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珠多杰 王晓晶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 昆明650500;上海政法学院,上海201207)
藏族城堡建筑起源于早期堡寨建筑形制,堡寨建筑是用石块或墙体砌筑而成,选址于山岗或依山而建,以防御功能为主,同时兼具原始苯教祭祀功能的城堡,[1]藏语称之为“卡尔”(mkhar),其产生于藏族历史上的小邦割据时期。《敦煌吐蕃文书·小邦》记载:“各小邦境内,遍布着一个个堡寨(mkhar bu卡尔布)。[2]这里的“卡尔布”指小城堡。关于建造堡寨建筑的原因,《贤者喜宴》记载:“进入小邦时代,各小邦喜争战格杀,四边诸王时而压迫伤害,各邦之间不肯通融,以致兵力减少,不居平原,惟依岩山而居,便于防御。”[3]当时有一个叫“孟”的部落,他们经营牧业,以善于修筑碉堡知名。[4]随着悉补野(sbu rgyal)王朝发展壮大并征服兼并了各个小邦,建立了吐蕃王朝之后,雍布拉卡尔是吐蕃王朝的第一宫殿。赞普居住的堡寨逐渐演变成“宫堡”建筑,藏语称之为“古卡尔”(sku mkhar),“古卡尔”是堡寨建筑的敬语,“古”是身体的敬语,这里指“赞普”或“王”之意;合起来意为王城,即宫堡。赞普的宫殿也称“颇章”(pho brang),颇章一词晚于古卡尔,因为松赞干布父亲囊日松赞执政时期第一次出现“赞普(颇)”一词。[5]随后出现了“颇章”一词,“颇”指男性,引申为赞普(王);“章”指胸或胸叉骨,引申为重要、险峻之地,合起来意为赞普居住的宫殿。颇章与古卡尔都有王宫之意,古卡尔一般是指碉楼形制的宫堡建筑。颇章除了有指代宫堡建筑之外,也指赞普居住的牙帐,即用鹿皮、虎豹皮、牦牛皮搭建的帐篷,《唐书》中称为“拂庐”①。因此,城堡建筑一直成为藏族聚居区独特的建筑文化,在《格萨尔》史诗中描写的众多城堡建筑,恰恰是这种独特建筑文化的写照。
根据现有的《格萨尔》研究认为,格萨尔是一位藏族历史人物,并非纯粹虚构,其原型应该是一个生活在公元11 至12 世纪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6]《格萨尔》史诗产生的历史背景为吐蕃王朝灭亡以后的群雄割据时期。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的英雄史诗,除了描写战争场面之外,还记录了格萨尔王的宫殿、岭国三十座城堡、四魔国王宫殿和将领们的宫堡。据《格萨尔》说唱艺人古如坚赞在《格萨尔》史诗名称词汇集中的记载,史诗中记录的大小城堡共有124座。依据史诗的内容情节,这些城堡建筑的类型分为三类:国王城堡(古卡尔sku mkhar);寄存魂魄的城堡(拉卡bla mkhar);驻守防御的堡寨(赞卡尔btsan mkhar或赞宗btsan rdzong)。《格萨尔》史诗对城堡建筑的记录,主要体现在岭国的六大寄魂城堡、十六座堡寨、四方魔国的王宫以及十八个邻国的城堡,下面以此分类为依据分别做介绍。
在《格萨尔》史诗中关于格萨尔王的记载很丰富,对格萨尔的出生、赛马称王以及建造宫殿都有详细的描述。依据毛儿盖桑木丹等格萨尔学专家的研究考证,格萨尔的出生地是德格岭仓阿须草原,关于他出生地的地相堪舆,《格萨尔》史诗中有这样的记载:在福地雅格岭之沟口,两条河流交汇之滨,两座似箭羽耸立的岩山脚下,在一个形似乌龟的巨石,是诺布占堆格萨尔出生之地。[7]格萨尔八岁时,因其聪明绝顶,深受族人喜爱,但却因此遭到其叔父晁通的嫉妒,唯恐其发展壮大之后夺取岭国王位而危及其权势,因此千方百计地把格萨尔母子驱逐出德格岭仓阿须草原,年幼的格萨尔与其母郭萨四处流浪,最终到达阿尼玛卿雪山附近的一个叫“居达萨纳隆多”(rgyud dar sa nag lung ba)的地方定居,这里是位于黄河之源的玛垄森多。格萨尔母子在此挖野菜艰难度日,逐渐立足,格萨尔在成长的过程中铲除黄河源地区的天灾人祸,得到了来往商旅们的拥护和爱戴。十三岁时,参加岭国举行的赛马选王活动,格萨尔一举夺魁成为岭国之王。在汉、藏客商们的协助下,格萨尔建造了雄伟的“森周达孜宫殿”建筑群,由中央的王宫和四方城堡组成,显示了雄狮大王格萨尔的勇猛和威武。
