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条件、本质内涵与时代价值

2021-12-31 02:36欧庭宇
党政干部学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文化自信

[摘  要]百年大党的奋斗历程孕育了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探究党的精神之源、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一项系统工程,亟须追溯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条件、本质内涵与时代价值。从生成条件来看,主要体现在伟大建党精神始于“南陈北李”的建党约定,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为伟大建党精神提供了理论基础,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促进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和完善。从本质内涵来看,坚持真理与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基础和出发点,践行初心与担当使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动力和支撑点,不怕牺牲与英勇斗爭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关键和着力点,对党忠诚与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归属和落脚点。从时代价值来看,它不仅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具有独特地位,而且为党的伟大实践提供更多的精神力量,还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精神谱系;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1)10-0040-10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1]456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2]8可见,伟大建党精神在红船精神的首创、奋斗和奉献等精神特质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党的性质宗旨、初心情怀、信仰信念和担当作为,是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是站在百年奋斗历程的新视角上的新论断。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处于“塔基”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讲,“强”的底气在于政党自信。自信不仅源自治国理政方面取得历史性成就,还在于精神上的自信,彰显出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伟大建党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自信的精神源泉,突出表现在:一是伟大建党精神见证了我们党百年来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与担当,这是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与主线。二是伟大建党精神记录了我们党百年来为国为民的不懈奋斗史,“砍头不要紧”的不怕牺牲史,“为真理而战、为信念而奋斗”的理论探索史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自我革命史,展现了党的历史主流和本质。三是伟大建党精神彰显了我们党百年来对中华民族及人类进步事业的伟大贡献。

全党全社会要贯彻落实学史明理的要求,使“从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成为社会各界的思想共鸣和观点共振,积极挖掘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精髓,为今后的实践提供思想引领、价值引导和精神动力。在回答清楚了“为什么”之后,就需要从“怎么办”认识伟大建党精神。从学术界研究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成果来看,大多倾向讲清楚事物的内涵意蕴,深入探讨其价值,但往往容易忽略这种精神“为何产生”的问题。为此,本文探讨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条件、本质内涵,对其时代价值进行阐发,进而形成对伟大建党精神立体化、全方位的认识。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条件

研究我们党的历史,我们不能简单地对历史事件进行文献堆砌,而要深入挖掘和剖析历史事件背后的历史逻辑与复杂成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奋斗史。正是我们党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才迎来了从建党“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改天换地”,再到改革开放“翻天覆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正所谓中国道路映照不变初心。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走自己的路,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团结带领人民自信地走好这条道路,离不开伟大建党精神的智慧启迪和精神支撑,应将伟大建党精神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进行追根溯源,继而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一)历史条件:伟大建党精神始于“南陈北李”的建党约定

1920年春,李大钊与陈独秀共同计划以北京和上海两地作为组织建党的中心,建立一个“平民的劳动家的政党”[3]271。“‘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把革命的火种从北京点燃到上海,又传播到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形成星火燎原之势。”[4]35李大钊是中国最先倡导唯物史观的“立其基”者,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领导中国共产党组建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组织基础。由此,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拉开了上海石库门到嘉兴红船召开党的一大、北大红楼成立党支部的组织建党序幕,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由“小小红船”转变为巍巍巨轮、由石库门走向天安门,领航中国、由兴业路踏向复兴路的伟大转折。

上海石库门里弄住宅是党的早期革命活动重要场所,除了党的一大,还有党的二大和党的四大均在此完成领导指挥工作。在这里,有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和其他研究社会主义的书刊、蔡和森搜集的法国版本的马克思主义论著、瞿秋白准备的苏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材料等,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组织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1920年8月,陈独秀领导早期革命人士,在上海石库门里弄住宅确立了“中国共产党”这一组织名称。1921年7月,党的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立。但是,由于法租界巡捕的阻碍,党的一大最后一天的会议被迫由上海石库门转到浙江嘉兴南湖的小船上召开,标志着全国性政党正式成立。这条红船承载着党的初心与使命,蕴含着理想信念、担当作为、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等精神意涵,所留下的红船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何会选择嘉兴红船作为党的一大最后一天会议召开地点?这一问题是追溯伟大建党精神从此开始的原因。实质上,当敌人破坏上海原定党代会之后,党的一大代表并非将嘉兴红船作为唯一选择,这样的偶然选择,理应包含其历史的必然性。

