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映佳
(厦门市海沧区东孚中心小学 福建厦门 361000)
音乐课程具有审美性,是引导学生体验美、感悟美、鉴赏美的课程,能促进学生发展创造美的能力。在音乐课堂中有效融入舞蹈律动可以提高学生对律动的审美能力,塑造形体美,达到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的教学效果,与低段年级学生身心特点相符合。
低段的学生年龄基本在7-9岁,正处于好动时期。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有效融入舞蹈律动,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音乐课堂中融入舞蹈律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能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氛围中亲身体验,从而实现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效果。利用有趣的课堂舞蹈律动,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在比较欢乐的学习过程中掌握课程内容,课堂也能在律动中得到情感的升华。
低段学生刚从幼儿园阶段转变为小学生,注意力和专注力还不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将课堂口令律动化,能够维持课堂纪律,也能更好地体现学科特点。例如,教师拍打节奏X X XX X,学生回以简单的4拍声势律动,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再与其他课堂口令结合,能够减少学生听、视觉的疲劳,提高课堂注意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
小学低段歌曲多为童真童趣,教师可结合歌曲选择适宜的舞蹈律动。比如,教师示范歌曲中各种形象的小动物动作,让学生进行观察模仿。通过音乐和舞蹈律动动静结合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逐步锻炼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等,树立良好的审美倾向,引导学生根据歌曲进行动作编创,激发学生创造能力,塑造创造性思维。
在音乐课堂中融入舞蹈律动,可以让低段学生在比较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有效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音乐课堂起始,引导学生伴随音乐,根据歌曲实际节拍做出不同的动作逐步进入教室,或用符合歌曲意境的律动进入教室,营造出较为浓厚的音乐课堂,更快地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也提前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感受音乐。在正式的歌曲教学中,根据歌曲的歌词融入相应的舞蹈律动,引导学生边歌唱边律动,让学生在欢乐氛围中学习。
教师在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融入舞蹈律动要注重做好课堂设计、善于创新,结合低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活泼好动等特点,提高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适应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小学低段时期,认知能力需进一步加强,因此,我们在设计舞蹈律动动作时要结合低段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舞蹈律动动作要相对简单、易学,给予学生信心。否则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无法达到帮助学生音乐学习的目的,应该让学生在欢快的课堂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
教师在创编舞蹈律动时要符合音乐歌曲的风格特点。比如,相对欢快愉悦的音乐歌曲,人音版一年级下册《两只小象》,歌曲为一首四三拍的儿童歌曲,描述的是小象之间友好玩耍的场景。本课可在导入环节时,通过脚下踩出“小象的步伐”——三拍舞步,根据脚底律动的力度变化带领学生体验三拍子的律动感,也能直接解决教学重难点——了解四三拍的强弱关系,做到舞蹈律动巧妙融入音乐课堂,直接作用于音乐课堂。课堂的拓展环节,学生用手部模仿小象的鼻子,脚底配合三拍舞步,同学们两两一组,既可以体验舞蹈律动,也能在律动中体会同学之间的友情。大家通过有趣的课堂实践,学习积极性高,在欢乐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课程内容,课堂也在律动中得到了情感的升华[2]。
教师在创编舞蹈律动时要符合音乐歌曲的风格特点。对于民族色彩比较浓厚的音乐,我们则要根据不同民族音乐的特点来设计不同的舞蹈律动的动作。例如,人音版二年级下册藏族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在设计舞蹈律动动作时也可以选择藏族的基本动律“颤膝”,在导入环节让学生体验藏族人民舞蹈的基本动律,同时讲解颤膝的动律产生是因为以前藏族人民农牧生活,自然环境使得藏族人民无法使用其他代步工具,生活中搬运重物时膝盖压力骤增,久而久之身体形成自我保护,所以形成“颤膝”——藏族舞蹈动律特点;在音乐课堂融入舞蹈律动,同时讲解背景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知识面,同时将祖国大团结融入课堂,在音乐律动中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通过对不同音乐内容的创编,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舞蹈律动,逐步提升学生的音乐及相关文化素养。
总而言之,通过舞蹈律动,可以让低段音乐教学课堂更加丰富多彩,也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的特点和魅力,促进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提升,使其在音乐课堂获得更多启发和快乐。