1.狮龙宫殿:古卡尔森周达孜
古卡尔:宫殿之意。森周达孜(sku mkhar seng vbrug stag rtse),藏语意为“狮龙”,合起来意为狮龙宫殿。据《格萨尔》史诗记载,狮龙宫殿的建筑布局是一座方形宫堡,中心是王宫,四周由四座小城堡围绕。城堡的东、南、西、北有四个门楼,正中央为“森琼贡嘎然瓦”门楼,东有“江卡仁莫”门楼,西为“郭仓卡耶”门楼,南为“白神”门楼,北为“竹宗奇”门楼。位于城堡中央的王宫是岭国的行政中心,岭国各部首领和勇士们在此议事,制订战争策略,同时也是格萨尔王、王妃珠牧及其眷属的居所。
中央王宫是一座五层高的碉楼建筑,每层都有独特的名称:一层名为顿雄噶布(千人集会殿);二层名为姆古古哲(九曲殿);三层名为桑珠达宗(如意虎堡);四层名为郭仓卡耶(鹰穴殿);五层名为森周达孜(狮龙顶宫)。史诗中记录了狮龙宫殿的建造过程,宫城的一至四层都由工匠们建造,到第五层时,工匠们回乡心切,未完工就逃走了,因此剩下第五层由阿尼玛卿山神和念格佐山神一起建造,他们驱使很多小狮子背石头砌筑第五层,并从塞龙沟的森林中伐木,驱使林中的老虎负木料前来协助搭建屋顶,因这座宫殿在小狮子(森周)和老虎(达)帮助下而得以竣工,故取名为“森周达孜宫”(幼狮虎宫)。[8]藏语中“小狮子”和“狮龙”的发音相似;王宫的名称由“小狮子”变为“狮龙”宫。
《格萨尔》史诗中狮龙宫殿的建造过程和宫殿的名称,与拉萨大昭寺的建造过程名称有相似之处,大昭寺是由白山羊背土填湖而建,故大昭寺的全名“惹萨楚囊祖拉康”(羊土幻化宫)。另外,吐蕃时期赞普的宫殿里有悬挂虎、狮子等兽皮的习俗,而且对战场上的英雄,有按等级嘉奖虎、狮等兽皮的传统。为了彰显赞普的威严,赞普宫殿的名称也因此取名为“达孜”,意为威猛似虎之宫。如吐蕃王朝早期宫殿青瓦达孜宫,也是以“达孜”为名。因此,格萨尔的狮龙宫的名称延续了吐蕃时期的建筑命名传统。
2.王城内的四大城堡:迦卡尔让摩、加卡尔秀摩、加卡尔莫布、拉卡尔古哲
格萨尔王城的基本建筑布局为方形城堡,中央是狮龙宫殿,四面分别由四座碉楼形制的宗堡围绕,分别是迦卡尔让摩、迦卡尔秀摩、迦卡尔莫布、拉卡尔古哲。
四座城堡有三座是以“茶”命名的城堡,分别是迦卡尔让摩(长形茶堡)、迦卡尔秀摩(幸福茶堡)和迦卡尔莫布(紫色茶堡),这三座城堡分别位于中心宫堡建筑的东、西、北三面,城堡名字都以“迦”开头,藏语意为茶。茶产自汉地,这三座城堡都是由汉地的茶商协助建造,印证了藏族人嗜茶如命的习俗,同时也是藏汉文化交流的见证。另外,三座茶城也是王妃珠牧和众宫女的居所,茶城的主要功能是为王宫准备膳食和茶饮,藏语中称呼厨师为“伽玛”,直译为“烧茶的女士”,城堡以茶命名,也暗含了建筑的功能。王宫的南面建有一座城堡,藏语称之为“拉卡尔古哲”。这座城堡是由来自西部拉达克商人们建造,因此命名为“拉卡尔”。拉达克人造的城堡,其建筑形制为高层碉楼。
关于狮龙宫殿的遗址所在地,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但目前比较统一的观点是青海省果洛州达日县境内为格萨尔狮龙宫殿遗址所在地,为此达日县查朗寺的活佛丹贝尼玛,以《格萨尔》史诗及当地的民间传说为依据,在色达堪布晋美彭措进行堪舆和宗教仪式之后,于1993年开始,在距查朗寺十公里处,复建格萨尔王宫狮龙宫殿,当时因资金有限,复原规模很小。2013年,国家投资三千万人民币,在丹贝尼玛活佛复原宫殿的基础上,再次修建具有藏式碉楼风格萨尔王宫及展览馆,在尊重史诗、史料的基础之上,复原了格萨尔王宫的建筑。
