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及当代启示

2021-12-31 05:09郑晓卉
关键词:闽西苏区革命

郑晓卉

(古田干部学院/中共龙岩市委党校,福建 古田364200)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各社会阶级力量处于重新分化组合。“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是政治力量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阶级分析法不断深化,中国革命的认识,划分革命的同盟者和革命的对象,并不断调整统一战线政策。尚处幼年的中国共产党对待怎样建立统一战线有两种方面倾向:一种倾向是寄希望于与有共同反帝反封建革命愿景的国民党合作;还有一种倾向是从保持政党纯洁性与斗争彻底性出发只重视工人阶层而忽视在中国占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体,导致在革命浪潮中没能团结最广泛的人民力量。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如何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运用统一战线策略,确定革命的同盟力量,开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在闽西苏区时期这个历史阶段和区域空间内,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深化对革命主要力量和各同盟力量的认识,团结与斗争策略运用愈加成熟,逐渐发展成为党制胜的重要法宝。

一、闽西苏区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主要实践

1929年春,红四军主力由井冈山转战赣南,于3月中旬进入闽西。毛泽东、朱德等决定以红四军为主力在赣南闽西两地二十余县为范围,形成割据区域。[1]此根据地创建和发展主要是通过游击战术、依托发动群众,建立工农联盟统一战线和公开政权,并以此作为前进的基础。在局部扩大的苏维埃政权建设中,逐渐在工农联盟基础上形成了和中间商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党外人士的联合。在古田会议之后,丰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统一战线,并积累了成功经验。

(一)开展土地革命,扩大对农村各阶层的团结

一是发动革命暴动,给农民分田地。早期闽西地方党组织的重要成员以归国知识分子为主,大都经过国共合作时期黄埔军校、广州农民讲习所的培养。为巩固工农联盟,团结最广大的农民阶级参与革命进程,必然要解决好农民革命中最核心的土地问题。1928年邓子恢、张鼎丞在区域性革命暴动后,将暴动所得土地与粮食等成果分与农民,满足了人民群众最现实最根本的利益诉求。

二是让富农和贫中农一样平均分田,保留其生存空间。这一时期实行的分配制度对与同时期井冈山土地分配没收政策相比,以乡为单位区域内地主富农和贫中农一样平均分田,对富农“不过分的打击”,保留生存空间。1929年夏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以决议的形式制度化的加以巩固。给富农保留生存空间,扩大了团结面,减少了土地革命中的阻力。1930年6月,在上杭南阳会议通过的《富农问题》等决议案进一步完善和灵活运用分配制度,对土地占有较多的富农,采用抽取田地多的群体补充占用田地少的群体,同时根据田地质量和肥瘦不均进行二次调节,采取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不打击富农的土地政策。科学合理的分田政策,迅速地团结发动了闽西全区域的80万农民投入到革命斗争实践中,为工农联盟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即便在1934年主力红军战略转移后,在险恶的斗争环境下,游击队员和群众守望相助,坚持革命斗争、保田运动,自此闽西有了“二十年红旗不倒”的中国农运史上奇迹。

(二)坚持武装斗争,建立军事统一战线

一是利用军阀间隙,以武装斗争取得生存空间。如何在四周强敌包围中如何立足和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红四军入闽后抓住了蒋桂军阀混战的有利机遇期。闽西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山高林密,是三省军阀控制力量的薄弱地区。当时盘踞在闽西的军阀势力有以郭凤鸣、陈国辉等为代表的买办地主阶级。毛泽东、朱德策略性抓住军阀各自为政的实际,不局限在一城一池的攻守,以灵活机动作战方式在闽西赣南两地大胆来回穿插作战,“三打龙岩城”“攻打铁上杭”等经典作战案例,为闽西革命根据地扩大生存空间。

二是融合地方武装,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红四军在井冈山时期已积累下与当地武装融合的正反经验。红四军入闽前,闽西地方党组织和地方武装先后领导了“四大暴动”,但由于武装上力量悬殊,难以保留革命成果。初到闽西红四军三千多人,以与傅柏翠领导的蛟洋地方武装融合为例,通过强化装备、派军官干部,逐步提升地方武装建设水平,实现了从地方武装到地方红军再到中央红军的融合路径。除编制的融合,更是愿景和思想的一致的深层次的融合。

