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伪存真,减负增效
——略论小学教师“浅备课”现象的思考及转变策略

2022-01-01 01:49张俊茜
课程教学研究 2021年10期
关键词:随堂教案学情

文∣张俊茜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教育的高质量需要由课堂教学来承载,而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又依赖于备课的导向和引领。然而,还存在着个别教师没有真正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和备课的真谛,致使其对备课敷衍塞责,只做表面功夫,应付检查,形同不备课或者“浅备课”现象,制约着课堂教学的良性发展。基于此,笔者结合学校进行的教师备课管理改革措施,提出以下思考。

一、小学教师“浅备课”现象的思考

(一)浅层备课的现象分析

在教学改革浪潮如火如荼的当下,教师在备课上存在着无关轻重、责任缺位、观念陈旧的种种主观因素。在手抄教案时代,从市面上购买现成的教案集,直接抄进自己的教案本,不管内容是否契合,只管字迹是否端正,版面是否匀称。有的教师甚至在寒暑假知道自己任教的年级后,便一口气抄完,之后便不会再翻开,导致课堂和教案的备课内容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在可以采用电子化备课后,有些教师直接下载网络现成的教案,改改格式,直接照搬,无视学情全部搬进自己的教案集中。情况稍好些的教师,进行横向对比,东拼西凑成一份前后目标不统一、形式内容紊乱的教案集。有些使用共享教案的教师,美其名曰集备,实则是将各自采用以上手法整理到的各单元教案拼凑合并成整册教案,每人一份,再绞尽脑汁地把教案本的批注栏处填满,不管批注前后有无关联。有些教师的备课流程机械化,各年级各单元的教学流程均可通用,对教材的文本解读、学生的学情把握缺乏完整认识和分析,课后反思也只是泛泛而谈。甚至有的教师没有教案便进课堂,美其名曰做好了隐形备课,等到教案检查时再匆忙补写“回忆录”。

(二)浅层备课的管理疏漏

出现以上现象,除了教师自身主观能动性不足的因素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管理疏漏。管理者在检查时采用的形式单一,只采用浅表化的可视性检查,而忽略了深层次的关注。如检查形式上的教案格式是否规范,环节是否完整,课时是否齐全,字迹是否工整,有无修改和反思,等等。管理者没有结合实际教学效果进行检查,只查静态的教案本,而忽略了对于教师隐形备课成效、课堂教学效果、学生习惯培养、习得效果等的监控。此外,管理者没有重视备课的重要性,加之教师的日常工作负担较重,常有一些不重要但紧急的工作占据了教师的时间。而备课工作需要较强的脑力劳动,于是便出现了备课粗枝大叶、应付了事的情况。

教学常规管理上的量化考核,使得备课工作追求形式而忽略内涵,使得备课工作的有形产品教案成了一堆可以描述度量并能相互比较的数据。由此造成的“浅备课” 最直接的受害者便是本应该接受良好教育的学生。

二、小学教师“浅备课”现象的思考及转变策略

(一)多重路径,激活实效

为树立正确的备课指导思想,确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的价值取向,依标据本引领备课,笔者提出改变传统备课的理念,从观念导向和管理形式上进行变革。

1.以学导教,因材施教

当下不少教师编写的教案往往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只反映教师怎么教,而不考虑学生怎么学。这样的教案依据教材进行编订,而非根据学生学情不同而调整,只是单向度的知识信息传递,容易造成照搬照抄的现象。新课标强调 “以学生发展为本”, 因此在教学设计前要先“备学生”,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分析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再选择教法,设计教学过程。在管理上,学校要改变提供给教师的教案版式,教师设计和学生学习引导两个板块并行,要具体分析学生实际,预设学生可能会存在的问题,撰写教师教学每一个步骤所要取得的成效和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路径转变,使教案为学生而备,为学生而服务,引导学生在此过程中阅读、思考、倾听、表达、实践,创造实现由“学会”向“会学”转化的时机。

