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麒平,曲 鹏
(齐齐哈尔大学 a.马克思主义学院;b.学生工作部(学生处),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德育方面的讲话、文章、批示、指示等众多重要论述,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重要论述在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之下,在德育工作及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有着深刻的生成逻辑及丰富的时代价值。
马克思曾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道,“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P.5)社会的发展进步对人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即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德育则为这一客观要求提供了智力上的支持。他还强调道德具有的阶级属性,体现在应从宗教、哲学等基础上来寻找其生产过程,因此要站在不同立场理解并研究道德。习近平德育思想中便有“明大德”、“守公德”和“严私德”的内容,这亦可理解为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不同立场所设定的关于道德的不同内容,正是对马克思的道德教育思想作了坚持和创新。
恩格斯指出,如今代表现状的变革和未来的道德的是无产阶级的道德,而这也是之所以拥有最多并能保持长远的因素。[1](P.102)这在某种意义上肯定了无产阶级道德的正确性与合理性,也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不同的社会和阶级有着不同的道德,体现出了道德所具有的特殊性,是受阶级斗争制约的特殊规律,因为社会理想、发展模式与教育目的总是各不相同,而德育总是与之有着直接关联。马恩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原理科学揭示了道德的阶级性与历史性,也批判了资产阶级的道德观,这都为初步建立无产阶级道德观奠定了一定基础。从习近平发表的诸多关于德育的重要论述中,也可看出其德育思想的形成是含有恩格斯道德思想的因素在内的,例如针对党员干部所做重大部署的“大德”、无产阶级党员干部要坚守理想信念等重要内容。
列宁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和教育的相关理论,指出教育是摆脱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剥削束缚的有效手段之一,并将其运用于俄国的教育体系之中,他十分重视社会意识形态工作,曾提出“灌输”式的德育方式,在对工人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时,他认为工人本就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而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这是列宁首次提出“共产主义道德”这个科学概念,并充分论述了其作用:“共产主义道德是为了这个斗争服务的道德,”[1](P.291)是为破坏剥削阶级的旧社会,并巩固和完成共产主义事业作斗争,是为把全体劳动者都团结到创立共产主义新社会的无产阶级周围服务的,这也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础。[2](P.355)列宁还要求全社会的广大青年都要遵守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规范及原则。习近平的德育思想重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等内容,也是对列宁德育思想的坚持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关于德育的理论,是伴随着共产主义运动的产生而产生的,是在解决共产主义运动各个历史时期的任务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他们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创立的科学世界观所蕴含的德育思想,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德育思想的遗产宝库,为科学正确的德育理论奠定了扎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在这一基础之上又立足我国的国情和党情,从包括“明大德”“守公德”和“严私德”在内的德育内容、到道德教育的继承性、理论性和针对性等特征,对其进行了多方面地坚持与创新、继承和发展。
第一,对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德育思想的继承发展。早在1956年毛泽东就提出,我国的教育方针应是能够让受教育者在德、智和体等几个方面的教育皆受到充分发展,让他们成为有文化、有觉悟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首个正式提出德育并将德育放置第一位的马克思主义者,以其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是在对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运用基础之上,在党的长期革命建设过程中所作思想政治工作取得的丰富经验,并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概括,得以形成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内涵丰富、内容深厚,是对马列主义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丰富与发展,都为后续德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对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德育思想的继承发展。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新时期党的德育思想创新发展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德育思想是以邓小平作为党领导集体的核心,基于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局出发,创新发展了毛泽东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并指导党在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理论。邓小平德育理论处处体现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而这种世界观与方法论不仅作为一种保证,使得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的革命建设取得胜利,也是一种最根本的思想方法,指导着党内党外的一切活动顺利开展,也为后续德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对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德育思想的继承发展。