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的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逻辑
——基于《共产党宣言》与《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等文献的理解

2021-12-31 19:34:32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资本主义全球化

高 帅

(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430072)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中论述了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描绘了共同体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初步回答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无产阶级何去何从、人类社会何去何从”的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握国内国际发展大势,针对新的时代课题,分析“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困惑,在《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等重要讲话中较为全面地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实现了马克思的共同体理论在新时代的转换,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世界繁荣发展找方向、为人类前途命运谋蓝图的使命担当。

一、立论逻辑的沿承

(一)立论基点:确立于从生产方式及社会结构的综合研判

对时代命题的研判与解读,其立足点必须回到社会发展状况,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状况的一个最基础最现实最直接的反映。首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是研判社会结构、提出问题对策、制定发展方略、勾勒未来蓝图的最基础性前提。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1]这也是贯穿《宣言》的一个逻辑主线。这里就是说,对一个时代的政治与经济的解读,对构建自由人的联合体抑或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判断,最终要回到时代中去,回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境况中去把握。在《宣言》中,马克思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来对社会结构进行分析,认为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中形成了两大阶级的对立与冲突、矛盾的不可调和,这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最基本的社会结构。马克思的共同体正是在这种全球化与世界历史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展开论述的,是要致力于变革资本主义空间逻辑的革命斗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状况产生重大变化,社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中深入发展。人类前途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存逻辑,这一社会境遇需要全人类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时代问题,变革旧有的全球治理机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次,《宣言》中的世界历史思想、全球化思想,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的理论之基。全球化与世界历史正是世界生产与普遍交往的逻辑必然。随着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世界市场的开辟,一切生产与交换都成了世界性质的一种活动了。人类历史由民族的历史逐渐成为一部整体性的世界历史,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再也难以脱离世界市场而单独存在了。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经济全球化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成及提出的物质基础。同时,《宣言》中关于全球化过程的二重化性质,也是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借鉴。当然有人认为当代全球性问题根源于经济全球化,把经济全球化视为潘多拉魔盒,实际上,经济全球化只是一种客观态势,并无所谓的好坏之分,它是资本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必然,要顺应全球化、引领全球化、推进全球化,结合自身发展状况与全球发展实际,具体分析与制定发展政策与发展战略,而不是抛弃全球化。

(二)价值旨归:致力于“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

为谋求实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是马克思新世界观的价值诉求,是《宣言》的鲜明导向,是马克思的共同体走向的最终价值归宿。首先,虚假的共同体是指向于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追求是一切活动的逻辑起点,人们各式各样的活动无不与他们的利益有关。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开辟,一切民族、国家都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这构成了一个以资本主义为轴心的世界性依附体系,形成了一个虚假的资本主义世界共同体。在这一虚假的共同体中,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与对立。总之,资本主义凭借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使社会的一切关系变成了金钱关系,变成了压迫与被压迫关系,其核心价值导向是指向资产阶级的。其次,无产阶级的活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是代表最大多数人利益的运动。“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马克思是要彻底打碎虚假的共同体,是要拨开那种资产阶级冰冷的金钱万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阴霾,让阳光真正能照射到绝大多数人身上,构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求解放、赢幸福的真正的共同体,实现人的真正解放。这一共同体首要的价值导向即是向无产阶级和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的。“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3]再次,当代社会,随着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的提升,资本在逐利性的驱使下,把社会各个角落都扩展为其伸展的空间,在民粹主义思潮的助推下,使整个世界充满不确定性。遏制资本的任性,实现为均衡、普惠、共赢成为各方的普遍期待,也是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目标。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4]这种“大家庭”意识的世界初心,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沿承的核心的价值导向,是为了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也更是为了人类的美好未来。

(三)发展手段:共同利益的维护需要“联合的行动”

