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培养“五法”

2021-12-29 19:26王俊丽
甘肃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五法解题能力小学数学教学

王俊丽

【摘要】解题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它以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思维能力、转化能力等作为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有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要从夯实基础知识、设置干扰类型问题、一题多解训练、结合生活实际、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等五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同时,落实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解题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05—0178—02

小学数学解题能力是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是教师不可推卸的教学重任。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需要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为重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谈一些自己的做法。

一、做好基础知识教学,为解题能力的提升夯实基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大基础教学的力度,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为解题能力的提升打好基础[1]。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采取预习和复习同步进行的方式,在教学新知识的同时,要做好旧知识的复习工作。一方面,对于旧知识掌握相对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放心地开展新知识的教学。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旧知识掌握还不够扎实的学生,教师要在教授新知识的同时,渗透旧知识的复习。比如,通过提问等方式夯实学生的基础能力[2],促使学生的解题能力有效提升。

例如,教学“混合运算”这一知识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混合运算的方法,教师必须先检查学生“加减乘除”单项运算的能力。在课堂中,可以开展“加减乘除”单项运算能力大比拼活动,以检验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否足以应对接下来的混合运算学习。待得到肯定的答案后,教师再进行新知识教学,让学生在混合运算的练习中,掌握混合运算相关口诀。比如,“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括号先;不马虎,认真算;做检验,前后看。”通过类似预习与复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知道“温故而知新”的重要性。同时,学生的解题能力也有了基础支撑。

二、设置干扰类型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在解答数学问题时,学生经常被题干中的一些干扰条件迷惑,而影响了审题的结果。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多设置一些具有干扰因素的应用题型,让学生在不断训练中培养自身的审题能力,确保遇到类似题目时,能顺利排除干扰因素,找到解题的突破口。解题的前提是审题,审题如果出现偏差,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整个解题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至关重要。

例如,教师可以出示这样的题目:“某所小学有2栋房子,其中一栋有4间教室,另一栋有5间教室,问学校共有几间教室?”错误的解题过程是“4×2+5=13(间)”。出现这种错误,就是因为学生没有排除题干中的干扰因素。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和练习中,教师可以多设置“多余条件干扰”“表象条件干扰”“隐藏条件干扰”等类型的题目,让学生在不断训练中提升自身的审题能力。审题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会更上一层楼。

三、利用一题多解强化练习,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很多小学生在面对数学学习时,总是过于死板、思维僵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关,但也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3]。在传统数学课堂中,当遇到学生对一些问题反复研究仍然无法解决时,教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如果实在不理解,那就记住就行了。”类似这种死记硬背的方式,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固化、思想僵化。在遇到问题时不懂变通,一味地套用公式。为了充分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采用一题多解的方式,对学生强化训练。

例如,“学校内的杨树比柳树多180棵,柳树的数量是杨树的80%,问学校内两种树木各有多少棵?”对于这道题目,一种方法是可以将杨树的数量看作单位“1”,那么柳树的分率就是80%。那么杨树比柳树多的数量所占的分率就是“(1-80%)”。知道杨树比柳树多180棵,而单位“1”不知道,所以根据“单位‘1=对应量÷对应分率”可以列出算式“180÷(1-80%)”,求出杨树是多少棵,柳树的棵数也就随之而得。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看谁用的方法多,并分别找解答出来的学生讲述解题思路。实践证明,在一题多解的训练中,学生的思辨能力不断得以提升[4]。同时,针对一道题目反复研究、分析,找出不同的问题解决路径,能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促进学生解题能力不断提升。

四、结合生活实际,培養学生的理解能力

生活化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让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还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问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恰当地引入一些生活化元素[5],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也促进学生理解能力逐步提升。

例如,在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中,有“淘气、笑笑、智慧老人”这几个人物贯穿一到六年级教材始终,这种人物的设定就是教材内容生活化的具体体现。但是实际教材中的内容是呆板无活力的,所以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多采用课堂互动的方式[6]。

如,讲解“上下位置和顺序的问题”时,教师可以指定三名学生到讲台上比赛跳远,然后在黑板上画一个“领奖台”,将获得第一名学生的照片贴在最上面的“领奖台”上,第二高度的“领奖台”贴第二名学生的照片,第三名学生的照片贴在最下面一层的“领奖台”上。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照片的位置关系来判断“谁在谁的上面和谁在谁的下面”。通过这种生动且富有生活趣味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相关数学问题,同时提升了理解能力。

五、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很多数学问题的题干很长,学生一时间无法寻找到解题思路,会表现得不知所措。而借助数形结合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梳理清楚数量关系,从而找到解答路径。可见,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也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有效举措。

例如,“小明收集了很多画片,他取出来画片的一半还多一张,送给了小刚,自己还剩下25张。那么,小明原来一共有多少张画片?”在类似的问题中,教师可以教给学生画“箭头图”方法,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小明所拥有画片的变化情况。在这一题中出现两种情况:

通过观察图形,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小明的画片数量的变化情况,从而得出小明原来有52张画片。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相关的距离问题、行程问题等等。然后,让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快速梳理清楚数量关系,建立等式,最终完成解题过程。这样教学,也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方式。

总而言之,在数学学习中,对于简单的数学运算等知识的掌握相对容易,但对于比较复杂的应用题、推理题等难以理解,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习惯等方面着手,加强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加快速、准确地完成各种数学类型题目的解答,从而实现学生数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民会.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审题解题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20(08):31.

[2]李晓红.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路径分析[J].考试周刊,2020(07):14.

[3]马燕燕.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J].理科愛好者(教育教学),2020(06):10.

[4]潘海田.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策略[J].数学大世界,2020(05):20.

[5]范书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J].试题与研究,2020(05):15.

[6]李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分析[J].考试与评价,2020(05):01.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五法解题能力小学数学教学
因式分解五法
浅谈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五法解一道高考选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