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华英,项敏泓,刘新泉,王大虎,董志国
视神经萎缩(optic atrophy,OA)是视神经发生退行性病变致使视乳头颜色变淡或苍白的病症,是临床上常见的致盲原因之一,病因复杂,病程缠绵,属难治性眼病[1]。OA 并非一种独立疾病,而是由遗传、全身疾病、肿瘤、炎症、缺血、外伤等因素导致视神经病损的最终结局。现代医学对本病尚无确切的干预手段,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疗程冗长,疗效较差[2]。
中医学将OA 归属于“青盲”范畴,该病名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后《诸病源候论》[3]对其进行了细致描述:“青盲者,谓眼本无异,瞳子黑白分明,直不见物耳。”历代医家认为,本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损,精血虚乏,目窍萎闭;或目系受损,脉络闭阻,精血不能上荣于目,最终导致神光不得发越于外。中医对其辨治,见仁见智,各有发挥。中药治疗主要以补益肝肾、活血通络、益气养血等为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除了辨证口服中药以外,中医外治法也具有独特的优势。笔者通过针刺眼部和头部穴位治疗各类病因引起的OA,疗效显著。
阳气上走于目而为之睛,凡是供给眼部的精微物质都依赖于阳气的推动。《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4]载:“神光者,谓目中自然能视之精华也”;《审视瑶函·能近怯远症》[4]载:“夫气之所用谓之火,在身为运用,在目为神光”。所谓“气之所用”,即指阳气的推动生化作用,能够形成听、嗅、行、握等机体活动,阳气升腾于目则形成视觉。脏腑功能失调影响神光发越,如《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4]云:“夫神光原于命门,通于胆,发于心,皆火之用事。”神光与脏腑的联系具体体现在命门火即肾中阳气,为人体阳气之根本,是神光发生的本源;心为君火,心主神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在目则为视;肝胆内寄相火,是君火的辅助,胆主少阳春生之气,能载相火循肝经上行于目,因此谓神光通于胆。若肾气亏虚,肾中阳气不得上荣于目致神光遂没;肝胆之气不畅,升发功能失调而致神光不得发越于眼部;心血亏损,目窍失养则神光衰竭;脾肾阳虚,精微不化,目失温养则神光渐丧。以上皆说明了脏腑失调致阳气不能蒸腾于上,神光不得发越而目窍失灵。
“玄府”见于《黄帝内经》[5],其曰:“所谓玄府者,汗空也”。早期对“玄府”的理解是指人体发汗的毛孔。金代医家刘完素发挥《黄帝内经》玄府理论,提出:“玄府者,……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也,人之眼耳口鼻舌身,意识能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闭寒者,不能为用也”[6]。刘氏认为玄府乃“玄微府也”,属于微细窍道,并非五官九窍之宏大,并提出了目窍能用有赖于玄府通利。由此认为,玄府闭塞不通是导致OA 目不能视的关键因素。傅仁宇《审视瑶涵》[4]对本病亦有新的见解:“是乃玄府幽深之源郁遏,不得发此灵明耳。”《眼科金镜》[7]认为OA 主要病机为:“玄府之幽源郁遏,脏腑之精华不能上归于目。”说明了目系中有玄府,通神光入脑中,目的视觉与脑部思维、意识等神经系统密切相关,玄府升降出入通利则眼目明视万物。临床上,OA 患者大多因阴阳失调,气血乖乱,脉道闭塞,玄府不通;或病情迁延日久,阳气虚衰,阴精亏损,终至眼内经络脉道闭阻,玄府枯涩,不能输布气血精液而视野日窄,华光日减,甚至精光绝灭。
总之,目为通灵之窍,五脏六腑之精气上灌输于目则视物精明。脏腑功能失调,精阳之气失于升腾,气机郁滞,气之升降出入障碍,玄府幽深之源郁遏,神光不能入脑是引起本病的关键因素。
