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士鹏,王云龙,2
(1.北京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2.共青团山东省委 学校部,山东 济南 250002)
青年作为时代新人的主体,是社会中最活跃、最积极、最富创造力的先进群体,是推进新时代发展的重要力量,其社会责任直接关系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1]并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的讲话中再次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2]新时代青年正处于褪去青涩,不断实现社会化过渡的人生关键时期,具有强烈的、自觉的社会责任担当,对激励新时代青年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积极参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以及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激烈碰撞,对新时代青年的社会责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基于此,加强社会责任教育已经成为促进新时代青年自觉担当社会责任,融入追寻伟大“中国梦”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
伦理规定着事物运行的道德条理,体现着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准则,反映着一定社会时期内人与社会的关系。“青年担当社会责任是遵循道德伦理规约、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必然选择,社会责任也赋予了青年鲜明的社会角色。”[3]社会责任既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也同属于社会伦理与道德建设的范畴,体现出了丰富的伦理向度。
伦理是基于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种道德之理,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所必须要遵循的规则。社会伦理存在的价值在于解决“在人之实践的意志与人之认识的意识之间如何实现人的自由”[4]的问题,在当前无限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环境中,新时代青年与社会的接触更加深入与广泛,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青年的社会化发展进程。但与此同时,新时代青年也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复杂社会思潮的干扰,出现了社会参与社会质疑共同存在的思想矛盾。例如,盛行一时的“成功学”和网络中不断“反转”的道德现象,中西发展环境及程度的非理性、片面对比等等,都使部分青年出现了价值观的困惑,产生了对社会的质疑。特别是在当前复杂价值伦理的交织中,部分青年受泛娱乐思想、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而逐步丧失了伦理理性。对社会责任既存在认同,又倾向于物质化生存,价值观倾向于个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心理和态度趋于复杂,也使部分青年在价值认识与价值评价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中,对社会责任的认识陷入了迷惑。当前,青年对走进新时代、融入新时代有着无限的向往,拥有担当社会责任的主动性,但在面对社会问题时,在目睹或遭遇社会不公现象和问题时,由于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不充分,缺少辩证认识社会现象的能力及社会实践经验,易产生对社会的质疑与批判。在传统伦理底线一再被个别人触碰之后,青年对传统社会伦理的笃信趋于动摇。
权利与责任存在着相互促进、互相依存的内在逻辑关联。在法治社会中,权利和责任的关系是确立和规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一切合理关系的重要基础。在权责统一的社会运行规则和规律之下,公民的社会责任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和制度化地被体现在法律规定之中。青年依法享有受教育权、人身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以及名誉权、荣誉权等诸多权利,这些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但法律也同时规定了青年在学习和生活中所必须要担当和履行的一系列责任与义务,主要包括完成学习作业任务、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与各种管理规章制度、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等等。这表明,青年行使权利的同时也必须要担负责任,青年的社会责任是权利享有与责任履行的统一体。缺少责任感的自由是危险的,青年追求自由、崇尚自由,但一切自由均应伴随着社会责任,唯有在社会责任的驱动下,才能使青年掌握正确行使权利的方法,并在适度汲取社会资源的同时,自觉担当起社会责任。