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生礼仪教育的研究

2021-12-31 12:47高国英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课程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评价机制行为习惯

高国英

摘   要:在教育环境和条件相对落后的乡村,礼仪教育容易被忽视,学校过于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独生子女、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的礼仪认知匮乏;社会缺乏监管合力,导致乡村小学生文明礼仪缺失状况严重。以开展乡村小学礼仪教育的方法,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帮助更多乡村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展现自身精神风貌。

关键词:小学礼仪教育;乡村小学生;评价机制;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31-0056-03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讲究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文明水准的标志。而个体礼仪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是在小学时期,在小学开展礼仪教育,教会学生“做人”,是十分重要的时间阶段,以开展礼仪教育促进学生做一个知礼、懂礼、明礼的三好学生,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邢台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乡村小学礼仪教育的研究”(课题编号:1801112)就是针对小学生礼仪教育开展的研究课题。

一、当前乡村小学礼仪教育存在问题

课内外礼仪是学生的基本素养,但在实际教学中,礼仪教育往往容易被忽略掉,使得部分学生逐渐遗忘了应该在师生和生生之间以礼待人。笔者将从乡村礼仪习惯主要存在的四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学校教育开展受阻

乡村学校虽不断强调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践操作中却由于以下诸多原因而无力开展或者开展不顺。1.学校对国家颁布的政策不了解,对礼仪目标认识不到位。2.学校无法专门设置礼仪教育教师岗,并且很多学校的礼仪教育均是由班主任负责的,班主任的工作量大,往往忽略了礼仪方面的教育。3.学校囿于学业成绩的压力,对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削减。4.即使有的学校开展了部分礼仪教育活动,但是往往只是流于形式,缺乏系统性和持久性。5.部分教师自身行为失当,甚至成为了学生的反面教材,大大削弱了日常礼仪教育的效果。

(二)家庭教育问题突出

现在社会大环境下,每个家庭的压力越来越大,在对乡村小学生的礼仪习惯培养方面,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1.乡村小学的家长大多忙于生计维持家庭,对礼仪教育不重视、缺少礼仪教育的知识。2.当前应试教育环境下,家长认为学习成绩好就代表了礼仪素质高,重视智育,轻视德育。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做不好孩子的榜样,在孩子面前不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4.独生子女家庭中长辈过分溺爱孩子,导致孩子性格自私、任性。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的孩子缺乏家庭关爱,礼仪认知模糊,行为不当。5.部分家长将学生的礼仪教育完全寄托于学校,加上很多乡村小学能够寄宿,致使家长更加忽视学生的礼仪教育。

(三)社会引导方向偏离

国家虽然出台了相关的文件,要求开展礼仪教育,社会上也在积极号召,但是在落实程度上仍旧打了折扣。1.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上的诸多应用软件很容易给小学生带来巨大的影响,尤其是网络上与现实礼仪要求相悖的事件,会让小学生对礼仪产生错误认知,导致严重后果。2.某些社会公众人物不注意自身礼仪素养做出不合礼仪的行为,网络上关于礼仪事件的不当言论等都会对小学生的礼仪认知产生消极影响,影响家庭和学校的礼仪教育。3.部分社会部门缺乏对小学生礼仪教育的配合和监管,电视中的一些不当内容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发展。4.教育部门没有关于礼仪教育的整体详细规划,缺少引领作用。

(四)学生教育认知脱节

乡村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变化会制约自身礼仪习惯的养成。1.小学生的从众心理较强,他们往往会因为身边的同学不使用礼貌用语,而选择自己也不使用礼貌用语,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小学生的礼仪行为积极性。2.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对事物的认知理解也有了想法,但由于网络和社会上与礼仪相悖的现象冲击,使小学生对礼仪的认知产生偏差,造成校内外的礼仪行为不一致,在校外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出现礼仪教育“两层皮”的现象。3.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与现实中发生的事件脱节,没有形成正确的礼仪认知,无法独立做出正确的礼仪行为。

当前,礼仪教育缺失的原因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客观方面,主要还是礼仪教育的认知不够,无论从学校层面、家庭层面、社会层面来说,乡村小学生的关注方向仍停留在只关注学生的成绩方面上。从主观方面来说,学校教师对于礼仪的教授做得还不够系统、不够到位。

二、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根据乡村小学生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结合《中小学文明礼仪指导纲要》对义务阶段的礼仪教育目标和内容,提出以下解决乡村小学生礼仪教育問题的方法:

