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斌
(镇江技师学院 江苏镇江 212000)
客观地说,中职教育的本质目标是培养与社会岗位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如今,现代工业发展迅速,其对于生产的安全性、连续性以及环保性,对人才的技术性、创新性与先进性都有着较高的要求。然而,在“分析化学”教学中依然存有诸如历史脱节、方法滞后等问题,使得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影响着学生专业素养的发展。对此,教师应当将学生的实际以及发展需求当作专业教学切入点,依据专业教育特点和现实行业需求,对课程教学加以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化学”学习效果,为其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发展提供有效助力,切实提高专业教学的适应性与实效性。
众所周知,“分析化学”作为中职化工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有着理实相结合的特征。这里的“理”指的是理论知识,“实”指的是实践操作,二者都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侧重点,教师在教学时只有做到理实结合或者理实一体化教学,才能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然而,当前部分专业教师常常将实践课教学和理论课教学进行分开教授,造成“分析化学”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和操作相脱离,严重影响了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分析化学”中有着较多的理论内容,很多知识点都比较抽象,这也使得一些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专业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得课程教学出现重理轻实的不良情况。
在当前的“分析化学”教学中,部分教师信息化教育和创新教育观念不足,他们依然秉承以往说教式的教学模式,不懂得对信息技术等新型教学模式的运用,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为低下,虽然能够让学生更为集中地学习到课程要点,但也极大程度地消减了学生的学习兴致,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无趣和枯燥,长此以往必然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中职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分析化学”教学应当以发展学生素质素养为首重,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过于重视授课进度或者学生专业理实能力的发展,没有对学生职业以及专业素养的发展形成较高的重视度,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不重视数据准确性的强调;其二,忽视学生动手实践、信息化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其三,忽视学生良好实验室习惯的养成等。由于素养教育的缺失,限制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影响着专业育人效果的提升。
为了增强“分析化学”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当秉承理实一体的原则,对教材实施创新性的整合,可积极牵线同行骨干,在考察化工企业相应岗位所需的情况下,结合化工专业和“分析化学”课程特点,有序化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增加或重组,突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原则。例如,教师可对教学内容进行细分,将“分析化学”课程分为称量分析、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以及酸碱滴定四个方面,然后依据各个内容方面展开科学化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时,还应重视职业道德、企业文化、信息化等方面知识的渗透,从而让学生在汲取专业知识的同时,实现自身道德品质、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为其在未来取得更高层次的成就奠定良好基础。
专业教师若想实现“分析化学”教学效果的提升,必须对教学模式加以延伸,引入多种实效性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点着手:其一,加强大数据技术、信息技术的教学渗透,以影像、微课等现代化技术为辅助工具,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助力实验、实训以及职业培训等教学内容的推进。其二,重视合作学习,在真正意义上将学生推至教学主位,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促使其学习效果得到充分良好的提升。例如,在讲解滴定法的知识点时,教师首先可在班内组建多个化学小组,组内既要有优秀生,也要有中等生和潜力生,以此来构建相互学习、相互分享和共同提升的课堂环境,然后提问:“为何自来水养的鱼很容易死?”并指引各组进行合作探讨,最后引申出本章节的内容。从而在激起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促使其思维能力、协作能力均得到发展[1-3]。
对于“分析化学”课程而言,其有着极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特征,这也要求教师应当依据学科特点,加强实验教学的渗透,以实验教育为依托,推动学生专业知识的内化与巩固,发展他们的知识运用与实践操作能力,实现其学习效果的提升。与此同时,教师还应重视学生良好的实验素养与实验室习惯的培养,及时地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或行为进行评价考核,例如,实验前要做好实验计划,实验后应当做好实验室记录和整理等。通过此种方式,让学生在获得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促使其职业素养得到有序化的提升,发展其分析工作者的必需能力。
总之,“分析化学”教师应当牢记自身的育人使命,秉承创新教育观念,正视专业教学的问题,不断延伸和探索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改进措施,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为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推动其在未来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