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实际情况调整并开展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而实现德育思想的发展。立足世纪之交这一时代与发展的新高度,提出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就是不断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3](P.86)提出“以德治国”新方略,创造性地将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并进一步深化了对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的认识;大力加强以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力提高全国上下的思想道德素质及科学文化素质等等。这些论断、思想,既反映了时代的客观需要,进一步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及德育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坚持、运用及发展,为后续的德育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第四,对于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德育思想的继承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共产党长期开展的德育工作进行了理论总结,结合新时期社会的客观需求,提出了一系列德育思想。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完美融合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也加速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胡锦涛重视教育工作,强调要坚持推动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5]并对教育工作提出根本的理论要求,即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等等。这些重要思想尤其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成为了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也为后续德育思想的创新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国文化从本质来讲原就是一种道德文化。作为一个概念,历史上很早就提出了德育,其在当代的发展是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化优良传统基础之上的发展。德育思想在我国的历史十分悠久且内涵丰富,主要是通过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伦理学家、政治家等各方面的代表人物表现出来的,但这些德育思想并不是他们头脑中所固有的思想。在对道德实践和道德规律形成理性认识的长期过程中,中国人逐渐形成了有着中华民族独有特点的德育思想,德育的作用也得到了极好的发挥且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恰恰是因为整个社会都特别重视德育,从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德育力量,为人类的文明宝库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关于德育的重要论述就是传承和弘扬了其中优秀的传统德育思想。
我国古代不仅有教育家论述德育,思想家和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等等都曾对此有过论述,而且他们论及的德育问题也不仅限于学校,而是涵盖了整个社会,把德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习近平在对理论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对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继承和创新,正如他曾强调过,要把中华文化讲清楚这件事积淀了中华儿女们最为深沉的精神追求,这也是中华各族儿女能够生生不息并且不断发展得以壮大弘扬的丰厚滋养。“不忘本来方开辟出未来,想要更好地创新必须要善于继承。[6](P.164)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得以在激荡的世界文化中立足之本,中华优秀美德作为极为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为中华文化之精髓所在。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我们要做到的必是完好地传承并得以弘扬,这一根基万不可抛弃。[7]习近平关于德育的重要论述,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的道德精髓,做到了在传承历史文化和道德理念方面的推陈出新,真正实现了对“根与魂”的传承及弘扬。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社会各界皆发生了翻天覆地之变,随着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和面临的利益关系等日趋多元,全球化浪潮的巨大冲击使得人们的思想活动和个人诉求日趋多样,新时代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我国整体德育素质尚有待提高,社会德育工作难以落实到每位社会成员,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人们薄弱的德育意识进行诈骗。其次,社区德育问题尚未根本解决。长期以来,社区存在人际关系复杂、人情冷淡、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人们的服务与自我服务、管理与自我管理的意识不够,归根结底是德育工作实效性有待提高。再次,学校德育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未能得到根本落实,德育内容也与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脱轨。最后,家庭德育未得到重视。许多家长或由于自身知识水平有限、德育意识淡薄、或由于工作繁忙而对孩子们的道德教育有所忽略。
习近平关于德育的重要论述,根据世界发展之变局,确立了新时代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原则以及内容。在如此这般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之下,习近平关于德育的重要论述,为面临一系列国际经济、政治、全球治理等重大问题、为解决我国思想、文化、上层建筑等思想道德建设问题指明了前进方向。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到2020年,将基本形成普高的教育格局实现多样化且高质量,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持续深化教书育人的关键领域,社会各界及学生家长也不再单一地只注重应试教育、盲目地让孩子参加各类课外辅导班,落实立德树人的健全机制,切实完善新时代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培养体系,到那时基本建立起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以及考试招生制度。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对教育体制进行深化改革,坚决克服成绩第一、文凭第一、升学第一等社会痼疾,社会各界联起手来,共同实现立德树人的基本目标,充分提升通过教育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充分激活全社会共同发展进步的生机与活力。随着我国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面对摆在我们面前的诸多挑战,习近平以其强大的政治担当和政治定力,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尤其是形成的习近平关于德育的重要论述这一理论体系,为解决新时代社会存在的问题挑战,引导社会各界能够正确处理德育方面的矛盾,并最终顺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
