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欣
(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通过主客观因素的对比认知,对决定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社会经济环境、自身所掌握的资源,以及所学专业未来的发展等进行综合分析,结合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工作机会与求职预期,在高校、企业、公益组织等机构组织的支持帮助下,通过自我定位,科学、合理、有效地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并制定学习计划和社会实践行动计划,不断提高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持续性、系统性的过程,有效指导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人数的不断增长、就业竞争的不断加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受到了国家、社会、高校的重视,众多高校将职业发展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职业发展课程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侧重点,临床医学专业作为培养临床医生、高校教师、企事业单位人员的重要专业之一,在培养医学生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就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临床医学专业职业发展课程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以贵州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为例进行分析。
1.1 师资构成单一、学生规划意识不强 目前,本校职业发展课程教师有43人,86%的任课教师为辅导员身份,也就是说,绝大多数职业发展课程均由辅导员承担。虽然在上课之前都接受过比较专业的培训,但由于辅导员事务性工作较多,对课程体系的整体认识和把握以及对课程的深入研究还是做得不够。本校开展职业发展课程授课时间集中在大一学年,而绝大部分大一学生在跨进大学校门的第一个学年里面,感受最多、探索最多、最需要花费时间与精力去适应的是大学生活,所以绝大部分大一学生对职业没有做过思考,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也比较淡薄。由于临床医学专业性质较强,大部分临床医学学生特别是刚入校学生基本上没有真正意义上了解过医疗行业,所以学生们容易满足于课堂知识的学习,不管是对自我的认识还是对行业、职业的探索都缺乏主动性。
1.2 课程时效性短、偏重理论知识传授 目前,本校职业发展课程为20个课时,其中含自主学习与实践课程共计8学时,课程开展时间为10周。在有限的12个课时里需要给学生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从性格、兴趣、能力和价值观几个方面教授学生认识自我;帮助学生了解行业、职业、环境;引导学生使用职业决策模型;提高学生就业能力。这一系列知识的传授主要依靠理论讲授,实践课程相对较少,加之学生自身缺乏主动性,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职业发展课程结束之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距本科毕业至少还有4年时间,除非学生本人有意向或需求进行辅导之外,一般不再有针对性地提供一对一指导。也就是说,低年级开展为期10周的职业规划发展课程,如果学生自身仅凭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和为数不多的实践教学,是不能很好地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指导学业和职业发展的。
1.3 实践课时少、技能与素质培养难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职业发展课程第三部分为提高就业能力,要求“具体分析已确定职业和该职业需要的专业技能、通用技能,以及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并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来有效地提高这些技能。”职业发展课程中的实践课程为6个课时,包括学生进行线上测试、专业探索、人物生涯访谈以及生涯规划书设计。实践课程是对课堂授课非常有效的补充,但对于临床专业的学生来说,6个课时的实践课时远远不能帮助学生准确了解行业、职业、岗位,只能大致形成一个职业的概念。就目前的课程设置,理论课时尚且不够,要按照大纲要求达到技能和素质的提升,实践课的课时量是远远无法完成预期教学效果的。医学生的技能和素质的培养,更需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不仅仅要牢牢掌握专业技能,同时还需要辅以可迁移技能的综合提升,才能在今后的就业中占据优势,在岗位上发挥所长。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将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
职业发展课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目前单就职业发展课程安排来说,很难在20个课时的限制下完成对学生多种技能以及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发展。“三全育人”所强调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有效弥补了课程上的一些缺陷。
全员育人,强调的是育人支持系统,是最具能动性的育人要素,包括学生本人、家庭成员、学校教职员工、社会力量等[2]。全员育人首先有效解决师资构成单一的问题,除了职业发展课程教师,学校、社会、家庭所有成员都可以成为培养学生、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力量所在,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
全程育人强调全过程,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即学生从进入大学以来不间断地接受教育和培养直至毕业工作。全过程培养可以有效地解决职业发展课程时效性短以及实践课时少的问题,在整个大学教育期间(包括寒暑假),有效利用各种实践机会,提升学生的技能与素质。
全方位育人强调育人载体,包括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学校开展的其他各类活动,打造育人环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鉴于“三全育人”与职业发展课程的契合性,以临床专业学生职业发展课程理论为基础,“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搭建“三全育人”平台,将之运用到临床专业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医学生。
3.1 整合教学资源 倡导“三全育人”,其目标指向是育人为本,充分调动学校能够调动的一切教育教学资源[3]。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完成各类教学资源的整合并运用好这些资源,真正做到全员有效帮助学生尽早树立职业目标、了解工作环境、执行行动计划。
