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慧君,王聪颖,刘翩翩,刘立民,张铭连
谢某,女,68 岁。2019 年10 月21 日初诊。主因“右眼逐渐视力下降20 d”就诊。无明显诱因发病。眼科检查:双眼视力0.5,矫正均不提高;双眼眼压13 mm Hg(1 mm Hg=0.133 kPa)。右眼球突出,向上方移位,下转轻度受限,眶下方间隙可触及肿物前缘,形状不规则,质软,活动性差,无触痛,结膜无充血,角膜清,虹膜纹理清,瞳孔圆,直径约3 mm,直接对光反应迟钝,晶状体皮质混浊,玻璃体无明显混浊;视盘水肿,颜色淡红,边界不清,视网膜血管未见异常,黄斑中心凹光反射不清(图1A)。左眼晶状体轻度混浊,余未见异常。眶压:右眼T+1,左眼Tn。视野:右眼管状视野,平均光敏度(mean sensibility,MS)5.7 dB,平均缺损(mean defect,MD)21.5 dB(图1B)。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VEP):右眼P 波振幅轻度下降;N75-P100 13.1 μV,P100-N135 15.9 μV。B 超:右眼视盘处球壁回声欠光滑,右侧眶内颞下方象限探及直径约26 mm 类圆形低回声区,边界欠清,内回声较密集,分布欠均匀(图1C)。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平扫+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双侧大脑皮层下缺血灶;右侧背侧丘脑区腔隙性脑梗塞;右侧眼眶外下象限可见不规则长T1长T2 信号占位;空蝶鞍。眼眶CT 扫描:横断位示右眼眶外下象限可见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边界清楚,密度均匀,CT 值约50 Hu,最大截面约1.8 cm×2.3 cm(图2A);冠状位示眼球、下直肌受压移位,球内结构未见明显异常(图2B)。眼眶MRI 平扫:右侧眼眶内外下象限可见一类椭圆形占位性病变,边界清楚,大小约1.9 cm×2.4 cm,与眼环相比T1WI 为等信号(图3A),T2WI 为高信号,信号欠均匀(图3B);磁显葡胺(Gd-DTPA)增强扫描后病灶强化明显,延迟扫描病灶强化范围明显增大,眼外肌受压移位(图3C、3D)。既往史:20 年前行“子宫肌瘤切除术”。西医诊断:右眼眶内占位性病变,双眼老年性白内障。在局部麻醉下行右眼眶肿物切除术,采用外眦角切开,下方结膜入路,术中见肿瘤位于眶外下间隙,肌圆锥外侧,外直肌与下直肌之间,紫红色,有完整包膜,分离周围组织后,将肿瘤完整摘除,约2.0 cm×1.5 cm×1.0 cm(图4A),切面紫红海绵状,质韧。病理结果:(右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图4B)。出院时,右眼视力0.5,眼底视盘水肿,颜色淡红,边界不清,视网膜血管未见异常,黄斑中心凹光反射不清。
图1 入院时谢某右眼眼科相关检查图像。1A 眼底彩照;1B 视野图;1C B 超图像
图2 入院时谢某眼眶CT 图像。2A 横断位;2B 冠状位
图3 入院时谢某眼眶MRI 图像。3A T1 加权成像(T1WI);3B T2加权成像(T2WI);3C 36 min 10 s 时Gd-DTPA 增强扫描;3D 40 min 35 s 时Gd-DTPA 增强扫描
图4 肿瘤外观图及病理图。4A 外观图;4B 病理图(×100)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orbiatl cavernous hemangioma,OCH)是一种错构瘤,实质为血管窦和纤维间隔,是成年人原发于眶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其患病率约占眼眶肿瘤总数的13%~22%。OCH 多累及一侧眼眶,呈单发或多发,单发多见,大多位于球后,纤维包膜完整,边界清楚[1-2]。肿瘤生长缓慢,多无感觉,偶有眶区轻度疼痛。瘤体长大导致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复视、视力下降,甚至部分已伴有视神经萎缩后才被发现[3]。
相关影像学检查有利于明确诊断。海绵状血管瘤内部存在较多、较强的点状回声,主要与血窦内血液相对静止有关,经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imaging,CDI)检查可呈现彩色血流信号或少量的斑点状红蓝血流信号改变[4]。B 超显示,眼眶部圆形、类圆形占位病变,表面有与瘤体内窦间隔相联系的包膜,边界清楚光滑,内回声多、强且均匀,可见肿瘤晕,中等度声衰减,具有可压缩性[3]。CT、MRI 在定性以及定位诊断方面都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OCH 的CT 诊断具有“渐进性强化”征象,平扫可见病灶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楚,内密度均匀,可显示视神经的受压、移位及眶腔扩大;MRI 诊断同样也具有“渐进行强化”征象,T2WI 表现为高信号,TlWI 以中低信号为主[5]。本例患者影像学检查均符合海绵状血管瘤的表现,因此术前考虑海绵状血管瘤可能性大,术中大体标本及术后病理均证实术前诊断。
在临床中常与OCH 相鉴别的肿瘤为:(1)球后有包膜的肿瘤:视神经胶质瘤多见于儿童期,呈现沿视神经生长的梭形肿块影,轻度强化,可坏死囊变,找不到视神经影,肿瘤可扩展至鞍上区;视神经鞘脑膜瘤,呈包绕视神经生长的腊肠形肿块,肿瘤强化显著,可有钙化灶;神经鞘瘤可发生在除视神经以外的眶内任何神经,肿瘤影可位于肌锥外,其边缘清楚,密度均质性,可有坏死囊变区。(2)无包膜的肿瘤:毛细血管瘤、蔓状血管瘤、淋巴管瘤和眶内静脉曲张等,脉管性疾病及眶内炎性假瘤均为无包膜的不规则肿块,在形态上与海绵状血管瘤无相似的地方,同时炎性假瘤还可见眼环增厚,眼外肌及视神经增粗[6]。
OCH 导致视功能损害的原因有:(1)多发生于眼眶肌锥内,肿瘤生长可直接对视神经或眼球造成压迫,损害视功能[7-8];(2)肿瘤位于眶尖部或者体积较大时容易造成视力丧失、眼球运动障碍等并发症[9-10];(3)对位于眶尖部或者较大肿瘤,全切肿瘤可能因直接损伤、牵拉视神经,或者破坏其供养动脉而遗留永久性视力损害[11]。本例患者肿物较大,引起眶压明显增高,出现眶内血液循环障碍。此外,病变位于眶颞下方,考虑与肿瘤压迫眼部的颞侧睫状后动脉,导致血管阻塞,发生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出现视盘水肿及管状视野。
眼眶深部海绵状血管瘤外科治疗主要入路包括经结膜入路、外侧开眶入路、皮肤入路及外侧开眶联合内侧结膜及内窥镜治疗等[12]。卜占云等[13]总结符合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学诊断的117 只眼,其中采用结膜入路者占52.14%(61/117),外侧开眶术者占30.77%(36/117),前路开眶皮肤切口术者占16.24%(19/117),外侧结合内侧开眶术者占0.85%(1/117)。随访3~60 个月,影像学检查未见肿瘤残留和复发。本例患者经下方结膜入路,术后随访1 年,未见复发。
本例患者因右眼无痛性视力下降就诊,查体发现右眼球突出,因此,临床上遇到成人单眼无痛性轴性眼球突出、视力下降等要警惕海绵状血管瘤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