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困境与出路

2022-01-01 05:00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教育学师范院校一流

王 建

(1.内江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四川 内江 641100;2.辽宁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为全面贯彻深化改革发展的要求,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2015年国务院出台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双一流”)。由于学科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基础,也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更是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一流学科的建设成为各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目前,在已经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名单中,一流大学有42所,其中师范院校有2所,占总数的4.76%,地方师范院校0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有95所,地方师范院校0所,一流学科建设共有465个,教育学一流学科有2个,占总数的0.43%。总体而言,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学科建设薄弱且被边缘化,给其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大学之间的竞争发生了从“‘学校中心’到‘学科中心’、从‘身份固化’到‘动态调整’、从‘单一国家版’到‘国家地方双版一流’三个重要变化”[1],而且“双一流”建设坚持“扶优扶需扶特扶新”的原则。这些变化和原则也为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学科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它们“积极有为、确保有位”创造了可能性。正如潘懋元先生所言:“在一流大学中,并不是所有学科都能够成为一流的,而作为非一流的大学,有一些学科力量很强,有很好的发展前途。”[2]由此可见,“双一流”建设既为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学科发展带来了机遇,也使其面临着诸多挑战,是机遇与挑战的统一体。综上所述,地方师范院校一定要认识到教育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大意义,充分利用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契机,积极应对“双一流”建设为教育学学科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在争取政府和社会支持的同时,主动寻求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径,为教育学学科发展争取更大的空间,以此来实现教育学一流学科的建设目标。

一、地方师院院校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内涵及属性

有研究把我国现有的师范院校分成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少数处于领先地位的重点师范大学;第二层次是部分办学水平相对较高的师范大学;第三层次是数量众多的地方师范院校[3]。本研究中所说的地方师范院校主要是指第三层次的师范院校(不含高职和私立本科院校)。由于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学科独特的规律性、本身的现实性以及学校类别的差异性,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指地方师范院校在教育学学科建设过程中,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体现地方特色,学科优势突出,得到社会广泛认可,达到区域一流水平。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具有地方性、师范性和应用性三大属性。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学科建设必须要明确和把握自身的属性,并以自身属性为逻辑起点,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地探索出符合自身特点的教育学学科发展模式,进而实现一流学科的建设目标。

(一)地方师范院校的地方性

地方性是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基本属性。所谓地方性,是指办学主体的地方性、服务社会的地方性和就业市场的地方性[4]。学科及学科发展并无国界、区域的区分,但是学科建设是有国别、区域差异的[5]。就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学科建设而言,地方师范院校本身的区域属性、管理体制、服务面向、学生来源等就决定了其地方性特征,即立足地方、服务地方、获益于地方。因此,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学科建设一定要扎根于地方,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与地方经济社会全面接轨,并与地方经济社会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构建起与地方经济社会构成协同发展的办学体系。

(二)地方师范院校的师范性

师范性是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核心属性。所谓师范性,是指教师培养的特殊性[6]。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学科主要是以培养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为主要目标,客观上是教师专业教育,由此构成了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根本特性,即师范性。师范性是由教育学的特殊学科属性决定的,从而决定了它的不可替代性和无比重要性,是相对其他学科的特色之所在,能够凸显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特色。由于师范性的最终指向是立德树人的根本问题,所以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应以教师教育的提升和发展为根本,主动对接基础教育,为区域内基础教育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如果不注重教师教育的发展,教育学学科建设将失去方向和本来的意义,也不可能实现一流学科的建设目标。

(三)地方师范院校的应用性

应用性是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内在属性。就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学科建设而言,地方师范院校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以及教育学本身就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属性就决定了其应用性的本质特征。所谓应用性,是指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以应用性特征为主。在人才培养方面,教育学学科以培养适应地方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为主。在科学研究方面,以理论知识的创造性应用并解决具体实践问题的应用研究为主。在社会服务方面,以服务地方教育为主。可见,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一流学科的建设不能跟着部属师范大学或者办学水平相对较高的师范大学后面亦步亦趋,而是要把应用性摆在突出位置,并具体落实到专业、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环节之中。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而言,地方性强调了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学科建设的面向与基础,师范性则强调了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理念与方法,应用性强调了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目标与要求。三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关系。如果没有地方性,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学科建设就失去了发展基础,如果没有师范性和应用性,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学科建设就失去了特色和优势。因此,地方性、师范性和应用性共同构成了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基本属性。