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催生了世界性利益体的时代生成,维护这一共同的利益体呼唤“联合的行动”。首先,资产主义生产方式开辟了资本主义世界性的利益联合体。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普遍交往的发展颠覆了封建社会的封闭、隔绝的民族历史,使生产和市场都成了世界性的了。这一体系框架使得民族利益交织成为纵横交通的联通网,产生了各个民族利益的汇合点,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利益融合体,而共同的利益是国家交往与合作的基本前提与现实基础。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催生了资产阶级政治利益的联合与联结,各方面有着重大差异的国家、民族,“现在已经结合为一个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的关税的统一的民族”。[5]其次,因变动、分化与对立的现实逻辑而引出了“联合的行动”的时代课题。一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组织化客观上瓦解无产阶级分散状态,形成了新的组织化的集群态势,这为无产阶级的联合创造了存在条件。“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6]二是因这种新的变动趋势产生了“联合起来”的新使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辟了世界市场,但又造成了社会日益的分化与对立,形成了一系列新的依附关系,一个资产阶级整体性利益统一体的世界,催生了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时代诉求。一方面要求无产阶级的坚决彻底的“联合的行动”斗争,“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7]另一方面“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8]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空间逻辑沿承了这种“联合的行动”的空间逻辑,在一体化的世界中聚同化异,寻找共同、共性与共同利益点,致力于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的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以“一带一路”汇聚各方利益的聚合点,推进世界人民的团结合作,从而构建命运与共、唇齿相依的共同体,满足世界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出场逻辑的转换

思想理论的产生是针对时代与实践的发展而提出的,是针对时代与实践的课题而展开论述的,而时代问题正是科学研究的起点。马克思的共同体是基于对自由资本主义的历史与时代分析,讲清楚了资本主义如何运行、何以超越,讲清楚了人类解放何以可能、如何实现,初步回答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人类向何处去、世界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拘泥于具体形态的传统理论,但又坚持了其精神实质,在整个世界充满巨大不确定性的时代境遇中,初步回答了人类向何处去、世界向何处去的时代困惑。

(一)马克思的共同体是要彻底变革资本主义的空间逻辑

资本主义的空间逻辑是全球自我确定的空间逻辑。首先,资本主义的空间逻辑首先是一个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向全球扩张的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世界拓展的过程,是一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向式全球确定的过程,是一个资本主义的世界历史与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是全球资本主义化的过程。资产阶级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利益,把全世界都纳入自己的原料与市场范围,一切生产和销售都成了世界性的了。资本主义开辟了世界市场,不断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拓展到世界,推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世界确定性进程,使得全世界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化,推进了世界资本主义进程及其联动发展。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相互依存,成为不可分割的资本主义统一体。“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9]其次,资本主义的空间逻辑一方面是一个西方中心主义生成与确定的空间逻辑,另一方面它也是一个民族国家逐渐分化的空间逻辑,使得东方从属于西方,世界日益分化为中心与边缘,形成某种依附关系。生产的集中也催生了政治的集中,历史上所形成的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因生产力与交往的普遍发展形成了新的中心与边缘的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10]“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11]

资本主义的空间逻辑是自我浡反的空间逻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确定,一方面是在自我超越中逐渐走向世界繁荣,另一方面又是在自我超越中实现自我毁灭。资本主义的空间逻辑确立了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的统治地位,推进资本主义的空间扩张,却又在全世界创造出了一个掘墓人,把自身推向了崩塌的边缘;开辟世界市场来壮大自己,把先进性的生产方式带到了世界各地,给世界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却又把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与交易关系的寒冰撒满了全球;向世界扩张来避免基本矛盾所带来的危机,却又造成世界性危机。[1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世界扩张,使得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全世界凸显,埋下了灭亡的种子,并在生产的扩张实践中催生其扎根萌芽。资产阶级斩断了制约自身发展的各种形形色色的羁绊与各种束缚,一切神圣的观念都被重新解读了,它又把人的所有尊严、信仰、自由都变成了交换价值,建立了一种更加冰冷的金钱交易关系,建立了一种更加直接的、露骨的、公开的剥削关系。无产阶级却沦落为机械化的生产工具,他们在创造富丽堂皇的宫殿的过程中,却给自己造就了一点点可怜的棚舍,“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13]

资本主义的空间逻辑既是推进世界资本主义化的过程,又是加速资本主义世界灭亡的过程。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与交往方式的世界拓展,在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社会巨大财富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资产阶级的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不能够容纳的地步了,它“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14]世界资本主义的扩张催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世界化,也催生了资本主义自我浡反现象的世界化,加速了资产主义的灭亡,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再也无法容纳社会的生产了。“社会再不能在它统治下生存下去了,就是说,它的生存不再同社会相容了。”[15]

