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视域下高校领导干部应树立的办学理念论析

2022-01-01 01:29谢树华
关键词:治校办学理念

谢树华

(温州大学,浙江温州 325035)

从“民生工程”“基础工程”到“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事业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日益凸显。党的二十大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走过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不平凡发展历程,办学规模、培养质量、创新水平、服务能力等实现了历史性跃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我国高等教育正式由大众化迈入了普及化的新发展阶段,整体水平进入了世界第一方阵,高等教育开始成为国民的基本需求,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构成和必然要求。

迈入新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高等教育必须要有新作为。这个新作为取决于高校能否在新阶段新的条件下实现高质量发展。从治理主体的视角来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程度又取决于学校是否树立并践行科学的办学理念。领导干部作为高校办学治校和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少数”,在推动学校改革发展中发挥着中坚作用,是学校治理的关键因素,是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高校领导干部树立怎样的办学理念,其认知水平与履职尽责能力等是一所大学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展现新作为的关键。

一、办学理念的基本内涵

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奠基人之一潘懋元先生在为《大学理念论纲》作序时提到,“作为理论探析的大学理念是一般的,而作为指导实践的办学理念则是特殊的”,“办学者还应在一般性的大学理念基础上,树立自己的办学理念,也就是对这所大学的理性认识和理想追求,并使之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认识与共同追求”[3]。清华大学蓝劲松教授认为,“大学的(办学)理念就是大学发展远景与方向的指导原则,或者说是大学的最高领导原则。它是对大学(高等教育)的精神、使命、宗旨、功能与价值观等大学发展基本思想的概括性论述”,“大学办学的具体目标、任务、体制、机制、方法,乃至校训、校歌、校旗、校徽及校园布局与建筑等,则是大学办学理念的延伸,受理念的无形制约”[4]。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认为:“办学理念,即学校发展中的一系列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及其教育价值追求的集合体,是学校自主建构起来的学校教育哲学。”[5]

从高等教育研究者、管理者对大学办学理念和而不同的理解和阐释来看,办学理念对于大学至关重要,它是大学发展的灵魂[6],是对大学办学治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和独特办学观念的统一,是一所大学办学实践之遵循、治校之方略、管理之原则的有机统一。解析大学办学理念之内涵特质,需要把握以下三对辩证关系。

第一,大学的办学理念是抽象与具体的统一。就性质而言,办学理念首先是一种概念,是价值、观点与思想的集合,是办学者对“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这一根本命题的理性思考。同时,办学理念必须要为办学实践提供必要的思想指引和理论指导,因此它必须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必须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符合学校办学实际,否则办学理念只能停留在概念层面,难以在现实中实现其价值与效用。

第二,大学的办学理念是传承与创新的统一。办学理念并非办学者凭空想象的,而是“实践出真知”,是办学主体立足于大学办学历史、在办学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既是对大学办学传统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转化,也是对大学不断发展的办学实践经验的提炼和升华。例如“学术自由”这一办学理念伴随着大学的诞生而产生,传承演进至今,尽管其内涵已经极大丰富发展,但依然是大学不变的价值追求。同时,办学治校实践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这就要求办学理念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在大学的改革发展实践中谋求办学理念的时代性、针对性、有效性,在践行办学理念的过程中彰显大学实践的时代特征和鲜明导向,从而使大学永葆其鲜明特质与生机活力。

第三,大学的办学理念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社会服务、国际化等是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基于大学的基本职能,衍生而来的办学理念也必然有其共通性。这种共通性首先体现在大学办学理念是国家意志和人民需要的统一,即大学在办学理念的价值体系表达中必须对标国家要求、反映人民期盼和社会需求,简言之就是要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作出明确回答[7]。与此同时,由于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自然、政治、经济、社会等的发展状况、水平不同,尤其是文化、历史、政治的差异,大学办学理念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它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制而异,甚至因校而异、因人而异。这就使得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大学的办学理念呈现出不同特点和形态。蓝劲松将西方传统大学办学理念概括为“合理求是、使命引导、学术自由、大学自治、积极应变”,而把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大学办学理念概括为“和而不同、各美其美、学术责任、与时俱进、止于至善”[8]。即便是同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由于各自特殊的、甚至是独一无二的办学经历、校园文化、学科专业等,在办学理念上也呈现出“质同形异”的差异性和个性化。

