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演变的三重向度

2021-12-31 19:34孙东山
关键词:矛盾时代发展

孙东山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116029)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中国共产党在一定时期判断社会发展形势及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决策依据。“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思想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1]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目前,学术界存在不同的争论,人民群众需求重心的转移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的主因,即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的优越性直接推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新的矛盾的产生与发展。[2]当前,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仅仅是这一主要矛盾产生了阶段性变化,其转化的主因仍是生产力发展滞后导致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求之间的矛盾。[3]新时代关于中国社会矛盾的界定,“与传统定义相比,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4]总体而言,学界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的研究大多根据新时代的现实维度来探究其转化的成因,而相对忽视历史维度对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惯性影响,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产生的变化与以往任何时期的矛盾转化有没有区别?这一点值得深入研究。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我们需要阐释清楚其背后的演变规律,为此,本文基于“卡夫丁峡谷”理论深入探析主要矛盾转化的三重逻辑向度,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演变的历史向度

社会主要矛盾与人民群众的生活休戚相关,关系到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社会主要矛盾中产生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因为社会冲突具有特别的属性。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在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中不断体现的,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逻辑。中国社会具体定位的主要矛盾所运用的判断理论是马克思的社会矛盾学结合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与我国的传统儒家文学理论共同融合成的。毛泽东提出的中国社会的矛盾不仅包含了对社会矛盾的理论做的概念界定,而且包含了对社会矛盾的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深度阐释社会矛盾的属性及类型。毛泽东指出,社会主要矛盾支配社会发展的生产方式、阶级关系及新旧之间的关系并推动社会整体的“新陈代谢”。[5]这一说法恰恰证实了毛泽东研究社会主要矛盾所依赖的理论基础,通过此理论基础逐步处理和完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社会主义探索时期(1949-1976)、社会主义自我调整时期(1977-1992)、社会主义完善时期(1993-至今)。[6]1956年,党的八大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冲突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转化为经济文化发展不能满足民众需求的冲突”。[7]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它代表着中国社会最根本的矛盾。社会的基本矛盾与社会的发展状况相对应,只有处理和完善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才能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社会矛盾中包含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两种类型,主次矛盾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特定条件下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动的。可见,社会主要矛盾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展开实施完善。

1976年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从恢复到理论迈向实践的提升阶段。1979年3月邓小平在理论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目前时期的社会主要冲突,就是现在国家与民众共同期望的人物与问题,因为三中全会把目前工作的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现代化建设已经在解决。咱们国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仍旧不高,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这就是我国现在时期的主要对立冲突,处理这个主要对立就是我国的首要任务”[8]。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不平衡发展间的矛盾”[9]。长期以来社会矛盾在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发生巨大变化。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改革开放的目的是让中国富起来,人民富起来。2007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会议指出,尽管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社会发展整体上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生产力发展状况与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这一论断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从理论迈向实践提升的过程并进入了逐步完善阶段。根据1979年与2015年GDP总量的比较,由“1979年的4100.5亿元到2015年689052.1亿元”发现实现了质的飞跃。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中国设定的“富起来”的目标基本完成,人民群众已经脱贫,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当前,新时代的主要任务是国家强起来。富起来只是中国强大的第一步,强起来才是中国的战略目标。中国要在世界的舞台上具备话语权,不能只靠经济单独发展,还应在外交、科技、军事等领域全面提升,逐步在经济、文化、军事和科技领域向强国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舞台扮演重要的角色,具备更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再单纯局限于物质需求层面,精神层面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具体表现为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社会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不均衡发展之间的矛盾。