人体头面五窍诸疾往往药之不及,而毫针有“七星上应,众穴主持”之独特功效,针刺得法取效甚捷。《中藏经》[8]曰:“目内大络六,中络八,外有旁支细络未知其数,皆悬贯于脑,下连脏腑,通畅血气往来以滋于目。”《灵枢·邪气藏腑病形》[9]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以上均表明五脏六腑通过经络将气血精津源源不断输送于目,目方能视万物、辨颜色。在针刺治疗上,已有研究[10]证实,针刺能够增强视觉中枢的生物电活动,使视神经的细胞新陈代谢与传导功能得到改善,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从而使部分未完全损害的视神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修复。闫晓玲等[11]研究针刺眼周三穴联合风池穴治疗OA 患者40 例,研究组总有效率达81%,研究组视力和平均光敏感度显著增加。李丽等[12]研究证实,头部针刺治疗能在短期内增加颈动脉血流量,提高脑循环供给的总能量,改善微循环。
头部选取的“颞三针”和“眼三针”,是我国著名针灸学家靳瑞教授集历代针灸名家的临床经验之精华,经过反复、系统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而总结、创造出来治疗OA 的有效穴位,能起到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改善眼底血液循环及神经传导功能,进而促进视神经恢复。“三针”的含义源自《道德经》[13],其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针灸治疗疾病的精髓也蕴涵于此。
“眼三针”中的眼I 针睛明穴经过眼部,为足太阳膀胱经,又是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的交会穴。“睛”,目珠子也,“明”照四方曰明,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故本穴具有升阳明目之功效,为治疗目疾的主要穴位。眼Ⅱ针承泣穴,为足阳明胃经,为阳跷脉与任脉及足阳明脉之交会穴。阳明胃经也是人体极其重要的一条经脉,脏腑络属上与“后天之本”的脾胃相联系,脾胃是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又是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升清运化,且阳明经多气多血,故本穴能补益气血,升阳开窍。眼Ⅲ针上明穴位于目正视,瞳孔直上,当眶上缘与眼球之间。该穴隶属奇穴,虽然不是阳明经穴,但却分布于该经脉之上,故仍为多气多血之穴,具有明目利窍之功。眼Ⅱ针和眼Ⅲ针分别有动眼神经、眼神经、血管等分布,故“眼三针”三穴同施,有明目开窍,开浊拨清,活血通络的作用。“颞三针”包括颞I 针、颞Ⅱ针和颞Ⅲ针,其中,颞I针通过率谷及角孙,前者为足太阳、少阳之会,后者为手、足少阳之会,故针刺颞I 针可疏通肝、胆、三焦、膀胱诸经之气,起到平肝息风、清泻肝胆之火,鼓舞少阳生发之气的作用。颞Ⅱ针和颞Ⅲ针均位于颞部,少阳经所在区域,扩大和加强了颞I 针的治疗作用。且“颞三针”的位置和颞骨缝高度重合,此为先天发育过程遗留的缝隙,可使头皮处的针感更深入地传入颅内[14]。通过针刺“颞三针”能强烈收缩局部血管,这种收缩会极大程度影响其所伴行营养的神经,大大提高了神经血液的供给;且颅外组织中有丰富血管、神经经颅骨间隙伸入颅内,所以头部穴位对颅内中枢神经的影响极大,这也是临床治疗本病强调头针应用的原因所在。
百会穴又称“气穴”,位居颠顶,头为诸阳之会,故穴性属阳,又于阳中寓阴,能连贯周身经穴,为各经脉气会聚之处,故为百脉之宗,对于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起着重要作用,且百会与脑联系密切,又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
选取的头部和眼周穴主要是三阳经穴位,均与眼有着密切联系,能升发及蒸腾阳气,且阳明经多气多血,故诸穴联合能疏通目络气血,起到升阳开窍、宣通玄府,直达病所的功效。