二、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是推动新时代高校科学发展的基本认识前提

办学理念事关大学的价值追求和发展方向。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对于学校的办学治校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先导性、统和性、能动性作用。“除理念是资本外,其余都是资金”[9],没有理念的大学寸步难行,缺乏正确办学理念的大学必然误入歧途,甚至南辕北辙。纵观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发展历程及其所取得的办学成就,无不在办学治校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而正确的办学理念,并将办学理念内化为办学主体的自觉行动,融汇于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之中,反映在大学丰富多彩的办学实践中。对于大学而言,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至少有以下三个重要作用。

第一,科学的办学理念具有先导作用,是推进办学治校实践的指挥棒。依据理念与行动的辩证统一关系,办学理念是办学实践的先导,它从根本上决定了大学的发展方向问题。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大学发展模式、发展目标和路径。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对于办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办学理念是否科学,事关办学成效乃至办学成败。

第二,科学的办学理念具有凝聚作用,是统和办学治校共识的黏合剂。科学的办学理念,能够在全校范围内、广大师生中引起强烈共鸣、形成统一思想、达成广泛共识。只有达成共识,才能步调一致,有利于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易导致事倍功半,甚至功亏一篑。德国著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10]这里的信仰实质就是办学理念的升华,办学理念是教育信仰的方法论。科学的办学理念就是一种教育信仰,其形式是隐性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价值更是不可低估的。

第三,科学的办学理念具有能动作用,是形成办学治校强大合力的转化器。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11]理论就是理念的具体化、系统化。理念对于实践具有强大而持久的能动作用。科学的办学理念,其能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理念源于对实践的认识与升华,又反作用于学校办学治校的具体实践,能够整合有限的人、财、物资源,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地重点发力,从而凝聚起推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治理视域下高校领导干部应树立的十种基本办学理念

作为办学治校和改革发展事业中的“关键少数”,高校领导干部应在认知和实践两个层面,深刻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党和国家教育路线方针政策、大学发展规律,立足学校基础和实际,树立科学、先进的办学理念,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统一,一以贯之。根据新时代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高等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高校领导干部应当强化“治理”意识,运用“治理”思维,树立并践行十种基本的办学理念。

第一,树立“人才培养是办学治校第一要务”的理念。从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能来看,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首要职能和中心任务。自1088年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成立以来,人才培养作为大学的第一大职能就随之诞生[12],并一直延续至今。尽管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被赋予更加宽泛的使命和功能,但最根本的职能始终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作为大学的首要职能从未改变,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在大学近千年的演进历史中从未动摇。从党和国家对于大学的基本要求来看,教学是大学的中心工作,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二十大指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1],是社会主义大学需要回答的时代性命题。《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可见,人才培养是中心、是根本,是大学的本质属性,是大学的存在价值。2021年8月3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校风学风建设,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①参见: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决定召开十九届六中全会 审议《关于十九届中央第七轮巡视情况的综合报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EB/OL].[2022-10-25].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21-08/31/c_1127814177.htm。。从大学自身的发展需求来看,人才培养质量是大学的永恒追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精英化教育经由大众化教育,现已正式迈入普及化教育阶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正在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进发。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1]的目标,其中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重要支持。但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进程相比,与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办学要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人民的期待相比,特别是就高校内涵发展而言,与高校其他领域改革相比,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始终不能完全回应社会期待,反而越加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钱学森之问”依然需要进一步求解。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始终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焦点问题,人才培养质量不够理想也是我国众多高等院校面临的共性问题。为了深入实施质量立校战略,作为肩负高校改革发展重任的“关键少数”,高校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第一要务”的理念,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履职尽责、学校矢志追求的主题,把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摆在各项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

