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力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成都 611130)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在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将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结合起来,探索实施1+X证书制度。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不断推进,技能人才缺口不断增加,传统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局限性凸显,这也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融合1+X证书这一全新的制度,对于复合型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过去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主要是基于企业的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在方案的制定上缺少与企业的有效沟通与反馈,因此不能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统一与有效认证;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也较为单一,实践课程的安排与实际应用场景脱节,教学方式偏向传统模式,在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高职院校,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产教融合项目更多停留于浅层次的项目,合作方式通常是与企业短期合作,缺乏政府推动的多方合作;评价机制较为单一,特别是在职业技能上,实际顶岗能力的考核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导致学生职业技能缺乏社会企业的有效认同。
随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发展,轨道交通机电岗位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高职院校更多采用的是订单式的学徒制模式培养学生,虽然与企业建立了联系,但并不能够高效的沟通交流,培养目标不能实际地反映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随着1+X证书制度的试点与推行,培养复合型“一专多能”人才尤为重要。其中“一专”即专业化的职业技术技能,重点针对某类工作领域中典型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关键技能及核心素养,“多能”指在专业化核心技术技能领域之外,掌握多个产业发展态势,精通多种与本职技术核心领域相近或相关范畴的,具有良好就业前景的职业技能[1]。而培养目标与1+X证书的有机结合,能促进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目标与结果的一致,真正达到培养适应企业需求人才的目标。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1+X证书制度下,在课程体系中融入相对应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是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2]。以轨道交通电气设备装调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为例,该标准分为了初、中、高三个等级,每个等级各包含4个工作领域、若干工作任务及具体的职业能力要求。通过对成都地铁运营有限公司、长客新筑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等地区代表性企业调研,其内部相应岗位需求与轨道交通电气设备装调职业技能等级要求相契合,并且能符合岗位工作人员的远景发展方向。
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要融入标准中的职业能力要求,尤其是专业课程和核心课程要能提供足够的理论和实践支持,与1+X中的X证书相对接,以证书为导向,培养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做到学以致考,学以致用[3]。同时在课程的设置上还需考虑学生的相应知识和技能水平,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能力要求形成过渡与衔接,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置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目标,在学生充分认识技能证书的基础上,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不同学生阶梯性提升,促进学生高水平专业技能的发展。
在1+X证书制度下,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学校的实训与考核资源建设,更需要学校与他校、企业、政府之间的多方合作,实现共赢[4]。在学校自建的基础上,开展与他校之间的资源联合建设,发挥各自的优势,为学生实现多角度全方位的复合发展拓宽平台。深化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牢牢把握证书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开展深层次的合作项目,共同探索课征融合的方向,让证书成为教学的导向,成为企业职业能力需求的最直接体现。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学校企业网络信息交流平台,为校企合作提供质量与效率的保障,可采用PPP等合作模式,积极推动社会资本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营,加快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升级,保障课程融合的实训教学开展,并可开展实施培训,产生效益。
应该建立多元化、弹性化、开放化的评价模式,将1+X证书作为改善评价模式的着力点,基于企业的职业能力需求,将专业课程教师和企业讲师评价相结合,同时建立必要的制度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包括学生和企业对培养目标达成的反馈[5]。依托政府助力建立一个综合开发学习成果管理平台——学分银行。通过学分银行建立专属的学分账号,学习者通过不同途径、在人生不同阶段取得学习成果,都可以以学分的形式存入学分银行,并进行积累和转换[6]。学校还需联合企业与行业专家制定科学、统一的学分认证标准,将学分银行的服务延伸至企业之中,真正做到终生学习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