当前,青年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担当责任的主动性也呈现出上升趋势。例如,在举国上下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量返乡青年们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团结奋斗在“疫”线,体现出了青年在担当社会责任方面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但在复杂的社会发展状态中,如何从伦理角度平衡青年权利与责任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尤其值得深思。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开启了新一轮的信息革命,人类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迅速变迁,新的消费习惯及信息读取习惯不断形成。多元化的新媒体及其所承载的丰富的功能,为人们提供了生活的便利。然而与此同时,西方社会思潮也借由网络新媒体这一端口大量涌入我国。从弊端来看,西方社会思潮的涌入对于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带来了冲击,但从西方文化合理部分的融入角度来看,则催生了多元化价值观的生成,进一步促进了人们的价值包容,丰富了大众的价值选择,使人们更进一步地承认并尊重多样性价值观念的存在,这对青年价值观的塑造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青年时期是青年价值观念形成、塑造和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青年的价值观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而正确的价值观是青年主动担当社会责任的正向牵引,因此,抓住这一时期加强青年的社会责任教育尤其重要。基于此,在价值观尚未成型阶段的青年,其社会责任应是个体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主要表现为青年拥有独立、理性、个性化的个体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与青年特殊成长阶段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密切相关,青年的个体价值观也伴随着当前多元价值观的交织而出现嬗变。部分青年所形成的对多元价值观的包容接纳和理性批判心态,则是青年不断对自我与社会关系进行正视和纠偏的过程。
新时代青年富有无限的活力与创造力,他们对新事物饱有充沛的热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总体来看,新时代青年社会责任的主流是积极的,是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5]然而,当前复杂的话语洪流使尚处于价值观不稳定期的部分青年受到了思想干扰,社会责任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弱化倾向。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崇高的理想信念是青年坚定思想定力,对抗消极干扰,充分担当社会责任的必要条件。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执着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信心,是青年有决心、有动力、主动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基础。特别是在当前世界领域意识形态的隐性博弈中,“西方意识形态、多元的网络社会思潮、宗教信仰等不断危害青年思想道德发展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6]别有用心的个别组织和境外势力,以所谓的“发展机会”、“民主与自由”及金钱物质为诱惑,利用青年精神世界中对担当社会责任的朴素愿望,蛊惑、教唆部分青年反对和攻击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使部分青年以一些幼稚的行为,自认对追求社会民主和自由做出了“贡献”,错误地认为自己以更加“高尚”的形式担当着社会责任。再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外不良媒体以断章取义的视频剪辑、具有煽动和性蛊惑性的文章标题,来攻击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抹黑党和国家的形象。这些现象,对社会责任人格和思想尚未成熟的青年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使部分青年的理想信念趋于动摇,表明部分青年对坚定理想信念缺少强大的意志力,导致部分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自信等认同度降低,对社会责任的解读和认知出现错位,致使青年的社会责任情感不高。