第二,树立“科学研究是办学治校主要标志”的理念。从高等教育的社会使命和大学的主要职能来看,大学既是立德树人的地方,也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13]19世纪末,德国洪堡大学大力发展新兴学科,由此衍生出大学的第二大职能——科学研究[12]。大学相对于其他教育阶段而言其突出的特点在于,大学是研究学问的地方,是创造知识的地方。如果说“人才培养”是小学、中学、大学等所有学校的共同职能,那么“科学研究”就是区分大学与中小学职能的显著标志,是大学的特有职能。就现代大学的功能而言,没有科学研究,就不是大学。从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大学的要求来看,大学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习近平同志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是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②参见: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22-10-2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9/11/c_1126483997.htm。。大学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作为科技创新的重镇,更应该履行好、担负起“科研报国”的重要职责。就大学自身的发展需求来看,科学研究是衡量大学实力甚至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尺。科学研究体现了一所大学的办学层次和办学地位。如果说人才培养是一项“隐性工程”,需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漫长积淀,那么科学研究便是一项相对显性的工程,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大奖项都具有鲜明的代表性。为了持续推进科研兴校战略,作为肩负高校改革发展重任的“关键少数”,高校领导干部必须树立“科学研究是主要标志”的理念,将科研作为兴校之基础、强校之标志。

第三,树立“社会服务是办学治校重要使命”的理念。从高等教育的使命和大学的主要职能来看,大学早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20世纪初,以威斯康星大学为代表的美国大学,在科学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成果转化,将“脚上踩满牛粪的教授就是最好的教授”作为评价标准,推动高等教育的第三大职能——社会服务[12]功能的萌发。从此,大学开始敞开大门、走向社会,走出了自我发展的“封闭逻辑”,走出现代大学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辩证统一的新路径。现代大学把社会服务作为重要使命,意味着大学不仅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主阵地”,同时也走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学,首先属于这个国家和这个民族,它要以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社会主义大学之于民族、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更是如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学要“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①参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22-10-25].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的《“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直接把大学的社会服务作为基本的遴选条件和重要的评价指标②参见: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EB/OL].[2022-10-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43/202103/t20210323_521951.html。。就大学自身改革发展的需求来看,有为才能有位,服务社会是大学的责任担当,也是大学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大学服务社会,社会发展更需要大学。当今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的需求不仅仅体现在人才培养层面,还体现在需要大学更多地发挥思想库、智力源和人才港的重要作用。社会孕育大学,大学生存与发展需要社会。这种需要不仅仅体现在资源支持、经费筹措等层面,同时也体现在社会是大学发挥作用、彰显价值的舞台。作为肩负高校改革发展重任的“关键少数”,为了深入实施学城联动战略,高校领导干部必须树立“社会服务是重要使命”的理念,引导并服务广大师生努力把论文书写在中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推动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

第四,树立“追求真理是办学治校核心灵魂”的理念。追求真理是大学作为高等学府最本质的属性。大学不同于企业、不同于政府机关,不同于其他社会中介机构,它秉持的价值追求是“学术自由”,推崇“知识万岁”,强调“教授治学”。为了保证“学术”和“知识”的正确,大学的活动必须符合客观规律,遵循“真理”标准。由此可见,大学的管理者不是大学权威,大学的真正权威应当是知识的创造者、学术的大成者、真理的掌握者。追求真理是大学最一致的价值取向。自古以来,对真理的追求,就是所有大学的共同价值目标,是广大师生的共同行为准则。学生追求知识,学者追求学问,相对而言管理者追求公序良俗,不同主体的价值取向是相同的,只不过是在不同的维度上追求共同的真理。追求真理是大学最核心的精神文化。大学的精神文化,是一所大学软实力的重要体现[14]。国内外许多高水平大学,都直接将“追求真理”作为其大学精神文化的核心内涵。国外许多著名大学直接将“真理”二字写入校训:耶鲁大学的校训为“真理和光明”,加州理工学院的校训为“真理使人自由”,哈佛大学的校训为“让真理与你为友”;国内许多大学的校训,同样蕴含“追求真理”的意思:浙江大学的校训为“求是、创新”,中国人民大学的校训为“实事求是”,温州大学的校训为“求学问是,敢为人先”,等等。作为肩负高校改革发展重任的“关键少数”,高校领导干部必须树立“追求真理是大学灵魂”的理念,既要当好政治家,也要当好教育家,更加注重人文精神、规则意识的塑造,引导广大师生涵养文化、崇尚科学、遵章守纪,追求真理。