(一)明确礼仪目标,掌握教育内容

乡村学校礼仪教育的目标不够明确,没有明确的教育教学内容。笔者结合儿童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自主研发出校本课程《“十好”礼仪标准》作为礼仪教育的主要教材,从“穿好衣、吃好饭、睡好觉、走好路、扫好地、做好操、唱好歌、写好字、上好课、做好人”十个方面开展学校的礼仪教育,并形成校本教材,从多方面督促学生养成好习惯。

(二)重视礼仪建设,落实评价机制

礼仪教育一直是学校工作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多年一线教学经历,笔者与学校共同研究出《课内外一日常规》,从多方面向学生和教师提出要求,既有规范的礼仪,又有礼仪的规范,两者和谐而统一,做到校内外礼仪教育兼顾。

在评价机制上,学校尝试建立了校级——年级——班级礼仪评估机制,以学校小红帽文明监督队对班级的评分、学校活动表现得分以及各班日常成绩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定期评选出“十好班级”“十好少年”等称号,形成竞争机制,为学校打造良好的礼仪环境。以此类推,在年级、班级评价机制上,年级部主任或班主任以打分表和班级实际评选出优秀班级或学生,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通过不断完善校级——年级——班级礼仪评估机制,为学生和教师共同建立礼仪校园奠定基础。

(三)推动课堂育人,树立良好榜样

小学生自控力差,良好的礼仪和行为习惯需要长期保持,通过主题班会课,使学生强化《十好“礼仪”标准》和《课内外一日常规》的学习与训练,目的是让学生迅速投入到常规的学习状态中。定期组织全校师生共同学习《十好“礼仪”标准》和《课内外一日常规》,做到礼仪教育不走形,从习惯上做到常抓不懈。

除了班会课和校本课程以外,教师时常会将礼仪教育融进课堂,通过多种形式把握教育时机,实现礼仪教育的学科渗透,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养成良好习惯,引领学生学习礼仪、遵守规范。

(四)拓展礼仪渠道,注重训练实践

在学校“崇礼重文”办学理念的指引下,以办学理念和教育理念相融合,从多种实践活动积极推进礼仪教育,为学校建立一套礼仪教育新模式。学期前的入学典礼,通过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在新学期的学习积极性,感受成长的责任。学期中有礼仪队、传统节日、爱国教育等时间节点的教育活动,并且有“小红帽”进行每日督查,在监督过程中学生能切身感受到礼仪教育的意义,对其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正向引导作用。学期末有家长会、学生毕业典礼,既是对学生成长的汇报,又在引导毕业生学会感恩、不忘母校、尊师重教,并激发学生对未来的无限畅想。

(五)加强队伍建设,发展多元评价

礼仪教育教研活动是学校定期为教师举行礼仪培训的抓手,教师只有把自己的礼仪素质提高,才能给学生做好榜样。尤其是在小学,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在做示范,向学生传递礼仪信息。一个合格的教师,就应该言必行,行必果。其次,教师要确立礼仪教育目标,明确礼仪教育内容,要改变“重智轻德”的想法,提高对礼仪教育的重视,在课上课下都要做到身正为范。最后,教师应该积极地与其他学科教师交流,将礼仪知识融入到所教的学科体系中来,构建自己的礼仪教育体系,在学科中渗透礼仪教育。

(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化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化的过程中,学校处于主导地位,学校以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效融为一体,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项,通过开辟家长学校,每年让家长走进课堂,对家长进行指导教育,最终实现家校合作的整体功能。学校的发展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积极联系社会,营造全社会良好氛围。

礼仪关乎人格,关乎国格,中华民族自古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而乡村小学礼仪教育问题错综复杂,要做到面面俱到,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化,共同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谭远珍.小学生校园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之我见[A].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0课程教学与管理云论坛(重庆分会场)论文集[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0:4.

[2]刘   刚.小学生礼仪文明养成的途径[J].科普话,2019,(47):165.

[3]张德政.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9,(90):27~28.

[4]黄   燕.强化文明礼仪教育,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小学时代,2019,(29):74~75.

猜你喜欢
评价机制行为习惯
关于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实用的职业危害风险评估方法(S-H评估法)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职业素质培养下的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模式构建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探微
注重实绩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研究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
创新学习学生行为习惯与能力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