二、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缺乏一流的师资队伍,学科建设整体水平不高

地方师范院校囿于地理位置、社会影响、办学条件、发展平台、工资待遇等一系列现实因素的影响,使其在人才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很难引进到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地方师范院校在面临高层次专业人才引进难的同时,也面临着现有优秀人才流失的困境。缺乏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已成为制约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瓶颈。首先,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的缺失。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为例,这些高层次的人才基本上都集中在部属师范大学或者办学水平相对较高的师范大学,地方师范院校基本上没有。其次,缺乏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以X师范学院教育学院为例,该学院现有教师6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只有7人,占总人数的10.6%,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也仅仅只有9人,占总人数的13.6%。由于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缺乏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和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所以在建设过程中才会出现学科整体水平不高和后劲发展不足等问题,使得教育学学科建设水平和创新能力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二)缺少必要的发展平台,学科建设载体基础薄弱

学科发展平台是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学科发展的有效载体,对教育学一流学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学学科要想实现一流的发展,其平台至少应包括学术研究平台、学位招生平台、学生培养平台和教师培养平台等方面。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基本上只有学生培养平台和教师培养平台,高水平的学位招生平台和研究平台基本上没有。由于很多地方师范院校办学积淀不够,主要还是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获批硕士学位点存在诸多现实困难,更不用说博士学位点了,其学科发展平台远落后于部属师范大学和办学水平相对较高的师范大学。同时,与部属师范大学和办学水平相对较高的师范大学相比,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学科基础薄弱,学科间的支撑与互补性较弱,也较难形成优势资源有效整合的高水平研究平台。通过对教育学学科高水平研究平台进行分析发现,其重点研究基地主要集中在基础良好的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之中,地方师院院校几乎没有。以教育部重点建设的12个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为例,它们主要集中在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厦门大学等大学之中,没有一个在地方师范院校。缺少高水平的研究平台和学位招生平台则很难聚集优秀的教师队伍,也不利于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整体水平的提升。

(三)过度关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的育人功能弱化

学科建设水平的高低,不仅体现在科学研究上,更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是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结合”[7],但是,受“效率优先”价值导向和“重科研轻教学”评价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地方师范院校把发表了多少核心论文、获得了多少科研项目、出版了多少学术著作以及获得了多少科研成果奖等内容作为教育学学科建设最重要的要素。往往只注重直观“数字化”评价指标和“短、平、快”建设方式,把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这一核心要素看作是教育学学科建设的一般要素,忽视了人才培养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8]。如果仅仅通过科研成果来判断教育学学科发展水平的话,那就将是一个极大的错误,也会导致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过程中设无法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另外,很多地方师范院校在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以完成学校规定的科研任务为终极目标,没有将学科建设的资源和成果及时转化到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以及教育实习等人才培养上来,学科建设成果反哺人才培养不够。这是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也是其建设中面临的一个现实困境。

(四)学校之间同质化现象严重,学科建设缺乏特色

从世界一流学科成长的规律来看,有特色的学科虽然不一定能够成为一流,但一流的学科必然具有特色[9]。由此可见,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学科如果没有学科特色,那么一流学科建设也就无从谈起。通过对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学科的研究发现,大多数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学科建设在学科定位、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基本上趋同,没有多大的差异性,学科建设普遍存在“同质化”的问题。例如,大多地方师范院校在教育学一级学科之下一般都设立教育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特殊教育等二级学科,所开设的学科方向具有极强的同质性,没有形成更加符合区域发展特色,更为具体化的学科方向,进而也就导致学科特色无法得到彰显。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地方师范院校没有打破教育学学科之间同质竞争的现象,盲目“跟市场”,自身没有明确的学科发展方向;二是教育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交流融合程度不高,多样性和跨学科程度不足;三是没有主动挖掘地方经济社会的优质资源,确立自身创新发展的增长点。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同质化”,使得教育学学科建设既没有特色又没有优势,更不可能达到区域一流乃至国内一流的建设目标。