通过对嘉兴近代革命发展情况和地理因素分析来看,至少可以找到三个历史必然性。一是浙江涌现大量开展革命运动的行业工会,拥有深厚的社会思想基础,这是将嘉兴作为党的一大召开地的基本原因。五四运动爆发后,浙江涌现出大批行业工会,为组织工人学习文化、发动请愿罢工、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这些行业工会因为劳资矛盾而解散,但是一些先进人士并没有因此而抛弃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譬如,浙江印刷公司工作互助会的重要骨干迁移至上海,一些人成为上海早期工人运动领袖,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而建立起革命组织,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的一次成功示范,在党的创立过程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为孕育伟大建党精神提供了社会基础。与此同时,一些先进人士创办了《浙江新潮》《曲江工潮》《钱江评论》等进步刊物,成为浙江乃至全国的重要读物,并在海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正因如此,浙江拥有深厚的革命基础和广泛影响,拥有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阶级基础。二是浙江进步人士的群体特质,是党的一大召开地址定于嘉兴的重要原因。浙江进步人士大多年少有为、学识渊博,拥有良好的知识文化功底,并具备开展革命运动的基本能力。加上他们生长在浙江这一反帝反封建最为积极的地方,受到了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能自觉站在浙江的土地上,开始观察中国、走向世界,积极参与各地的各种进步社团和组织活动,对党的诞生产生了积极影响。三是嘉兴地处上海与杭州之间的独特地理位置,这是选择嘉兴作为党的一大召开地的直接原因。按照20世纪初修建的沪杭铁路通车时间表来看,只需要三个小时就能从上海到达嘉兴,便于党的一大代表在当天迅速聚集且完成建党的议程。加上嘉兴作为一座江南小城,不容易引起关注,适合在当地进行秘密集会活动,这也是嘉兴成为伟大建党精神诞生地的客观条件。

除了上海石库门和嘉兴红船是伟大建党精神的诞生地外,北大红楼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孕育地。因为李大钊等人在北大红楼成立长辛店党支部,在北京建立了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共产党小组”,引导一批先进分子迅速成长,为建立全国统一的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准备条件。首先,李大钊等人在北大红楼通过创办杂志报纸、成立研究团体、讲授专门课程等深入工农大众,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价值追求。1920年9月开始,李大钊在北大开设了“唯物史观”等多门课程,倡导编译马克思主义著作,引导许多进步青年信仰马克思主义。其中,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期间,通过阅读马列原著和探讨各种社会主义学说,他的思想逐渐转向马克思主义。由此可见,由于李大钊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发展和健全组织及培养、准备干部方面的重大贡献,使北大红楼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阵地和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发祥地,也是包括陈独秀在内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者成长的摇篮。其次,北大红楼见证了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伟大情怀。李大钊、陈独秀等人投身革命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他们始终与学生、工人、农民等普通大众密切联系,彰显了坚持“离于众庶,则无英雄”的价值立场。再次,北大红楼培育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高尚品格。无论是五四运动的学生代表还是长辛店工人运动代表,均以不顾安危的斗争方式书写反抗压迫、争取权利的责任,彰显了舍生忘死、不畏艰险的高尚品格,矗立了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最后,北大红楼锤炼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英雄本色。李大钊不幸被捕入狱,面对各种严刑拷打,他始终精神焕发、态度坚决、严守秘密,甚至以《狱中自述》的文字表达了他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毁其节的政治决心,代表了无数共产党人的无限忠诚与人民立场。

