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特色“专创融合”的方法及路径研究

2022-01-01 00:04杨立忠王佃冰
中国成人教育 2022年19期
关键词:专创专创融合双创

○杨立忠 王佃冰

“专创融合”指的是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教育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通过学科交叉,强化实践等手段,促进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的耦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意识和态度。其融合涵盖培养方案、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及内容和考核方法的变革,包括课程体系、实践体系、育人体系和保障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扎实专业知识、过硬实践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促进高校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性改革,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逻辑起点。

一、“专创融合”命题的提出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颁布,作为指导全国双创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开篇即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的问题,并要求“各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专创融合”成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也成为高等学校亟待解决的重要改革命题。实践方面,高校在机构设置、政策制定、课程开发和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对文件要求进行了积极响应,组织架构、课程体系和实践活动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效;理论研究方面,“专创融合”命题提出后,相关的研究探索也越来越多,在中国知网文献类别中以主题为检索项,以“专创融合”为检索词,可以发现2017年相关研究文献只有9篇,到2021年则增长到340篇,可见国内针对“专创融合”的研究呈快速增长趋势。

然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脱离的现实困难仍然是未解的命题。困境是什么?“专创融合”的方法与路径又是什么?

二、“专创融合”的必要性

(一)“专创融合”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工具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最基础工作在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根本在于“专创融合”,促进产教融合、科创融合。全球创新指数是衡量各国创新能力的重要参考,2019年我国在132个经济体中首次进入前15名,到2021年上升至第12名,是前30名中的唯一中等经济收入体。排名不断上升的背后是双创政策及体系的建设,“专创融合”则是完成双创体系的重要一环,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工具。

(二)“专创融合”是全力打造双创教育升级版的内在要求

2018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通过打造“双创”升级版,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打造智育大平台,将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和素质形成有机融合,是双创教育升级版的内在要求。

(三)“专创融合”是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由路径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指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的宏伟目标。到2018年全国高等院校达到2663所,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学生扎实专业知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专创融合”是其必由路径。

三、“专创融合”的现实困境

(一)“专创融合”参与主体内生动力不足

1.实施主体认知存在偏差。有的高校作为实施主体,对“专创融合”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以高校排名为导向,将重点工作在放在了研本比率、推免率、博士点、硕士点、顶尖论文数量等“立竿见影”的指标上。尽管做出了政策要求的“标准动作”,增设组织机构、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纳入学分管理,但只做简单的加法,以课程为例,通常是以必修课的形式,在专业课之外增设创新创业类的课程和内容,甚至是以选修课形式,新开几门创新创业类选修课,而在专业教育内容中并未真正体现出创新创业要素与理念。

2.教育主体能力亟待提高。许多教师作为教育主体,“专创融合”理念与认知存在差距,有的教师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对立,狭隘的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开公司、办企业;有的教师则无法应对“专创融合”给专业教育带来的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的颠覆,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忽视学科知识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

3.发展主体功利性强。许多学生作为发展主体,对“专创融合”带来的学习的创新性、高阶性的挑战度认识不足,不能主动去适应“专创融合”对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和实践活动带来的变革和冲击,对自己生涯规划定为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学历的提升,对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热情不足,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获得学分、荣誉的工具,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了小部分群体的少数教育。

(二)“专创融合”支撑载体外驱动力不足

1.理论和实践联系不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割裂。传统专业教育本身中存在社会实践不足的问题,而不足的社会实践形式与内容又往往缺少创新驱动因素,实践选题缺乏专业性、创新性、和社会性,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结合度不够,导致实践往往脱离实际、浮于表面、缺乏深度、流于形式。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得不到系统性锻炼,创新创业能力无法有效提升。

2.实践平台缺乏整体统筹规划和系统性设计,逻辑性关系不强。大学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基地、创业园,甚至科技园等已经成为学校“标配”。但是能力提升与活动之间,活动与平台之间,平台与平台之间,没有根据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认知理论的科学顺序,建设系统性的“专创融合”实践平台,导致“专创融合”的支撑载体外驱动力缺少逻辑性、难以形成合力,无法有效支撑“专创融合”改革。

3.个别高校将专业实践等同创新创业教育,教育属性弱化。实践片面追求创业实际结果的功利化,以学生成立几个公司,上缴多少利税,解决多少就业为最终目的,违背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要求,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功能,将创新创业教育做成了小众活动,不以教育为目的“专创融合”实践注定无源之水。

(三)“专创融合”协同教育整合力度不足

1.“专创融合”需要的开放性要素存在缺失。学校学院之间横向比较竞争较多,跨学科、跨专业交叉融合培养的师资、课程、体制机制不能形成,专业教育与现实社会需求脱节,专业与产业人之间关系形似脱钩,“专创融合”在结合专业的创新创业与融入创新创业的专业两个维度上都受到阻隔,破除壁垒成为“专创融合”的首要条件。

2.有关部门在助推“专创融合”的功能不够明晰。对创新创业的支撑政策众多,但针对教育属性的创新创业尚未形成体系,各个部门之间的政策也不能完全有效衔接。有关部门出政策,学校负责落实政策,部门和学校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桥梁,没有长期有效的反馈和合作机制,两者合作下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价值目标追求存在“剪刀差”,还未完全实现价值平衡。

3.校企合作下的育人合力并未完全发挥。校企合作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实时性的痛点,但校企合作方式在发展过程当中遇到了也一些瓶颈或问题,双方之间的双向结构的循环难以形成。学校与企业之间在资金、平台和学生资源上实现了默契和互补,但学校和企业诉求不同,相互的资源不能系统、规模化支撑,难以形成体系。

