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必须强化党内政治文化力的作用

2021-12-31 05:09商植桐
关键词:党员干部现代化党员

商植桐,肖 萌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构想。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1]习近平强调,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国家治理现代化根本上是政治文化发展与繁荣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优秀成果。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繁荣富强,离不开反映时代需求的政治文化的支撑。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党内政治文化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具有意志核心和思想引领作用,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决定性力量。

一、党内政治文化力的内涵及其特点

文化力是一种现实力量,是文化本身所具有的作用力,产生于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作用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之中。党内政治文化力是文化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力在政治范畴的重要表现,具有鲜明的内涵和特点。

(一)党内政治文化力的内涵

党内政治文化力以党的性质和宗旨为灵魂,包括治理国家和社会的主导性组织力量,建构国家和社会有序发展的秩序力量,体现情感治理模式的仁爱力量等。各个领域的文化力积聚起来形成一种国力,这种国力对于确保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效能,引领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政治方向,全面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意义。党内政治文化力是中国共产党以鲜明思想、精神、文化、理念等政治文化,教育、感染、引领、约束党员、党员干部思想行为,从而产生的教育力、感染力、推动力、约束力等。从文化的狭义来看,党内政治文化力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意识形态及语言文字、政治理论之力。从文化的广义来看,党内政治文化力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政治性的物质积淀和精神成果,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通过人的社会性活动显现出来的创造性能量。

(二)党内政治文化力的特点

作为一种特定意义的文化形式,党内文化所蕴含的文化力,既具有文化的一般性质,又具有鲜明的自身特征。

1.党内政治文化力具有政治性

党内政治文化是一种具有政治要求的文化形式,其所倡导的规定和理念,释放的能量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党性。政治性是中国共产党党性的灵魂,是根本属性,关系政党的建设性质和方向。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是共产党人最鲜明的本质特征。[2]无论是代表统治阶级控制或领导国家政权并负责组织政府的执政党,还是自阶级社会以来就存在的国家治理的政治现象,都离不开讲政治。因此,政治性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本质特征,在这样一种状况下形成的政治文化力同样具有高度的政治性。

2.党内政治文化力具有规范性

党内政治文化力的规范性,在党内主要表现在党内法规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对党内成员日常工作和行为的约束。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严明的纪律、严格的制度”引领、约束党员及党员干部的行为和党组织的日常工作。从建党初期对党员义务和权利做出根本规定的《党章》,建军初期启发官兵政治觉悟的“三项纪律八项注意”,改革开放时期处理党内关系、整顿党风的《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到新时代倡导党内成员廉洁自律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等等,都是规范党组织和党员言行的标志性文件。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度始终以规范党内成员思想行为,改善工作作风,提高党内成员政治素质和本领为宗旨,倡导党内成员知敬畏、守底线、自觉主动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

3.党内政治文化力具有辐射性

党内政治文化的作用边界一般是全体党员,国家治理体系的作用边界一般是全体社会成员,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赋予了其国家治理的使命,党内政治文化的作用边界的局限性被打破。在党的执政实践中,党内政治文化许多理念成功转化为国家治理举措,党的领导制度凝结成了国家治理体系。民主集中制在党内体现为党的集中统一、党的集体领导和群众路线的三者协调与统一。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体现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单一制结构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三者协调统一。[3]党内法规制度、行为规范等在党内得到广泛认可,在提升党员、党员干部素质、本领等方面的同时,所传递的符合主流政治意识形态要求的政治思想、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对社会具有积极指引作用。

4.党内政治文化力具有感召性

党内政治文化力源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时代需求,是一种面向现代化的先进文化力,是一种反映时代精神的感召力。在党的建设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纲领,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在不同时期锻造和塑造了不同的优良品质。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人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共产党人开拓创新,勇于进取;新时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党内成员的成长历程中,党内政治文化作为一种渗透性因素影响着党员、党员干部的价值观念、政治信念、政治态度、政治情怀,在党内构筑起统一的政治认知。党内政治文化力感召党内成员的思想和行为统一到符合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要求上来,推动全党全社会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

5.党内政治文化力具有承继性

党内政治文化力是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积淀形成的文化软实力,既形成了积极健康的部分又不可避免存在消极的部分,其发展历程是一个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过程。建党以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的时代精神,如建党之初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时期延安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雷锋精神、大庆精神,新时代的伟大扶贫攻坚建设、抗疫精神等等,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始终是时代精神的精神内核。