(二)新方位铸就了马克思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展开空间

《宣言》中的空间逻辑是一个尚未完全展开的空间逻辑。一方面,由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资本积累及其生长与发展的时空维度还未成熟,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没有完全凸显,等等,所以其理论架构尚未完全展开,需要根据实际问题推进其理论与实践。另一方面,马克思不是预言家,他对共同体思想的展开是在批判旧世界中指明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而不在于对具体细节的准确描述,这为我们进一步提升对资本主义新发展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化理解、对人类发展多样化的空间把握、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并存时空的科学解读,留下了充分而广泛的逻辑空间。同时,《宣言》发表一百七十多年以后,新矛盾新问题新危机已是马克思所不能预见的,当今世界的时代境遇已不同于马克思的那个年代了。“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6]资本主义与资产阶级依然存在,但是当下更加凸显的核心问题已是世界性的矛盾问题,在世界性问题面前,任何民族、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这就使整个世界更加彰显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交融、荣辱与共、兴衰相伴、唇齿相依的命运共同体。这已经不再是根据马克思的文本论述来处理问题的时代了。

全球新变化与既有旧方案匹配失调,新的历史方位中的人类共同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为新思想提供了新的展开空间。首先,从历史维度看,随着生产力和交往的普遍发展,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态势愈来愈明显,整个世界逐渐演化为一个复杂的地球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大批新型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他们的经济力量及其在世界的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逐渐提升。但同时,在一体化的世界中,西方国家整体的相对衰退,而在应对这些全球性问题与挑战中,西方旧有的全球治理的方案频繁失效,加剧了全球性问题,全球性贫富差距、环境污染、难民危机、恐怖主义、民族分离主义、极端宗教主义等问题频发,让整个世界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其次,从现实维度看,“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17]一是和平赤字:西方国家进行价值观输出、民主模式输出等,造成被输入国家水土不服,这也是一些地区长期动荡与冲突的根源;恐怖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极端宗教势力等泛滥,曾经“富得流油”“遍地黑金”“流淌着牛奶与蜂蜜”的一些国家,如今甚至成了全球动荡的典型例证;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阴魂不散,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明显、干涉别国内政的情况频现,国际关系民主化任重而道远。二是发展赤字:2008年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尚未消退,发展前景依然渺茫;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未能改观,剪刀差、分配不公平大行其道,贫富差距逐渐拉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依然严峻,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三是治理赤字:一方面是话语赤字,随着一大批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上了经济发展快车道,特别是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力量消长明显,新兴国家的话语权与国际地位、实力并不相称;另一方面是制度赤字,既有重大国际制度与国际组织机构,都是二战后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对于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发展态势明显有着不完善、不合理、不适应的问题;同时也有责任赤字,发达国家缺乏承担国际义务的动力,而发展中国家则没有能力完全承担,特别是一些全球治理的公共产品的供给。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要变革西方全球治理的治理逻辑

“世界怎么了,现在怎么办?”[18]世界又到了一个全新的十字路口。面对这一重大时代之问,何去何从成为困扰整个世界的重大问题。在纷繁复杂的时代矛盾、纠结纷争的时代困惑中,“面对这种局势,人类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人们为了争权夺利恶性竞争甚至兵戎相见,这很可能带来灾难性危机”。[19]随着全球市场的扩大,人们的一切活动越来越受到全球力量的支配,资本的任性愈加引发全球性灾难,发源于美国的2008年金融危机使得处于边陲角落的,与美国金融毫不相干的企业面临破产。对此,部分人把世界新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等乱象,归结为经济全球化,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潘多拉的盒子,是世界乱象的根源。基此,一些大国参与全球化的立场发生重大转化,开始走回头路,逐渐退回封闭与孤立,一时之间逆全球化思潮甚嚣尘上。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奉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在这种危机面前“求自保”,以邻为壑,拿起贸易制裁的大棒到处挥舞,贸易保护与关税壁垒影响世界,美国优先、英国脱欧,白人至上主义、极右主义、种族分离主义沉渣泛起。随之国际局势不断恶化,国家间的矛盾与冲突急剧增多,甚至是西方传统老铁盟友也不例外,国际秩序面临重大挑战,传统问题积重难返、现实治理秩序失灵,这些都与世界发展趋势背道而驰。“另一种是,人们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齐心协力应对挑战,开展全球性协作,这就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有利条件。”[20]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主张继续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同时遏制资本任性及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找准利益的汇合点,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这是全球治理的另一种方案。这种方案是携手应对全球挑战,不走回头路,开展全球合作,实现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逻辑:对世界之问的回答。“首先要弄清楚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21]习近平在历史与现实的逻辑把握中、在经验与教训的对比总结中、在直面挑战与问题中,提出的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首先,持久和平就是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成员,都应遵守《联合国宪章》,共同享受权利、共同履行义务、共同平等地参与国际决策,建设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构建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径。其次,普遍安全就是努力营造一个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环境,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共同就是每一个国家都平等、普遍享有安全;综合就是各方面的安全都应得到保障,也包括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等;合作就是要通过对话、协商等方式共同联合解决安全问题;可持续就是要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仅依靠军事手段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发展才是解决安全的根本之道。再次,共同繁荣就是要“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22]以邻为壑、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的旧逻辑,“必然是封上了别人的门,也堵上了自己的路,侵蚀的是自己发展的根基,损害的是全人类的未来”。[23]要寻找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如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五通”“五路”,实现互利与共赢。第四,开放包容就是构建一个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的人文格局。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要以文脉促进彼此的价值体认。要坚持文明多样、文明平等,推进文明交流,消除文化壁垒,不搞文明优劣之分,让各种文明和谐共生、交相辉映。最后,清洁美丽就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可持续发展,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宜居的人类家园。

