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身,刘小庆,顾建平
(宁夏回族自治区原种场生产科,银川 750200)
宁夏水稻种植面积每年在100~120 万亩之间,尤其是银川以北地区种植面积大,土壤盐碱偏重,有些甚至不能倒茬,只能连年种植水稻。为了保苗农民加大播种量造成成本增加、种植密度过大、倒伏、病害发生率提高等问题,同时产量与品质下降,农民种植效益降低。为确保水稻出苗、成苗,进行了水稻种衣剂亮盾应用试验,以期保障水稻生产,达到节本增效目的。
本次试验选择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原种场种子生产二站水稻种植基地,试验地在银川以北,属于银川平原自流灌溉区。该地盐碱偏重,有机质含量10.6 g/kg,pH 值9.1,全盐含量0.9 g/kg。该地盐碱偏重,只能常年种植水稻,具有银北水稻地的普遍特性。
水稻直播田,水稻品种为富源4 号,是宁夏直播水稻主要栽培品种之一。
试验药剂。亮盾,有效成分含量:咯菌腈25 g/L、精甲霜灵37.5 g/L 悬浮种衣剂,先正达公司生产。该药剂是种子处理杀菌剂,产品由2 种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混配而成。其中,咯菌腈可以防治高等真菌引起的苗期病害;精甲霜灵能透过种皮随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内吸传导到植株的各个部位,防治由低等真菌引起的多种土传和种传病害[1]。
试验设置剂量(A)和播量(B)两个因子。
剂量(A):A1,试验药剂100 mL/100 kg,即药种比1:1000包衣;A2,试验药剂200 mL/100 kg,即药种比1:500 包衣;A3,试验药剂300 mL/100 kg,即药种比1:333 包衣。
播量(B):B1,25 kg/亩;B2,20 kg/亩;B3,15 kg/亩。
播种前1 天计算不同处理用药剂量,用量杯量出药剂兑水搅匀,用水量为种子量的3.0%~3.5%,倒入种子堆内,边倒边搅拌,至全部种子着色均匀,摊开晾干[2]。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播量为主区,剂量为裂区。小区面积4.4 m×8 m,重复3 次,具体排列见表1。
表1 试验区排列
使用6 行人力水稻条播机播种。定好播量,每个处理3 次重复,播完后换种。一个播量结束后调整播量,再进行不同处理的播种[3]。先播大播量,最后播小播量,南北行向。四周留1.5 m以上保护行,播后随即上水。行距22 cm,小区间距40 cm,重复间距走道50 cm。
出苗后田间观测调查,3 个处理叶色深绿,叶形正常,无药害症状,而且叶色比对照深一些。由此表明,水稻使用亮盾包衣每百千克使用量在100~300 mL 范围,对水稻发芽、出苗安全。
各处理基本苗量详见表2。包衣各处理在同一播量内基本苗数表现差异不明显,但明显高于对照,差异显著,各播量表现出同一趋势。播种量基本苗数量,随着播种量降低而减少。
表2 各处理基本苗量(单位:万)
各处理成苗率详见表3。试验数据表明水稻使用亮盾包衣可大幅度提高成苗率,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明显。
表3 各处理成苗率(单位:%)
通过新复极差测验多重比较可知,包衣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各处理与对照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在不同播量范围内,包衣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水稻使用亮盾包衣根系发达,根量多,侧根上的毛根呈密羽毛状,增加了根系吸收养分面积及吸收量,促进了水稻秧苗健壮生长。各处理苗高、总根数和白根数都高于对照。
各处理恶苗病病穗率详见表4。后期田间调查恶苗病病穗率,处理A1 平均病穗率9.53%,处理A2 平均病穗率6.87%,处理A3 平均病穗率4.6%,对照平均病穗率51.5%。随着使用剂量增加,防效相应增强。
表4 各处理恶苗病病穗率(单位:%)
通过新复极差测验的多重比较表明,病穗率对照均高于不同用量处理,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在同一播量条件下对照病穗率高于包衣处理差异达到极显著。同一使用剂量在不同播量条件下差异不显著。
使用亮盾包衣成苗率提高,秧苗健壮,收获穗数较多,产量表现比对照高。室内拷种结果发现,各处理均比对照产量高,尤其是播种量20 kg/亩,投入产出比最高。
水稻使用亮盾包衣对水稻发芽出苗安全,药剂对根系具有保护和促进生长作用,出苗相对较早,秧苗长势健壮,减少病菌侵染率,提高了田间成苗率。
使用亮盾包衣对水稻恶苗病防效较好,达80.4%~91.0%。药种比在1:1000~1:333范围内,随着用量增加防效有提高趋势。
使用亮盾拌种对水稻田间生物和植物没有影响,观察可知田间多种低等水生物生长正常,生态环境安全。
试验表明使用亮盾拌种可提高成苗率16.2%~22.0%,即每亩可节约稻种(常规播量)15%~20%。使用后根系发达,吸收营养面积扩大,养分吸收量增加,秧苗长势旺,可减少追肥量,降低后期长势过旺、倒伏危险,具有节本增效明显。
水稻亮盾包衣剂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根据使用成本及试验效果,宁夏银北地区建议使用剂量为200 mL 药剂拌种100 kg为宜,即药种比1:500,亩播量16~20 kg。种植中在多个包衣处理小区发生恶苗病,是恶苗病病株结实粒产生的恶苗病还是稻种感染恶苗病菌产生的恶苗病还有待进一步探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