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宁
【摘要】统编语文教材要求语文教学构建从“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的阅读体系,培养学生的思维、理解、表达、运用等能力与语文核心素养。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教会学生阅读品味,阅读训练与写作训练相结合;教会学生思考表达,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教会学生积累运用,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的“三教会”与“三结合”的实践运用,收到了良好效果。本文主要从三方面谈语文教学中“三教会”与“三结合”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语文教学;实践探索;阅读品味;思考表达;积累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15—0122—03
统编语文教材在教学上要求着力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包括语言积累与运用、思维能力发展等[1],还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落实好“单篇文本阅读”到“单元整体阅读”,再到“群文阅读”,最后到“整本书阅读”训练,构建从“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的阅读体系。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既要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理解、表达、运用等语文核心素养。近年来,笔者在语文教学中研究、探索、总结出了“三教会”与“三结合”,并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在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培養与提升上收到了良好效果。下面,笔者以统编本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一课为例,谈一谈“三教会”与“三结合”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一、教会学生阅读方法,阅读训练与写作训练相结合
一是引导学生会读课题,读懂课题,并借此进行写作上的审题训练。阅读《孙权劝学》一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孙权劝学”这一文题进行深入思考、分析,从文题中获取这样的信息:交代了人物(孙权)和主要事件(劝学)。如果阅读文本时,学生先从“文题”着手,那么,既能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可谓是一举双得。教师这样经常性引导,能够解决学生写作上存在的不会审题、不会合理选材等实际问题。“孙权劝学”这个文题是“孙权劝吕蒙学”的省略句,但文本为何用“孙权劝学”这个文题,而不用“孙权劝吕蒙学”这个文题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和探究。只要适时引导、点拨,学生就会明白,原文题“孙权劝学”不仅用语简洁,而且能给读者留出想象与思考的空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写孙权劝谁学习呢?当读者怀着浓厚的兴趣读完文本后,才明白原来文章写的是孙权劝吕蒙读书、学习这件事。
二是引导学生会读文本,从内容到主题,从探究写法的角度去理解内容,紧扣课题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其实就是“写作思路”)和主要内容。《孙权劝学》一文的内容不难理解,但是作为一篇文言文,在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上,学生会遇到困难。只要课堂上指导学生凭借“文中注解”和字词典,能顺利地理解词义、疏通文意、翻译课文,就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主要内容。因此,课堂教学中可以围绕“孙权劝学”这一事件设计几个导学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思考、表达。比如,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孙权劝谁学?怎么劝的?提示学生注意:孙权劝说的语气、方式和用词。劝学的效果究竟如何?从哪里知道的?意在让学生明白文中写“蒙乃始就学”“鲁肃见吕蒙的夸赞与结友”这两部分内容与“劝学”的关系,为下面学生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打基础。作者写吕蒙学习只用了“蒙乃始就学”短短五个字,可以说“惜字如金”,作者为什么不把吕蒙读书学习的过程详细地写出来?这个问题的设计意在于引导学生体会,写作时如何处理内容的详与略,让学生明白写作前要认真审题,合理选材,写作时要紧扣题目表达主题,与主题联系紧密的内容一定要详写,其他的可以不写,要写也应该是一笔带过。
阅读教学时如果能从写作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既可以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又能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拟定文题、审题立意、构思选材、人物描写等写作方法。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不仅可以理解内容,也学会了紧扣文题,选择素材,处理详略,表达中心。阅读教学中,只要坚持读中学写,读写同步,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训练就会达到一举两得、甚至是一举多得的效果。
二、教会学生思考表达,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教学《孙权劝学》一文时,对学生表达(说)能力的训练重点,应放在“说话要讲究一点艺术”这一方面。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先引导学生从孙权两次劝(吕蒙)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说话的方法与策略、语气和方式。孙权虽是两次劝,却有三层意思。一劝直言不讳,告知目的。我要你学习,是想重用你。可吕蒙找理由推辞,孙权再劝时,就讲了策略。先语重心长,告知用意,教给方法,提出要求;再现身说法,进行比较。这样劝,既让吕蒙无话可说,又让他明白读书有益,不得不学。这样引导学生阅读文本,领会孙权劝说的艺术与效果,让学生明白不一样的说话方式与表达艺术,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从而让学生懂得生活中与他人交流时不在说得多与少,而在说得巧与妙,说得适时适地,说话一定要因人而异。也就是,说话既要注意说话的对象、场合、时间,还要注意说话的语气、方式、用词等,更要根据事件发生的起因,不可随意说话,更不能总是直言不讳,要给聆听者留足面子,留下思考回旋的机会与余地,为自己也留下一个智者的良好形象。
当学生从文本中学会了说话的方式与艺术之后,教师及时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事件,巧妙地设置话题,训练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如,教师课前可以预设这样一些话题:当你的一位好友沉迷网游后,学习退步极大,你怎么劝他?当你的身边有同学产生辍学的念头,你怎么劝他?你发现有同学挑食,食堂打出来的饭菜不合胃口就随手倒掉了,你准备如何劝说?课堂上可以先让学生自选话题,与同桌进行模拟对话,然后上台展示,分享交流。
三、教会学生积累运用,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一是教会学生运用课内阅读积累的方法,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比如,课内教会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品味语言以及积累写作方法,教会学生抓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课外阅读时,可以让学生边阅读内容,边分析思考作者的写作技巧。另外,让学生课外阅读与文本相关的整本书或某些精彩的片断。比如,阅读了《孙权劝学》后,可以让学生课外对《资治通鉴》《三国演义》《三国志》等整本书进行阅读、品味,也可以让学生选择描写“孙权”“吕蒙”等人物的章节进行阅读。比如,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第44回的内容,明白曹操为什么会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
二是教会学生运用课内学习积累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练习,课内外写作相结合。虽然说话也是一种写作,但是用笔写要比说话难度大。所以,阅读完每一篇课内文本后,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抓住写作的一个方面训练也行。比如,拟题与审题训练、对话写作训练、详略处理训练、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等训练。如果课内时间充足,教师课内指导、学生课内写作;如果课内时间紧张,教师课内指导,学生课外写作,然后在写作课上交流展示。
教学中可以结合文本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写作题目,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比如,阅读了《孙权劝学》一课,可以让学生以“《孙权劝学》启示录”为题,写一篇自己阅读后的收获、感悟和启迪;也可以让学生以“吕蒙读书”为题,把吕蒙听从孙权的劝说后,“乃始就学”这部分内容通过合理的想象详细写出来,即把吕蒙读书的过程和情景写出来;还可以提供“家庭风波”“宿舍风波”“餐厅风波”……写作时要求学生既要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又要注意人物之间的对话描写,达到读中学写、以读促写的目的。
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时,除了要让他们对作者作品等文学常识、写作背景有所了解,对字词有理解、识记、积累与运用外,还要运用“三教会”与“三结合”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学习,强化语文综合能力的训练。唯有如此,才能落实好“单篇文本阅读”到“单元整体阅读”,再到“群文阅读”,最后到“整本书阅读”的训练,才能真正构建从“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的阅读体系。唯有如此,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才能真正学会思维、学会表达、学会运用,并在学会继承中进一步学会创新,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才能真正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得到培养与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