作。第一,学校层面要做好校园网的规划、建设工作。相关职能部门要做好对校园网络的管理工作,尽量规避不良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第二,教育者不能在网络上“潜水”应积极发声。要力求维护网络平台的话语主动权。在网络平台上,如果教育者在网络平台不积极发声,网络空间就会被不良声音占领。培养学生网络意见领袖,运用他们在学生网民中的话语影响力对议题进行讨论与传播。第三,各部门的教育工作者应通力合作,进一步建设好官网、官方微博、微信等传播平台形成新媒体传播矩阵,形成传播合力,对话题进行二次传播,尽量形成更大的扩散,使主流思想不断共振,延长传播时间,达到良好的影响力。最后,加强网络舆情的调控,积极引导舆论走向,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7]。辅导员等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互联网、新媒体应用技能等的相关培训,定期开展专业技能讲座、研讨会等活动,不断学习、交流,最终达到更新知识结构,提升网络话语能力的目标。例如,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形成每周校园舆情热点报告。积极利用新媒体工具进行引导,了解学生常用网络软件的特点及规律并能熟练运用。关注学生的网络空间动态, 捕捉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采用多种教育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引导。通过这些细致的工作才能做好舆情主动权的掌控和把握。
培育和践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应把握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复杂性,不断借鉴、吸收、学习、实践网络流行文化的新元素。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应融合网络特质不断改进,使教育内容易于网络传播,提升网络话语权,达到易于被学生接受的目的。例如,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选择表达上就要尽量符合目前学生在网络空间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信息碎片化的特点,既要符合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又要易于被学生们理解和接受。例如,风靡网络的《那兔》漫画,就是借鉴青年流行的二次元文化,用漫画、动画的形式表达爱国情感[8]。形式上,要不拘一格,积极吸收网络环境的优点,通过图片、表情包、微视频、H5、音乐等将爱国主义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让人们潜移默化的理解并践行爱国主义[8]。总之,就是要遵循学生的网络信息接受和传播规律,把想传播的信息、想表达的观点合理地融入谋篇叙事中,将爱国主义的情感和理论巧妙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正能量”的网络文化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概言之,互联网场域是复杂多变的,在此环境下爱国主义教育话语权应逐一厘清当前所面对的困境,争取用创新话语模式,提升教育者的网络话语技能;优化网络平台,提高传播层面的话语主动权;积极借鉴,吸纳网络有益元素,不断优化内容及形式等方法提高爱国主义教育话语权,进而努力筑牢有利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的网络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