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蕴、挑战与实现路径:新时代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2021-12-31 04:11邹佰峰吕红芳
关键词:教育资源贫困地区公平

邹佰峰,吕红芳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实现教育公平能够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为此,如何应对教育公平面临的新挑战,促进教育公平再上新台阶,成为党和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教育公平的新时代意蕴

(一)人本意蕴:教育的美好追求

新时代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教育中的获得感,并强调教育事业是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习近平曾经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1]其中“更好的教育”是重中之重。“更好的教育”意味着就是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使教育资源充足并且分配相对平等。充分整合、合理分配教育资源,解决“选学上”的问题,能够促进教育的公平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使全体人们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受教育机会平等能够保障社会中处于弱势低位群众的受教育权利,保证和其他社会阶层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受教育相对公平能够使每个人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要实现公平、优质的教育,实现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美好追求,这也与我们党和国家最高目标追求相契合。

(二)功能意蕴: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相比其他扶贫政策来说,教育扶贫有着自己独有的优势,教育扶贫是保障全体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也是遏制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举措。推进教育公平,能够让教育更好地为扶贫工作服务,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扶贫意在通过教育来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的能力和本领,并能使之有勇气冲破代际贫困的思想束缚,逐步积淀起摆脱贫困的深厚基础。要帮助贫困群众真正的摆脱贫困,首先靠的还是教育。习近平强调:“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扶贫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2]贫困家庭的孩子可以通过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和能力,增加就业机会,以自己一个人带动整个家庭,真正地实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针对那些愿意工作却因为各种原因缺乏工作技能、不能很好生活的贫困人口,开展专业的培训,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转变工作方式,适应社会发展,从而摆脱贫困,真正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由此可以看出,教育扶贫,不仅仅是局限于眼下帮助了多少贫困人口脱贫,而是真正的表现在于从根本上切断“贫困遗传”的长远价值。习近平指出:“越穷的地方越难办教育,但越穷的地方越需要办教育,越不办教育就越穷。”[3]因此,党和国家还需要开展长期有效的教育帮扶工作,着力解决教育面临的各种问题,让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都能够更好地接受公平、优质的教育,真正地解决贫困群众的后顾之忧。

二、教育公平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并获得了骄人业绩。但是,教育事业依旧存在问题。由于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教育公平面临的问题也将升级换代,其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质量水平较低,教育公平的评价标准单一化,教育智能化进一步扩大教育不公等方面。

(一)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仍然存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发展。但是教育资源不公平的现象仍然存在,其主要体现在物质资源和师资人才力量方面。

物质资源失衡主要是呈现在各个区域、城乡、校际之间。在各个区域之间,对于教育的资金投入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东部地区发达,处于优势地位,资金投入高于其他地区。中部地区资金支持偏多,对于西部地区投资处于偏低位置。尽管我国努力促进教育资源在东中西部地区的平衡,但是东西部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差异,不仅仅表现在城市资源在基础设施硬件上明显高于农村地区,也表现在城市的家庭愿意花费更多的金钱在孩子的教育上,贫困偏远地区的农村甚至还存在着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因此城乡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校际之间教育资源不均衡,主要体现在各级学校以及同级同类学校之间资源配置不同。在对资金进行分配时,国家更加侧重基础教育,政府对于教育资金的投入也更加偏向于重点学校。

师资力量的不均衡也体现在诸多方面。由于经济的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人才分布流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东部区域经济繁华,人才众多,师资水平较高。西部地区经济水平较低,师资力量严重缺乏;城市教师队伍优秀骨干教师较多,教师素质和质量高。偏远的农村地区普遍教师学历不高,教学能力偏低;重点学校的师资高于一般比较薄弱的学校,薄弱学校一方面缺乏高学历的教师,另一方面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也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二)教育质量水平较低的问题亟待解决

教育质量的高低影响着我国教育发展水平。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教育公平面临的不充足的问题主要是质量的问题。以前在教育方面,人民群众更加注重教育的机会公平,即教育公平的焦点主要是集中在通过扩展教育,增加入学率来追求教育公平。党和国家大力扶持贫困地区教育,实现普及义务教育,中高等教育大众化,保障了每一位孩子受教育的问题。现在,如何实现教育质量公平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普惠学前教育,解决幼儿上学问题;如何提高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问题;如何改善高中教育的教学综合水平,实现每个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问题;如何加快双一流高校的建设,培养适合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人才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促进教育由机会公平更多地转向质量公平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教育公平的评价标准单一化

导致我国教育不公平的原因涉及到诸多方面,但从根本指导思想上来说,教育公平的评价标准的偏差是造成不公平的根源。在过去,人们普遍更加关心的问题是: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可以用来衡量教育公平。迈入新时代,推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成为当前发展的新要求,那么教育公平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的升级换代,成为当前极具挑战的新问题。针对当下社会中国教育公平面临评价标准的偏差和评价机制的缺失,学者纷纷从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有的认为,教育公平思想首先要贯彻在评价标准体系的全过程中,落实到教育公平评价体系的方方面面;有的认为,要强调教育公平的差异性,强化教育的质量公平评价标准体系;有的认为,教育公平应该符合国家的教育发展现状,满足国家对教育发展的普遍性要求;有的认为,教育公平应该落实到人民身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由人民来评价等等。这些评价标准从各种视角进行了有理有据地评价,但是其基本上都属于单一的,割裂式的评价,所以教育公平评价标准面临着新的需要。