(三)团结各个阶层,巩固苏维埃政权

相比井冈山时期,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地域更加辽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阶层复杂多样。毛泽东同志在工作中特别注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加强工会、农会建设,改造绿林武装、团结各族各界民众,团结知识分子,专业技术人员,民族宗教人士共同协作。初到长汀城,毛泽东为了全面了解汀州城情况,召集当地各界人士开展座谈会,在代表选择上注重代表性和典型性。有钱粮师爷、经验丰富的衙役、对经济社会触觉敏感的裁缝、教书先生、佃农和甚至对社会底层了解较多的流氓头子。在大量的实地调查基础上对当时长汀城内的主要社会、经济、阶级、文化状况和传统风俗习惯进行较全面了解,分别制定了《告绿林兄弟书》《告商人及知识分子书》和《告全国士兵书》,建立广泛的中国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一是团结争取中小商人,恢复发展私营工商业和对外贸易。闽西苏维埃政府制定经济鼓励政策,取消苛捐杂税,保护私营和工商业合法利益,激发各大小商人的积极性。1930年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经济问题决议案》,后中华苏维埃政府在会议上丰富制定了一套保障商业贸易自由的制度法规,并且制定了优惠减税等多种政策来激发个人商业投资,推动商业发展。1931年在漳州大捷后,面对漳州繁荣的经济贸易,毛泽东亲自强调红军纪律,强调注重调查研究、注重华侨与地主之间的区别,不得影响商店正常营业,根据杨成武回忆此举给爱国华侨陈嘉庚等人留下深刻良好印象。同时,中共不断对经济政策进行改善,为了保证苏区和白区的商品之间互相流通,将20多家白区商业和6条稳固的赤白贸易线进行相连接,保障商品物资的完整性输入输出。利用航运山路始终保持对外联通,把苏区多余的粮食、草纸、硼砂等资源想尽办法从苏区传送出去换取药品、武器等重要物资。除此之外,实行半公开的大量物资交易,以商业贸易渠道打通和广东军阀陈济棠、李振球的联系。此时闽西地区私营商业得到较快发展,仅汀州私营店铺有367多家,并且有两个大型商场进行贸易往来,人员众多。以大米交易为例,每天交易往来达六七万斤之上,周恩来曾赞叹“汀州的繁盛,可谓苏区之冠。”不过,在“左”倾教条主义影响下,一度排除了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统一战线失去了重要力量,一些地主富民政治权利被剥夺,商业经济受到阻碍。在教条主义影响下,照搬苏联模式制定《劳动法》,许多条款虽为了保护团结工人阶级,但是脱离实际,如机械规定和执行每天工作8小时工作制度。1934年10月经济形势日益严重,后来对中央苏区时期《劳动法》条文进行了较大改动。

二是团结争取知识分子阶层,促进了苏区医疗和文化事业的繁荣。中国共产党在早期认为该阶层因缺少独立的经济基础,在斗争中容易立场动摇,缺少彻底革命性。这一时期,闽西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虽然不可避免的受到王明“左”倾路线影响,但是闽西大部分是客家人聚集地,崇文重教,知识分子出身农村,了解农村实际,思想觉悟高,中国共产党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作风建设取得了知识分子群体的认同。吸收培养到许多中西医生、教育文化和经济金融行业优秀人才为革命所用,在各个领域都充分发挥了重要领导作用。长汀福音医院院长傅连暲,在毛泽东的指引下从一名基督教徒走上革命的道路,后将福音医院命名为“中央红色医院”,时至今日,依然是统战工作的典范。闽西早期共产党员大多是觉悟较高的知识分子,在宣传文化战线把革命的语境和闽西当地的实际相结合,出版刊物,改造山歌成为红色动员歌曲,开设农民学校、妇女夜校等。当然,这一时期对待知识分子也有反面教训,造成肃反运动扩大化,严重冲击了党的事业,如苏维埃第一套纸币和第一套邮票的设计者黄光亚,因被错判成“社党”遭枪杀,危机时刻毛泽民在枪口下挽救了他,后来黄光亚在红色金融事业上做出了杰出贡献。

