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员的职业倦怠与对策研究

2021-12-30 12:46汪珊珊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1年11期
关键词:图书馆员职业倦怠馆员

汪珊珊,李 琳

(1.国家图书馆;2.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00)

“职业倦怠”这一概念最先是由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的,它是指个体长期处于工作的重压之下而产生的一种情绪性耗竭的状态。据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就职于不同类型单位的人群中,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在职人士出现工作倦怠的比例最高,为46.40%;其次是国有企业(40.90%),再次是三资企业(39.17%),而民营企业职业倦怠程度相对较低,仅为36.95%[1]。公共图书馆是政府所设立的为社会大众服务的重要单位,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加快服务业发展一系列政策的提出,以及信息化时代对图书馆服务越发精准化和快捷化的要求,公共图书馆员的“职业倦怠”现象也越发普遍。

1 倦怠的表现

1.1 职业理念缺失,工作热情下降

在各事业单位中,图书馆员属于收入福利及受社会关注度相对较低的群体[2],但其受教育程度却往往较高。自身期待值和工作满足感的不对称,久而久之便很容易造成“职业倦怠”。出现这一状态的明显表现之一就是其对于工作的热情下降和职业理念的缺失。①公共图书馆虽是为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担负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使命,但在为社会大众服务的过程中并不会收到迅速或明显的反馈。因此,不免导致部分馆员对图书馆事业的社会效益产生怀疑。②公共图书馆员往往拥有事业编制,职称和收入都较为稳定,工作的积极与否并不会影响自身职业和图书馆的经济效益。因此,极易引发消极懈怠情绪,造成职业理念缺失。③传统图书馆员的工作内容包括书刊的整理分类、日常维护、新书采购等,这不仅在大众看来十分清闲,在大部分馆员自身来看,也是一份机械单一、缺乏挑战性的工作,较低的职业认同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

1.2 图书馆员队伍的流失

信息时代要求图书馆也要逐渐进行现代化转型,这就意味着馆员队伍中需要越来越多专业知识过硬、敢于突破创新的青年馆员加入。然而,在长期的工作中,青年馆员所从事的工作却往往是那些机械单调的琐碎工作或是基础的服务性工作,缺乏挑战性的工作内容使得青年馆员难以发挥出自身价值,这些因素无疑都会造成青年馆员队伍的流失;此外,面对图书馆相对闭塞单一的工作环境和高强度的工作时长,同样容易使得馆员产生疲惫感,高压力与低成就感的矛盾也导致馆员队伍中优秀人才出走。加上图书馆所需的高层次人才难以引进,很容易陷入人员流失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势必会对图书馆的转型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 倦怠的形成原因

2.1 社会层面

2.1.1 社会认同感低。社会认同理论由亨利·塔菲尔、约翰·特纳等人提出并加以完善。该理论认为,社会认同主要来自群体成员身份或资格,人们努力追求或保持一种积极的社会认同,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自尊,而且这种积极的社会认同主要来自内群体与相关外群体之间进行的有利比较。如果没有获得满意的社会认同,人们就会试图离开他们所属的群体或想办法实现积极的区分。近年来,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图书馆面临现代化转型,图书馆员的职业素养也不断提升。然而,外界依旧对图书馆从业人员存在相当程度的认知偏差,认为图书馆员只是份清闲的差事,工作时间自由、内容轻松、毫无技术含量。但正如图书馆学家杜定友先生所说:“图书馆藏书量多、复杂,讲究科学、严密,因此图书馆工作的复杂性不亚于银行。但这些复杂、科学的内容读者是看不见的,读者借书,就好像打开收音机,他要‘一开即得’,收音机内部的线路如何复杂、怎样连接,他是看不见的,也不想了解”[3]。因此,公众中存在的这样“以偏概全”的认知和“不认可”的态度,使馆员未能感受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们的情感和价值意义,这也难免会影响到馆员对自身工作的成就感和认同感,导致馆员工作热情下降,出现“职业倦怠感”。