第五,树立“开放办学是办学治校必由路径”的理念。开放办学是国际交流合作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大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大学活动是以知识为媒介的,如果说教学是传播知识、研究是生产知识、社会服务是运用知识,那么国际交流合作就是交换知识[12]。知识本身是没有国界的,这为促进知识的国际交流创设了先决条件。在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进程日益加深的背景下,现代大学不仅要面向社会敞开大门,更要面向世界大门敞开。可以说,开放是现代大学改革发展的鲜明时代特征。大学的开放办学既是现代大学的主要特征,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众所周知,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现代化中国的今天,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①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其中“面向世界”的战略导向,使中国的大学快速进入了可以与世界名校交流切磋的平台,我国大学的教育质量、研究层次、服务水平也在开放办学中获得快速提升。新时代,开放办学对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际交流合作是开放办学战略的重要路径,是大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内在需求。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大学始终对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着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姿态,始终在践行去伪存真、见贤思齐的教育本质。大学不是“封闭的孤岛”,也不是“脱离现实的象牙塔”。特别是现代大学的发展,更应当放在一个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加开放的社会体系中,向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成就、科学研究成果、学科建设水平、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等看齐。事实证明,保守封闭、故步自封的大学,不仅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为自己戴上“镣铐”,将自己关进“牢笼”,这样的大学不仅看不到未来,也无法走向未来。作为肩负高校改革发展重任的“关键少数”,为了深入实施内外互动战略,高校领导干部必须树立“开放办学是必由路径”的理念,以国际合作为路径,以全球视野、世界眼光谋划学校改革发展,全面提升学校治理的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以大学独特的方式传播中国好声音。

第六,树立“学科建设是办学治校龙头工程”的理念。在普通高等教育序列,学科居于学校治理的核心地位。学科是高深知识存在的形态,大学的基本活动方式,即知识的传播(教学)、创造(研究)、运用(社会服务)、保存(文化传承)与交流(国际交流),都是围绕着学科进行的。学科是高水平大学的核心,是高水平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根基,大学必须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学科体现办学特色。大学分类发展的依据在学科,大学的特色、水平、贡献也在学科。复旦大学原党委书记秦绍德说:“有什么样的学科就有什么样类型的学校。”②参见:秦绍德同志在复旦大学的讲话(1999—2009)[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13。许多行业类大学,单看名字,就能把握它的学科特色,如医科大学、师范大学、农林大学等。可见,学科特色就是大学特色最重要的体现。学科彰显大学的发展竞争优势。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显示度和高校间的重要竞争力,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学科实力和水平之间的竞争。综观国内外一流大学改革发展的实践,无一不是从学科建设开始形成优势的。就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而言,无论是“双一流”建设战略部署,还是省域高水平大学、重点(一流)学科建设,都是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和引领的。对于普通高等学校而言,没有重点学科,就没有重点高校,没有一流学科,就没有一流大学,学科的高度就是大学的高度。作为肩负高校改革发展重任的“关键少数”,为了深入实施学科驱动发展战略,高校领导干部必须树立“学科建设是龙头工程”的理念,旗帜鲜明地突出学科导向,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驱动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七,树立“人才队伍是办学治校首要资源”的理念。教师是大学改革发展的主体性要素。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梅贻琦先生指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所没有大师的大学,不能称之为大学,更谈不上发展成为高水平大学;一所人才凋零的大学,是没有未来的大学。在教师队伍中,专业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学校发展的主体依靠。相对于专业教师之于大学的主体性作用而言,管理干部是大学治理的主导性因素。一所大学的人事系统主要包含两类群体,除了专业教师队伍,另一类就是管理干部队伍。就二者关系而言,管理干部队伍既服务于专业教师队伍,又决定着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成效。管理服务做得不到位、不理想,专业教师的作用发挥就会打折扣,人才就很难留得住、用得好。“人才强校”中的“人才”既包括专业教师人才,也包括管理干部人才。在推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既不能因为管理干部是“关键少数”而否认专业教师的主体性作用,也不能因为专业教师的主体性作用而否认管理干部对于学校发展的主导性作用。大学的教师队伍建设手段要坚持引育并举。大学不仅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场所,也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平台。就诸多高校成功发展的经验而言,推动学校发展进步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必须做好两点:一是吸引更优秀的人才;二是提高现有人才的素质。要不断建立健全人才的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培养机制、考核机制和奖励机制。作为肩负高校改革发展重任的“关键少数”,为了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高校领导干部必须树立“人才队伍是首要资源”的理念,以素质提升和结构优化为主抓手,把人才引育和使用机制贯穿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全过程,打造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和“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第八,树立“改革创新是办学治校内生动力”的理念。改革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改革创新既孕育于事物发展的矛盾对立统一之中,又作用于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中国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攻坚破难的重要法宝。改革创新的作用和价值就在于处理矛盾、化解困难,尤其是那些未曾遇到过的、或者是长期难以解决的重大问题、共性难题。改革创新是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法宝,是高校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改革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前行的强大动力。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①参见: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七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N].中国教育报,2018-09-19(01)。。综观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所取得的跨越发展新成就,总的经验就是始终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实施卓有成效的综合改革,取得办学治校的丰硕成果。作为肩负高校改革发展重任的“关键少数”,为了把“改革进行到底”,高校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改革创新是内生动力”的理念,深化改革不止步、坚持创新不动摇,以改革之力、创新之能破解发展难题、推动事业发展。