(二)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为伟大建党精神提供了理论基础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迅速成为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青睐的思想学说,为伟大建党精神的产生提供了重要条件。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广大的传播和接受,首先也是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5]470十月革命带来的思想激荡和五四运动的社会激荡,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帮助中国先进人士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角认识世界。譬如,李大钊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中表达了马克思主义是重塑信仰、改造社会的思想力量,使许多进步人士的思想和行动转向马克思主义。蔡元培对此评价道:“俄国广义派(指布尔什维克——引者)政府成立后,介绍马克思学说的人多起来了,在日刊月刊中常常看见这一类的题目。”[6]201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重塑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正如毛泽东所讲:“到了一九二○年夏天,我已经在理论上和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而且从此我也自认为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7]39为了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李大钊创办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将参与五四运动的进步青年组织起来,组织他们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上海近代工业的发展,实现了工人阶级的聚集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阶级基础。1920年,上海重启发行《新青年》,既加强马克思主义宣传与社会主义讨论,又通过研究俄国的政府、教育、劳动组织等情况,为广大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提供理论指导。同年,李大钊和陈独秀组织先进人士商议在北京和上海成立共产主义小组,起草党的纲领,其他人在武汉、长沙、济南、广州等地成立党的早期组织。各地党的早期组织成立后,开始积极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宣传和组织工作,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伟大建党精神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实践条件: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促进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和完善

伟大建党精神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我们党百年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不断凝练与完善,是总结党的历史规律和经验的最新理论成果。从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期的内外条件来看,各地党的早期组织的建立,具备了成立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条件。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伟大实践,都在不同程度地完善和丰富伟大建党精神的本质内涵。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提出党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党的七大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章,党的八届二中全会将“艰苦奋斗”作为党的政治本色,彰显了党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要求恢复毛泽东所概括的“党的三大作风”,江泽民、胡锦涛高度重视党的建设,从不同方面总结党的建设优良传统,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凝练与总结提供了理论准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8]7-8。2021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一百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9]19,将斗争精神作为伟大建党精神的风骨和品质。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正式提出伟大建党精神,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对党的自身建设性质和规律的认识实现了新的突破,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之源头以及贯穿党的建设的主线和本质。由此可见,我们党历经百年风华,总结出了最完整、最科学的伟大建党精神,找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鲜明标识、性质宗旨的集中体现、精神血脉的根本源泉、伟大实践的精神动力。

二、伟大建党精神的本质内涵

伟大建党精神孕育产生和至臻完善,是中国共产党人建党的重要成果,也是立党、兴党、强党的精神之源,分别回答了建党“追什么信仰信念”、立党“为什么目标”、兴党“凭什么力量”等重要问题,彼此逻辑严密、层层递进、内在统一。伟大建党精神的各个方面均有丰富的理论内容,需要联结彼此逻辑并联系立党、兴党、强党的历史过程,进行挖掘和阐释。

(一)坚持真理与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基础和出发点

科学真理与伟大理想来之不易,若没有坚持真理与坚守理想的仁人志士,则不会有伟大建党精神的孕育而生。当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时候,仅为思想学说或社会思潮,直到它的科学性与真理性得到验证而赢得了信仰者与践行者。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唤醒了中国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思考和考察国家与民族命运的重大问题,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由此可见,伟大建党精神产生之初表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再有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执着追求,表明这是基于理论信仰而不懈追求的实践活动。