陈某,女,70 岁。主因左眼视力下降伴周边视物发暗3 个月于2018 年11 月14 日就诊。患者3 个月前自觉左眼视物模糊伴周边视物发暗。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8,左眼视力0.2,双眼眼压正常。双外眼(-),角膜透明,前房清,晶状体轻度混浊,瞳孔圆,直径3 mm,对光反射迟钝。右眼视网膜平,视神经乳头色常;左眼视网膜平,视神经乳头色淡,血管细。外院视野检查示:左眼4 个象限视野均缺损严重,仅存管状视野(图1A)。中医四诊:纳可,大便偏干,夜寐差,梦绕,腰膝酸软;舌质红,苔薄,脉细弦。既往史:左眼视网膜脉络膜炎致继发性视神经萎缩1 年,口服银杏叶片和甲钴胺片6 个月,疗效不佳。西医诊断:左眼视神经萎缩。中医诊断:左眼青盲(肝肾阴亏)。治疗法则:开窍通络、补益肝肾。针刺取穴:百会及双侧的颞三针、眼三针、攒竹、视区、风池、三阴交。每周3 次,每次留针50 min。
二诊(2019 年3 月15 日)。治疗4 个月后患者自觉左眼视力提高。查左眼视力0.6;视野检查示,左眼4 个象限视野缺损范围均明显缩小,视敏度明显提高,部分象限视野基本恢复正常(图1B)。
图1 患者治疗前后左眼视野检查图像。1A(2018 年8 月24 日)视野,4 个象限视野均缺损严重,仅存管状视野;1B(2019 年3月15 日)视野,4 个象限视野缺损范围均明显缩小,部分象限视野基本恢复正常
按语:本病主要病机为“玄府郁遏,脏腑之精华不能上承于目”。本疗法主穴为眼周“眼三针”深刺,意在疏通目络气血、宣通玄府;“颞三针”能鼓舞少阳生发之气机;百会位居巅顶,与脑联系密切,既能连贯周身经穴又能调节大脑之功能。配穴视区为头部刺激区,相当于枕叶在头皮上的投影,内有膀胱经、胆经、督脉3 条经脉从中经过。这3 条经脉与眼的视觉功能密切相关,故针刺该区域可疏通眼部经络、调和气血,从而对目系疾病起到治疗作用。胆经之风池为足少阳、阳维之会,具有壮阳益气之功效,是临床治疗OA 的常用穴位;太溪为肾之原穴,三阴交为足厥阴、足太阴、足少阴三经的交会穴,为精血的要穴,两穴具有补益肝肾、调理冲任之效。本病主穴与其他配穴共奏调理脏腑、疏经通络、调和气血、补益肝肾之功,使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精,从而获得治疗效果。
朱某,男,63 岁。主因右眼周边视野发暗,伴眼胀、视物模糊6 个月于2018 年7 月10 日就诊。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15,左眼视力1.0,双眼压正常。双外眼(-),角膜透明,前房清,晶状体轻度混浊。右眼瞳孔圆,直径4.5 mm,对光反射略迟钝;左眼瞳孔圆,直径3 mm,对光反射存在。右眼视网膜平,视神经乳头色白,C/D=0.9;左眼视网膜平,视神经乳头色可。视野检查示:右眼仅存管状视野(图2A)。中医四诊:胃纳可,二便尚调,头部两侧胀痛、眼胀痛,夜寐欠安,时有口苦;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数。既往史:右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病史5 年余,长期用降眼压滴眼液治疗,眼压基本控制在正常范围。近6 个月来自觉右眼视力下降和周边视野暗区范围扩大,外院视野呈管状,确诊右眼青光眼晚期。西医诊断:右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右眼视神经萎缩。中医诊断:右眼青盲(肝火上扰)。治疗法则:通络开窍、清肝明目。针刺取穴:百会及双侧的眼三针、颞三针、视区、风池、翳明、太冲、行间。每周3 次,每次留针50 min。
二诊(2018 年9 月5 日)。患者自觉右眼视野有改善。视野检查示,右眼部分缺损范围缩小(图2B)。治疗同前。
三诊(2018 年12 月7 日)。患者自觉右眼视力有所提升,视物发暗好转。视野检查示:右眼近一半缺损范围缩小,视敏度提高(图2C)。治疗同前。
四诊(2019 年4 月26 日)。查右眼视力0.8,视野基本恢复正常(图2D)。