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了对西方全球治理的逻辑超越。习近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找准各方利益的汇合点,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格局,推进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超越了西方传统治理逻辑,是对现代国际治理关系与治理理念的重塑。一是超越了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超越了政治与军事同盟的资本主义霸权逻辑,不谋求主导世界,坚持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国与国发展新路径;二是超越了既有资本主义全球化道路的发展逻辑,坚持遏制资本任性、不搞以邻为壑,坚持合作共赢,寻找利益的汇合点,打造利益共同体;三是超越了文明优越的文化逻辑,不谋求文化优越,不搞文化中心主义,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坚持包容互鉴;四是超越了当下逆全球化的经济逻辑,不谋封闭排外,坚持开放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五是超越了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价值逻辑,“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24]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关怀人类命运的价值情怀与引领全球发展的理论自觉。

三、实践逻辑的变革

(一)马克思的共同体是开辟新的社会形态的实践逻辑

《宣言》所构设的未来共同体是要冲破资本逻辑对人的束缚,最终推进无产阶级革命,彻底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过程主要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25]实现的首要条件即解决政权问题,而资本主义政权之所以存在的前提条件就是资本的积累,而资本积累源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源于由这种私有制所支配的雇佣劳动。所以无产阶级革命的首要任务就是消灭这一私有制,消灭这一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的根基。“如果说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一定要联合为阶级,通过革命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并以统治阶级的资格用暴力消灭旧的生产关系,那么它在消灭这种生产关系的同时,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的存在条件,消灭了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从而消灭了它自己这个阶级的统治。”[26]

这一转变所凭借的手段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境遇中,在世界历史开辟的进程中,资产阶级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整体,面对强大的资产阶级集团,需要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彻底斗争。“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27]这客观要求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行动,形成一个与资本主义相对抗的一种新的社会力量。而要实现翻转资本主义空间逻辑的历史使命,单单仅靠某一民族、国家承担不了这一历史使命,这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大生产的必然逻辑。“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28]这种联合不单单是无产阶级走上共同体的方式与途径等方面的联合,也内含共同化解资本主义全球化中的各种现实矛盾问题,等等。

资本逻辑的变革催生政治格局的变革、民族关系的变革、观念形态的变革。一是这一变革催生了政治权力性质的变革,公共权力失去政治性质。“当阶级差别在发展进程中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的时候,公共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29]二是催生民族国家关系的彻底变革,“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30]三是催生了其观念形态的变革。“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31]当然,这也并不是消灭所有传统观念,而是消灭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基础上的所有制观念,是要放弃占有生产资料私有制权力的观念,是要彻底改造凭借这种占有来奴役他人的观念,本质上也即是对传统观念的彻底变革。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汇聚各方、推进共赢的实践逻辑