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坚持科学真理,打开了从建党到强党的理论密码,也通过坚守理想,获取了从建党到强党的实践秘诀。中国共产党人所追求的信仰信念并非是一般的主义、学说和目标,而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中国具体实际,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先,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马克思主义作为以人类解放为奋斗目标的科学学说,它在工人运动中得到广泛传播,却遭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强烈阻碍,但均未能因为砍头而砍掉共产党人心中的理想信念。从李大钊临刑时不惧绞死威胁的大义凛然到陈独秀将“出了监狱就是研究室”视作“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再到毛泽东冒死创办《新时代》和湖南自修大学,周恩来遭到反动当局逮捕而继续宣传马克思主义,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民族气概和大气磅礴的英雄气度,他们用不同形式共同谱写“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英雄信条,铸就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灵魂。其次,中国共产党人在自我完善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在马克思主义被视作过激主义的旧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思考和考察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在思想和行动上占据了真理(由“物的解放”走向“人的解放”的理论探索)和道义(历史呼唤、社会良心、人民企盼的价值追求)的制高点。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固本培元与守正创新的有机统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提供了最具指导性和时代性的思想理论,赋予了伟大建党精神不怕牺牲、人民情怀、自我革命、敢于担当等思想元素。再次,中国共产党人在批判交锋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从李大钊与胡适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到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与梁启超等人的基尔特社会主义的论争,再到陈独秀等人与以黄凌霜、区声白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的论争,均表明了只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复兴中国,其他阶级无法担当和实现民族复兴大任。由此,中国共产党人通过与形形色色的主义进行论争,一步步划清了真假社会主义的界限,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加固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信念堤坝。

(二)践行初心与担当使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动力和支撑点

從目标层面上讲,初心使命与理想信念仅为伟大建党精神的不同表述,其内涵意蕴是可以互换的。“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10]11从践行初心与担当使命的话语表达来看,更加鲜明地表明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将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作为价值目标、将维护人民最根本的利益作为价值原则。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从建党的那一刻就将初心与使命确立,并将此作为加强我们党自身建设的永久课题和党员干部的毕生课题,使伟大建党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矢志践行初心与担当使命的真实写照。

面对近代以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深重苦难,中国共产党为改变被奴役的命运枷锁、被侵略的民族危亡,将践行初心与担当使命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和价值追求,百年来始终初心如磐、引领征程,不断致力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勇挑重担、改造世界的政治品格。从太平天国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一次次斗争,却未能如愿。直到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的前景一片光明。自此,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争做攻坚克难的突击队,发扬斗争精神,勇于逢山开路,不断跨越无数“雪山”与“草地”,征服无数“娄山关”与“腊子口”。一方面,践行初心与担当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和主线。百年时光更迭和世事变迁,未使初心褪色、使命退去,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将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作为奋斗的主题和主线。中国共产党人在血与火的绝境中,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取得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成就;在艰与苦的逆境中,中国共产党人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在富与强的顺境中,中国共产党人居安思危、守正创新,迈出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步伐,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胜利,并正在朝着“第二个百年目标”而砥砺奋进。另一方面,践行初心与担当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葆青春的精神动力。从“苏区五老”之一何叔衡的“为苏维埃倾尽所有血”、“毛蔡双雄”之一蔡和森的“匡复有吾在,与人撑巨艰”到青年领袖恽代英“留得豪情作楚囚”、陈树湘“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再到和平年代普通民众艾爱国坚守“当工人就要当一个好工人”,这些守初心、讲情怀的豪言壮语彰显了“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政治自觉。正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践行“为了谁、依靠谁”的初心,担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使命,将其作为迈向新征程、突破新任务的永恒动力,才使视死忽如归的方志敏笔下的“可爱的中国”成为现实,即“我们民族就可以无愧色地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11]138。