(五)局限于大学象牙塔中,学科建设服务地方不足

学科因社会需要而产生,因社会需要而存在,因社会发展而发展[10]。《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指出,一流学科建设要“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要高举教师教育旗帜,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方向。但是,很多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学科建设自我封闭意识较深,没有主动对接地方基础教育发展需要,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意识和水平不足。以科学研究为例,很多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一流学科的建设大都通过逻辑思辨的方式形成一系列的科研成果,科研成果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比较严重的“两张皮”现象,完全局限于大学象牙塔中,没有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没有与地方基础教育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导致教育学学科建设缺乏特色和发展动力而陷入困境,从而严重阻碍了教育学学科的发展。

三、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路径

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地方性、师范性和应用性特征以及教育学学科发展现状决定了其在一流学科建设道路上的特殊性,因而它无法复制综合型大学或者部属师范大学的学科建设思路,必须要探索出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径。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一流师资来夯实教育学学科发展

一流的师资队伍是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核心要素,决定着教育学学科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没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有一流的教育学学科,更不会有一流的大学。正如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所言:“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质量。一所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色。”[11]地方师范院校一定要加强教育学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内培外引”的原则,推动教师队伍规模与质量不断提升,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具有可持续发展力的学科发展梯队。教育学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做好现有优秀人才的规划和培养,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地方师范院校一方面可以实施青年教师发展计划,鼓励青年教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或者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大学访问学习,也可以与高水平院校合作申报或者协作开展科研项目等形式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另一方面也要制定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和个人成长计划,选派优秀学科带头人外出进修,或者邀请国内外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知名专家进行培训和指导。第二,通过柔性化的方式引进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高层次人才争夺将渐趋“白热化”,地方师范院校在“待遇留人、事业留人”优势不明显的情况下应主打“情感留人、环境育人”牌[12]。比如,建立子女教育资助制度、安家补贴制度、住房补贴制度、专职人事服务等,解决高层次人才的后顾之忧。第三,重点引进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博士。对于地方师范院校而言,引进“杰出青年”“长江学者”等这些高层次人才不太现实,与其好高骛远,还不如实实在在的引进有发展潜力并热爱教育事业的青年博士。只要这些青年人才形成合力,教育学一流学科的建设也会大有希望。

(二)积极构建学科发展平台,以平台来助推教育学学科发展

学科平台是地方师范院校开展科学研究、进行人才培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彰显特色的主要基地,也是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对于教育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地方师范院校应根据教育学学科发展现状,努力构建不同的高水平学科发展平台来助推教育学学科发展。当前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学科发展平台的建设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努力建设高水平的学科研究平台。地方师范院校要围绕教育学学科的特色和优势,主动关注国家和地方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拓展多学科交叉融合领域,建立具有学校优势特色的跨学科研究平台”[13],通过问题研究实现学科交叉创新,提升教育学学科水平。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可以在学校层面成立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并在此基础上积极争取建立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等更高层次的研究平台,有条件的地方师范院校还可以筹建省部级的科学研究平台,以此来推动教育学学科发展水平与建设能力的提升。第二,加强硕(博)士学位点的建设。“学位点是汇聚研究团队、开展科学研究、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是助推学科建设的有效载体”[14]。对于大多数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学科建设而言,硕士学位点的建设比较符合实际,而且也是教育学学科建设迫切需要推进和突破的重点工作。当然,对于已经有硕士学位点的地方师范院校则应积极争取建立博士学位点,以进一步提高教育学学科发展平台。地方师范院校在把握政策和要求的基础上,一定要积极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优化学科布局,集中全力争取实现研究生招生资格,进而实现教育学学科建设跨越式发展。