第九,树立“服务师生是办学治校根本宗旨”的理念。服务师生是高校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的奋斗目标。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应该在办学治校的实践中切实贯彻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把党和国家的意志、人民的要求和向往充分体现其中,把服务师生作为学校事业发展的根本宗旨和价值归宿。服务师生是大学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科研、社会服务是学校的主业,师生是学校开展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活动的主体,是学校事业发展的依靠力量。这就要求高校领导干部在推进办学治校的实践中,牢牢把握主体力量、紧紧围绕主体力量、切实服务主体力量,把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作为管理与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归根结底要为师生服务。大学治理的工作目标是“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师生服务”,工作对象是“师生”,工作内容是“服务”。作为肩负高校改革发展重任的“关键少数”,为了切实践行好“三服务”使命,高校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服务师生是根本宗旨”的理念,摆正干部与教师、干部与学生之间关系,让管理、治理工作回归服务本位、让管理人员做好服务本职,把师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领导干部的不懈追求。

第十,树立“党的领导是办学治校坚强保证”的理念。教育有两大基本规律:其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辩证关系,即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并受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水平所制约,换言之就是教育既服务于生产力发展又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此为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其二,关于教育和人的发展辩证统一关系,即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并受人的发展规律所制约,此为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15]。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说明,教育与社会、教育与国家、教育与政治,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教育的本质是国家的事务,因为这个国家对教育自己的成员有不可剥夺的权利”[16],教育是服务于国家意志的,大学天然具有政治属性,必然要在政党的领导下运行。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充分证明,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政治保证。就大学治理的政治维度而言,我国现行的大学领导体制,是党和国家在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现代大学制度本质内涵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制度体系。这一制度体系在本质上体现了党对大学的领导。在治理制度维度上,具体体现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发展方向上,具体体现在党的教育方针中;在办学要求上,具体体现在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里,其中提出要“坚持党管办学方向、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党管意识形态,领导改革发展,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学校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得到贯彻落实”①参见: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EB/OL].[2022-10-2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1-04/22/c_1127362430.htm。。作为肩负高校改革发展重任的“关键少数”,为了确保大学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健康发展,高校领导干部必须树立“党的领导是坚强保证”的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党的建设为统领,加快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证和政治保障。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等教育强国战略能推进到什么程度,我国高校改革发展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前提在于有什么样的高水平大学,关键在于有怎样的一支高校领导干部队伍,关键在于高校领导干部树立什么样的办学理念。新时代新阶段,高校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树立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契合学校发展实际的办学理念,以科学理念引领学校办学治校新发展,推动干事创业新跨越,干出一番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教育事业的新业绩!

猜你喜欢
治校办学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浅论“教授治校”及其相关问题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对中小学依法治校的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