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是实现习近平关于德育重要论述理论体系中的基本目标——“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要把“育人”作为高校的首要任务,“培养怎样的人”是高校的根本问题所在,“怎样培养人”是高校的永恒课题,要长期地将改善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当作长期的战略性任务来抓。[8](P.339)这一论述体现出习近平高度重视高校思政与意识形态工作。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的讲话,为实现课程思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新时代高校的全部课程要想达到全程与全方位育人,则要实现与思政课的同向同行,将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做到“寓德于课”,把高校的德育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工程去铸魂而固本。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敢于直面问题,引导广大党员、群众、师生,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之下,在正确认识现实的同时,一起讲好中国故事,共同努力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投身祖国的建设之中。
习近平关于德育的重要论述,为如何做好高校思政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新时代,以学生和高校德育工作者们为教育对象开展德育工作,不仅要使他们学习这一理论体系的德育目标和内容,掌握这一理论体系的原则和方法,从而形成一定的情感和意志,树立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道德信念,使这些内容和原则在他们的思想上确立并巩固起来,培养新时代的学生们具备马克思主义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具有正确的思想观点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并成为他们的行动指南,实现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
家庭是一个人的成长摇篮,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并深远持久的,这与德育工作的长期性与复杂性相吻合。注重家庭建设始终是中华民族和党的优良传统,其文明功能和社会作用是无法代替的。一个家庭和谐,既关乎着社会的稳定,更关乎到一个政党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前进,因而无论时代或生活方式发生怎样的改变,我们都必须重视家教、家风和家庭。家风,即一个家庭之风气,家风好,则家庭和睦幸福、家道昌隆;家风坏,则祸及后代、殃及社会。培育优良家风,有助于优化社会风气,家庭关系和睦、家庭教育优良,亦有助于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
所谓国风之根本是为家风。对于家风,习近平十分重视,不仅因为家风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品格以及一个家庭的兴衰好坏,更作为重要基点影响着社会稳定与否、民族进步与否、国家繁荣与否。尤其是对于身居领导岗位的广大党员干部,家风好坏更关系到自身与亲人的命运。正如十八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所言,家风的败坏严重影响着领导干部们的违法违纪行为。该会议审议并通过的两项规则条例对家风方面提出新要求,从全面加强到“头雁效应”,还将家风建设提至制度高度。习近平是从小受到良好家风的熏陶成长起来的。从其父习仲勋的言传身教之中,习近平希望能够学习到父亲的为人处世和赤子情怀,并指示要长期落实并严抓家庭工作的推进。[9]家庭教育中,如何做好人的品德教育最为重要。习近平关于德育的重要论述,将兴家与强国有机统一,将家风建设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支撑点等内容,强化了家国情怀。这一论述指出德育与家庭的不可分割,更为新时代和谐家风建设筑牢道德根基。
“德育”一词自二十世纪初流传至我国,后与我国古代传承下来的德育思想不谋而合。当下,喧嚣浮躁的多元化价值观冲击着人们的精神家园,全球性问题和突发疫情等重大事件,无不考验着国家担当、社会责任和个人素质,“时代新人”的价值取向,影响着甚至决定着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在这其中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个人品德、社会公德有所提升,国家才能凝聚力量,共创新时代。习近平一向重视德育工作,他曾说,道德价值在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正所谓,“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因此,为德育工作实效性培养更多的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更好的道德养分急不可待,这便需要时代的土壤,以及在这片时代土壤上生活的、能够做到不为挑战所惧怕、不畏表象所迷惑的,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关于德育的重要论述,正是为新时代培养时代新人奠定了思想基础。
时代新人是新时代与实现中国梦要求相符合的、必须具备高文化水平、高思想水准和高道德品格的“新人”。因此,只要每个人按照习近平关于德育重要论述的要求,将个人理想融进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做到拥有梦想、追求梦想,才能实现梦想,实现经济建设和德育建设的齐头并进、相辅相成以及相互促进,才能真正构成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一体两翼,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同时也提供着强大的精神动力。从“普通个人”到“时代新人”的变化,意味着要具有更为自觉的国家荣誉感、民族意识感、历史责任感。习近平关于德育的重要论述所涉及到的“大德”、“公德”和“私德”,正是从不同维度,以主流价值构筑道德规范、强化道德认知、引领道德实践,对培养时代新人起到提纲挈领、奠定基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