(四)实行思想政治建设,增强我军战斗力和对敌瓦解力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明确红军的政党性质。中共领导的红四军不断发展,在艰苦的农村斗争环境下,队伍里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包括极端民主、不重视政治、单纯军事思想日益蔓延,忽视根据地的巩固完善和群众工作,无坚决斗争的勇气。[2]中国共产党红四军在第九次代表大会上以队伍内部的思想建设为主,对不良思想进行纠正,并通过了《古田会议决议》。决议中明确作为一个具有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的中共红军,除了作战任务,更要带领团结群众共同建设根据地。并且,在古田会议上确立了军队的政治工作制度,遵循官兵平等、一致的关系准则,以消除旧军队中官兵之间欺压和被欺压的关系,废止私刑,提倡关爱伤病员、官兵平等。同时,公开内部财务,建立士兵委员会对经济情况和伙食情况监督。

二是灵活开展对敌斗争的统一战线,化敌为友。古田会议上制定和明确了红军和俘虏的关系,对敌方伤员,给予医治;保护俘虏人格,甚至一些不愿待在红四军的俘虏想要回到敌方时,发放路费,通过对俘虏的待遇来扩大红四军的影响地位,瓦解对方战斗力。这些制度在反围剿战争中成效明显,龙岗斗争结束后,敌方俘虏国民党第18师张辉瓒部中尉报务员王铮投降加入中共红军,并在红军指导下组成无线电队,成为苏区最早的听风战士。统一战线策略还通过在敌军内部的灵活运用,利用敌人内部缝隙,抓住发展时机。1931年国民党大规模军队脱离国民党组织投向中共红军,是为宁都起义,这一举动不仅在军事上壮大了我党力量,更产生了巨大政治影响,为后来蒋介石下野做了铺垫。两年后,利用地方军阀陈济棠和蒋介石之间嫌隙,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制定了完备的计划,和陈济棠开展秘密谈判,为打破敌人围剿和经济封锁起到重要作用,甚至为长征中中央红军突破广东边区防线,跳出蒋介石部署的包围圈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闽西苏区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主要特征

闽西苏区时期的统一战线是在复杂艰苦的农村环境中,在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下,代表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多重压迫下人民群众的求生存、求发展的根本利益,以反压迫,求国家民族独立解放为核心利益诉求建立的以工农联盟为主,团结最广泛社会阶层、群体的革命统一战线。这一战线的确立与闽西苏区革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苏区军民实现政治目标和历史使命的过程、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社会方面解放和根本利益诉求实现的进程深度融合、相互促进。这一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

(一)从实践指向看,统战工作服务政治目标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内政治目标和历史使命而建立,并随着斗争形势发展而不断演化发展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陷入低潮期,工作重心出现重大转变后,重新审视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和如何领导工农联盟,并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战争。在闽西苏区这一时期,无论是统战的对象还是统战的方法,都能够从实际出发,紧紧围绕着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这两个重点工作进行,在战略上和策略上逐渐清晰成熟。一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巩固统一战线基础。统一战线的建立基础是共同的利益诉求。政党的核心功能是代表所代表阶级群体的利益诉求。在闽西苏区这一时期,通过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实现了广大农民的核心利益诉求和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反阶级压迫实现无产阶级当家做主的政治目标融合。二是在斗争中巩固发展统一战线联盟。面对敌人对革命统一战线的破坏和根据地的围剿,一味的妥协与退让换不来生存空间。在根据地生存和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领导权和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不以退让求无效团结,在斗争中求真正团结。

(二)从工作内容看,统战工作内容不断得到拓展

起初,中共的统一战线领导核心在军事战线,试图在军事力量上减少对立面,扩大同盟者。随着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政权建设的需要,统战的外延大幅扩大,统战的重心不仅仅局限于军事,还扩展到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方方面面,统战的方式方法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一是在军事战线上,面对力量对比悬殊的“围剿”,中国共产党坚持不分兵,巧妙的利用围剿苏区作战队伍之间各派军阀的矛盾和斗争,整合军事力量,依托苏区军民,开展卓有成效的反“围剿”战斗,壮大了生存和发展空间。二是在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认识到不同群体革命斗争性的差别源自于经济基础的差别。共产党人通过调查研究和革命实践,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3],提出了在残酷军事的斗争中,团结、组织各行业、群体发展苏区社会经济、建设苏维埃政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三)从思想原则看,统战工作思想理论不断成熟