(三)不怕牺牲与英勇斗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关键和着力点

斗争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宿命,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中国共产党作为具有使命的政党,是在伟大斗争中践行理想求真、彰显初心情怀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以不惧万难、不畏强敌的英雄气概,以顽强拼搏、砥砺奋进的英雄本色,铸就了坚忍不拔、无坚不摧的英雄气魄。有英勇斗争必然离不开不怕牺牲的勇气和担当,这种牺牲既有个人利益和家庭利益的牺牲,也有自身和家人生命的牺牲。譬如,伟大革命导师毛泽东至亲中六人为革命牺牲,徐海东的家族牺牲几十人,贺龙的宗亲中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二千余人。正因此,唯有展现出不惧危险、不怕牺牲的勇气和意志,方能进行决不屈服的斗争。这也是伟大建党精神要将“不怕牺牲”置于“英勇斗争”前面的逻辑原因。建党早期侧重马克思主义宣传和发动工人运动,同时我们党的先驱者为建党和立党付出了生命代价,如前面提及的李大钊等先驱代表以英勇斗争的方式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我们党百年来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伟大的初心情怀、舍生忘死的革命担当,凭着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铸就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风骨和品质,是党保持战无不胜的坚强盾牌。一方面,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凝练与描绘中国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朴素总结。革命战争年代,要坚持斗争必然会有牺牲,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冲锋陷阵,毫不退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三座大山”的巨大压迫,涌现出一批批视死如归、百折不挠的革命英雄,譬如夏明翰用《就义诗》表达“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英雄誓言,方志敏被捕后发出“砍头决不能动摇共产党人的信仰”的凛然壮语。重庆解放前夕,江竹筠经受各种酷刑折磨而岿然不动,用“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的革命话语,表达了对理想信念的忠诚、初心使命的坚守和心有人民的担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王进喜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这一不怕牺牲的钢铁誓言,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治理风沙的光荣事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奋不顾身的公仆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抗洪抢险中彰显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特质,汶川地震中党员干部和官兵彰显了不顾个人安危、不怕牺牲的英雄本色,一些英雄用献出生命的方式谱写出新时代青春之歌。另一方面,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理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具有强大精神动力的基因密码。百年峥嵘岁月,我们党总是在危急时刻力挽狂澜,始终保持对理想信念、初心使命和奉献精神的坚守,均可以用不怕牺牲、英勇奋斗来描绘与表达。因为这种斗争精神是流淌在中国共产党血液里的红色基因,是对不同历史时期的英雄本色和革命品格的聚焦与总结,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具体呈现。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时期,革命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用几十年浴血奋战,在危难中找到革命火种,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所留下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战精神等精神财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艰苦条件下谱写奋斗诗篇,实现由“以苏为师”到“以苏为鉴”的转变,创造的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精神财富。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吹响了解放思想的时代号角,从摆脱贫困到脱贫攻坚,从满足人民“吃饱穿暖”的物质需求到美好生活需要,再从国之重器到世纪工程,无数行业领域涌现出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改革先锋,贡献了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抗疫精神等精神财富。