《格萨尔》史诗中留存着丰富的藏地寄魂文化,这种文化是把自己的灵魂寄存于自然万物。岭国人有把自己的灵魂寄存于城堡的传统。岭国有六大著名的寄魂城堡,各将领首先建造坚固的城堡,然后把自己的灵魂寄存于城堡中成为“拉卡尔”(bla mkhar)。岭国的六大寄魂的城堡均在格萨尔王城之内:一为格萨尔王宫森周达孜宫殿,二为东面的城堡迦卡让莫;三为南面的城堡拉卡秀摩,四为西面的城堡郭仓卡耶;五为北面顿雄噶布,六为穆杰姆古古哲城堡。[9]这六大城堡是岭国寄存灵魂的城堡。因此,格萨尔王的宫殿城堡群,不单是岭国的王宫也是岭国百姓敬仰的寄魂城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中,藏族人把自己的灵魂与高原的山水树木结盟,形成了被称为“拉”(bla)的信仰。藏语里的“拉”,可翻译为“灵魂”“魂魄”,依附于人的身体而存在,是人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拉”信仰,即是将人的灵魂寄附在自然界山川、湖泊、树木、生灵等万物的信仰。人们将灵魂寄存的自然物称为“拉内”(bla gnas),即“灵魂寄存处”。不同的人群在不同的自然物上寄存灵魂,藏文堪舆文献《相地词义明鉴之如意宝瓶》[10]记载:
白色土山是僧人的魂山;蓝色土山是苯教和头人之魂山;墨黑色土山是富人的魂山;红色土山是祖先之魂山;暗红色土山是寡妇和儿童之魂山;白色山崖是人之魂山;白色断崖是马之魂山;白色巨石是羊之魂山;似箭高的岩石是儿童魂山;红色似马般大的巨石是格西之魂山。
史诗中的格萨尔的寄魂山是阿尼玛卿雪山,寄魂湖是扎陵、鄂陵、卓陵三湖。阿尼玛卿神山和三个圣湖不仅是格萨尔的寄魂处,也是岭国部落的寄魂处。若这些神山圣湖受损,整个岭国也将面临灾难。
古代的藏族人把灵魂看作是生命的根本,灵魂与人们的生命息息相关、荣辱与共。灵魂外寄的主要目的和作用是保护并延续自己的生命,使之不受外来力量的侵害。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寄魂物体应该是生命的坚强堡垒,有了它就能确保生命安全,甚至在人体的肉体死亡之后,他的生命实质还能保存下来。[11]以此为出发点,除了自然寄魂物之外,为了保障岭国人的生命和肉体的安全,建造了坚固的六大寄魂城堡,这也产生了史诗中把人物命运与其城堡的存毁联系在一起的叙事传统。
在具有重要军事战略地位的地段,建造的具有防御功能的碉楼建筑,藏语称之为“赞宗”(赞:战略要地,宗:城堡),这种堡寨建筑在吐蕃王朝早期就在藏地开始兴建。根据史诗记载,岭国在境内建有十六座堡寨,每座城堡专门派将领勇士驻守,保卫岭国的平安。《格萨尔》史诗以战争作为主线,在歌颂英雄伟绩的同时,记录了在古老的青藏高原上吐蕃时期各小邦部落之间相互兼并与统一的战争史实,突出表现了岭国部落英雄为代表的勇士们的武勇神威,各个将领分别把守岭国各部,在岭国的各个要塞建造自己的城堡,守卫岭国疆域。在史诗《降魔》篇中,格萨尔王曾向梅萨讲述了十六座堡寨的名称和驻将的名字。笔者以此为依据就其中几座有特点的城堡分别进行阐述。
大总管戎擦查根是岭国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史诗《霍岭大战》篇中记载了他的城堡名为“查多南宗秀摩”(khra stod gnam rdzong phyug mo)。查多:地区名,上部查多地区;南宗秀摩:高耸秀丽城堡。
关于“查多南宗秀摩”城堡的历史,格萨尔学者角巴东主先生在《格萨尔读本》[12]中记载:大总管母子的最初的城堡名叫“宗卡噶莫雪舟”;该城堡选址于一个殊胜之地,但是戎擦查根年幼时,该城堡因年久失修而损坏严重,当他长大成人后,有一天他站在雪舟城堡屋顶放眼望去,其辖之“查地”的风景尽收眼底,看到其所在的雪舟城堡的地相,东山如同草原上的显出的彩虹般秀美,南山如同春天的花朵般密集争艳,西山如同鹞子飞天般雄伟,北山似上百只幼鹞展翅高耸入云。此时,戎擦查根在一个叫“查多”的地方(地处上、下查地交界之处),看到一个神奇的山丘,形似猛虎四爪蹬地回望,宛如降伏敌人之势,似青龙昂首,又如雪狮傲立于雪山之状。看到如此殊胜险峻之地,大总管心生喜悦,马上与其弟晁通商量,决定在此建造一座无与伦比的城堡,为此从印地、汉地、尼泊尔、卫藏地区请来能工巧匠,用不同的宝石建造了新的城堡“查多南宗秀摩”。城堡高六层,顶层建有装饰华丽的佛殿,殿内柱子上部用黄金装饰,下部用白银装饰,中部用虎狮图案装饰,丰富的图案和彩绘装饰城堡内外,城堡金碧辉煌、华丽无比。因此,南宗秀摩城堡的建筑风格与大总管戎擦查根在岭国的地位十分相称,威严而不失华贵。