二、党内政治文化力的功能

党内政治文化力在政党政治实践中积淀而成,贯穿政党政治实践全过程。党内政治文化力对于修正党员、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精神品质和行为规范,构筑和谐有序的政治生活,联络和凝聚广大人民群众发挥了重要的价值功能。

(一)政治功能

党内政治文化力的政治功能体现在对各种政治现象的方向运作。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成果,汇聚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从制度设计上能够铲除政治斗争的土壤,从制度执行上能够确保方向不偏不倚。

党内政治文化力的政治功能体现在把控党内成员的政治能力。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重申了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论清醒方能政治坚定,党的理想信念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奋勇向前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动力。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来,党内政治文化力在党组织内和组织外,根据党的政治意识形态对党员政治行为和社会行为进行建构,明确党内成员政治身份,通过对政治情感、政治认同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建设,形成作用于全场域的政治文化环境,提高党内成员的政治素养和政治能力。

(二)引领功能

党内政治文化力的引领功能,主要体现在党内政治生活、党的组织生活对党员、党员干部思想意识的引领。具体表现在党中央通过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培养党员、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责任意识、宗旨意识;各级党组织围绕三会一课、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党内制度的开展系统性学习,明确党员、党员干部区别于人民群众政治身份的自我认同;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育党员、党员干部民主、法治、科学的价值理念和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党内政治文化力的引领功能,主要体现在推动党员、党员干部树立廉洁自律观念,提高为人民服务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党的价值观念不会自发地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人与人之间也不会自动地形成价值共识。因此,在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时代要求下,依靠党内政治文化力的思想引领功能,在文化的熏陶、感染之下提高党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使人民群众信赖并认可党的价值观念,引导全体社会成员形成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

(三)组织功能

党内政治文化力的组织功能在党内主要体现在对党员及党员干部的组织。具体表现为党的基层组织宣传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党员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监督党员切实履行义务,保障党员权利不受侵犯。

在党外,党内政治文化力主要体现在对人民群众的组织。具体表现为在国家各项事业建设过程中紧紧依靠群众、积极发动群众、有效组织群众,调动群众参与国家治理的积极性;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和培养,做好发展党员等工作;教育群众自觉抵制不良倾向,同违法犯罪行为勇于斗争。我党历来重视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各级党组织建设的好,国家治理就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国家治理平稳有序运行离不开党组织对党员、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的有效组织,将国家治理制度和治理能力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四)凝聚功能

共同理想、目标和利益是形成凝聚力的前提和基础,有了公认的共同理想,就能够凝聚强大的精神动力。党内政治文化力作为以观念形式存在的社会力量,以道德情感代替宗教信仰。党内所倡导的理想信念逐渐被广大党员及党员干部接受认可后,产生的向内聚合力和外向吸引力汇聚形成广大党员、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奋勇前进的强大力量。

党内政治文化民族精神的优秀成分是党内政治文化力凝聚功能的重要来源。

抗日战争时期,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中国成立后,在祖国发展危难之际,许多优秀科学家冲破重重阻碍,毅然回国为科技建设添砖加瓦;新时代,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戮力同心抗击疫情。中华一统、重义轻利、民为邦本,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五)约束功能

积极向上的党内政治文化氛围,约定俗成的政治行为规范,统一的价值取向和理想信念目标,是实现党内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引领社会风尚的必然选择。文化不同于制度,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对于规范约束党员、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往往更具有效力,其规范约束功能不仅局限于党内还能辐射于社会。

在规范约束党内成员的行为方面,党内政治文化常会传达出一些隐形规范的信息,明确哪些东西是最有价值的,哪些行为是值得认可的,哪些准则是不能违背的。在规范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方面,当文化在党内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时,必将对社会文化产生辐射作用,从而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约束。党内政治文化力约束功能在国家治理层面更多的是对群众心理与思维方式变化的把握,在站稳政治立场的基础上进行舆论引导,软性渗透行为规范和优秀道德品质。

三、党内政治文化力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

党内政治文化力是加强执政党建设,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必须正确发力,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如期实现。