什么是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精准科学的回答,即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这一答案中可以看出,判断一个青年是否具备成为合格时代新人的潜质,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是看其能否“堪当大任”。能够担责、践责,并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是青年成为时代新人的重要标志。然而,部分青年对时代新人的标准和所担负的使命缺少透彻的理解,导致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一是对时代新人的内涵及社会责任理解不透、把握不全面。过于狭义、理想化地解读时代新人的内涵,认为时代新人是脱离现实的“高大上”理论,个别青年受狭隘的“人无完人”观念影响,认为时代新人的全面性难以实现,体现出对时代新人内涵中包含的社会责任逻辑缺少正确的认识。二是对成为时代新人缺乏坚定的信心。其根本原因在于部分青年缺少内在自信,包括价值观自信、文化自信及担当社会责任的能力自信。近年来,众多优秀青年在不同的社会领域大放异彩,屡获佳绩,纷纷成为了网络热议的对象,更成为了网络热搜的红人,也成为了青年们争相学习和模仿的榜样。但这在部分青年看来,这些“成绩”来源于“拼爹”、“起点高”及恰逢新媒体网络时代的“幸运”,而自身恰恰缺少这些“天然条件”和“主角光环”,并以消极的功利思想解读青年的整体进步,进而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造成对自身成为时代新人和担当社会责任缺少信心。三是不能从社会责任角度出发正确认识时代新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事实上,时代新人之所以冠以“时代”二字,已经充分表明了其担当着推进时代发展、创造时代奇迹、铸造时代辉煌的神圣社会责任。部分青年对时代新人标准进行了片面解读,过度看重时代新人对集体、对社会主义、对国家发展的贡献,而忽视了社会对时代新人的培养和资源的补给,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部分青年对社会责任与时代新人之间的内在逻辑认识比较片面。
泛娱乐化现象,指的是“一种戏谑具有价值象征意义的人、物及事件的‘价值侵犯’行为”,[7]是在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之后,网络文化迅速生长而衍生出的一种社会思想文化现象,主要表现为过度娱乐性消费与低质量文化的盛行。当下,部分青年追捧的“娱乐至死”、“游戏人间”、“佛系文化”等标新立异的词汇,看似个性张扬、与众不同,但却暴露出了一些青年沉迷娱乐、社会责任弱化的深层次问题。其中,“佛系文化”是比较典型的漠视理想、社会责任淡化、集体观念扭曲的表现。部分青年打着“佛系文化”的旗号,以推卸社会责任展现个性,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在“泛娱乐”思潮的涌动之下,部分青年在网络新媒体中追求“丧文化”噱头,以“颓”为人生的座右铭。甚至为博取“眼球”,而在微博、微信、论坛等新媒体平台散布和制造谣言,恶意曲解社会道德现象,传播狭隘、自私、不负责任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极坏的媒体影响和社会影响。另有部分青年热衷于网络炫富,出现炫包包、炫方向盘、炫度假旅游等功利行为,甚至因“贫民”的质疑而加大炫富筹码。如“月薪低于三千是下等人”的消极言论,用钱币点烟的视频疯传等等,使一些青年抨击贫富差距,对社会公平产生了质疑。这种肆意传播功利思想、违背核心价值观、强调个人利益本位的行为,凸显出了泛娱乐思潮之下社会文化和精神领域的浮躁与喧嚣,不利于青年社会责任的形成和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求“责无旁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表明,担当责任、检验真理必须要依靠实践。青年担当社会责任的过程并非是一路坦途的,他们在运用大量时间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还要不断关注社会的动态、行业的动态及政策的动态,尤其在当前学习及就业竞争空前激烈的环境下,青年社会责任形成和践行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多种压力。青年必须苦练本领、增强学习能力,要敢于发问、善于解决难题,才能以强大的意志和才能克服重重困难。担当社会责任的意志,是青年将社会责任认知转化为社会责任实践的精神维系,具有自主性、坚韧性和自律性的鲜明特点,是一种个人行为,又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然而,担当社会责任的意志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在现实生活中,部分青年养尊处优,意志力薄弱,缺少吃苦精神和抗挫折、抗压的能力,做事往往虎头蛇尾、无疾而终。个别青年过度强调他人的社会责任,对人苛刻,对己宽容,甚至纵容自己因一时的便利而牺牲公共利益,这表现出部分青年由于社会能力弱化导致担当社会责任的意志力薄弱。部分青年缺少践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沉迷网络游戏、网络交友、网络购物不能自拔,在追求进步与自我意志力缺乏的矛盾中迷茫游走,尚不能担当自我责任,更无以谈及践行社会责任。
新时代青年社会责任教育,要遵循青年的发展规律,把握和切中青年的成长的特点与需求,要引导新时代青年努力学习增强担责能力,并发挥榜样示范教育的优势,激励新时代青年投入社会责任实践,努力营造崇尚责任担当的良好社会氛围,构建新时代青年社会责任教育的长效机制,继而提升新时代青年担当社会责任的能力。