推进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国与国间交往的新路径。旧的国际秩序已积重难返,治理危机频发,其中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没有形成普遍性的共赢,而是一种单赢或少赢,西方发达国家凭借规则制定、技术垄断等来享有更多的获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国际规则与国际制度不满足本自身诉求的时候,就“退群”另搞一套,善于谋划“小圈子文化”,试图退回孤立与封闭的时代,就搞逆全球化。在西方国家以本国优先、本国第一的时候,我们在稳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这一过程并不是要推倒重来、另起炉灶,而是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按照世贸组织规则框架和平解决贸易争端,同时变革不合理的国际秩序,提升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的话语权,推进普遍性的共赢、多赢。要推进构建一个前途命运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协商制定、国际治理共同参与、发展成果各国共享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格局,打造新型国际关系,形成一个权责统一的共同体。第一,尊重差异是前提,尊重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国情等方面的差异,尊重各个国家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制度与发展道路;第二,坚持平等是基础,坚持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共同参与全球治理,共同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第三,全球参与、合作与共赢是重要原则,要找准各方利益的汇集点,共同参与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第四,人类整体是归宿,凝聚各位共同的价值、利益、责任,形成命运攸关的整体,抛弃你赢我输、赢者通吃的陈旧思维,不搞贸易壁垒,推动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当然,还有对话协商是主要途径、文明交流是重要纽带、“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是基本保障、共同发展是重要条件,等等,不断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更加有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坚实的体制机制。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搭建实践平台,构建稳定的利益关系,形成共同发展的发展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一是推进战略对接、引领全球开放合作、铸就共同发展的共同体。习近平指出,“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32]“一带一路”建设,不是搞封闭机制,而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推进战略对接,与俄罗斯的“跨欧亚发展带”、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欧盟的“容克计划”、东盟的“互联互通计划”、韩国的“新南北方政策”等遥相呼应。“一带一路”建设,不分意识形态属性、不唱独角戏、不控制加入数量、不搞一言堂、不搞地缘政治联盟,奉行开放包容的胸怀,谋求最大公约数,大家的合作意愿愈来愈浓,发展共识愈来愈重,共同利益愈来愈多,它把沿线各个国家与地区的发展政策与发展战略对接起来,构建稳定而巩固的发展共同体,这正是“一带一路”朋友圈不断扩大的原因所在。二是改善全球治理格局,铸就利益共同体。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不同的利益主体存在着利益的差异,而不公平的旧有国际规则使得利益分配失衡、治理危机频发,“一带一路”建设就是努力解决分配失衡、发展不均、治理危机的重要途径与良方,构建相互尊重和共同利益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全球化,做大蛋糕,完善利益分配,形成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本身就在寻求与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这既为我国自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与空间,也带动了沿线国家和区域共同发展,开辟了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路径,这也是“一带一路”继往开来的历史密码。三是打造提供各种全球性公共产品的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作为国际合作平台,向沿线国家提供物质性公共产品、理念性公共产品和制度性公共产品,等等。物质性公共产品是基础性的,理念性的和制度性的公共产品则是较高层次的公共产品。物质性的公共产品,即提供资金、项目、人才交流,不断推进电力、通信等设施联通、资金融通等方面的互联互通。理念性的公共产品,即传播和平发展的理念、新型国际关系理念等,提升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推进民心相通。制度性的公共产品,即推进金融类、贸易类、基础设施类等方面的制度性架构,打造融资平台,如“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不断推进政策沟通、贸易畅通。总之,“一带一路”倡议,开创了新时代合作共赢的模式,是体现合作发展、合作共赢的一面旗帜,是文明相吸引、人民结友情、繁荣共分享的一只风帆,是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最贴切的注解。

开展文明对话与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构建新型话语体系。一是尊重各个国家文明的多样性,“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33]文化本身并无高低贵贱之别,只有历史长短的差异、只有地域属性的差别。二是区分不同的对象,具体宣传好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播好中国声音。对西方发达国家,要讲清楚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要重建既有国际秩序,而是要对其进行变革和补充,要讲清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挑战既有国际秩序,不谋求主导世界,不建立势力范围;对发展中国家,要讲清楚蓝图与前景,携手应对国际挑战,变革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对重要伙伴,要讲清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致力于实现合作、共赢。三是坚持以文通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要坚实“文脉+商脉”的发展路径,只有文脉通了,商脉才能持久,也只有文脉通了,安全也才有保障。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对话,坚持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传播好中国声音,汇集全世界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汇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的共识。坚持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宣传话语,练就一身有温度、有筋骨、有情怀的通心本领,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国际上得到欣赏与认同。

猜你喜欢
共产党宣言资本主义全球化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哲学评论(2021年2期)2021-08-22 01:56:10
新旧全球化
英语文摘(2019年6期)2019-09-18 01:49:16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英语文摘(2019年5期)2019-07-13 05:50:24
全球化陷阱
商周刊(2017年8期)2017-08-22 12:10:06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全球化战略必须因地制宜
IT时代周刊(2015年8期)2015-11-11 05:50:18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学习月刊(2015年4期)2015-07-09 03:51:48
《共产党宣言》预见到了今天
环球时报(2012-08-01)2012-08-01 07:5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