(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育人成果来巩固教育学学科发展

人才培养有助于教育学学科建设,能够为教育学学科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教育学学科建设成果也能够有效地反哺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之间相互支撑和相互作用。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一流学科的建设,一定要改变只重科学研究,忽视人才培养的现状,并积极将学科建设成果运用到人才培养之中,以高质量的育人成果来实现教育学学科的长远发展。第一,必须重视人才培养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人才培养始终都是高校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出发点和价值旨归,也是衡量教育学学科建设水平的根本尺度,更是教育学学科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一流学科的建设不能只注重直观“数字化”评价指标和“短、平、快”的建设方式而忽视人才培养这一核心工作,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可能在短期内会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得到的可能是失去灵魂的卓越”[15],不利于教育学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地方师范院校应通过革新相关制度、加大教学投入、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育实习质量等途径来提高教育学学科的人才培养质量。例如,建立以应用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的评价体系,将教师职称晋升、评优以及绩效考核等方面向课堂教学一线倾斜,把教师精力聚焦到教学上,引导教师更加重视课堂教学,促进教师安心教学和潜心育人。第二,注重学科成果对人才培养的反哺作用。教育学学科建设成果不能仅仅止于科学研究成果的发表或者完成规定的任务,而应该将学科建设成果反作用于学科人才培养,为学科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推进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可以运用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新成果、新方法,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使学科建设成果服务于人才培养实践,切实提高学科的影响力和现实价值。

(四)明确学科发展方向,以学科特色来推动教育学学科发展

学科发展方向是教育学学科创新的关键,也是教育学学科实现“以特制胜”的基础。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学科要想争创一流,可以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学科发展之路,以学科特色为突破点,实现教育学学科内涵式发展。例如,北京师范大学根据时代的需求和发展,不断更新和开创新领域,形成了以教师教育和远程教育学为学科特色的办学风格,并在国内享有盛誉。那么,地方师范院校如何使教育学学科富有特色呢?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注重多学科融合发展,构建学科生态群。由于特色学科的发展具有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内在逻辑联系,学科的发展方向往往是交叉和跨学科领域的[16]。因此,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学科“在支持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发展的同时,要促进跨学科研究,提升学科交叉融合程度,构建良好的学科生态”[17]。在建设过程中,教育学学科可以与哲学、伦理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艺术学、人类学、生态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学科体系,全面提升学科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例如,华东师范大学设置了教育文化与社会、教育政策学等学科方向作为特色学科,东北师范大学设置了农村教育等学科方向作为特色学科,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第二,借助地方资源,积极打造教育学学科特色。地方资源往往具有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学科要突出学科特色,就要积极与地方经济、文化、历史、教育等方面深入融合,形成不可替代的特色优势。例如,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学科充分发挥地处民族地区的优势,开展卓有成效的民族教育学研究,在借助地方资源的基础上强化了学科特色,提升了学科发展实力。

(五)积极融入地方教育,借助社会服务来促进教育学学科发展

学科因社会需要而生,因服务社会而兴。一门学科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它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也就是看它能否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能否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学科发展史的无数事例反复证明,教育学学科建设只有面向地方社会发展要求,积极融入地方教育,与所在地方建立起紧密的发展命运共同体,才能获得巨大的发展动力,才能实现学科的良性发展。第一,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学科要充分了解所在地方或者区域的教育结构和人才需求,根据新时代应用型专业人才的要求,确立培养目标、优化课程内容以及改进教学方式等,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够适应地方或者区域教育发展需求,为地方或者区域教育发展培养出优秀的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第二,为地方政府提供教育决策的咨询服务。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学科要以二级学科为基础,主动将科学研究成果提炼为成果要报、政策建议和研究报告,为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决策提供全方位、各层级的智力支撑和知识服务。第三,为地方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服务。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学科要主动与中小学和幼儿园建立战略联盟合作关系,以质量为导向,以核心素养为抓手,围绕学校改革与发展、课堂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等问题开展合作研究,以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育质量。第四,为地方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职后教育提供服务。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学科要积极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以教师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为基础,积极探索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之道,主动融入并服务于地方教师职后教育。教育学学科在服务地方的同时也从地方获得了学科发展的资源,反哺学科建设,二者相互促进。质言之,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一定要关切地方基础教育现实需求,履行服务地方社会的使命,进一步从象牙塔转向社会场,在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建成区域一流学科。

猜你喜欢
教育学师范院校一流
一部系统研究批判教育学的力作
——评《批判教育学的当代困境与可能》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曲靖师范学院教育学学科
师范院校应有“师范味”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师范院校应进行一流的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