青年担当社会责任,要具备与其社会角色相匹配的担责能力,包括理论研究能力、信息辨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但从当前来看,部分青年担当社会责任的能力仍然不足,存在“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等问题,对自我职业规划与人生发展目标的设计过于理想化,对现实目标和对未来的幻想无法区分。究其本源,在于部分青年缺乏扎实的学习能力、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坚定的学习意志,无法找寻担当社会责任的具体途径,导致青年主动担当社会责任的自信心不足。在新时代中,青年担当社会责任要由梦想引领、素养护航,关键在于提升青年的学习本领。一是为青年的学习提供具体的内容框架,实现理论学习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积极开展对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青年深学马克思主义,钻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加强新时代背景下的民生教育及世情、国情、社情教育,使青年自觉以先进理论指导专业学习,带着具体的专业目标探寻社会责任的正确实现途径,加强对自我社会责任重要性的认识。二是要传授青年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8]积极引导青年在网络活动、社会实践、专业学习中多角度地汲取丰富的知识,使青年从书本文字中解放出来,灵活学习、高效率学习。三是循序渐进地养成青年主动学习的意志与恒心。以培养青年终身学习的习惯为目标,使责任担当意识成为青年头脑中的惯有思维方式,真正使青年明确唯有依靠学习才能担当更大的社会责任,才能走向未来的真理。
榜样示范教育是青年社会责任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其优势在于所选择的榜样人物特点鲜明,形象真实而生动,感染力强并具有更高的可信赖性和激励性。榜样示范教育同时具备强烈的情感性,可以使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无论任何年代,都不乏杰出的楷模和代表。回顾历史,自五四运动以来,无数的英才及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士,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奋发图强、拼搏奋斗。如近代中国的李大钊、赵一曼、杨靖宇、蔡元培等人,新中国成立后的雷锋、焦裕禄、邓稼先、钱学森、钱三强等人,新时代中的黄群、姜开斌、黄大年等人,他们在不同领域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的重大牺牲和杰出贡献载入史册,这些杰出者均是青年学生学习的优秀榜样。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榜样示范教育更加灵活,榜样教育已经从过去推崇道德模范、行业标兵、历史人物,逐渐扩展到了更多优秀的人群,也更加贴近青年学生的现实生活。当前,在采用榜样示范教育法过程中,要注意几个关键点,一是要与时俱进地革新教育的理念,打破僵化思维,创新性地扩展榜样甄选的范围,并对青年喜爱的优秀公众人物进行慎重选择。近几年来,受青年喜爱的年轻影视新星、偶像团体,作为青年的代表不断走上国际舞台,为世界减贫、赈灾、生态保护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们亲力亲为地组织募捐,积极担当着社会责任,可以成为榜样示范的选择对象,有利于拉近榜样与青年之间的距离,形成激励青年担当社会责任的新时代正能量。此外,要对那些在担当社会责任中表现突出的群体进行重点宣传,例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那些冲击在“战疫”一线的医护工作、志愿者,那些为抗击疫情而默默辛劳的平凡公民,应成为青年学习和致敬的楷模。二是要创造沟通交流与互动机会,拉近榜样与青年的心灵距离。邀请榜样示范人物通过网络直播、微博问答等方式,与青年进行广泛交流,传递自身担当社会责任的经历和感悟,向青年提供更加直观的榜样教育。三是重视引导榜样示范人物加强自身建设,敦促榜样示范人物坚持以身作则,自觉担负起青年教育的社会责任,在合作交流中主动加强与青年的互动,发挥出榜样示范的强大感染力量。
青年的社会责任是精神与实践的有机统一,青年担当自身所对应的社会责任,需要经历三个步骤,即“想”“做”“达”。“想”指的是一个人对担当社会责任的意愿,是主体从主观能动性出发,对担当社会责任的自觉构想和朴素愿望。“做”即是行动和实践,是将所“想”付诸到担当社会责任的实践之中,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达”即是达成,在社会责任情感的支撑下,构想担当社会责任的计划和实践方案,并通过扎扎实实的行动,最终达成担当社会责任的目的。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青年社会责任教育要于实处用力,必须强调知行合一,重点提高青年践行社会责任的行动能力。一是要为青年担当社会责任开辟和拓宽渠道,引导青年潜下心、走基层,形成基层党组织、社区街道协同发力的青年社会实践教育机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年下基层活动,为青年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创造机会,鼓励青年走进人民中间,感悟真实的大众日常生活,增强青年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情感体验。二是发挥青年所长,从青年的兴趣爱好及专业能力出发,为青年匹配适应于青年专长的社会实践项目。使具有语言、法律、艺术、文学、体育、管理等多种知识储备的青年,走进中小学、社区、企事业单位,走进农村大地、走上街头广场,成为先进知识与专业技术的公益传播者,从点滴做起,推动社会治理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三是要鼓励青年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社会稳定。坚持因势利导,引领青年在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的同时,勇敢地提出对错误社会伦理与落后思想的质疑和批评,培养青年的社会融入精神及问题意识,使青年从点滴做起,用切实的行动反对利用公共资源危害社会的行为与言论。鼓励青年在消极现象和社会危机面前,勇于表态、敢于发声,不畏难,不偷安,形成团结一致的强大力量。