(一)党内政治文化的政治力确保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政治方向

国家治理是政治领域的问题,政治方向事关国家治理的成效。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首先要解决往什么方向走的根本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必须牢牢掌握党的指导思想、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发挥党内政治文化力的政治功能,全体社会成员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错误思潮的侵蚀,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通过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对标自身及时修正偏差。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面对国家部署和方针政策的落实要求,党员、党员干部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带领人民群众在推进具体工作上善于从政治上考虑问题,提高明辨是非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提高政治判断力和领悟力。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正确的奋斗方向。制度建设事关党的执政根基,更事关国家治理能否有效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制度的关键在于执行,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才能提高党员、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的政治执行力,推动党员、党员干部始终与党和人民站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

(二)党内政治文化的引领力确保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价值趋向

价值趋向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重视党员、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的价值趋向问题。没有有效的治理能力,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发挥作用。虽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密切相关,但二者不是绝对正向或反向的关系。因此,确保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价值趋向要着眼于发挥党内政治文化力的引领作用,坚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民族精神贯穿于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原则和价值取向,充分发挥软性约束的作用。面对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和治理主体多元化的现实状况,增强国家治理能力必须将治理主体的思想引领问题摆到重要地位,在全社会形成治理共识。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制度化的前提下,强化对党内成员和社会群众的思想工作,把握思想规律,掌握思想动态,充分利用政党这一文化生产力的阵地。“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我们应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有经验并且有能力如期完成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

(三)党内政治文化的组织力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效能提高

党的力量在于组织,基层组织组织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党的凝聚力、领导力、号召力,直接影响国家治理效能。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完善基层组织制度建设,夯实党的领导根基。党内制度是影响文化组织力强弱的重要因素。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将具有政治性的党内教育活动,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习四史”党史教育等制度化。将党的创新理论和信仰力量统一起来,确保基层治理方向,坚定不移把党的主张和政策贯彻落实到基层,改变基层组织对党的主张、中央精神领会不够的现象。发挥政治文化力的组织功能,密切党员、党员干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优化组织设置,规范组织生活,努力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党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打造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发挥政治文化力的组织功能,依靠、动员、组织和教育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把群众组织起来。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推动人民群众形成对中国共产党价值理念的认同,为营造更加健康的组织环境,不断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四)党内政治文化的凝聚力集聚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一切积极力量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良性发展需要党内成员和社会成员共同发力。发挥党内政治文化力的凝聚功能,凝聚民主党派共识,提高民主党派政治把握能力。长期以来,各民主党派始终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征程中,更应坚定不移的弘扬优良传统,履行好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凝聚党员干部担当精神,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在党的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上通过讲述党员干部在历史上用实际行动践行冲锋在前、救亡图存、舍生忘死的感人事迹,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党内成员去除特权思想、规范价值和行为取向;规避人性局限,提高政治意识;树立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献意识。在党内形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价值共识,使党的优良传统得以延续。发挥党的群众路线这一重要法宝,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国梦的核心领导力量,全国各族人民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力量。[4]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要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将个人的价值评判标准和行为准则都统一到符合党、国家、人民需求上来。加强各主体之间的情感联系,形成价值共识,最终实现目标的彼此内化,将表现出不同个性特征的组织、个人凝聚成一个整体,汇聚成不可战胜的磅礴伟力。

(五)党内政治文化的约束力确保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规范科学运行

党的优良基因,文化根脉根植于党内政治文化。党内政治文化力通过党中央对党员、党员干部的要求,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的约束和规范来发挥作用,对于党内成员加强党性修养、提升党员素质效果显而易见。发挥党内政治文化力的约束功能,以制度规矩和核心价值观念规范党内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党员、党员干部必须加强党章的学习,认识党章的重要性;对照党章,严明党员义务;加强约束,严守党的纪律;建立制度,规范党员干部管理。切实厘清公私意识和行为边界,解决政治意识缺失的问题,强化对党纪法规的认同遵循,培养去特权化思想行为的价值追求。[5]立足党内政治文化,弘扬和培育符合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汲取儒家思想精华:讲仁爱、重民本、求大同,从党的优秀文化基因中找回和强化道德的约束力,重塑党员、党员干部的精神面貌。党内政治文化力在规范党员、党员干部行为的同时会对社会产生外溢作用,社会成员受到党内政治文化的影响,自发的规范自身行为。党内政治文化约束力外溢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对政治文化的重视与宣传,通过对红色故事、廉政事例的宣讲,营造浓郁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实现全体社会成员思想的改造与升华。

猜你喜欢
党员干部现代化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党员干部新书架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党员标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