(四)对党忠诚与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归属和落脚点

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也是伟大斗争精神和不怕牺牲精神的应有之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主体表现。这里的“忠诚”不是盲目的、感性的愚忠,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展现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任何一位共产党员,从面朝党旗右拳举起宣誓的那一刻起,必须对党忠诚,“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这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要求。假如党员干部心中没有这份忠诚之心,就不可能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的初心使命、坚韧的革命意志,就容易危急时刻背叛党组织。同样,对党忠诚与不负人民是内在一致的,对党忠诚意味着将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身争取和捍卫的根本任务,并为人民群众的独立解放和美好幸福而奋斗不止,这样的对党忠诚乃为不负人民。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作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归属之根,不是抽象的、字面的宣传口号,而是具体的、现实的言行举动。无论是战争年代的英雄先烈还是和平年代的优秀党员,均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建党百年来,正是依靠千千万万的共产党员的忠诚力量,我们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建国和兴国,推进富国和强国的伟大事业,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光明前景。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要求中国共产党人不仅要在言论和身份上表明是共产主义者,而且要在行动上忠诚于党的性质和宗旨、奋斗目标和党的纪律,并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具体而言,对党忠诚,要求思想上坚定理想信念,政治上坚持党和人民的价值立场,行动上自觉服从和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组织上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作风上密切联系群众,纪律上自觉遵守党的各项纪律。需要注意,这种“忠诚”是无条件遵守和服从的硬性要求,要求每位党员将党的事业作为个人事业的毕生追求。而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使然、宗旨所在,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的情感纽带。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为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而抛洒热血,还是和平发展时期为国家富强与人民幸福而呕心沥血,每位党员始终都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置于心中的最高位置。譬如,陈乔年“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的慷慨陈词,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赤诚和公仆情怀,钱临照“为人民尽忠是不限年龄的”的朴素情怀……无数共产党员通过自身的模范行动,深刻展现了不负人民的情怀。我们党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政党,建党百年来,涌现了“用胸膛堵住机枪”的黄继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雷锋、从事天文研究的南仁东、核工程专家林俊德、不惜生命保住战机的张超、守护祖国疆土的王继才等伟大英雄,也有“一生默默服从党的分配”的翻译家宋书声、用生命担当军人使命的杜富国、延续父亲革命基因的烈士女儿方梅等“平凡英雄”。这些英雄烈士和先进人物的革命精神是我们党和人民的无价瑰宝,值得学习借鉴。譬如,作为海丰农民运动的领导者,彭湃始终站在人民立场思考如何带领人民谋求解放,以行动回答了“什么是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革命精神”。当彭湃坚持推动农民运动时,遭到家人、同村村民和同族族人的极力反对,但他不愿脱离人民。1922年11月,彭湃在农民集会上当众烧掉分家时得到的田契,果断将田地全部分给农民,充分展现了他对海丰农民的同情和大爱,为后期开展农民运动赢得了主动和条件。由于大革命失败,彭湃不幸被捕,但他不畏酷刑,始终保守党的秘密、严守党的纪律,嘱咐同志们不要因他的牺牲而伤痛,勉励爱人继续为党的事业而奋斗。近年来,无论是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2020年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还是2021年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对作出卓越贡献的英雄模范给予肯定和嘉奖,他们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赋予更多的精神力量。对党忠诚与不负人民,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大局意识、工作作风、奉献精神和道德操守,又是坚持理想求真、不忘初心情怀、发扬斗争精神的价值理念,不管前方道路上有多大挑战,都要坚持人民立场,加强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三、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12]9伟大建党精神,拥有跨越时空的时代价值,其历史视野的理论价值、现实视野的实践价值、国际视野的传播价值随着时代发展而弥加凸显。

(一)理论价值: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独特地位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追求科学真理、不忘初心情怀的精神源泉,锤炼了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和政治情怀,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丰富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1.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从精神来源的角度来看,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坚持真理、坚定理想的思想精髓,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其他精神是在真理探索与理想践行的不同历史条件下生成的。譬如,井冈山精神中的“坚定信念、实事求是”,“两弹一星”精神中的“大力协同、勇于登攀”,工匠精神中的“精益、創新”等精神特质源自伟大建党精神,并对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领域作出因时而进、因事而化的内涵阐释。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其他精神一样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为民、忧民、惠民的赤子情怀,这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西柏坡精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的苏区精神,“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生命至上、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等精神中得到生动诠释。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创新创造、斗争奋斗、牺牲奉献等一系列丰富内涵,也在不同的革命精神中得到继承与发扬。可见,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源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发扬革命者的爱国奉献、坚定理想、为民情怀等理论特质的精神血脉。

2.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精神标识。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真理追求、道义追求、人格追求等理想信念方面的精神标识。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真理信仰,基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理论需要,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指明了正确方向。中国共产党人历经百年奋斗,既保持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主基调,展现出不怕牺牲、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爱国奉献、创新创造等人格魅力,又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展现出亲民爱民、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等公仆形象。