格萨尔称晁通为叔父(阿库),因此岭国百姓都在其名前加叔父一词,统称“阿库晁通”(晁通叔叔)。晁通管辖岭国达绒地区,他是史诗中的重要反面人物,虽为格萨尔的叔父,但他的一生都试图加害格萨尔,晁通的加害反而使格萨尔更加强大。
晁通的城堡名称为“颇如宁宗(pho rog snying rdzong )”,也有“喀若宁宗”的称法。城堡建造在一个非常险峻之地,城堡顶上经常有乌鸦盘旋,“颇若”、“喀若”均为乌鸦之意。宁:心之意。宗:城堡。合起来意为“乌鸦城堡”。如同城堡的名称一般,史诗中描述晁通的城堡,有一种阴森恐怖,又神秘的氛围。根据史诗记载:颇如宁宗是一座高耸方形的碉楼建筑,城堡中心是一座供奉晁通本尊的马头明王神殿。神殿南门屋顶上,有一个口叼蛇的青龙铜塑,朝向南方;城堡屋顶的东南角立有一尊小金人;西南角立有一座白狮雕塑,口含有箭、矛和刀等武器,朝向西南。在城堡西北角,塑有一只独眼斑虎,虎身上有雪狮和大鹏鸟镇压,除此之外城堡的不同方向绘制很多怪异的图案,使人们望而止步。[13]
从藏族堪舆视角分析,晁通城堡的屋顶的东南西北各种怪异的雕塑装饰,其实是为了震慑地煞而立,比如:朝南的青龙叼物,应是防御水灾而设;西北口含武器的白狮,是为了防御战争灾难;西北角的大鹏白狮子骑虎的雕塑,是防御来自西北的祸害。传统的藏族堪舆学认为,一般从建筑物(后面)西北处来的灾难较多,因此一般在村落、寺院的西北处会建造佛塔用来保护,藏语称为“北护”。这种物物相克的解煞之法,在建造大、小昭寺时就曾应用,《西藏王臣记》记载:若建筑周围有地煞(sa dgra)存在,可以用佛塔、石狮、石木制的男性生殖器、大鹏鸟、海螺等,朝向地煞放置,可以解煞。[14]今天在大昭寺的二楼屋顶依然留存有石狮、男根、大鹏等象征物朝着不同的方向放置,这是藏族堪舆解煞的象征物。另外,史诗中对晁通城堡的描述,正如晁通阴险狡诈、敏感多疑的性格。研究者认为,晁通城堡遗址在今天青海果洛州甘德县,当地有很多关于晁通的传说故事。
嘉查协噶是格萨尔王同父异母的兄长,是岭国桑伦的汉妃拉吉卓玛所生,名为“嘉查”(汉族外甥),协噶(面容洁白),合称“嘉查协噶”(意为“面善洁白的汉族外甥”)。作为格萨尔兄长的嘉查性格良善,武艺超强,是岭国三十大将之首,随格萨尔王征战南北。格萨尔统一岭国后,派兄长嘉察镇守龚垭一带,防御霍尔国,并且建立了“欧曲绰宗”(dngu chu khro rdzong)。
“欧曲绰宗”,藏语意为用水银、生铁铸造而成的坚固城堡。在建造城堡时为了使城堡坚固,在墙基灌入融化的水银(欧曲)和生铁水(绰曲),因而得名。在墙基中灌入生铁水的营造方法,在吐蕃王朝宫堡建筑中多有使用,如:松赞干布时期,在拉萨的帕邦卡的磐石之上,建造了九层高的宫殿“古卡玛茹宫”(sku mkhar ma ru)。在建造这座宫殿时用铁水灌凝墙基,其上砌筑九层高的城堡,四面都用铁链栓紧使其牢固”。[15]因此,嘉查协噶的城堡——欧曲绰宗,延续了吐蕃城堡建筑工艺,并以传统的建筑工艺为城堡命名,以彰显城堡的坚固。
根据史诗中的描述我们可以推测,嘉查的城堡中央是一座方形高耸的坚固宫室,屋顶四角装饰有虎、狮子、大鹏和龙的塑像,以防御地煞。城堡的四方有四座防御的宗堡,分别为:东方的日光宗,南方的水桶山宗,西方的杜鹃颈饰宗,北方的雄鹰巢宗。四座宗堡环绕在欧曲绰宗的四周,共同构成嘉查城堡群。城堡内共计有三十六室,内部装饰华丽,有较为夸张的描述,如:镶有天珠的梯子六座,有玛瑙水晶般明亮的窗户。城墙下部是用黑色生铁铸就,城墙中部镶嵌一道黄金,城堡的上部用白银包裹,城堡外观装饰华丽无比。城堡的建筑风格和装饰,显示了嘉查的英勇和作为格萨尔王兄的地位。
嘉查协噶的欧曲绰宗的遗址,在今四川省德格县境内的龚垭乡拉翁通村的吉日桑珠泽,萨迦堪钦·阿旺桑木旦洛珠在城堡遗址上修建了大威德金刚殿。[16]藏传佛教后弘期随着佛教深入在民间的传播,格萨尔王诸将相们的城堡遗迹,作为历史记忆逐步改建为藏传佛教寺院护法神殿,寺院的形成历史与岭国格萨尔王诸将相们的幻化妙身融为一体。
查象·丹玛出生于丹地,据说他是丹地萨霍国的王子,后依附于岭国,成为岭国三十大将和七君子之一。“向查”意为黑毒虫(班蝥),言其勇猛如班蝥,是岭国的神箭手,也是格萨尔最亲近和器重的大将。丹玛所辖丹柯部落(今四川甘孜州邓柯地区),原非岭国谪系,归附岭国后结成血缘关系,故名誉冠以“查象”(甥舅)。[17]
