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大历史观的哲学意蕴

2021-12-31 05:09张小龙
关键词:历史观辩证法哲学

王 璐,张小龙

(1.昆明理工大学 城市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00;2.云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习近平在系列讲话中多次提及到的“大历史”或“大历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的历史视野。从2011年《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中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到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大历史”概念,再到2019年4月19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提到的“大历史观”,习近平在这个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进一步深化且不断地推进到一个新境界,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大历史观,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基于唯物史观,习近平在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过程中融入了中国传统的辩证思想,进而使得大历史观带有中国特色并且成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大历史观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理论维度与实践维度相统一,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程实现了内在统一。习近平大历史观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内涵,为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提供了科学依据、逻辑支撑和历史依托。

一、习近平大历史观的唯物史观基础及其形成过程

从词源学的角度来讲,在《为“大历史”辩护》中,当代美国学者大卫·克里斯蒂安最先使用了“大历史”概念,它的最初之意是“主张应打破民族、国家、地区的界限,将人类历史置于宇宙演化的宏大历史叙事中,从整个世界和最长的时间规模对一切历史做整体、连贯研究”[1]。一经提出,很快得到世界其它国家历史学者的注意并加以运用,我国的历史学者也不例外。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克里斯蒂安是从历史的长度上来对历史加以整体和连贯研究。而习近平的“大历史”概念则已然超越了历史学意义的维度,而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一般原理,认为对当代中国实际问题要放在世界和我国发展的大历史背景下加以研究。也就是说,习近平大历史观并不是纯粹的历史学意义的范畴,而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维度上加以探讨的大历史观。习近平大历史观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同时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历史观,展现出与具体实际问题相结合起来的历史辩证法。

习近平大历史观的哲学基础和渊源是唯物史观。习近平在2015年7月30日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回顾和思考进行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中明确强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2]习近平在此强调了唯物史观是认识历史和记述历史的哲学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坚持正确方向和把握历史进程。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和导向,尤其是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重要党派要在历史进程、主流和本质中作出客观合理的评价,以此来反驳歪曲历史和否定历史的错误言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创立的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历史上的一切冲突都来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此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更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性动力,这为我们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提供了一把钥匙。习近平正是在坚持唯物史观的立场上建立起的历史观并为后来提出的大历史奠定了哲学基础。

习近平首次使用“大历史”概念是在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与中国大历史结合起来看待了。他在这次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3]习近平在此强调,要把人类社会发展放在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的过程中来加以认识和把握,要放在大历史的视野中来看待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这样既能通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来把握当前历史,又能从历史中看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紧接着他于2016年12月26日至27日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时再次指出,“大家要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根本遵循,认真领会和正确把握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多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来认识和把握党的基本路线,深刻领会为什么基本路线要长期坚持”[4]188。这里很有深意的是,习近平把“大潮流”、“大格局”和“大历史”并列放在一起,让我们看到,既有人类发展的历史潮流,又有世界变化的历史格局,还有中国发展的大历史维度。再到后来,他于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了“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5],明确指出从大历史观中看待中国当前的改革开放,必须承认变革和开放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我们看到,不管是从我国发展大历史中看待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还是从中国发展大历史来认识和把握党的基本路线,或是从数千年大历史观看中国历史上的变革和开放,习近平此时只是提出了“大历史”的概念,并没有明确阐述出大历史观的基本内涵。

至于什么是大历史观,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加强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研究 激励广大青年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的讲话之中加以明确阐述。他认为,“要坚持大历史观,把五四运动放到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来认识和把握。要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相结合的高度,从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等各领域开展研究,总结历史规律,揭示历史趋势。”[6]由此看出,习近平从大历史概念上升到大历史观,真正阐明了大历史观的基本内涵:第一,习近平大历史观的哲学基础是唯物史观,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习近平大历史观的思想基础;第二,这种大历史观包括中华民族长达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又包括了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以来的170多年的斗争史,又包括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的90多年的奋斗史,是以历史演进的长时段与短时段相统一的大视角、大格局和大潮流;第三,习近平大历史观要求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高度相统一;第四,这种大历史观里面融合了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等诸多领域;第五,习近平大历史观不仅揭示出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而且要求把握历史发展的未来趋势,进而能够深刻认识和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此更好地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大历史观形成的标志不止包括“大历史”概念和“大历史观”的正式提出,还包括形成这一概念之前所有的历史观内容。

由此可见,习近平大历史观推进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不仅在唯物史观的基本内涵上得以推进,而且还在理论的视野、范围和方法上得以延伸,更是把唯物史观与我们国家的具体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是新时代不断地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因此,习近平在运用和发展唯物史观指导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大历史观。

二、习近平大历史观的历史辩证法

从思想脉络的发展来看,习近平大历史观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不仅在历史辩证法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法思想,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历史思维与辩证思维的相统一。正是在此意义上,习近平大历史观是发展着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的理论成果,更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最新体现,也就是一种历史辩证法。既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又把中国传统文化中辩证法思想的因素融入到大历史观的哲学思维之中,形成了一种基于唯物辩证法与传统辩证思想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的大历史观。