整合营造校、地、企协同育人的双创生态,不断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行业、市场对接,充分释放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力是“专创融合”的重要环节。

四、“五创五融五体系”的“专创融合”新模式

(一)创新实践思政,推动思创融合,建设“专创融合”价值体系

结合财经高校实际,围绕高素质财经人才培养目标,总结凝练了“实践思政”教育教学理念,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过程性培养,发挥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形成了山东财经大学“专创融合”价值体系。

该体系以培养学生“敢闯会创”精神和能力为指引,以树立“爱国情怀”为核心,秉承“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育人原则,通过乡村振兴等项目式实践活动,把大学办在“乡间地头”“生产车间”“企业一线”,真正让学生学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和奉献社会”,实现思政教育、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三者融合,提升立德树人实效的全方位协同育人综合教育观念。

(二)创新教学模式,课堂交叉融合,建设“专创融合”课程体系

学校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学分管理。科学设置创新创业必修课、选修课以及实践环节,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把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整合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大课堂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成果的共享和转化机制,实现两大课堂互动互融。结合学校学科、专业情况与学生成长规律,建设了创新创业通识课、“专创融合”课、交叉实践课、个性选修课四个层次的创新创业课程群,构建了全过程、多层次、开放式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覆盖全校开设通识教育模块,设《大学生成长与发展指导》课程,实现创业基础、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三课合一”获得国家级一流课程;探索“专创融合”的标准与路径,在52个专业中加入“学科前沿”课程,推动创新创业要素、工具方法嵌入专业课程,建设“专创融合”课程236门,其中国家级一流课程5门;交叉实践课,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模拟实训课》《第二课堂创新实践活动》2门课程,学生通过仿真实训、参加竞赛、三千计划等跨学院、学科、专业交叉完成,均获省级一流课程;为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建设5门选修课程,《公司创新创业案例分析》获省级一流课程。

(三)创新实践模式,推进实践层级融合,建设“专创融合”实践体系

针对经管类高校存在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度不高以及实践课程内容分割过细等问题,根据创新创业教育阶段性特点,通过贯通理论传授—创新实践—双创竞赛—创业孵化四个循序渐进环节,系统整合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实践基地等资源,以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为指引,创立了“阶梯递进”式实践体系。

以“三千计划”为主体的“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平台”,以教学实验中心为主体的“专业创新创业实验平台”,以创新创业竞赛体系为主体的“创新创业竞赛体验平台”,以校地企协作运行的“创新创业实训培育平台”和以校地企共建大学生创业园、众创空间为主体的“创新创业实战孵化平台”,形成了涵盖校内校外,校地企行共同着力的实践体系。

(四)创新培训模式,推进创教融合,建设“专创融合”金师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是“专创融合”的驱动,是课题、教材、课程、实践活动等创新创业要素的挖掘者、建设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学校聘用兼职授课教师103人,负责全校创新创业课程的授课;协同建设了65人的校内外、专兼职、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创业导师相结合的创新创业金师体系。

学校启动打造创新创业金师专项计划,采用《设计思维》《精益创业》作为创新创业师资培训核心课程,打造“金师”团队。骨干教师实现自身课程层面的“专创融合”,建设更多的“一流课程”,将课程的“专创融合”普及到该专业核心专业课程,从而实现专业层面的“专创融合”,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校学科层面的融合或“新商科”“新文科”建设要求,实施整合,达到学科层面的“专创融合”,建设“一流学科”。

(五)创新服务模式,推进校地企融合,建设“专创融合”服务体系

激活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的创新创业资源,凝聚多方有益创新创业要素,创新服务模式,建设校、地、企协作,产、学、研、创结合的全程开放式多方支持的创新创业社会服务体系。通过体系打造实现了模式推广价值。如山东财经大学利用校企合作,2014年9月与历下区人民政府共建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园采用“学校—政府”合作的新模式,山东财经大学提供创业园场所,历下区人民政府出资2000余万元改造建设完成,是山东省第一所校地共建的大学生创业园。“历下区山财大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园占地面积约11.6亩,建筑面积15500平方米,为创业项目提供一站式服务,成为时空融合、知行耦合,师生多维互动的优质实践平台;校银合作,与建设银行建设“创业者港湾”为山东首家高校金融服务平台,发挥银行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源链接优势,发挥学校智库和人才优势,共同打造“金融+孵化+产业+教育”的综合服务平台。校企行合作,设立1000万创业种子资金,与齐鲁股权交易中心合作签约并共建研究生和本科生培养实践基地。

通过系统性改革,以“五个创新”推动“五个融合”建设“五个体系”,价值体系为引领,课程体系为抓手,师资体系为驱动,实践体系为载体,服体体系为保障,拓展“专创融合”的路径,创立“专创融合”的方法论,各个体系之间要素流动相融,价值理念与课程融合,师资培养与项目指导融合,双创实践与能力提升融合,平台建设与资源整合融合,制度改革与文化塑造融合,形成了财经特色“专创融合”的生态系统。以此,结合自身学校学科特点和办学实际,整合现有校内外双创资源,激活双创有益要系,打破隔裂,促进融合,从宏观的系统性思维出发,多维度协同推进,是高校有效破解“专创融合”困境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专创专创融合双创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与实践体系建设研究
专创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专创”融合式教育的实践探索
专创融合视域下旅游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高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对策研究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浅析民办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