3.1.1 优秀专业教师资源整合 医学类博士教师、医学类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含附属医院)除了专业知识扎实和实践经历丰富外,他们本人的成长经历对本专业大学生来说也具有启示意义。可以聘请这部分教师作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班级导师,从专业上引导学生,从科研上帮助学生,从思想上引领学生,有效提升职业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目标。
3.1.2 医院、企业等相关行业资源整合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今后的就业对口性较强,大部分学生就业方向仍然是各级医院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邀请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定期在校内开展讲座、沙龙等,传达职业资讯,有利于学生掌握工作世界真实有效信息,拓展学生职业认知。
3.1.3 院辅导员、行政人员资源整合 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围绕学生班级管理、学生个人培养开展,是与广大学生接触最紧密的一个群体。同时,辅导员目前也是职业发展课程的主要授课教师,掌握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辅导员将职业规划专业知识融入到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比如召开主题班会、学生个案分析、职业规划指导咨询等都能最直接地帮助到学生。学院行政人员通过加强与校附属医院的联系、沟通,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搭建早临床、多临床的条件,提升学生知识技能,扩宽学生眼界和思路。
3.1.4 校学生工作人员资源整合 校学生工作人员包括校学生处、教务处、团委、校招就中心等部门人员,通过学院与学校各部门的联动,可开展职业相关的线上、线下教学或竞赛,内涵丰富的课外活动等,加强学生的全方位培养。
3.2 加强实践教育 实践育人是培养大学生各项技能和综合素质最好的方式,通过实践,学生可以不断加深对自我的认识、促进各项技能的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通过在校期间和寒暑假的时间参与各项实践活动,达到全过程育人的效果。
3.2.1 持续推进生源地见习 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而言,理论知识的学习是需要在实践中运用加深理解的,专业技能也是在实践中锻炼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到医院开展见习非常有必要。本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每个暑假开展生源地见习,通过见习了解行业和职业,进一步查漏补缺。根据临床医学专业大三年级学生问卷调查情况,学生开展生源地见习分布在各类医院,98.3%的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生源地见习,其中76%的学生非常认真地投入此项工作;57.3%的学生觉得生源地见习收获很大,35.5%的学生觉得有所收获;31.6%的学生表示生源地见习对今后个人发展有很大帮助,60.7%的学生认为比较有帮助。从问卷结果来看,学生对生源地见习这种专业实践活动表示支持并能从中获得收益。通过见习,学生增强了书本与实践的结合;加深了职业与行业的认识了解;提高了技能,发现比较欠缺的技能从高到低是专业知识、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学生通过实践发现问题之后就能准确知道自己下一步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以达到不断完善自己的目标。早期参与专业实践、反复专业实践对医学生的个人培养是非常有益的。
3.2.2 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指导 目前,校内的社会实践活动多种多样,勤工助学、三下乡、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等等。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相对较高,但部分实践活动缺少有效的指导和总结。校各部门在工作开展前期,应制定详细的管理规定和实践方案,用以指导每次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让学生通过各类实践活动获得更多知识及技能储备。实践活动后还应指导学生对活动的整个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发现不足、积累经验,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
3.3 着力学生培养 “三全育人”致力于建设跨时空、全领域、全要素的人才培养体系。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将更加强调多维开放、资源共享和力量整合,建立起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全领域覆盖、全要素融合的立体化育人体系[4]。通过立体化育人体系,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3.3.1 搭建学生自我管理机构 随着社会发展需要,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除了具备专业知识技能之外,可迁移技能、自我管理技能的培养和提升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些综合起来为培养未来的医务人员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团体通过自我管理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规划,培养团队协作、组织策划、沟通、领导力等技能,站在新的角度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创新工作方法、提升综合素质。通过班委会、学生会、各类学生社团等一系列的学生自我管理机构的建设和运行,让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全程参与机构的管理,达到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培养的目的[5]。
3.3.2 丰富专业相关的活动内涵 针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借助各类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专业性质较强的各类活动,如医学类知识竞赛和专业技能竞赛,能有效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通过开展门诊跟师和举办专业学习沙龙等方式,培养学生职业思维;通过一系列趣味性活动比如医学经典原著诵读、优秀学长经验分享、我的见习体验会等,培养医学生的专业兴趣,达到多角度、多载体全面培养学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