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向度

理论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发展着的。不同的历史境遇,总能赋予一个理论新的含蕴。在新时代背景下,基于“卡夫丁峡谷”理论重新审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后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逻辑、物质社会的基本矛盾规律,发现历史赋予它的新含蕴,对实践的发展和理论的完善都是十分必要的。在实际生活中,需要通过实践检验理论是否具有可发展性;在实践过程中,也需要理论给实践提供指导方向。我国现代社会主义变化理论的矛盾变化逻辑是相关理论的矛盾,该矛盾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上衍生出的矛盾。马克思主义核心思想观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看待客观事物的,掌握人类发展规律的关键,马克思主义对现代人类社会矛盾和人类思维活动矛盾进行了深入分析及总结。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要想正确地认识人类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就应该用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看待问题,抓住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在自己的著作中对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做了深入剖析,把人类社会发展和矛盾进行了研究及总结,阐释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及基本形态。人们总是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关系当中,此种关系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受制于人们的物质生产方式。[10]社会生产方式内部矛盾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尤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及其转化推动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化,因此需要从矛盾立场阐释社会主次矛盾之间的辩证关系,社会主要矛盾的不断解决才是使人类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通常运用矛盾分析法来分析事物的主要矛盾,其中包含多种分析方法,如特殊性和普遍性结合分析法、个性和共性结合分析法、内因和外因结合分析法等。也就成了唯物辩证法解决问题的核心方法。马克思未能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也就无法对社会主义建设当中的基本矛盾进行分析和总结,因此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作为处理相关问题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社会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始终处于运动变化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其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区别在于生产资料的公有制。[11]马克思利用唯物辩证法进一步剖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并发展支配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剩余价值论,为发展和改革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参考。以习近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观点科学分析社会发展问题,探讨我国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从实践和历史两个角度出发,结合国内和国外发展形势,为实现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深入剖析,明确阐释社会主义矛盾演化的基本规律及其表现形态。

中国共产党对我国长期历史经验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抓住了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主要矛盾。第一是我国在1956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对我国的发展经验做出了总结,让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当时社会矛盾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明确了我国当时的矛盾是生产力的矛盾,完成了我国向社会主义国家的初步过渡;第二是我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实际情况进行了总结,明确指出停止阶级斗争,把发展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发展上来,大力提升我国生产力水平,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我国改革开放历经40多年的发展历程,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质的改变,带动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复兴的美好前景;第三是我党在改革发展中吸取了第八届十中全会的经验,当时的党将社会主要矛盾误认为是阶级矛盾,背离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发展方向,对社会主义制度中不同性质的矛盾认识不清,从而对我国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问题应做到顺应发展,根据社会的发展方向不断调整改革的方针,从而掌握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最终掌控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命运。我国应该在明确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确定未来的工作重心。想要开启发展的新阶段,就需要对理论进行判断,这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进入了新时代这一全新的发展阶段,应当对这一阶段的基本矛盾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导下,正是因为我党能够抓住我国社会当前的主要矛盾,才能做出合理的判断,提出合理的指导思想。

我们一直强调,共产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运动,而不是理论学说。要想贯彻共产主义思想,就要在客观事实基础之上出发。共产主义不断发展的前提是对历史的分析和总结。这是向我们讲述社会历史发展历程,每个国家在实施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应该从自身发展现状为切入点,以存在的社会发展阶段为基础。这是我们有效区分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根据——客观历史事实。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过程中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了30%,我国十四亿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了质的改变,人们的生活生产需求不再局限于物质层面的温饱而逐渐向文化方向转移,这种需求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发生转变。在时代不断发展的前提下,我们要不断适应新时代发展变化,不断做出调整改进。

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壮大,但是还需要用更加严格的标准要求,在这个特殊的发展时期要以实际为切入点,这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辩证唯物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发展战略理念,明确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发展逻辑指向及发展前景。所以应该更加深入地了解党和国家领导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发展实践进程,这样才可以更加有效地把握我国目前社会主要矛盾。