2.扎实集备,把握重点

集体备课,集合大家智慧提高备课的质量。但在以往的集备过程中,容易存在走过场的现象,需改革集体备课组织形式,实行主体体验式备课。首先,集体备课的内容可以包括:语文知识培训、课标研读、教材解读、学情分析、教学研究、学法指导研讨等等;形式可以是研讨式、微格式、讲座式、评课式、案例式等等。集备不拘形式,根据教学进度有主题有重点,集中精力解决教学中的一到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一个语文知识点的训练、解读,可以是一种课型的剖析,可以是一种教学方式的研讨,可以是一种学习方式的介绍,还可以是一种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和运用。其次,集体备课前所有成员要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提倡教师吃透教材、系统把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点和基本策略,例如解读文本、设计教学过程、查找课程资源、准备教具学具、研究学生知识基础和年龄特点、进行作业设计等等,每个成员要带着思想参加集体备课,带着充足的资料准备参加集体备课,才能相互有所启发。再次,把集体备课的重点落在教学结构设计上,把握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以保证教师的教案设计不偏离、不超越。确定教案的基本框架和参考样本,但不作为统一使用的范本,留出充足的空间让教师结合学情进行二次加工创造。教学案要具有启发性,对教材先进行解读,提炼出能够统领本节课的导学问题,并辅助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支架问题,将其串联起来。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应作适当的提示,并配以一定数量的思考练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

3.注重反思,凸显成效

课后反思是良好备课的延续,同时也是下一次备课的开端。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对教学经验尚浅的新教师,要求其备课重在规范性,奠定新教师备课的基本功;对有一定课堂教学经验的教师,要求其备课关注新意,凸显学科核心素养;对有深厚经验的老教师,应重在让教师总结经验,并上升至一定的理论高度,形成教学理论,并在学科组内推广,由此改变教师备课与写教案时间精力倒置的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关注教师所撰写的反思是否与教学环节设计相匹配,是否关注到学生的学习成效,并通过随堂观课及各项监控评价,监测学生的学习落实度,从而评价教师的备课教学成效。

(二)多样管理,有机评价

在转变策略中,最关键的是改进管理方式,建立新的备课评价机制,通过监管评价弥补不足。

1.横纵对比,破除浅层备课

在纵向上,教案编写中出现了不少教师照抄自己之前教案的情况。教师们觉得网上抄袭或者照抄教师用书的行为属于抄袭,而抄写自己撰写的教案不算弄虚作假,所以容易出现懈怠心理。抄到最后,教案的反思变得年年相同,只是纯粹的机械照抄,对同一节课根本没有思考或者改进。针对这种情况,检查者可以通过收集校本资源库历年的教案,进行纵向对比,随机抽取两课的教案进行对比。在横向上,同年级集体备课,但生情不同,不应该出现教学过程完全一样的情况。教师拿到集体备课的教案后,要再次根据自己班级的生情及教学实际对集备教案作深入的推敲、斟酌,并作旁注调整。经纵向、横向对比后,如若教师在多课教案中存在教学方法、导学情况、教学反思分析雷同的情况,便存在照搬嫌疑。

2.随堂听课,消除侥幸心理

备课管理的调整还要体现在对带教案进课堂的重视。为了能够检查新教师教案与上课情况的一致性,随堂听课必须常态化,但又与以往的随堂听课侧重点有所不同。对教案与课堂内容一致性进行检查时,可以每学期均衡随机抽取三节课进行随堂听课,而且每次只需要听某些环节而不用整堂课都听,每次重点检查教案与上课内容是否一致。由此给教师一个不能松懈的持续动力和对心存侥幸的一种警告。这样的检查方式能引导教师更加重视备课,将精力从无效的机械抄写教案中解放出来,真正转化到精心设计符合学情、提升教学实效的导学案中。学校可组建一批以学科为单位,由学校管理者、教研备课组长和骨干教师组成的随堂听课指导小组,通过随堂听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常规管理,也变查为导,由此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3.线上共享,发挥评价作用

通过以上备课活动及管理后,每学期末教师提交教案备份版,交教导处进行统一管理,并存放在教学资料保管室。下学年初,由接任的备课组借出,由备课组长组织教师进行借鉴使用。这样可减少因为教师任教年级的变动而出现的教学实践经验的流失,最大限度地保存、共享精品教学设计;再者,通过下一学年教师的借阅,进行评价量化等工作,变教学管理行政检查教案为同侪评阅教案,根据借鉴使用者的综合使用感受和教案编撰的用心程度评定出上一学年各教师的教案等级。同时,学校也组织教研组、党政工联席会议进行评价,确定个性化精品教案,定期更新,动态管理,不断补充,形成学校的校本资源库。如此,既可以丰富校本资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同时也可以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

总之,找准备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剖析教师“浅备课”的主客观因素,因校制宜,才能建立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融通关系,从而调动教师的自主性,为备课活动良性进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打下基础。

猜你喜欢
随堂教案学情
“功”随堂练
《触摸春天》教案
“压强”随堂练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定跳远》教案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Unit 1 STEP BY STEP 随堂通Section A
Unit 2 STEP BY STEP 随堂通Section A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