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丽平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湖南株洲 412001)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开展新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深挖“家文化”价值,把厚植家国情怀、培育精神家园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相联系,成为铸魂树人的有力抓手。
“家”是一个社会和经济组织,是人与人的聚合体。因此,“家文化”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人与人在长期的聚合过程中,不断选择、融化和重组所形成的一种具有共性、组织性的群体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态。
梁漱溟、冯友兰、张荫麟等多位学者均认为,“所有一切的社会组织均以家为中心,所有一切人与人的关系,都须套在家的关系中”。沿用这种观点,所有一切人与人的文化,都须套在家文化中。这让“家文化”的外延无比丰富,经整合具有以上属性的所有对象,笔者将“家文化”外延界定为具有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的亲人家庭文化,具有同学、同事、同乡、同胞等学习、工作、生活关系的家园文化和与具有土地、人民、主权等政体关系的家国文化[1][2]。
人本身具有社会性,在成长过程中因对自我逐渐拥有深层次的认知,而聚合群体为这种认知提供了产生共鸣的组织可能。当个体倾向被他人认同,就将产生幸福感,进而对这个聚合群体产生归属感。
人和其所依附的聚合群体亦是血脉相承,趋利避害性下,为避免成为覆巢之下的“完卵”,人必将主动与群体紧密相连。这个共同捍卫利益与价值的过程,也将加速自身与“家”的情感关联、共享。
在与家庭群体相处时,培养所遵循的孝老爱亲、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艰苦创业、劳动勤俭等美德,让奋斗在家庭氛围中更为向上、向阳。
在与家园群体相处时,培养所遵循的仁爱友善、诚实守信、和谐团结、文明有礼等美德,让品格在家园意识中更为美好、高尚。
在与家国群体相处时,培养所遵循的爱党爱国、精忠报国、忧国忧民、天下为公等美德,让信仰在家国情怀中更为炽热、坚定。
“家文化”可以上下结合。上知“天气”、下接“地气”,既符合时代精神和高等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又符合高职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燃点,提升其受教意愿和黏性,有利于提升育人实效。
内外结合也是“家文化”的另一特色。“家文化”既能让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内化为思政准则,又能把思政认知、思政养成外化为实践成果,有利于充分发挥文化自身的教化功能。
诵家训,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举办中华优秀传统家训诗文校内诵读大赛、校外公交朗读者活动,让家文化在进一步挖掘和传承中,突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秀家菜,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举办“秀出你的家常菜”活动,号召学生寒假期间为自己的父母、长辈做菜。不仅使学生的自理自立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通过分担家务践行了孝心孝行。
守家规,提升学生遵规守纪意识,推行法治教育,定期举办普法相关活动,开展专家说法、有奖竞答、法娱表演和集体宣誓。通过学生自主策划、自主组织,增强了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实效。
讲家事,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正确的民族宗教观、历史文化观,举办演讲比赛。选手们对身处家庭、家族、家乡、民族、班级、学院、省市和祖国等小家和大家的热情讴歌,在学生灵魂深处根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传家礼,弘扬中国礼仪文化,培养学生文明、礼貌意识、树立良好形象,定期举办礼仪操大赛。显著提高了学生古代传统礼仪、现代职业礼仪素养,提升了毕业后用人单位的评价。
美家园,深入宣传生态文化理念,在校内外开展环保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实施服务,让学生树立“两山”生态意识,为文明创建贡献青春力量。
唱家歌,重温红色革命经典,激发爱党爱国情怀,定期举办大学生歌唱红色经典大赛,在重大节点拍摄并推出红歌MV作品。通过抒发对党、祖国的炽烈热爱,展示职业院校学生新时代新征程下奋斗前行的精神面貌。
画家貌,用优秀文化教育学生、陶冶学生、感染学生,定期举办书法绘画比赛。书写和描绘风土人情、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等,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独特魅力,从而增进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道德和爱国主义的认同。
报家国,响应国家号召、担当青年责任、建设伟大祖国,每年开展西部计划志愿者和入伍征集。此举既能使学生自身坚定政治信仰、砥砺品格意志,也能助推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建学生成长平台,记录学生参与本案例在内的所有活动情况,按类型、次数、具体表现情况给予一定的分值,根据分值进行评价,为学生画像。由此描绘出的成长轨迹校企双方可见,为学校精准育人和企业精准用人提供依据。
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大资源,与学生家长和市教育局、团市委、市军分区、城管局等市直机关单位,以及监狱、法庭、革命主题公园等德育基地形成育人合力,为案例的开展提供经费、队伍、场地和科研保障。
综上所述,“家文化”覆盖全校学生,覆盖线上、线下,覆盖文体多形式活动,覆盖创文等多内容工作,将其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举数得,各大学校应大力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