图2 患者治疗前后右眼视野检查图像。2A(2018 年7 月10 日)视野,仅存管状视野;2B(2018 年9 月5 日)视野,部分缺损范围缩小;2C(2018 年12 月7 日)视野,近一半缺损范围缩小,视敏度提高;2D(2019 年4 月26 日)视野,基本恢复正常
按语:眼睛通过经络与五脏六腑相联系,目窍只有得到脏腑精气的涵养,才能神光充沛,视觉正常。故选取眼周的“眼三针”联合“颞三针”及风池、百会等穴以疏通肝、胆、三焦、膀胱诸经之气。现代人由于情志抑郁,情志不畅,肝气郁结,使气机不畅,气血阴阳失于平衡,目系失养遂致目系疾病,进而发展为OA[15]。故配合远端足厥阴肝经之输穴、原穴太冲,及荥穴行间以清肝息风,疏肝理气。
彭某,男,28 岁。主因右眼视力下降伴周边视物发暗畏光3 个月于2018 年4 月27 日就诊。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4,左眼视力1.0,双眼压正常。双外眼(-),角膜透明,前房清,晶状体透明,瞳孔圆,直径3 mm,右眼对光反射略迟钝。右眼视网膜平,视神经乳头色淡,血管细,左眼未见异常。外院视野检查示:上半部分大片缺损并累及下方(图3A)。中医四诊:胃纳欠佳,大便质偏稀,时有头晕乏力,夜寐尚安;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既往史:患者右眼视神经炎3 个月,曾用激素冲击及扩血管治疗,自觉右眼周边视区变暗,伴畏光,外院检查为右眼继发性视神经萎缩,予甲钴胺片治疗无效。西医诊断:右眼视神经炎继发性视神经萎缩。中医诊断:右眼青盲(脾肾不足)。治疗法则:开窍通络、健脾补肾。针刺取穴:百会及双侧眼三针、颞三针、球后、攒竹、视区、风池、翳明、合谷、足三里。每周3 次,每次留针50 min。
二诊(2018 年11 月2 日)。患者自觉右眼视物模糊和发暗明显好转。查右眼视力1.0,视野基本正常(图3B)。
图3 患者治疗前后右眼视野检查图像。3A(2018 年4 月13 日)外院视野,上半部分大片缺损并累及下方;3B(2018 年11 月2日)视野,基本正常
按语:OA 在中医属于“青盲”范畴,认为是“脏腑精气不荣于目”所导致的疾病。经脉周密的分布在眼周围,为眼部输送气血。一旦经脉失调,气血失和,就会引起眼病。因此本治疗主要选取化瘀通络、明目开窍之“眼三针”和“颞三针”作为主要穴位。睛明、球后、风池、百会等穴位可兴奋神经,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以营养神经,继而提高视力。针刺视区可疏通眼部经络,调和气血,从而对目系疾病起到治疗作用。针灸是通过激活尚存功能的神经纤维提高眼的神经传导功能,改善患眼的视功能。本患者因脾阳不足,精微不化,不能运精于目,故视物昏朦,配合多气多血之阳明经合谷穴和足三里穴以活血通络、健脾化湿。
OA 的相关研究已成为眼科难点之一,现代医学治疗本病手段局限,疗效不理想,病情进展难以控制。视神经纤维有100 万~120 万根,完全萎缩的视神经纤维恢复虽不可逆,但对于仍未被侵袭到的视神经纤维,早期发现并及时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恢复及改善视功能,稳定控制病情。笔者通过近10 年的摸索和临床反复实践,大胆创新,运用“眼三针”和“颞三针”相结合,及辨证取穴的方法治疗OA,取得较好疗效。
“选穴精、疗效佳”是针灸临证遵循的基本法则,针刺治疗的优势在于可疏通局部经络气血,对局部病灶的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颞三针”联合“眼三针”治疗OA 疾病的临床效果真实可靠,尤其是西医治疗效果不佳的中晚期OA 患者,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案,非常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同时值得注意的是,OA 为临床上难治性眼病,治疗时间比较长,若治疗方法不当,治疗无效,病人容易放弃。所以在治疗中,医者尚需时常疏导患者心情,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