3.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高度概括。赓续与弘扬一种精神,首先需要回归这种精神的初心与使命。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开展一切工作都要牢记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与使命,回归到科学的、系统的伟大建党精神中来,寻找“什么是中国共产党”“有什么使命和任务”“因何而来,到何处去”等基本问题的答案。从伟大建党精神中寻找到其原始依据,就能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找寻到不竭动力,提升党的领导力和治理水平。从我们党百年奋斗历程来看,伟大建党精神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始终将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将掌握党的理论和政策的思想自觉转化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行动自觉。

(二)实践价值:伟大建党精神为党的伟大实践提供更多的精神力量

伟大建党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源,还为党的伟大实践提供兴党强党、善于斗争、对党忠诚、奋进中国梦等精神动力,增强了党和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提升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力、竞争力和发展力。

1.伟大建党精神是激励我们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精神力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伟大建党精神唤醒沉睡的中华民族,使民族精神得到振奋、家国情怀得到激发,展现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扭转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被动,聚集了人民用小米喂、用小车推、用担架抬的行动力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伟大建党精神展现为雷锋精神、大庆精神、北大荒精神、塞罕坝精神等,充分证明了伟大建党精神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伟大建党精神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我们党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通过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大方针突破了陈旧观念的束缚,通过发扬敢闯敢干的斗争精神破除体制机制的弊端,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社会革命,展现了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女排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伟大建党精神展现出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等,党以自我革命和迎难而上的勇气,提升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治理效能。同时,面对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疫情防控等突发事件,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愈加强烈,核心价值观能外化为求真求善的担当作为,意味着伟大建党精神中的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对中国共产党人长期价值追求的高度凝练。

2.伟大建党精神是党员干部进行伟大斗争的精神武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我们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党员干部的政治品格。面对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党继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取得了各方面突破性进展,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树立同一切诋毁和否定党的领导的社会思潮进行斗争的政治意识,厚植伟大建党精神中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政治品格。面对大是大非问题,中国共产党人要以敢闯敢试和善作善成的勇气,处理好各种精神懈怠、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问题。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要从新时代的角度继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13]69-70,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更多的精神动力。

(三)传播价值:伟大建党精神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1.增强文化认同。文化的对外传播关键要因事而化,契合受众群体的心理需求和接受特征,才能增强文化认同。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源头,通过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向社会充分展现全面的、具体的、立体的党的形象。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奋斗形象,也可以结合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事例,阐述我们党如何将人民生命与健康置于首位,广大党员干部以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人民群众的“健康指数”,取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弘扬了伟大建党精神中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担当形象。除此以外,还可以用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的中国故事,针对受众感兴趣的问题,解读惊天动地的发展故事、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价值背后的追梦圆梦故事,增强受众群体的文化认同。

2.打造文化传播力。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创新创造的理论特质,这对于文化传播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譬如,李大钊作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一切证明了先进思想文化蕴含的强大传播力。为此,应基于不同国家、语种、地域等,利用人工智能技术、3D影像技术、VR技术等科技手段打造对外传播的主流媒体,增强人们的感受力与认同感。在表达形式上,结合新时代的话语风格,以形象具体的剧情和人物的视角透析革命战争年代的英雄形象,增强文化传播力。

3.提升文化话语权。国际社会的文化竞争,实际上是价值观念的话语竞争。面对西方社会对我国文化的侵蚀,用先进的、科学的思想文化祛毒除害。对于国际社会尤其是网络空间的话语权问题,要让讲真理的“红色地带”越来越宽广,使那些学术研究的开拓者、先进思想的引领者成为捍卫党的形象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新华月报.永远的丰碑(十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6]周天度.蔡元培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7]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9]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0]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11]方志敏.方志敏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2]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  宫秀芬

[收稿日期]2021-08-31

[基金项目]2020年贵州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数字治理视域下贵州省高校精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黔教合YJSCXJH﹝2020﹞104),主持人范琼。

[作者简介]欧庭宇(1986— ),男,四川中江人,貴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建设研究。

猜你喜欢
伟大建党精神文化自信
唯物史观视域中“伟大建党精神”四重维度探析
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意涵与特质
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宣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