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林
(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衡阳 421001)
思政课是人文学科的代表课程,是知、情、意的汇合体。所以,思政课理论的深度、历史的宽度与哲理的厚度都是一般学科难以比拟的。因此,一方面,对思政课来说,教学过程具有历史的深度、哲学的高度、知识的宽度、逻辑的力度、情感的温度[1]。从另一方面看,时代的变化必然通过多元的渠道对思政课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如果我们要跟上国际国内形势,那么无论是课程内容本身,还是对教师的新要求,还是课程的教学目的,都将发生极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只是增加一些新内容、新方法,而是在厚度、广度、力度、深度多方面都产生一些实质性的发展。
思政课不但是一门专门的课程,任何与社会相关的课程背后都包含与思政课相关的原理和原则,所以,思政课时刻在与多种学科联系中展现出不一样的厚度。而且,思政课不但要与其他学科紧密结合起来,更应该凸显思政课内部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整体化内容阐述原理,以历史现象诠释时代特征,在以古喻今、以史明志的基础上,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其实,只要有一个现实的主线,思政课就不再是孤立的一门课,而是可以在解决和解释现实问题、扎根于现实土壤的基础上,深入地与各门学科、各种社会现实事件结合起来,使思政课的课程内容与知识结构更加丰满与厚实。
现实问题是连接思政课各门学科的很好纽带。因为它是思政课各门课都可以面对的时代背景和必须使用的基本素材。它不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的具体领域,把各种社会矛盾的实质用鲜活方式予以诠释;它也为我们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提供了符合历史逻辑的现实切入点,能让我们了解到历史规律,可以在现实层面得以延续。因此,现实问题可以为我们贯通思政课整体内容提供一个很好的主线,它使思政课的各门课程不再处于隔离状态,而是形成一个相互横通的知识结构。如此一来,思政课不但可以在自己的体系内拓宽议题,更可以在厚实的现实土壤中夯实自己的研究基础,收获扎实的成果。
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就对思政课老师的视野和知识的广度提出了特别的要求。因为,对于传授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的思政课来说,教学内容不但具有相对稳定客观的理论性、科学性、历史性,还必然包含与时俱进的时代性、针对性、灵活性。实践问题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间的历史与理论逻辑,思政课老师应该敏锐地洞察实践的变化,体察中国面临的各种实践,把原理知识语境化,历史规律现实化,引导学生在实践的视野下明确人生目标和远大理想。思政课老师应该在自身的眼界和视野不断扩大的前提下,使思政课内容达到一个新的广度。
因此,有了具体社会实践这样一个具体场景,思政课老师可以在自己眼界和视野不断扩大的前提下,增加课程知识和信息的广度,并在这样一个广度上把思政课的情怀、思维与政治性推向更大的整体性与系统性。有了实践中具体而又鲜活的实例,那么无论是视野广度、知识广度,还是学术空间、思维广度都将变得不一样。同时,思政课也能为培养现代社会急需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作出真正的贡献。
思政课是“成人之学”,应该在知识传授之外还有更多功能和影响力,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成人”使命,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教学内容具有思想性、理论性、客观性、针对性和时代性,教学效果具有感染力、吸引力、说服力、渗透力和接受力,教学过程具有历史的深度、哲学的高度、知识的宽度、逻辑的力度、情感的温度[1]。因此,思政课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应该上升到一个有内心力量支撑的高度,要让师生在真正的现实说服力、思想引领力、学术创见力的基础上,真正信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立足于具体的社会环境,思政课本身不但会变得丰富多彩,更能够提升自己的力度,因为只有有了具体的说服力,才能真正获得人心,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思政课的魅力就在于能在具体的背景设置中,自如地对马克思主义原理进行逻辑的理性分析,同时,在其他专业知识的衬托识下,思政课也能展示知识本身的魅力和知识运用的活力。
知识的深度往往就是课程价值的主要体现,思政课不能机械而直观地转授知识。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知识的深度不来自于理论的晦涩和观点的神秘,而是取决于其实践性本质,因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思修课要达到一定深度,也必须到实践中去理解,提出现实问题,真正改造世界。社会中很多实质性问题就与思政课的议题息息相关,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理论结合实际剖析现实问题不但能增加课程本身的纵深感,更能使人们通过具体命题更加深入地思考真正的问题,探究真学问。
因此,思政课的知识不能只躺在书本中,它必须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社会实质性问题展示其“神秘”性,通过对现实问题深度地观察、准确地把握,把思政课的内容在实践中得到“合理”地理解,这样,思政课也能在“改变世界”的活动中得到生活的深刻真谛,起到《易经》中所说的“通天下之志,定天之业,断天下之疑,成天下之务”的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