2.1.2 缺乏政策支持,社会力量不足。除了公众的普遍观念与图书馆员自身较低的职业认同感外,政府对于赞助公益文化事业缺乏必要的支持,以及社会支持力量供给不足,也是馆员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2007年3月19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要求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水平。但近年来,随着信息资源和服务成本不断增加,政府对于公共图书馆的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却稍显不足,缺乏与图书馆建设相匹配的制度支持和法律保障;此外,在政府支持难以满足图书馆事业发展需要的情况下,来自社会力量的支持则尤为重要。但是相比于国外对图书馆建设已经较为成熟的社会捐助和支持模式,国内的社会支持依然有待提高。社会组织以及大众积极投身公益观念和反哺社会的意识的缺失,使图书馆未能获得充足的社会力量。政策支持和社会支持的不足,不仅会影响到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馆员对于工作环境和价值的正确认知,使馆员产生“孤立感”,打击馆员的热情和积极性。

2.2 组织层面

2.2.1 机制体制尚不完善。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公共图书馆在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上还尚未完善,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缺乏创新性和挑战性,这在相当程度上成为馆员们进行职业规划、提高工作动力的阻碍。自2007年起,我国就开始提出公共图书馆建立理事会制度,实行法人治理[4];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要“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5]。但是,2018年正式实施的《公共图书馆法》中,却依然在强调理事会制度的实施问题,表明该制度的落实尚不完善。相比于国外公共图书馆早已构建并成熟运行的理事会制度,如英、美、澳、韩等,我国已实行该制度的图书馆则显得定位模糊[6],未能完全发挥出该制度的应有价值。稍显混乱的管理制度和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的缺乏,都在一定程度上使馆员们的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

2.2.2 待遇与预期不符。待遇问题,也是图书馆员们频频出现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与公众普遍认知不同的是,图书馆员们的工作内容绝不仅仅止于书刊的分类管理、编码上架、新书采购等等一些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面对信息化时代图书馆向现代化转型发展的要求,馆员们也需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掌握更多专业技能,以适应越发精准化和便捷化的服务需求。另外,公共图书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因此,馆员工作时间较长,周末及节假日也仍需在岗,几乎全年无休。面对繁重的工作内容、高强度的工作时长以及日益提高的工作要求,但国家用于图书馆发展和建设的资金较少,社会支持目前也稍显不足,因此馆员们并未得到相应的待遇,其劳动价值和劳动报酬长期处于背离状态,这也大大降低了馆员们的工作积极性,造成倦怠情绪的蔓延。

2.3 个人层面

2.3.1 馆员职业认同感低。职业认同感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的一致。据调查发现,职业认同感与自我肯定呈显著正相关,忧郁、焦虑呈显著负相关[7]。它一般来源于个人在长期工作中对于自身职业的性质、内容、社会价值和个人意义的认识和思考,对于每位从业者来说都十分重要。然而,目前不仅社会公众对图书馆员这一职业存在认知偏差,甚至部分馆员对自身职业也难以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一方面,他们认为日复一日的琐碎工作缺乏挑战性,自身能力得不到发挥。如流通部门的一线馆员,其工作任务基本是每天面对读者,内容简单,看似也并不需要某种专业技能,因此在工作中很难长期保持新鲜感;另一方面,他们会对自身职业的工作价值产生怀疑。图书馆事业是一项需要长期发展的服务性行业,其价值在于承担文化的交流和传承,丰富社会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等,但精神文明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的任务。因此,馆员在工作过程很难迅速而直接收到来自社会的反馈。这样一个漫长而循序渐进的过程使馆员们难以获得对自身工作价值的肯定,同样会导致倦怠感产生。