苍王·耿登丹巴老师认为,查象·丹玛其实有红、白两座城堡,其一为“秀日拉喀尔仁莫”(shu ra lha mkhar ring mo),又称“丹玛红堡”(vdan ma mkhar dmar );从城堡的名称可以探析,该城堡被茂密的柏树林围绕,而且城堡外墙的颜色是红色,是查象·丹玛的护法神殿,也是举行宗教活动的佛殿。其二,“秀隆日珠”(shug lung ru drug),也称“丹玛白城”,坐落于现在秀日桑定林寺址。[18]丹玛白城是查象·丹玛居住的城堡,这与史诗中的描述相符,也是查象·丹玛起居和处理日常事务的城堡。这种红、白装饰的城堡,与布达拉宫红、白两色的建筑装饰是相同的,建筑功能上显示了政教合一的特征。另外,红白两座城堡也象征了查象·丹玛智勇双全的性格特征。查象·丹玛城堡的遗址在今天四川省德格县邓柯区,这里是东部康区文化中心,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在此建造了十二座镇伏魔女佛殿之一的隆塘卓玛拉康,后弘期仲敦巴、弥地等历史人物在此活动,这里也是格萨尔文化传播的核心地带之一,是查象·丹玛的故乡。
色尔巴·尼本达雅是色尔巴岭国上部地区色氏八部的首领,十八岁时娶姜萨丹国的公主姜萨·白玛曲珍。色尔巴·尼本达雅的城堡为桑珠本图宗(bsam vgrub vbum thub rdzong),城堡名称意为:降伏十万敌人的如意城堡,是一座九层高的坚固城堡,城堡的遗址在今天四川省色达县境内。
据色达县格萨尔研究专家喜琼先生认为,该县的吉俄寺院的大经堂是当年色尔巴·尼本达雅九层城堡的遗址(gser mkhar dgu thog ma ),坐落在形似大象的山岗之上,是一座九层的碉楼形制的建筑。尼本达雅是色达县翁达地区的英雄,为了纪念色尔巴·尼本达雅,当地人特意建造了尼本达雅风格的民居建筑。关于房屋的形状和选址,翁达民间有这样的传说:尼本达雅问雄狮大王格萨尔,我们的房子应该修成什么样子?格萨尔言,尔等乃我岭国之英勇将士,房屋的形状要与你们的气质相符,要建造成勇士出征的样式。因此,房屋一般是三四层,分别象征勇士的头部、腹部、大腿和小腿,窗户则象征眼睛,房顶所插的经幡象征武士头盔的红樱。[19]由此形成了独特的翁达藏族民居。翁达藏族民居一般是依山而建,底层墙体垒石砌筑,顶层的建筑外墙,是用杨柳枝条编制而成。从民居外在形制看,正如一位大将屹立在前方俯视天下,也就是说该城堡是依照色尔巴·尼本达雅的真实体格特征而建造的标志性建筑。
总之,岭国时期十六宗堡与藏族历史上的帕竹政权时期建造的十三座宗堡建筑,在建筑风格和功能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笔者从十六座城堡中选择五座城堡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发现岭国将相的城堡一般选址于关口要道,有放哨的碉楼和坚固的城墙,防御功能很强。格萨尔说唱艺人们把将领城堡的建筑风格,与他们的气质或性格联系在一起进行了无限的想象,从城堡的建筑风格可以推测主人的性格。而今天格萨尔王的诸将相们的城堡遗址,大多应该建为藏传佛教寺院护法神殿或庙宇殿堂被信众祭拜,同时,新建寺院的历史与城堡的历史融为一体延续至今。
格萨尔赛马称王之后,作为岭国的首领,按照天神的旨意,开始在人间进行了四次降魔的战争,在史诗中对敌方四大魔王的宫殿也有描写,与格萨尔王的森周达孜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这些宫殿也是古代藏族对周边国家建筑的想象。
赛马称王之后,格萨尔王的第一场战争是格萨尔的王妃梅萨被魔国国王鲁赞抢走,为此格萨尔只身一人前往魔国解救梅萨,发动了与魔国的战争,最终降魔成功,救出梅萨王妃,并把魔国变成佛国。在降魔史诗中记载,魔国鲁赞王是一个身形如山,九头十八犄角的魔王,他的宫殿名为“加拉孜古”(lcags ra rtse dgu)。从鲁赞王宫殿名称可以解读,该宫殿四周为铁围墙,内墙内有九座建筑,宫殿外观为褐色,建筑形制巨大,与魔王鲁赞的外貌相符合,这座宫殿也会让我们联想到吐蕃王朝天赤七王时期的“青瓦孜周”宫堡建筑,即青瓦六宫。
