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继东
(重庆市丰都中学校 重庆 408200)
在班级教育中,班主任要确立学生的德育主体性,大力开展疏导式的教育模式,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为目标,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培养学生的价值选择能力,高度的社会适应能力及抗挫折能力,高度的创造性和生命活力。在实现的德育教育过程中,还要注意学生的实践性和体验性,关注学生的转变过程。另外,班主任还要做好学生的成长记录,让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更要找到学生的成长切入点,使德育教育功能更加完善和具有创新性。
在多年的德育教学中笔者发现,大多数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没有目标,有些老师在批评学生时,似乎就是为了让学生因为自己的错误、缺点而无地自容,没有从德育的目的出发,引导学生提升自己。班主任在德育教育时不讲究方式方法,也不注意语言,也就有了学生因受到老师不恰当的批评,自尊心受到伤害的现象,学生内心不服从班主任的说教,又怎么会听从班主任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属于无效的。虽然“爱之深,责之切”,但老师对学生的爱也要讲究方式方法,更要有策略,要能引起学生的认识,督促学生改正自己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错误,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高中生都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老师对他们的批评教育不但要建立在爱的基础上,更要建立在理解与沟通的基础上,不要让学生产生对立的心理。因此,高中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观念,要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转变,不要用批评侮辱学生、伤害学生,要让学生愿意且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老师的引导下加以改正。比如,我班一个学生平时在班上总是沉默不语,课堂上即使老师提问也以沉默来代替回答,这种现象让许多教师都感到头疼,我也觉得很无助。一天,我们学校组织全校大扫除,这位同学出乎我的意料,冲在全班学生的前面,扫地、擦玻璃,把班上的黑板擦得异常干净,这让我刮目相看,这次大扫除让我看到了他的闪光点,虽然他学习成绩不突出,性格内向,但是他有一颗关心班集体的责任心,并且热爱劳动,也能用自己的方式证明给大家看,于是,我借机在班上表扬了他,让全班学生都学习他这种爱劳动、踏实肯干的优秀品质学习,经过这次劳动,这位同学和我缩短了距离,慢慢的,他的脸上绽出了笑容。这一事例让我认识到,鼓励和理解是打开学生心锁的钥匙,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优点,班主任要想教育学生,首先要把他们当成自己的朋友,多观察学生,多了解学生,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1]。
在德育教学中引导他们,教育他们,并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在学习中、活动中的积极主动性,能使学生自觉地约束自己,完善自己,并能让学生自觉学习、爱上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提高学生的能力。所以,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一定要把重点放在学生身上,注重他们的个性发展,把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结合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抓住学生的性格特征,最大化地落实德育,实现德育的意义[2]。
高中班主任要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要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为了让学生的潜在能力在班主任的引导下得以提高,让学生将来走上社会以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符合现代社会的人才观,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责任心,形成集体意识,使其能在日常学习中有自己的理想,懂得感恩,具有法律观念。高中班主任要在德育教育过程中结合现代教育理论,不断尝试,规范自己的教育管理行为,有目的、有计划性地落实德育教育目标,让学生健康、全面地成长。比如,在高二第一学期,我们班转来了一位男同学高某,这孩子性格内向,学习习惯差、基础差,班里的同学都不太喜欢和他交往,他每天的作业上交都很难完成。如果老师漠视此种情况,这位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都是大问题,以后他靠什么立足社会呢?于是,我开始关注他,我发现他因为家远,每天上学需要走15分钟的路,坐一个小时的公交车才能到学校,而且在家经常挨打。了解到这一状况,我先把孩子的父亲叫到学校跟他沟通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每个父亲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这位父亲也不例外,只是他的方式方法存在问题,急于求成。于是我一次次地开导他的父亲,让他的父亲多鼓励孩子,终于见了成效,该学生的成绩提高明显,性格渐渐开朗起来,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变得乐于交流,善于助人,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总的来说,高中班主任要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获得思想意识上的提升,在多种教育途径下不断提高其综合素养,让学生在系统的教育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