2.3.2 对馆员素质要求提高。随着信息时代来临,读者的需求层次也逐渐提升。图书馆在进行转型发展的同时,自然也对馆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就目前的情形看来,对馆员素养提升的要求同样也成了馆员们压力的来源。①公共图书馆员主要面向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进行招聘,而当前就业错位问题十分普遍,因此,图书馆新进馆员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与自身所学专业不符的情况,进而导致后续工作培训难以开展和推进。这不仅对图书馆的发展进程产生影响,同样也容易使馆员自身产生挫败感,降低工作热情。②现阶段馆员们之间的综合能力和知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部分馆员的能力和效率均难以适应互联网发展下对于图书馆服务的要求。因此,馆员提高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的要求给这些馆员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很容易滋生出不良情绪,产生职业倦怠。

3 对策

3.1 提升图书馆地位,重塑图书馆良好形象

公共图书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更是一个城市重要的文化性标志,对于一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交流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然而,在我国很多地区,尤其是县级、乡村等基层地区,图书馆事业依然处于一种边缘化的地位,其发展并未得到重视,馆员的社会认同和职业认同感也较低。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11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图书馆法》,并于2018年10月做出修改,由此可证明国家对于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的重视及公共图书馆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因此,国家要加大对公共图书馆的投入,进一步完善人才、资金、设备等软硬件的建设,既能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促进转型发展,也能重塑图书馆的良好形象,提升公共图书馆在群众心目中的影响力和地位。在良好的氛围下展开工作,馆员们的自豪感和满足感得以提升,职业倦怠感也将相应减少。

3.2 落实科学的管理制度,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

传统落后的管理方式无法适应图书馆的发展需求,也同样不能满足馆员的合理需要。因此,落实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势在必行。早在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就把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作为推进公益服务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内容,而该制度并未得到全面落实。因此,应加大对该落实管理制度的监督力度,并积极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分工,使图书馆管理有条不紊地进行,优化馆员们的工作环境。另外,长效的激励机制也是提高馆员积极性的有效措施。管理人员需要设置合理的奖惩措施,并且为馆员们提供能够展示和挑战自我能力的平台,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关于馆员们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使馆员们能够在工作中获得乐趣与新鲜感的同时,也对自身的职业发展怀抱期望,能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

3.3 提升馆员综合素质,关注馆员心理健康

面对职业倦怠,馆员自身也应积极寻求解决措施,从心理上找寻产生不良情绪的根源。部分馆员的倦怠情绪源于面对信息化时代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以及职业要求变化所产生的压力。因此,主动把握机会,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升自我效能感,是解决自身倦怠情绪的根本方法。图书馆方面也应该多多开展针对不同员工岗位的技能培训,并经常组织实践活动,从多方面提升馆员的综合素质。另外,要对馆员的心理健康多加注意,帮助馆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论在任何岗位上,都要看到它的价值,认真负责的对待自己所作的每一份工作;管理者要及时对馆员的工作予以肯定,以真诚的态度使馆员们感受到被认可,提升馆员的自信心,既可以缓解馆员们的心理压力,也可以使工作环境保持良好舒适的氛围,消除职业倦怠感。

4 结束语

馆员是公共图书馆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也是实现图书馆创新发展的关键,因此,了解分析图书馆员们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并寻求科学合理的方式加以解决,更有利于公共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希望通过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个层面同时入手,能够为解决图书馆员的倦怠情绪提供帮助,促进馆员和图书馆的健康发展,为国家的公益事业和文化事业贡献一分力量。

猜你喜欢
图书馆员职业倦怠馆员
住院医师的知觉压力和职业倦怠特征分析及对策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高校图书馆员之歌
教师职业倦怠何时休?
基于人本理念的高校图书馆创新管理探讨
探讨党校图书馆馆员的工作素质及培训策略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实现高职图书馆长远发展与青年馆员自我实现协调统一
中美两国图书馆员高级职称评审机制对比研究
Wiz云笔记在图书馆员知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及案例研究
用博弈理论解决图书馆员排班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