闽西苏区时期统战工作思想理论不断成熟体现在:一是显著特征是重视在思想建设方面巩固统一战线成果。《古田会议决议》制定了关于红军内外关系的具体处理方式,在来自不同成分的红军队伍里确定了中共思想政治领导的方式途径,实行官兵平等、军民一致,明白红军打仗为了谁、依靠谁,从性质上与旧式军队区别。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在思想上帮助俘虏转变和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敌人一次比一次来势汹汹的军事围剿,红军队伍非但没有被消灭,反而越来越多,统战思想在红军队伍里不断走向成熟。 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擅长于在政治上判断形势与任务的发展变化,并采用灵活的统一战线策略。1934年—1937年红军主力转移后,留守苏区的干部队伍以游击战撑起主力北上后南方革命的支点。在三年期间,尽管很多游击区失去了与党中央的联系,但通过团结斗争,灵活的在夹缝中求生存,并在斗争中根据时局的发展,敏锐的建立抗日讨蒋统一战线和“联蒋抗日”方针,巩固扩大抗日统一战线,为南方革命的坚守与发展、闽西“二十年红旗不倒”作出重要贡献。

(四)从工作保障看,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不断完善

闽西苏区时期革命统一战线建设进程中,制定了《经济问题决议案》《商人条例》《借贷条例》《暂行税收条例》等一系列条例,以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保障统一战线,积累了中国共产党在区域内执政的宝贵经验。通过群众工作和科学合理的土地政策,激发革命主力力量,巩固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巩固发展工商业阶层统一战线,扩大了统一民族战线,是我党在苏区最初的经济实践探索,保障了苏区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团结了小手工业者、小商人,巩固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维护了苏区的社会稳定。在大革命失败后,知识分子革命性和软弱动摇性的两面性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反思甚至批判。在闽西苏区时期,对知识分子的策略和政策是“造就革命的知识分子”[4],总体上能以尊重人才,把知识分子政治上的成熟与革命事业相融合,创造出许多贴近群众心声、反映革命特征、蕴含革命精神的作品,提高了苏区军民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促进了苏区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为闽西苏区成为中央苏区的经济文化重要依托奠定基础。[5]

(五)从价值取向上看,人民群众是革命斗争中的主要依靠力量

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人民群众是革命的主体。[6]在闽西苏区时期,军事斗争是关系到根据地和革命成果生死存亡的核心,但是,共产党人清晰认识到过分迷信军事力量、忽略党的建设和人民的力量的错误方法无法真正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无法汇聚民众力量推动历史的进步。因此,在古田会议决议中就明确提出了红军的人民军队性质和任务。这一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注重宣传民众、组织民众、凝聚民众,通过妇女会、犁田队、合作社、商人协会等各式各样的组织把民众像网一样组织在苏维埃政权建设中,建立民主政权,实现人民翻身做主人,改变了过去根植于封建小农经济的“一盘散沙”的局面,形成了凝聚在现代政党和政治组织中多个革命工作的“铜墙铁壁”。

三、闽西苏区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当代启示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进程中不断实现价值主张的一个重要法宝,并成为基本方略。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7]统一战线工作传承不同历史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优良传统,透视探索统一战线工作规律,可得出以下几个启示:

(一)开展符合中国国情的统战工作

闽西苏区时期的统战是年轻的中国共产党经历第一次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失败后逐渐从单纯的寻找革命同盟到以中国革命实际为基础,反对教条主义,坚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和马克思主义方法观察、分析和把握事物,而建立的工农联盟统一战线。今天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需要把海内外中华儿女对人民富裕、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愿望转化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项事业的奋斗目标,发展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8]不断推动爱国统一战线紧扣时代脉搏,紧贴民众诉求,与国情结合的越紧密,统一战线的作用越精准,影响越大。在坚持国家总体安全观前提下,新时代的统一战线工作需要从当下中国的国内外环境变化出发,紧密结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贯彻新发展理念,凝集各党派各阶层各群体协力在统一战线各领域各项重点和中心任务的力量。