史诗记载格萨尔用神箭射中鲁赞王之额头将其降伏,想要返回岭国会见珠牧王妃之时,因梅萨王妃和阿达拉姆心生嫉妒,为其准备了忘记时间的美酒和食物,致使格萨尔王在魔国居住九年八个月,期间格萨尔王经常在加拉孜古宫殿顶层的花园,与魔国大臣下棋,从中可以想象魔国王宫的顶层,有用于娱乐的郁郁葱葱的花园,并非魔王本身那般黑暗恐怖。因为格萨尔梅萨王妃的嫉妒心,导致了另一场战争的爆发,即霍岭大战。
格萨尔在魔国九年期间,霍尔王趁机入侵岭国,抢走了王妃珠牧,以此为契机发动了霍国和岭国之间的大战,最终格萨尔王杀死霍尔王,夺回王妃,这就是《格萨尔》史诗中最著名的战役《霍岭大战》。史诗中记载霍尔国有三王,即白帐王、黄帐王和黑帐王,他们的王宫为“雅孜卡尔玛”(yar rtse mkhar dmar)。雅:石山、秃山;孜:山顶;卡尔玛:红色城堡。从城堡名称可以分析,该城堡是建在山顶上,建筑外墙为红色,因此称之为雅孜山顶的红色城堡,以下简称“雅孜红城”。
史诗记载这座城堡背靠纳隆秀摩石梯岩的山麓,面对霍曲康巴河,依山背水,易守难攻。雅孜红城有另外一个名称“雅孜卡杂顿”(yar rtse brtsegs stong),“杂顿”为千层之意。从中也可探知,雅孜红城应是一座高耸而坚固、外墙为红色的城堡。吐蕃时期建造宫殿的传统为依山而建,建在山上的宫殿为称之为“孜”,山下的聚落称之为“雪”,至今拉萨民众称布达拉时仍沿用“孜”这个词。这种建筑模式是藏地聚落之渊源,雅孜红城也是这种建筑传统的延续。
雅孜红城作为霍岭大战中的一座著名地标,学界对其遗址的找寻和研究也很关注。根据不同地区的神话传说,霍尔国王城遗址“雅孜红城”这一地名共有六处:分别是西藏自治区那曲、阿里地区、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毛尔盖寺附近、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林松山、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青海省天峻县快尔玛乡境内。[20]今天较为统一的观点是位于青海湖西北部,柴达木盆地东缘天峻县的快尔玛乡,藏语“快尔玛(卡尔玛)”,意为红色城堡,快尔玛乡也因此而得名。
《格萨尔》史诗中四大降魔战之一的《姜岭大战》,内容为姜国萨丹王派兵侵占岭国赖以生存的盐海,岭国众将奋起反击,最后格萨尔变成一条鱼在海中游,萨丹王下海游泳,喝水时把鱼喝进腹中,格萨尔变成千辐轮杀死萨丹,征服姜国。藏文史籍中所出现的“姜域”(v jang yul),指的是存在于公元8 世纪的南诏地区,生活于南诏之地的人们被藏族赋予了“姜”这个民族称谓。关于对姜岭大战的原型有两种观点:一部分学者认为姜岭大战以公元8世纪至10 世纪时期吐蕃与南诏之间的战争为历史背景,萨丹王的历史原型即是南诏王;而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姜岭大战主要反映了公元14 世纪之后纳西族木氏土司经营康巴藏区期间,纳西族人与藏族人之间冲突和交往的历史。[21]两种观点都认可藏族与纳西族之间的历史记忆。
据史诗《姜岭大战》记载,姜国的宫殿名为“玉珠塞瓦”(gyu vbrug sel ba 青龙玉石宫)。玉珠:青龙;塞瓦:露珠之意,也有晶莹剔透之意,合起来意为青龙玉石宫。
王宫的名称是以姜域的神山玉龙雪山命名,在今天的云南丽江地区。关于城堡的建筑形制在史诗中有些记载,岭国在攻打王城时,格萨尔分别派了八名猛将攻打姜王城堡,丹玛和达攀围攻东门,扎拉和桑达攻打南门,辛巴和嘎德攻打西门,阿达、尼奔和噶惹尼玛坚赞攻打北门,众将分别攻打玉珠塞瓦宫的四座城门,很快攻破姜国王宫。[22]从以上资料可以探知,姜王的城堡也是一座有四座城门的城池,城中是萨丹王的宫堡,周围有防御的碉楼和城墙,宫殿的防御功能很强。