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实践向度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之变,首先体现在人民需求层面的变动,即从物质文化转向美好生活需求。这种转变反映了人民对生活需要不是简单的物质文化层面,而是在已有基础上拓展出了更为丰富的物质文化内涵和领域。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生活需要已经提出了更为多样化的发展要求,除了物质生活的基础需要,同时也在向文化等精神层面的消费扩展,这凸显这一阶段人民需求的多元化发展。人民对质量生活的需求从传统的数量需求转化为精致的品质需求。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所体现的人的需求具有不平衡的特征,“其根源在于空间‘属人性’的欠缺、空间资本和权力的影响、空间生态中的自然‘空场’”[12]。人民生活需求呈现多元个性化特征,即更加注重个体生活消费的差异性。单一的物质文化产品已经不能满足主体多变复杂的物质文化需求。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优质生态产品成为与物质文化产品等同重要的生活需要,尤其是对良好生态环境的生活追求已是美好生活需求的应有之义。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具有长期性特征,但这种长期性在不同阶段下具有不同的表现特征,现阶段已从早期短缺的落后生产状态转变为相对稀缺的生产力发展状态。总之,落后的社会生产判断已经不适应我国现阶段人民物质文化需求基本满足的生产力状态,为此,需要对当下社会生产力的阶段性发展特征重新界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在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增长动力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和巨大的飞跃。“落后的社会生产”所应对的物资匮乏、经济短缺等极端问题,需要极端重视和大力发展生产力以求短时间改善人民的生存状态。而当下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已经摆脱极端低下的状态,需要从社会主要矛盾最新表现形式对社会发展形势提出新的挑战。所以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方式要转变单一的唯生产力是举的工作方式,而应当把握公平正义的发展原则,使发展更加协调、平衡,从国家的“五位一体”总布局上满足人民的需求,推动社会与人民真正达到全面发展。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现实国情。尽管我国经济发展总量上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但是这一变化还未达到改变基本国情的质变条件,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所需要的变化,仅是中国社会基本国情改善过程中社会主要矛盾某种阶段性的变化。可以说,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中国基本国情“不变”的大前提下出现的阶段性变化。中国现有的社会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但这并不能遮蔽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重数量而轻质量的短板,如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重视生产积累而忽视民生消费质量等。

需要指出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非一成不变,尽管其在性质方面的判断具有长期性,但在量变层面上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其基本状态并非线性提升,而是总在曲折中发生某种回旋式提升,因此,阶段性量变和整体质变是带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产生变化的逻辑范畴。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并没有量变积累到突破至中级阶段的程度,需要从理论、历史和实践三个维度综合考虑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不能违背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关系的逻辑指向,才能保证并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从国际视角来看,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所处的地位要通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家集体利益展开评定。虽然中国在经济总量上位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导致我国人均GDP在世界上排名依然处于较低层次,且在追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仍然存在一定数量的贫困人口。这就决定了在基于实力和利益所制定及评估对外政策时,需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划定国家利益的“下线”和“上线”。近年来,中国对世界现代化路径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时刻考验着中国的外交战略和外交智慧。因此,新时代党和国家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准确判断,有效支撑起了我国内政外交战略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了盲目跟进、好高骛远以及透支国力的错误政策和战略风险。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并非凭空想象的产物,而是根植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历史轨迹,其背后的强大逻辑惯性仍在影响着当下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认知。为此,必须要把当前我国社会“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纳入到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历史进程当中来把握,尤其要深入探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前提与基本条件。就中国社会历史历程发展而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时期的转化还没有超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范围,其不均衡发展的界定主要体现在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优越性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有效满足人民需求的矛盾上,可以说是对以往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环节有更加深入的量变。正确地认识新时代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关系,一方面要承认以现实主义的姿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纳入中国历史进程的必然性;另一方面,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界定具有暂时的过渡性,但仍需要我们注意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主要矛盾之间的复杂关系。新时代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需要充分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13]从辩证唯物史观出发,正确认识具体的历史发展与长期发展战略的矛盾关系,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最新论断不仅反映了十八大以来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理论成果,也在一定时期内影响了人们低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长期性。所以,应该就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这一最大的发展实际,精准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产生的量变,在历史辩证统一关系中更为深刻地把握新时代全新方位下社会矛盾变化的本质及意义。

猜你喜欢
矛盾时代发展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矛盾的我
爱的矛盾 外一首
实现乡村善治要处理好两对矛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