(二)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集中统一领导是统战工作的根本和灵魂,既是历史经验总结也是现实工作开展需求。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和正确的指导理论,没有统一的基础和制度,各战线各阶层很难真正统一,更难以发挥战斗作用。集中统一领导的实现路径是发挥党在统一战线各项工作中抓总抓统、引领协调各方的作用,在统一战线各项工作中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9]在党对统一战线领导的工作格局中,不断深化统一战线工作是全党工作的认识,形成以党委领导,统战部门具体协调各项工作,各相关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在工作方针上,正确把握“统”和“通”的关系,统一的“一”是内涵丰富、代表广泛的“一”,朋友越来越多的大道,不是狭隘粗暴的“唯一”。既要不断巩固共同基础,以广阔的胸襟和历史耐心包容、鼓励在此基础上的不同认识和看法。使同一战线既有坚强领导核心和共同基础,各条战线共同促进完善,又民主生动活泼的工作局面。

(三)以大统战格局推动工作能力现代化

一是把握发展大势,在历史的主流主线上推动大统战工作格局。统一战线工作能力的现代化,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老法宝能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如何为现代化强国发挥力量,是统一战线工作的生命力所在。在新的历史时期,理解当前历史使命的深刻性和广泛性,对国之大、民之重、事业之系统复杂需要以更宏大的视野、现代化的方式和高素质的统战干部队伍确保新时代的统一战线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二是服务大局,新时代统战对象内涵外延大大增加,点多面广特征显著,只有找好最大公约数,才能画好高质量的同心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哪里,统战工作就做到哪里,在互联网、新阶层、新兴群体、流动人口、海外华侨中丰富统战工作方法,推动统战工作能力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的出台和适时修订,能有力提高统一战线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是执政能力现代化的具体要求。[10]在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的主线是依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和《条例》要求,以大统战格局推动工作能力现代化,注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工作,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事关长期性战略性工作,是促进民族交流创新、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对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要与时俱进做好非公有领域和新阶层的工作。要加强港澳台统战工作,支持鼓励港澳地区和人民群众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大势大业中创造新的辉煌;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广泛团结台湾同胞;对于海外统一战线工作和侨务工作要致力于国家统一,民族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认识统战工作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毛泽东同志谈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总结到“成功不在于纯,而在于不纯”,即在于怎样去把握各族人民共同目标和各民族、地区、阶层多样化的实际。做好新时代的统战工作,要在统一战线历史发展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把统一战线在革命、建设、发展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优良作风和经验做法传承好。一是要善于调研,在中国的大地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思考推动新的历史时期依靠团结的主要力量。二是善于学习,通过理论学习、在实践中学习提升统一战线工作能力和水平。三是沟通和引导,把共同的思想基础筑牢夯实,善于在大局和核心上把握工作,求大同存小异。统一战线不是一劳永逸或者一成不变的,需要以更大的包容性和广泛性以历史耐心厚植执政根基。四是加强作风建设。作风是思想的外化,党外人士不仅听怎么说,更看怎么做,如在处理政商关系中,通过清晰的制度导向,纠正不作为和乱作为,把亲和清统一起来,让政商良性促进。

(五)凝聚民心是统一战线的价值指向

历史是由人民群众书写创造的,这是历史唯物史观的核心认识,关系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统一战线是以人为工作对象的工作,而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中国共产党是着眼于长期执政的使命型政党,以不断满足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为工作目标。统一战线工作应该贴近群众,依靠群众、组织群众,通过统一战线解决好群众问题,把小群体凝聚整合成有政治觉悟的人民。在基层,城市化加速改变了过去以地缘血缘和业缘为基础的组织关系,扁平化、异质化特征日益显著。在“马赛克”式的基层社区,如何构建“同心圆”,对基层统一战线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信息化浪潮冲击下,人人都是发声人,需要在信息时代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思想引导。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新阶层群体中贯彻新发展理念,使他们在更深更广的层次上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生命力。总的来说,在新的历史阶段,要完成民族复兴伟业,要从办好群众身边的小事开始,在具体工作中做好聚民心、暖人心的工作,真正凝聚最广泛力量推动历史前进。

总之,闽西苏区时期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重要构成部分。对于闽西苏区革命统一战线工作的研究,可以丰富对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认识,总结历史发展规律和工作要点,让统一战线这一法宝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更大作用。

猜你喜欢
闽西苏区革命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苏区创业致富人
适时适度:闽西乡土历史辅助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
中国的出行革命
闽西灯笼点燃乡村狂欢
闽西山区艺术扶贫的“她力量”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