《征服门域》是格萨尔《四方降魔国》分部本中较长的一部。史诗记录:由于门国过去抢夺了岭国的财物并杀害了岭国的英雄,岭国决心给予报复。一天,在天神的预示下,格萨尔托梦给贪财好色的晁通叔叔,让他前去向门国求亲。此事被门国辛赤王拒绝,于是两国发生了战争。结果门国战败,门国的辛赤王想登上升天的虹梯逃走,并扬言三年后再来报仇,格萨尔随即射断虹梯,辛赤王从半空跌下,被岭国士兵纵火烧死。公主美朵拉孜投降并打开白米宗,岭人取得白米后凯旋而归。[23]
门域辛赤王南卡占堆的宫殿名曰“顿日南宗”(stong ri gnam rdzong),又称林钦姜宗。该城堡规模较大,是一座方形城堡,四角有四座放哨碉楼,分别是东为“达姆日扎”(花虎碉),南为“玉珠斯农”(青龙碉),西为“玛夏农钦”(孔雀碉),北是“惹贝百宗”(神龟碉)。四座碉楼的位置与藏地堪舆四方四个保护神的布局类似,即东白虎、南青龙、西朱雀和北神龟,城堡的中央坐落着辛赤王的宫殿。外围有坚固的城墙,并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史诗记载:岭国的军队是攻破城墙以后入城,擒杀门域辛赤王。
《格萨尔》史诗“征服四魔”中,除了魔国之外,其他被岭国所征服的霍尔、姜域和门域,此三国是古代藏族人对于生活于青藏高原周边地区的突厥、南诏、门巴三种族群的称谓,降魔战争源自吐蕃时期与周边地区相互战争的历史记忆。因此,四魔国的城堡建筑是以岭国城堡建筑风格为底色,融合周边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想象,由说唱艺人进行加工之后设计而成,其本土建筑风格有所缺失。
降伏四魔之后,格萨尔王又与岭国之外的十八个宗发动战争,“宗”(rdzong)的原意为“城堡或堡寨”,但在争战十八宗时的“宗”,指渊源地。因此,争战十八宗时,每部史诗的分章本都以地域加财宝名称命名。关于十八个宗的数目和名称,不同的格萨尔艺人和研究者说法不同,《格萨尔》史诗研究者曼秀·仁青道吉先生认为,传统《格萨尔》的“十八大宗”:大食财宝宗、蒙古马宗、阿扎玛瑙宗、歇日珊瑚宗、象雄珍珠宗、卡切玉宗、马拉雅药宗、尼婆罗绵羊宗、天竺佛法宗、祝古兵器宗、美岭金宗、松巴犏牛宗、白惹山羊宗、米努绸缎宗、雪山水晶宗、廷让廷宗、木古骡宗、汉地茶宗。[24]十八宗是十八种财富的渊源地,发动十八宗战争主要目的是为了夺取财富、武器和招引福运。从史诗十八宗分章本的题目中毫不掩饰的显示出具体财富的名称。史诗中每个宗有自己的国王和独立的城堡,而这些部落是岭国之外的外族部落,城堡的建筑风格与岭国相异,但对这些城堡建筑的记载很少,下面笔者挑选其中的几座有特点的城堡进行描述。
大食财宝宗是岭国所征服的“十八大宗”中的第一个“宗”。大食国(stag gzig)被描述为一个拥有多种稀世珍宝的国家,这与藏族古代历史典籍中大食是一个财宝之国相符。大食国王的宫殿名称为“扎日幕布东雄”。扎:帐篷;幕布:为紫黑色;东雄:千人可住,合起来意为一座巨大的能容纳千人的帐篷宫殿。帐篷作为宫殿的传统在吐蕃历史上比较常见,这也是游牧民族的象征。
《蒙古马宗》是《格萨尔王传》分部之一,内容为上蒙古不尊佛法,广行邪道,格萨尔为拯救蒙古百姓,进军上蒙古。上蒙古娘尺拉尕尔主张求和,王子拉如主张迎战。结果拉如战死,国王率众投降,并献出蒙古名驹。[25]
史诗记载:蒙古国王索赤尼玛,城堡名称为“索卡尔齐玛阿塘”(sog mkhar bye ma rngm rdzong),从名称可以解读,索:蒙古族之意(至今藏族称蒙古族为“索布”);卡尔:城堡之意;齐玛:沙漠、戈壁滩。蒙古王索赤尼玛的城堡是一座建在广袤戈壁中的城堡。史诗中虽然没有正面描述城堡的建筑风格,但是格萨尔在点兵布阵时,让岭国将领分组进攻:岭国大将查象·丹玛进攻城堡东面的嘉让南卡宗堡;南面的甲纳盟巴宗堡,由大将噶德负责;西面的玛萨尔辛吉宗堡由岭将桑达负责;北面的日惹琼宗堡,由岭将尼本达雅负责;中央的宫殿岗噶桑格,由岭将扎拉负责;外城墙上的红铁城门,由岭将辛巴梅茹孜负责;对钢铁般坚固的城墙,晁通王负责攻破。[26]从以上的排兵布阵,我们已经了解蒙古城堡是一座方城,东南西北各有防御的宗堡四座,分别是东堡嘉让南卡宗,南堡甲纳盟巴宗,西堡玛萨尔辛吉宗,北堡日惹琼宗。四堡围绕的中央是王宫岗噶桑格。城堡外围由城墙围绕,并建造了坚固的红铁城门,与萨迦南寺的宫堡建筑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阿扎玛瑙宗》是《格萨尔王传》分部之一,故事大意为:岭国商人去尼泊尔、印度贩运货物,途经阿扎国,货物遭杰日达孜派兵抢去,商贩被杀。格萨尔进军阿扎国,阿扎国不敌。经由卫藏派人调停,杰日达孜投降,打开玛瑙库献出宝物,并由信奉苯教改信佛教。[27]