新时代青年的成长与发展处于文化繁荣发展和多元价值观交织的时代背景下,为青年提供怎样的道德环境,关系到青年的社会责任观念如何发展。因此,青年社会责任教育的重要前提,是营造崇尚责任担当的良好氛围,使责任环境对青年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为此,一是强化政府的引领和服务作用。进一步加强公民社会责任的制度顶层设计,加大政策落实力度,为大众提供清晰、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的担责、践责制度。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共所认同的价值主流。重点完善国家征信体系,对大众购房、出行、参与社会活动等进行真实的信用记录,推动形成现代化的良性公共社会秩序,逐步培养崇尚责任、推崇诚信的社会风气。二是广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道德伦理、角色伦理以及生态伦理等内容,构成了传统社会伦理的基础,对开展青年社会责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开展新时代、新主题、紧扣主旋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宣传活动。设计推出更多例如《我在故宫修文物》、《工匠精神》等优秀的责任文化纪录片,编排如《朗读者》、《一封家书》等受青年欢迎的综艺节目。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的综合治理,吸引更多的青年参与到传统文化创意大赛和文案设计之中,培养青年正确的道德认知,运用青年的力量将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发扬光大。三是构建多方参与的协同社会责任教育结构。要充分发挥出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机构的协调配合作用,培养重视担当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与社会公共文化。要真诚邀请知名企业家、文化名人等受青年尊重的人群,在自身领域积极倡导行业责任,坚持以点带面,形成全社会共同担责、践责的理想环境,为青年长久地接受责任环境熏陶教育创造有利的条件。
新时代青年社会责任教育,需构建多位一体的社会责任协同教育长效机制,发挥出不同教育主体的优势,确保青年社会责任教育取得实效。一是强化社会教育。在社会教育中要秉承社会教育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出社会教育的多元性、丰富性及实践性优势,广泛凝聚社会力量,强化社会教育对青年社会责任教育的长效熏陶作用,形成社区、企业、民间组织及各单位部门环环紧扣、协调配置的社会教育模式,使社会教育的力量得到彻底的激活,形成全社会共同爱护青年、教育青年、为青年负责的良好局面。二是抓好学校社会责任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学校作为立德树人主阵地的作用,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发,不断探寻多元价值观与青年自我价值观的教育契合点与平衡点,树立青年正确价值观念基础上的社会责任观。并将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结合起来,引导青年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印证理论,将理论活学活用。三是重视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出家庭教育的情感性、持久性和基础性优势,父母要在担当社会责任方面坚持以身作则,应重言传、重身教,以自身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扎实的担责行动感染子女。与此同时,家庭成员要齐心协力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倡导忠诚、责任、亲情、学习、公益的理念,共同在家庭活动中为社会的发展和运行负责。要重视家风,强化家风教育,培育以责任为思想基调的家风文化,引导青年积极参与家庭计划及决策制定,鼓励青年承担家庭经济压力及日常事务。四是加强青年的自我教育,青年要注重自我心理调节,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责任心态矫正,逐步养成健康、稳定的社会心态。不断加深对世界责任、国家责任、民族责任、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及自我责任的认识和反思。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中,青年要自觉肩负起维护网络和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时代正能量的重任,从而使青年的社会责任经过深刻反思和主动纠偏而逐步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