第一,坚持了“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的唯物辩证法。习近平指出:“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7]习近平在此明确强调了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且是在继承过去的一切社会历史条件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历史不是凭空创造并显现在人类面前的,是从昨天延续到今天,再从今天走向明天的时间轴里持续向前发展的,而且是在继承过去的物质条件和历史条件下逐渐发展起来的。这是习近平在坚持与运用唯物史观的辩证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马克思也早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就有着与此相同的表达,即“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8]470-471在马克思看来,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不仅要联系继承下来的历史条件,而且要创造性发展这些既定的历史条件,从而能够顺应时代潮流。习近平大历史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以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第二,融入了“知古鉴今、古为今用”的中国传统辩证思想。习近平在《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中指出,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知古鉴今、古为今用。这里既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又有中国传统的辩证思想,而且将这两者有机结合了起来。可以看出,习近平大历史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样,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并运用典故是其中的一大特色。也就是说,习近平大历史观中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法色彩。比如,习近平指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9]71这里习近平引用的典故出自于《旧唐书·魏徵传》中的“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其实,习近平对这一典故的内涵引申到了当代意义的世界、国家和个人三个维度上加以讨论。当一个人功成名就时候不要忘记奋斗之苦难;当一个国家(政党)执掌政权时不能忘记创业之艰辛;当一个国家四海承平时候不能忘记腐败之利害。他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10]351这句话表明了习近平大历史观里包含着“知古鉴今、古为今用”的传统辩证法,过去的历史可以反照我们当前的世界、生活和自己,能够更好与历史这一位智者对话,吸收传统文化中正能量的成分,摈弃历史中糟粕的东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社会提供了辩证的智慧和方法。

第三,习近平大历史观不仅有贯穿古今中外的历史思维,而且还包含着历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辩证思维,从而真正实现了历史与哲学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指出:“哲学是人类的智慧之学,历史是前人的实践和智慧之书。”[11]这句话表明了习近平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历史与哲学一样都是人类的智慧的结晶。自从古希腊时候开始,一直把哲学看作是智慧之学,而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把历史纳入到哲学范畴之中,真正实现了唯物主义与历史的相统一,所以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称之为历史唯物主义或者唯物主义历史观。习近平大历史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实现了历史思维和哲学思维的内在统一,也为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哲学方法论,以此更好的联系中国实际情况来解决当前我们国家的现实问题。

三、习近平大历史观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从思想形成过程来看,习近平大历史观并不是单纯的就理论而谈理论,而是在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条件下加以阐释的,也就是从具体的实际情况中促进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从辩证法角度来看,习近平大历史观是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基础之上融合了土生土长的中国传统辩证思想,从而实现了历史辩证法的一般原理跟中国传统思想的有机结合,进一步促进了辩证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得以运用和扩展。所以,不管是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习近平大历史观真正体现出了理论与实践的内在统一,以实践带动理论的创新,以理论指导实践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习近平大历史观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相统一。

首先,习近平大历史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科学依据。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12]21前两个目标已经提前实现。值此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我们已建成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生态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要再继续奋斗三十年,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之时,把我国真正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自鸦片战争之后,我们国家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使得无数仁人志士为反抗西方国家的侵略和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这国破家亡、千钧一发之际,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在党的带领下,无数中华好儿女抛头颅洒热血,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真正实现了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建立起了社会主义新中国。自此以后,我们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提升国家实力,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我们致力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生产力和大力发展生产力,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下,我国生产力水平大力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在国际社会上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攀升,在迈向社会主义强国的路上稳步前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作为我们党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我国社会发展的规律,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3]8。可以说,习近平大历史观为实现“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则是习近平大历史观指导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生动体现。

其次,习近平大历史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逻辑支撑。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中提到,“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14]35-36从历史进程来看,在旧中国,国家积贫积弱,人民生活水平低下。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国家的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建立新中国以后,我们国家在建国初期完成了“三大改造”并顺利进入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正是在此意义上,习近平认为我们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比历史上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国梦。习近平通过大历史观看到中华民族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内在规律,以此提出了中国梦。因此,习近平大历史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逻辑支撑;中国梦证明了习近平大历史观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最后,习近平大历史观为“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倡议提供了历史依托。习近平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中提到,“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肩负和平友好使命,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15]287这是习近平首次谈到“丝绸之路”,在之后他在印度尼西亚国会演讲中提到了“海上丝绸之路”,后来就明确提出了“一带一路”的经济合作倡议。“对历史,我们要心怀敬畏、心怀良知。”[16]522的确,我们不仅要铭记“丝绸之路”这一段历史,而且更加需要传承历史为我们当今的世界和中国做出新的贡献,让“丝绸之路”延续下去,也让“丝绸之路”的历史在今天这个新时代为人民生活和世界和平继续造福。就像习近平所指出的那样,“‘一带一路’倡议,唤起了沿线国家的历史记忆”。[17]500这是习近平对古代中国“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传承与延续,也是习近平大历史观中的“知古鉴今、古为今用”辩证法具体运用到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共同发展和共同合作之中,体现大历史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相结合。因此,习近平大历史观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历史依托,而“一带一路”则是践行了习近平大历史观的理论价值。

此外,习近平大历史观对当前盛行着的历史虚无主义予以批判与反驳,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8]习近平在这里指出了历史虚无主义既否定了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又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就是说,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恶意攻击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近代的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根源来看,这种历史虚无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大家知道,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是相对立的哲学观点。唯心主义通常是坚持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看待问题,而唯物主义,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则是坚持全面的、发展的和联系的看待事物和问题,主张理论联系实际。就其本质而言,历史虚无主义既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内在的一般规律,更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方法论。因此,我们要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运用习近平大历史观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进行批判与分析,这是我们党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习近平大历史观从理论和实践这两个维度批判了历史虚无主义这一错误的历史观。

由此观之,习近平大历史观的内在本质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相统一,正如习近平所说的,“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19]

综上所述,习近平大历史观立足于唯物史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过程中融入了中国传统辩证思想,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和科学性。习近平大历史观对认识和深化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起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和启示意义,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历史观辩证法哲学
论辩证法的总规律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菱的哲学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毛泽东“实事求是”辩证法的内在透视
小包哲学
莎士比亚历史剧中天命历史观的思想来源——兼论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中的天命历史观
《教师教育与发展的文化历史观——学习教学》评介
颠覆与重构——当代新历史小说的历史观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是辩证法的对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