(四)教育智能化进一步扩大教育不公

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其在教育事业的运用,使传统教育受到了很大冲击,对教育公平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20年的一场疫情的大爆发,使得线上教育迅速发展,席卷全国,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产生的影响得到了充分地体现。一方面,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了正面的效应。首先,人工智能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教育资源,并使得教育资源的分配更加地合理公平。其次,教育的智能技术、手段、方式的运用,促使教育的过程更加公平、公正、有效。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首先,教育智能化产生的“数字鸿沟”是难以越过的一道屏障,东、中、西部区域以及城乡之间智能化水平和技术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繁荣的经济地区教育基本上已经进入智能化阶段,一些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受到经济、设备和技术的限制,还存着许多学生无法接受远程教育的问题。其次,教育智能化存在着“算法歧视”的问题。人工智能是由程序员进行编程的,可能无意识存在着一些无意义或者不合理的计算结果。例如,在大数据背景下存在着无意识忽略或无法充分考虑偏远贫困地区的受众群体的具体情况的问题,将考试成绩简单地等同于学习效果的问题,以及只是单纯地提供学习资料,应付考试而没有达到育人的目的等各种问题。

三、教育公平实现的路径

教育公平是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准绳。弥补教育公平的不足,促进教育公平发展,不可能一蹴即至,而是一个持续探索、提升的过程。

(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教育公平基础保障

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必须从物质资源和师资力量方面下功夫。一是要是保障教育经费的公平公正。教育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当在认真总结近几年教育经费运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育的经费保障。加大对偏远地区的教育扶持,从而完善学前教育,持续推进义务教育,加大投入中等和高等教育助学金和奖学金,确保贫困家庭的子女顺利完成学业。二是保障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公平公正。对于教育基础设施应当考虑多方面的综合因素,通过政府投资和社会人士的帮助共同完善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共同努力建设偏远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确保基础设施投资准确,使用切当,更好地服务贫困地区的教育,做到教育资源的公平公正。三是保障教师配置的公平公正。有好的教师,才有更好的教育。加大对于一些师范学生的免费培养,毕业后向西部贫困地和农村地区输入。完善学生支教的体系,鼓励大学生向贫困地区流动,从而推进教师资源的合理、均衡的配置。实现贫困地区教师保障体系,完善偏远地区贫困地区和乡村教师的编制,提高教师的工资,改善教师生活水平,确保贫困地区不仅能够引进人才而且可以留住人才,为全面建设素质教育和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人才保障。

(二)快速发展各类教育,提高教育公平育人质量

时至今日,老百姓对于教育的需求已经从追求机会公平更多地转变为追求教育的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如何完善幼儿教育、提升义务教育、办好高中教育、加快创办双一流高校,推进职业教育、加强特殊教育,是我们要解决的主要任务。因而,一是要坚持立德树人,实现从育分到育人的观念转变。育分是衡量教育质量是否公平的传统标准,那么育人便是新时代衡量教育质量公平的根本标准,所以充分在各级各类学校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广泛地开展爱国主义、法制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以及道德品行教育,有利于更好地培养高尚的人才,提高教育育人质量。二是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是教书育人的关键,所以党和国家要增加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编制、严格把守教师准入标准、实行科学合理的教师管理制度,加强师德师风的作风建设,努力培养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三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我们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4]为主题,大力促进教育素质教育。针对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特点,设计相应的培养措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自身优势和特长,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

(三)深化评价标准改革,创新教育公平测评方式

教育是否公平体现在教育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是否公平公正。新时代,教育公平的评价标准面临新要求。一是要明白教育公平不是绝对的平等。公平是一个社会理想,是我们的美好向往,社会中不存在绝对的公平公正,教育公平也是如此。正确的教育公平评价标准应该是在发展中逐步消除教育领域的地域和阶层的差距。二是要建立综合的评价体系。教育公平涉及到了全体人民,评价教育是否公平应该由人民群众说了算,听取大众的声音。因此,教育公平的评价标准应该是社会不同类型的教育主体协同参加定制,以符合人民对教育公平的要求。可以体现为各级各类学校的评价方面,例如物质资源考评、学生综合考察、教师评价和制度考察等方面。也体现在社会各类人士评价,尤其是人民群众是否满意。由于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天然地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单一化的教育评价不仅影响受教育者的素质最大限度发展,也阻碍了教育公平发展,所以建立综合的评价体系,能够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标准,进而推进教育公平发展。

(四)加快智能信息部署,拓展教育公平多元模式

新时代,教育智能化发展势不可挡,如何解决教育智能化公平的问题就尤为重要。一是要建立智能信息教育理念。教育智能信息化是未来发展的主流,只有让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贫困地区的人民认识到智能信息化教育对于推进教育公平有着重大意义,我们才能使得教育智能信息的各种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向落后地区倾斜,提出各种利用智能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的方案,才能使得家长们用更加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对待教育智能信息化。二是要完善网络资源共享。网络世界是一个无边界的世界,人们可以在网络世界中获得到各种的教育资源,比如通过利用互联网学习到各种名师的课程教学视频,疫情期间远程上课使得停课不停学得以真正地实现。尤其是偏远贫困地区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对于外界的认知,获取同样的教育资源,真正地缩减地区之间的教育不公,跨越教育的“数字鸿沟”。三是完善智能信息技术的编程,从技术角度促进教育的公平公正。对于程序的技术编程存在忽视或者歧视的问题,一方面程序是由技术人员编写的,要加大对技术人员的思想政治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减少程序中可能存在歧视的问题。另一方面程序教育智能化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要不断地进行审查维修,对于存在歧视或者忽略的东西进行及时地修改。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贫困地区公平
公平对抗
物理教材中STSE教育资源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怎样才公平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笨柴兄弟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利用乡土教育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