史诗中记载的阿扎王的城堡名曰“多卡尔穆布”(rdo mkhar smug bo),从城堡名称可以了解到这是一座垒石砌筑的城堡。多:石;卡尔:城堡;穆布:紫色,合起来意为紫石城堡。根据史诗记载,紫石城堡的基本建筑布局是座方形城池,外围有三层城墙围绕,里外三座城门,四角有四座生铁制成的防御碉楼,是一座坚固的城堡建筑。
卡切(ka che):所对应的地域是今克什米尔西南段,与青藏高原最西端接壤,位于吐蕃和大食之间。玉(gyu):绿松石,是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一种玉石。因此,卡切王的疆域在《格萨尔》史诗中被称为“卡切玉宗”,意为盛产绿松石之地。关于卡切王城堡的名称,在史诗分章本《卡切玉宗》中称之为“安姆钦江宗”(rng chen vgying rdzong)。安姆钦,藏语为雄伟之意。从名称可以得知,此城堡雄伟庄严,这座宫殿与格萨尔的狮龙宫殿的建筑风格相似,依靠杰秀摩山,建造的一座方城,城中央是王宫,东南西北分别有四座防御的碉楼,碉楼与城墙连在一起。四座碉楼的名称,东面是斑虎山碉,南面是青龙高碉,西面是孔雀丽碉,北方是乌龟磐石碉,与堪舆中的风水四灵相符,藏地堪舆中称之为护佑四方的神灵,用神兽金雄屋顶装饰或给城堡碉楼命名,是《格萨尔》史诗中的城堡建筑的特点之一。
“十八大宗”其实是一个混合了现实和想象的族群或国家的集合体,其中大部分宗的名称,都在藏族古代历史典籍中出现过,在此基础上进行异族形象的建构,每个宗有自己的国王和独立的城堡,这些城堡建筑的基本建筑形制都是方形城池,东南西北有防御的碉楼,中央是数层高的王宫,城堡外围有一层或三层城墙围绕,体现出强烈的防御功能。这些国家的城堡形象,也是以格萨尔王的王宫和岭国将相的城堡为底色,再加上对外族认知基础上进行想象和建构。因此,这些建筑都蕴含着藏族古代建筑元素。
《格萨尔》史诗中的众多城堡建筑,集中而明显地体现军事防御功能。大多数城堡有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四周有碉楼。同时,有些城堡内也有宗教建筑,城堡建筑群的色彩与一般的寺院建筑并没有太多差别。《格萨尔》史诗中的城堡建筑具有的建筑特征归结如下:其一,城堡的选址主要考虑其军事功能,城堡的选址一般位于河谷平原的山岗,或两河交汇之地的山坡,以交通要道或险要地形为主,通常遵循背靠大山、面向河谷的选址原则。其二,城堡的建筑布局大致为方形或长方形,城堡的总体布局以中央宫殿为中心,在四周造有防御的碉楼,碉楼与宫殿之间均可相互瞭望,遇到敌情可以随时相互通报。城墙高大厚实,墙体的高度、厚度与地形、地势相结合,成为保护宫殿的外围屏障。其三,城堡的装饰与将相的人物个性相符,魔王的宫殿以黑褐色的暗调展示出魔王的狰狞;岭国将相的城堡则是华丽威严,屋顶都有防御地煞的神兽雕塑。总之,《格萨尔》史诗中描述的城堡建筑,都是由说唱艺人根据史诗的故事情节,对吐蕃时期城堡建筑的记忆和想象加工而成。以岭国狮龙宫殿为主的众多城堡建筑,承载着藏族古代战争的集体记忆,犹如一部石头的史书,传承藏族古代历史和工匠的智慧,展示了藏地古代建筑文化与建筑审美。
注释:
①拂庐:吐蕃王朝时期赞普和贵族居住的毡帐,藏音汉译为“拂庐”,今天藏语称之为“扎”(sbra)。该词在古代文献《旧唐书》第196卷《吐蕃传上》有明确的记载:其都城为逻些城,屋皆为平头,高者至数十尺,贵人处于大毡帐,名为“拂庐”(《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2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